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矛茅盾
A. 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何貢獻
茅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他勤奮多產的創作歷程和自覺營造的藝術精品,已表明了一個獨特的作家的價值所在。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影響和開拓可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
第二,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點分析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第三,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復雜人際關系;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裡。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
第四,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復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志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
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B. 中國現代小說奠基人是誰 劉勰是南北朝什麼時候的人(齊 梁 宋 陳) 詩言志 歌詠言 出自哪裡
中國現代小說奠基人是魯迅
(中國現代派小說奠基人施蟄存、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老舍)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
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
經歷宋齊梁三朝,但傳為《梁書·劉勰傳》
此言出自《尚書.舜典》,是其中講典樂中的兩句。《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史書,舜典記述的是舜時的事,在談到宮廷中樂官該如何依制度主持典樂時,使用了「詩言志,歌詠言」的話,歌詠言中的「詠」,常見的是用「永」,「詠」通「永」。後面還有兩句是「聲依詠,律和聲」。
C. 中國現代文學三大奠基人是誰
我們常把(五四 )新文化運動作為我們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我國現代文學三大巨匠的是魯迅、(矛盾 )和( 郭沫若)
D. 茅盾對現代小說的貢獻
http://..com/q?word=%C3%A9%B6%DC%3F&ct=17&pn=0&tn=ikaslist&rn=10
E. 茅盾寫過哪些傑出的長篇小說呢
引言:茅盾寫過哪些傑出的長篇小說呢?下面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三、後世影響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點分析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F. 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小說奠基人是誰
魯迅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繼《狂人日記》後,魯迅在1918-1922年間連續寫了15篇小說,1923年收入《吶喊》,1924-1925年間創作11篇小說,加上從《吶喊》中抽出的《不周山》編為《彷徨》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吶喊》和《彷徨》史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之作,也是成熟之作。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魯迅是中國新文學的鼻祖,是新文化運動的暢導者.是中國第一個白話文寫小說的.是偉大的精神導師,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旗幟,是偉大思想家,文學家,學者.
G. 魯迅 茅盾 老舍 趙樹理 周立波他們的作品分別是什麼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革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趙樹理他的小說多以華北農村為背景,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和存在其間的矛盾斗爭,塑造農村各式人物的形象,開創的文學「山葯蛋派」,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之一。代表作品《小二黑結婚》、《靈泉洞》、《三里灣》《李有才板話》等 。
周立波 代表作品 笑侃大上海、壹周立波秀、笑侃30年、中國夢想秀
H. 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是誰
魯迅的小說是現代文學的基石
但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應該是施蟄存(原名叫施青萍)
I.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六大名作家,排列順序是:魯迅、( )、茅盾、( )、( )、
中國現代文學的旗幟和奠基人——魯迅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受。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1904年11月生於四川,祖籍浙江嘉興。1920年秋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1927年赴法國巴黎求學。1929年發表第一部小說《滅亡》。其後創作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響了一代青年。1935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寫下了大量的散文特寫。「文革」後,寫下記錄他的「真實思想和真摯感情」的五卷本隨筆《隨想錄》。晚年出版《巴金全集》(2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獎」,1983年獲法國的榮譽勛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他名譽外籍院士稱號。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聯主席,《上海文學》、《收獲》等雜志主編。
著作書目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書店 。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書店 。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書局 。
《霧》(「愛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年,新中國書局。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書局 。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書店 。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書局 。
《雨》(「愛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 良友圖書公司 。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書局 。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店 。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書局 。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書局 。
《巴金自傳》(傳記),1934,第一出版社 。
《電》(「愛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 良友圖書公司 。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書店 。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書店 。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印書館 。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合集)1936, 良友圖書公司 ;
《憶》(回憶錄),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短簡》(散文集),1937, 良友圖書公司 ;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書店 ;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書店 ;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0,開明書店 ;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書店;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
《無題》(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 良友圖書公司 ;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書店 ;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書店 ;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
《談契訶夫》(理論),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國青年出版社 ;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出版社 ;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出版社 ;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書店 ;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巴金散文選》198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書店 ;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學出版社 ;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出版社 ;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出版社 ;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書店 ;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
《隨想錄》(散文集), 1987 ,三聯書店 ;
《巴金散文精編》,1991 ,浙江文藝出版社 ;
《巴金書信集》, 1991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域外小說》,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
《憶》(回憶錄),1994 ,中國華僑出版社 ;
《短簡》,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再思錄》(散文集),1995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
《巴金自傳》,1995 ,江蘇文藝出版社 ;
《十年一夢》,1995 ,人民日報出版社 ;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2001,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雲南人民出版社;
《隨想錄選集》,200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隨想錄》,2009,作家出版社。
他,曾是一位世紀老人。被稱為中國的盧梭,中國現代文學巨匠. 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他生前凝聚畢生的激情與智慧,寫下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寒夜》《隨想錄》《死去的陽光》《新生》《砂丁》……為我們留下了千萬字的作品。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小說)《茶館》《龍須溝》(話劇)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創作的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 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中,多個作品被編入小學課本,如《我們家的貓》《北京的春節》等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貓城記》《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還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濟南的冬天》等被選入小學中學的課文中。其中《茶館》極為著名。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 老舍在倫敦大學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關單位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為老舍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 ,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夥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斗、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 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 ,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此後四年,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 。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 《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斗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墜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斗是不行的.。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告別妻子,隻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 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協」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致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 《王家鎮》 《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 《歸去來兮》 《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須溝》 。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他還創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後,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後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文革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享年67歲。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寫過8部劇本。曹禺的女兒萬方是當代著名劇作家。
1934年曹禺的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志。之後,1936年曹禺發表《日出》、1937年發表《原野》,1938年發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總動員》,與宋之的合作),1939年發表獨幕劇《正在想》,1940年發表《蛻變》,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幾年時間,曹禺的創作水準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譽為「四大名劇」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藝術功力所達到的境界,迄今為止,尚無人能超越,而彼時他僅有31歲。1942年曹禺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為話劇,風格與《北京人》頗有相通處。此後,他所寫的獨幕劇《鍍金》,《橋》(未完成),以及解放後寫的《明朗的天》(1954)、《膽劍篇》(1961,與梅阡、於是之合作,曹禺執筆)和《王昭君》(1978)等劇,其藝術魅 力大不如前,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一個事實。 有許多學者認為,曹禺藝術創造力的衰退主要在於解放後受困於行政事務,加上無休止的政治運動的干擾,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從事創作,因此,1949年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學界一般趨向於認為曹禺藝術創作進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後。事實上,自從《北京人》之後,曹禺的創作就已經開始呈現出走下坡路的跡象,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的原創性作品已不復出現,人們現在依然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前期所寫的「四大名劇」。
他的戲劇創作不僅標志著並促進了中國現代話劇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極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實驗性的創作,為中國現代話劇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領域,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創造的發展前景。
曹禺作品
雷雨(劇本)1933,文生
日出(劇本)1936,文生
原野(劇本)1937,文生
編劇術(理論)1940,正中
黑字二十八(劇本)與宋之的合著,1940,正中
蛻變(劇本)1940,商務
正在想(劇本)1940,文生
北京人(劇本)1941,文生
家(劇本)1942,文生 艷陽天(電影劇本)1948,文生
曹禺劇本選1949,文生 明朗的天(劇本)1956,人文
迎春集(散文)1958,北京 關於曹禺的書籍
膽劍篇(劇本)與梅阡、於是之合作,曹禺執筆,1962,戲劇
王昭君(劇本)1979,四川人民
論戲劇1985,四川文藝
曹禺論創作(理論集)1986,上海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