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茅盾代表作原名夕陽
A. 茅盾的作品原名夕陽現名什麼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B. 茅盾的子夜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有什麼貢獻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矛盾 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片斷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台,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拚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原著背景廣闊,人物眾多,情節復雜;語言簡潔,細膩,人物性格鮮明,心理刻畫生動。本書雖是簡寫本,仍可約略觀賞到原著的藝術風貌。 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過的道路》。 優秀小說家茅盾具有社會科學家的氣質,擅長以嚴謹的理性思辨剖析社會現象,構建長篇巨制。《子夜》是茅盾最優秀的社會分析小說。通過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物的刻畫,展示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史詩性的再現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統治階級重壓下的悲劇命運。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節選片段中,細致地描寫了他在走向失敗過程中的掙扎與抵抗,表現了他外強中干、似強實弱的個性特徵。
C. 茅盾以及作品
茅盾(1896 ~ 1981),現代作家。原名沈 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烏鎮人。1921年發起 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寫實主義」文學。主要創作有小說 《蝕》、 《子夜》、 《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侵蝕》,散文 《白楊禮贊》和《風景談》等。
《子夜》原名 《夕陽》,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的里程碑,奠定了長篇小說革命現實主義 的基礎。 作品以「子夜」為書名,以上海為背 景,通過民族工業資本家和買辦金融資本家之 間的矛盾和斗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全貌。
D. 茅盾是作家什麼的筆名他以自已的積蓄設立了什麼
沈德鴻,茅盾文學獎。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4)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茅盾代表作原名夕陽擴展閱讀:
茅盾代表作品介紹: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2、《白楊禮贊》
《白楊禮贊》是現代作家茅盾於1941年所寫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徵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
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朴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於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文章立意高遠,形象鮮明,結構嚴謹,語言簡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盾
E. 小說《子夜》寫的是什麼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內容簡介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子夜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仁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竹齋倒戈轉向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F. 中國經典現代名著有哪些
1、《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2、《駱駝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3、《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4、《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5、《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G. 巴金、老舍、茅盾、原名是什麼
巴金原名李堯棠,老舍原名舒慶春,茅盾原名沈德鴻。
1、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
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2、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3、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7)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茅盾代表作原名夕陽擴展閱讀:
一、巴金代表作品——《家》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
二、老舍代表作品——《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歌劇版《駱駝祥子》是國家大劇院第五部原創中國歌劇,創作過程用時三年,是國家大劇院聯手作曲家郭文景、編劇徐瑛、新銳導演易立明,集成創作打造的一部充滿地域風韻的老北京經典題材作品。
是當之無愧的現代出名文學小說之一,曾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給文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
三、茅盾代表作品——《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
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金
H. 茅盾原名叫( ),字( ),浙江( )人,代表作品有( ),( )。謝謝
茅盾原名叫(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市桐鄉市)人,代表作品有(《子夜》),( 《春蠶》)。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作品簡介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I.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
二創作:
(一)小說:
1.長篇小說:<蝕>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個系列中篇組成,它們分別是<幻滅>,<動搖>,<追求>.創作於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創作於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體感侵強的顯示主義作品.
3.<子夜>原名<夕陽>,1933年發表,它標志著茅盾創作的一個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說:
<野薔薇>,<農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憶>,<煙雲集>,<林家鋪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創作,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1927年,大革命後,創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嚴霜下的夢>,<賣豆腐的哨子>,<霧>,<叩門>.
2.30年代,他創作的散文有<故鄉雜記>,<鄉村雜景>,<雷雨前>,<黃昏>,<沙灘上的腳跡>.
3.40年代創作的散文有<風景談>,<白楊禮贊>.
J.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A.《虹》 B.《子夜》】 懂的答
B. 絕對。《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於189627一198137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