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小說
①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有哪些作品涉及巫文化
首先,中國現代文學一般是指1919—1949年的中國文學,1840年後到1919年的文學內容屬於中國近代文學,1949年後的文學內容屬於中國當代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很多,但不應該盲目全攬全記(像一樓的寫法,那是抄資料且沒有合理歸類的,樓主如果問他「你了解上述作家中的哪幾位啊」,估計他是啞口無言的),原因正如《天龍八部》里掃地僧說的那樣:少林寺里有72門絕學,但能學上5、6門的人寥寥無幾,無人能全學,否則會自受其害。
現代文學可分三個時段分門類、代表人物識記(但千萬別全部去精讀,否則後果自負):
(1)1919——1927,重點: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巨匠魯迅。
文學研究會:
冰心《繁星》、《春水》、《寄小讀者》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
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
許地山《墜網勞蛛》
廬隱《海濱故人》
王統照《湖畔兒語》、《沉船》
王魯彥《柚子》、《黃金》
茅盾(另記,但要記住他是這個社團一員)
該社團其他作家選擇性識記:蘇雪林、許欽文、許傑、王任叔、蹇先艾。
創造社:
郁達夫《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
郭沫若《女神》
田漢《獲虎之夜》
張資平《沖積期化石》
葉靈鳳《女媧氏之遺孽》
該社團其他作家選擇性識記:陶晶孫、成仿吾。
魯迅的作品,不說了吧,說了都是吃飯太多。
本時期其他社團和作家:
淺草——沉鍾社:馮至《我是一條小河》,陳翔鶴《不安定的靈魂》
林語堂:《祝土匪》、《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
戴望舒《雨巷》
(2)1927——1937,重點:左聯,新月,東北作家群,海派,京派,巨匠茅盾、巴金、曹禺、老舍。
左聯:
艾蕪《人生哲學第一課》、《山峽中》
沙汀《丁跛公》、《在祠堂里》
張天翼《包氏父子》、《大林和小林》
新月社:
徐志摩(他的作品貌似不用介紹了吧)
聞一多《死水》、《紅燭》
東北作家群:
蕭紅《生死場》、《呼蘭河傳》
蕭軍《八月的鄉村》
海派:
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人》
施蟄存《梅雨之夕》
京派:
老舍(另記)
蕭乾《栗子》、《檐下》
廢名《竹林》、《桃園的故事》
沈從文《邊城》、《湘西》
林語堂《憶狗肉將軍》(最好把《京華煙雲》一並識記)
通俗文學:張恨水《啼笑姻緣》、秦瘦鷗《秋海棠》
魯迅作品本期以雜文為主,不用多說。茅盾、巴金、曹禺、老舍的作品,要是不知道也說不過去了吧。另外臧克家的詩歌《老馬》、《罪惡的黑手》也應該知道吧。
(3)1937——1949,重點:七月派、國統區、孤島——淪陷區、解放區。
七月派:
艾青(他的作品要再介紹那就太……,不說了吧)
路翎《飢餓的郭素娥》、《財主底兒女們》
國統區:
沙汀《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
艾蕪《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
陳白塵《陞官圖》
吳祖光《風雪夜歸人》
張恨水《八十一夢》
孤島——淪陷區:
張愛玲(這個真不該多介紹,自己看著辦吧)
有條件選擇性識記下列作家:梅娘、蘇青、袁犀(李克異)、關永吉、爵青。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解放區:
趙樹理(這個就不廢話了)
另外識記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
寫完了,其實還有很多作家未上此回答(當然剩下的那些作家代表性不如上述作家那麼強),很是遺憾,文學閱讀關鍵是獨立理解與總結分析,這樣才有更大的收獲。
② 推薦幾本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書,不要教科書,要經典的
一般叫這個名字的都是教科書
③ 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小說奠基人是誰
魯迅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繼《狂人日記》後,魯迅在1918-1922年間連續寫了15篇小說,1923年收入《吶喊》,1924-1925年間創作11篇小說,加上從《吶喊》中抽出的《不周山》編為《彷徨》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吶喊》和《彷徨》史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之作,也是成熟之作。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魯迅是中國新文學的鼻祖,是新文化運動的暢導者.是中國第一個白話文寫小說的.是偉大的精神導師,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旗幟,是偉大思想家,文學家,學者.
④ 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個十年中小說的異同
可以總體簡要概括如下:
「三個十年」中,小說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很多題材或內容(如鄉土文學、問題小說等)貫穿了30年。
「第一個十年(1919—1929)」小說主要以短篇創作為主,風格迥異,創作小說的社團眾多,不過語言較直露,作品內涵挖掘不深。
「第二個十年(1929—1939)」小說主要以反映社會(尤其是農村)矛盾與抗日救亡為主,「左聯」、「東北作家群」等創作的小說很有特色,篇幅以中長篇居多。
「第三個十年(1939—1949)」小說可根據創作地點明顯分為「解放區小說」與「國統區小說」,前者以歌頌為主,後者以諷刺揭露為主,另外有些異域風情的小說作品有相當參考借鑒意義。
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個十年中小說的異同。
⑤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倪煥之》是作者葉聖陶192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倪煥之》是葉聖陶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1928年連載於《教育雜志》。它的問世是新文學的重大收獲,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文藝界的星星之火。
內容簡介:
倪煥之是一個嚮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就熱情奮發,富有理想。經過「五四」的洗禮,走上了改良主義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會,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滅告終。與此同時,新的愛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戀愛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卻令人捻。雖然在革命者王樂山影響下,他參加過一些實際斗爭,但終於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愁悶病死。
(5)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小說擴展閱讀:
《倪煥之》這部作品應該歸為悲劇。作品講述了倪煥之為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其間穿插著他的愛情故事,但不管開始得多麼美好,最終都以悲劇結尾。尤其是小說最後,倪煥之經受不住好友王樂山被捅死丟入河中的打擊而患病身亡,將這個悲劇推向頂峰。
《倪煥之》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小說,它比較完整地寫出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特殊時期的知識分子滿懷熱情上下求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卻不斷遭遇失敗的命運。
《倪煥之》寫於1927年北伐軍勝利攻佔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後,全篇後來得以發表在當時的《教育雜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號刊上。
⑥ 中國現代文學代表作有哪些
這個問題比較大,得細分:一、散文類的作家主要是以下幾位在文學上比較有造詣:
1、席慕容:主要散文作品
《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寫給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 、《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攝影+文字),《貝殼》選入初中課本.《蚌與珠》(與小思的《蟬》收入中學生課本人版短文兩篇)、《鄉愁》(詩歌)。《外婆和鞋》被選入小學課本短文.
2、林清玄:代表作有:《心靈上的百合花》、《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3、劉白羽:《紅瑪瑙集》 《海天集》 《秋陽集》 《臘葉集》
4、楊朔:他的作品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櫻花雨》、《香山紅葉》、《泰山極頂》、《畫山綉水》、《茶花賦》、《海市》、《鐵騎兵》等。楊朔是當今文壇一再精闢闡述散文詩化理論,並認真實踐,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散文作家。
5、秦牧:我國著名文學大師,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選》,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長河浪花集》二、小說類作家作品1、巴金《愛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霧、雨、電),《寒夜》2、老舍《四世同堂》,《駱駝祥子》3、矛盾《子夜》4、錢鍾書《圍城》5、孫犁《白洋淀紀事》…………………………太多太多……………………
⑦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有《阿Q正傳》、《駱駝祥子》 、《四世同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1、《阿Q正傳》
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5、《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作品簡介: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該作品曾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⑧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中國現代文學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一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後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
現代文學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實土壤上的新的產物,同時又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學的一個發展。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意識形態領域內發生的種種新變革、新學說,「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卻又往往以「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註:恩格斯曾多次表示過這類意見。可參閱http://
http://
《反杜林論·引論》,http://
http://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和1890年10月27日給康拉德·施米特的信。此處引文分別見http://
http://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頁,第4卷第485頁。)。成為現代文學開端的「五四」文學革命也是這樣。適應著新的時代需要,它吸取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來文化和文學方面的許多成分,同時也利用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中積累的「思想資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從而在新的基礎上去完成先驅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歷史性任務。因此,……
⑨ 矛盾的什麼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寫實主義的巨著
《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是茅盾(作家)的代表作,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長篇作品之一,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小說創作的里程碑。主人公是吳蓀甫。
《子 夜》導讀
【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人。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1916年由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到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翻譯和創作活動。1920年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活動,成為最早黨員之一。1921年發起組織「文研會」,主編《小說月報》。20年代中期,致力於文化評論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1928年後,加入「左聯」,從事左翼文藝運動並創作了大量作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文化部長、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茅盾的文學活動是多方面的,從1916年以來,編輯過多種刊物,譯介過大批外國文學作品,撰寫了大量文藝論著,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培養和扶植了不少文學新人。其主要作品有小說《蝕》《子夜》《虹》《腐蝕》《鍛煉》《農村三部曲》,劇本《清明前後》等。
【書名詮釋】
「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時至凌晨1時。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黎明就要來到。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
《子夜》是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寫於1932年12月。
故事從1930年5月的一個傍晚開始,三輛雪鐵籠汽車閃電似地駛過外白渡橋,戛然停止在內河小火輪的匯集處——戴生昌輪船局大門口。工商界巨頭吳蓀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齋夫婦,來此迎候從老家雙橋鎮前來避亂的吳老太爺。
吳老太爺的守舊思想,與新式企業家的兒子吳蓀甫格格不入。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強烈的刺激。機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氣,時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經發疼。一進吳府大門,他就因腦溢血而斷了氣。
第二天,吳府大辦喪事。紛至沓來的客人中,既有企業老闆、金融巨頭,也有官場政客,寄生文入。他們名為吊喪,實則各懷鬼胎,或尋歡作樂,或暗作交易。這時,吳蓀甫的思想也不在喪事上。家鄉農民暴動與絲廠工人罷工,他得布置對策。杜竹齋拉他和金融魔王趙伯韜合夥做公債多頭,他忙著籌劃談判。
雙橋鎮農民暴動的成功,打破了吳蓀甫建設「雙橋王國」的幻想。但這時,他與杜竹齋等人正在籌建「益中信託公司」,妄圖一舉吞並一系列中小企業。他決定將雙橋鎮劫後的余產摺合現金,投放益中信託公司,干一番大事業。他起用絲廠職員屠維岳,蒙騙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這時,杜竹齋驅車前來,報告了公債投機得手的喜訊。吳蓀甫一一突破了重圍,志得意滿,感到更大的勝利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長。端午節後,傳來了省政府的命令;為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裡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牟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甫日益感到資金兜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趙伯韜又堵住了吳蓀甫的去路。懾於趙伯韜的壓力,杜竹齋退出了「益中」。吳蓀甫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吳蓀甫並不甘心失敗,他決意要在公債市場上同趙伯韜較量。他收買了趙伯韜的姘頭劉玉英,又籠絡了交易所經紀人韓孟翔。但是,時局的發展對吳蓀甫十分不利。有消息說:閻軍全線出擊,四五天內就要打進濟南。公債猛跌, 「多頭」面臨慘敗的危險。吳蓀甫再也沉不住氣了。盡管廠里新的工潮一觸即發,他仍然決定把公債投機上的損失轉嫁到工人頭上。他斷然下令:裁人,減工資,延長工時。工人被激怒了,他們舉行了罷工。屠維岳束手無策。被圍困在廠內的吳蓀甫,也只得從後門溜走。
前程的暗淡,事業的危機,咬嚙著吳蓀甫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尋求著刺激。他帶著交際花徐曼利,乘坐小火輪,在長江上尋歡作樂。上岸後,他又尋訪秘密艷窟。回到家裡,他仍然感到精神頹喪。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甫吞並小廠的辦法來吞並「益中」公司了。
吳蓀甫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和同人們商量決定,以適當的價錢,將「益中」頂給西方的「洋行」和東方的「公社」,再將辦廠的資本投放公債市場,與趙伯韜作最後的決斗。誰知在緊要關頭,收買的人倒戈了。吳蓀甫孤注一擲,把住宅也押上去。交易所掛出的牌子步步下跌。這時,如果杜竹齋能與吳蓀甫合作,「空頭」便全勝了。可是,杜竹齋最終站到了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傾家盪產,徹底失敗了。曾經顯赫一時的工業巨頭,如今成了喪家之犬。他絕望地用槍口對准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鎮靜起來。他命令少奶奶趕快叫家人收抬行裝,當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輪船。
【作品導讀】
本文從吳老太爺一家由農村到城市開始寫起,因吳老太爺接受不了誠實的喧鬧,患腦沖血而死。在吳老太爺的吊喪會上,來了許多的人。吳蓀莆答應了孫吉人等一夥人所提出的「幾個大小不同的企業家組織一個新的團體作買空賣空的生意」。而與此同時,吳蓀莆的姐夫也同意加入趙伯韜為首的「多頭」公司。從此吳蓀莆與趙伯韜之間矛盾、斗爭展開了。當時時局動盪不安,吳蓀莆農村老家被劫,損失嚴重。為了籌集組建新廠的資本,他對絲長工人進行剝削,導致絲長工人罷工示威,最終由於炒股失敗,落入「買辦化」。
小說第1章通過吳老太爺進城,拉開了全書的序幕,第2-3章通過吳老太爺的喪事,請出了全書幾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時也為"三大火線"埋下了伏筆。第4章寫雙橋鎮農民的暴動,由於後來沒有得到繼續,有游離於全書之嫌。第5-8章寫吳蓀甫三面出擊,全線告捷,形成一個小高潮。第9-12章寫吳趙鬥法,第13-16章寫吳蓀甫因工人運動興起而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第17-19章寫吳蓀甫的最後掙扎。
從小說內容上看,主要寫了三條線索上發生的事情:一:公債市場的斗爭;二:裕華工人的罷工;三:雙橋鎮農民反對惡霸地主的斗爭。作品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 ,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的矛盾為主線,向人們展開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廣闊畫卷。——城鄉工農斗爭、民族工商業被吞並、軍閥混戰、農村破產……氣勢恢宏,作品通過紛繁的線索和復雜的社會關系,多側面地展現了黎明來臨之前的「子夜」。
《子夜》的創作,經過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的准備。為了深入了解三十年代初的中國社會,作家走訪了企業家、公務員,革命者等各色各樣的人,參觀了證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狀況,同時閱讀了當時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爭論文章。在掌握大量素材,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子夜》,反映了作家對舊中國社會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和估量。
《子夜》生動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各種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戰爭愈演愈烈,人民群眾備受戰亂之苦,帝國主義國家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轉嫁我國,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瀕臨破產;城鄉工農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作品正是在這樣廣闊的背景上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O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
《子夜》創作情節中心,是以趙伯韜為代表的金融買辦資產階級與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結果是以趙勝吳敗結局。作品以全景式的宏偉畫面,有力地表明在三十年代的「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藝術形象】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中尤以吳蓀甫這個典型的創造最為出色。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吳蓀甫有很強的事業心,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諳「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樣將別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還有作為老練企業家的教養、閱歷和豐富的經驗。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他的事業寸步難行。他面臨著兩組矛盾,一是與帝國主義掮客,金融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生死角逐;二是與工人階級的尖銳對立。他置身於矛盾的中心,事件的進程使他性格的各個側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時而果決專斷,時而猶疑惶惑,時而信心堅定,時而頹廢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實則往往舉措乖張。吳蓀甫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正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真實反映。
《子夜》裡面,茅盾通過林佩瑤的嘴,說了一個基本觀念,吳蓀甫是她心目當中「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第3章)。吳蓀甫一方面欺負比他小的企業,可是,比他背景更大的,像趙伯韜,他就斗不過他們,所以後來吳蓀甫就想,「他知道自己從前套在朱吟秋頭上的圈子,現在被趙伯韜拿去放大了來套那益中公司了」(第17章),這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無情的殘酷的商業競爭社會。作者描寫吳蓀甫的語調都充滿著激情:「蓀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於冒險的精神,硬乾的膽力;他喜歡和同他一樣的人共事,他看見有些好好的企業放在沒見識,沒手段,沒膽量的庸才手裡,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麼似的。對於這種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蓀甫常常打算毫無憐憫地將他們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第3章)這個眼光和氣度是別人所沒有的,有一種氣勢非凡、居高臨下的感覺。茅盾在《子夜》中賦予吳蓀甫這個人物以浪漫的氣質。
吳蓀甫這個人的出身和教育背景也與眾不同。他是一個留學德國的留學生,一個海歸派,到國外學成以後回來創辦事業。他所接受的是西方現代科學的教育,有一個現代性的背景,在1930年代的世界,德國走在現代科學的最前列。當時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對德國的崇拜就有點像現在對美國的那種崇拜,科學、經濟、包括人的那種高度的紀律性等等,各方面德國都是一個世界性的楷模。所以,茅盾讓吳蓀甫到德國留學,非常清楚是揭示他具有一個現代教育的背景。按我們今天說法,就是最跟世界接軌。
吳蓀甫一出場就不是小打小鬧。他利用父親的喪事,跟另外兩個老闆聯合起來准備建立一個托拉斯,而這個托拉斯如果搞成,他可以一口氣把八個工廠吃下來,把交通、紡織、電力很多事業都壟斷在自己手裡,按照今天來說就成為一個大的集團性的公司。棉紡業現在是夕陽工業了,那個時候卻正好是新興工業,那麼,他做的是棉紡織、電力、交通等等,都是跟現代化有密切聯系的產業。在這個基礎上,吳蓀甫作為一個資本家,他想的絕不是個人賺錢發家,他已經很自覺地把自己的經商行為、企業行為,跟國家的利益、國家的前景聯系起來。所以,當他們准備聯合這個公司,把八個工廠都吃下,吳蓀甫看著企業合並的草案,通過這個草案,他腦子里已經出現一個想像:
吳蓀甫拿著那「草案」,一面在看,一面就從那紙上聳起了偉大憧憬的機構來: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而他這理想未必完全是加榨的。(第5章)
當時他們一起合夥搞的有一個國民黨政客叫唐雲山,跟吳蓀甫大談三民主義,談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別人只想著賺錢,根本不理會這一套,「只有吳蓀甫的眼睛裡卻閃出了興奮的光彩」。(第3章)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吳蓀甫所想像的東西,跟孫中山的想像,跟當時中國全體民族資產階級所想像的是一致的,按我們今天說,也就是要想像出一個現代化。中國人進入20世紀,最大一個夢想,也是最大一個「道統」,就是中國如何實行現代化,如何使中國走向世界最富強的前景。這個時候,茅盾一下子就賦予吳蓀甫一個很偉大的性格。作家一開始就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起點,是要透過這個人格來貫穿現代化的素質,就是說,這個人本來就是跟我們整個國民對於中國如何發展現代化的想像聯系在一起的,是渾然一體的。
這樣的資本家,必然要對政治、對國家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要求。裡面有一個細節,就是吳蓀甫跟他的大舅子杜竹齋兩個人交談,因為杜竹齋是個銀行家,他就說:「開什麼廠!真是淘氣!當初為什麼不辦銀行?憑我這資本,這精神,辦銀行該不至於落在人家後面罷?現在聲勢浩大的上海銀行開辦的時候不過十萬塊錢……」不過,話說回來,他說「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第2章)茅盾所想像的資本家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他們的經濟活動已經跟當時的現代中國的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操縱當時軍事和政治。
吳蓀甫身上有一種非常強的現代性格。過去已經有人研究過,吳蓀甫所出現的場景,比如客廳、工廠、辦公室、汽車,都是一種公眾的場景。幾乎就沒有一個是幽閉的、靜止的場面。而其他的一些老闆,比如他的對手趙伯韜,趙伯韜出現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場出現就是在花園的假山背後,像在搞陰謀,然後在旅館裡面,旅館也是很隱私的地方,這個人物始終是在暗處的。而在公眾的場景當中,吳蓀甫所有的行為都是匆匆忙忙,始終是在一個行動當中,他從汽車上下來,走進客廳,發脾氣,處理公務,然後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個攝影機,一直跟著這個人在走。這個藝術形象就一直在動,心情在動,臉色在動,身體在動,始終是通過一個強烈的動態來展示這個人的性格。比如第7章寫到吳蓀甫在等待公債投機消息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出現就是他一個人在客廳中來回踱步,看時間,自言自語,到書房打電話,跟費小鬍子談話,連眉毛都在動:「吳蓀甫不耐煩地叫起來,心頭一陣煩悶,就覺得屋子裡陰沉沉地怪凄慘,一伸手便捩開了寫字桌上的淡黃綢罩子的大電燈。一片黃光落在吳蓀甫臉上,照見他的臉色紫里帶青。他的獰厲的眼睛上面兩道濃眉毛簌簌地在動。」這里有一種很強的緊張感,這個人物一出現就給人與眾不同的感覺。到後來吳蓀甫完全崩潰,到絕望的時候,他就突然去強奸一個女傭,仍然是靠生命力迸發出來的獸性力量。
這樣一種強烈的動感,跟汽車、跟1930年代最現代化的場景結合起來,這個人物身上就被賦予某種以現代為特徵的審美追求。在起首部分就寫到了汽車:「汽車愈走愈快,沿著北蘇州路向東走,到了外白渡橋轉彎朝南,那三輛車便像一陣狂風,每分鍾半英里,一九三○年式的新記錄。」作品中幾次寫到了「一九三○年式的」汽車,「旋風般向前進」,強調一種速度和節奏,這是現代人的感受,這種感受又和內心的焦慮交織在一起。從古典的意義上來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園式的、牧歌式的,以靜為主。我們看國畫,國畫裡面沒有一個是在奔跑的,人都是在釣魚、喝酒,非常安寧,這種場合才能構成一個美,這是中國古典的審美傳統。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的場面大多數都是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然後把一個細節無限地擴大,無限地再生,像《紅樓夢》里吃碗茶可以吃掉一章,這是古典式的一種描述的方法。現代文學也不是都充滿動感的,但是到了19世紀以後,由於工業文明發展,就使人好像處於被鞭打的一種環境,整個人都被卷到一種社會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動感。這也成為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流派的藝術家所關注的審美現象。在20世紀初的中國現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著。郭沫若早期《女神》里都是這樣的詩,都是城市在動,喇叭在喊,鼓聲在響,為什麼?他就是通過這種非常強烈的聲音和動作,來體現一個時代的節奏。那麼,這樣的時代節奏,他表現的肯定是跟一個喧囂的、充滿了不穩定的現代都市有關系的。
茅盾表現吳蓀甫的每一個細節當中,處處突出了動感,不能不說他是有意而為之的。這種有意為之,我們姑且把它定名為一種現代性格。不是說,冒冒失失、跑來跑去的,才叫現代性格。而這個有了現代的文化背景、現代人的素質、現代的性格所構成的吳蓀甫,是中國小說里很少出現的一個具有現代人格的形象。
但是要明白吳蓀甫這個人物不是寫實的,它包含著茅盾強烈的感情色彩,是用仰視的角度去寫的。比如第5章寫吳蓀甫,是通過他太太的視角來寫的,帶著一種崇拜的目光。吳少奶奶先是擔心她跟雷參謀的私情被丈夫發現,所以表現得很驚惶,吳蓀甫說:「要來的事,到底來了!」她臉色蒼白,心驚肉跳,神經緊張,完全沒有了夫妻間的平等,似乎只等著吳蓀甫來裁決。「吳少奶奶忽然抬起頭來問」,坐在沙發上的她總是這樣仰望著在面前走來走去的丈夫,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吳蓀甫,都是那種有氣勢的、高大的形象:「尖利的眼光霍霍四射……是可怖的撕碎了人心似的眼光。」「他站起來踱了幾步,用力揮著他的臂膊」,「他獰起眼睛望著空中」,「然後,也不等少奶奶的回答,他突然放下手,大踏步跑出去了」。這是一個有力量的、有著極強的破壞力和創造力的形象。後來「資本家」這個名字在政治上不大光彩,評論家才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把吳蓀甫分析成了幾重人格,都是套用一些政治概念,破壞了藝術形象的完整性,也違背了藝術的創造規律。其實,這個小說從頭到尾,對吳蓀甫沒有什麼醜化的,沒有什麼兩重性,茅盾本身就是站在林佩瑤的立場上,在看一個「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
「王子」,就是我們說的白馬王子,遠遠地從天際過來,而吳蓀甫這個人物是從德國讀了書回來的,他是一個成功人士。「英雄」,這種具有現代人格的藝術典型,本身在上海這個背景中就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騎士」,我覺得這 是一個更關鍵的詞,騎士在今天已經見不到了,沒有人再用這個詞了,哪怕在塞萬提斯時代「騎士」就已經不可理解了,堂•吉訶德完全是被人嘲笑的,可是,騎士有一個基本精神,就是說,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信念,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他可以冒著超過自己能力的危險,不顧一切地去跟風車作戰。跟風車作戰最後必然是失敗的,但是,為了一個莫名其妙、誰都看不見的信念,他可以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吳蓀甫身上其實是有這樣一種精神的,所以,這是一個具有悲劇性的英雄形象。
《子夜》的結構宏偉而嚴謹,為了既包容復雜的矛盾、豐富的生活、眾多的人物,又做到線索清楚、主次分明,作家在構思中很費苦心。首先,作家精心設計了別開生面的序幕。開頭兩章通過吳老太爺猝然亡故,各色人等來吳府吊喪的描寫,自然而巧妙地讓許多角色登場亮相,既初步展示了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又牽出了各種矛盾沖突的情節線索。其次,主體部分(第三至十六章),安排了一條主線和若干支線交叉發展的網狀結構。吳、趙斗爭作為貫穿全書情節發展的主線,各條枝線既有自身發展的脈絡,又共同服務於主線的發展,既豐富多采,又條理分明。最後三章,作為全書的高潮和結局,筆力收回到主線,潑墨重采寫了吳蓀甫試圖挽回危局的種種努力,寫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相關評論】
《子夜》———三十年代舊中國的畫卷
1933年,一部「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的扛鼎之作———《子夜》出版了,幾十年過去了,《子夜》里所描寫的黑暗的中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書中留下的沉甸甸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思考。《子夜》以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這樣全景式的整體建構為起價值取向,並以自覺的參與意識,探索社會政治問題。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處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當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地主、大資產階級篡奪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內有蔣介石,外有帝國主義,他們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兩半」的社會的深淵。民族資產階級、工農群眾的革命斗爭等這些歷史上的名詞,在《子夜》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子夜》用社會科學的觀點,階級分析的方法,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旋律和階級關系。馮血峰曾評價說:「《子夜》是把魯迅先驅地英勇地所開辟的中國現代的戰斗的文學的路,現實主義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學上來的里程碑之一」。
吳蓀甫是《子夜》九十多個人物中性格最鮮明的,是三十年代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典型,是詮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有著發展民族工業的野心、魄力和手段,他「富於冒險的精神、硬乾的膽力」因此,他不僅在家鄉雙橋鎮辦起了錢庄、當鋪、油坊、米廠、電廠等,還在上海有一家裕華絲廠,甚至還和孫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業資本家組織了益中信託公司。他們幻想著「他們的燈泡、熱水瓶、陽傘、肥皂、橡膠拖鞋,走遍全中國的窮鄉僻壤!」他們高呼「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
但「他動輒想到保守,想到了妥協」。在他的野心受到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阻擋時,他選擇了鎮壓工人罷工來轉嫁自身危機,同時大搞「公債投機」,妄圖用此擊敗「公債魔王」趙伯韜。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和民族家的固有軟弱性,決定了吳蓀甫的命運只能像企圖用「大放盤」「一元貨」的辦法度過難關的小商人林老闆一樣。他的悲哀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通過《子夜》可以認識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現實,認識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認識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了解三十年代的黨所領導的工農斗爭的風起雲涌之勢等等。
因此,《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現給後人的一幅歷史畫卷,讓今天的人們能清晰的了解那段歷史。
同時,第四章的農民武裝活捉老地主,吳蓀甫的舅舅曹剝皮及第十三,十四章描寫的上海裕華絲廠女工的罷工,都是在用文學眼光敘述歷史事件,讓人們在文學欣賞中體會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子夜》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舊中國社會的一角,茅盾猶如一個說書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歷史,展現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民族的血淚。
文人筆下的歷史,後人眼中的現實
茅盾用敏銳的眼光,犀利的筆峰,透徹地理解了主宰著站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傾向、潮流和力量……從而使他的描寫具有明顯的真實的文獻價值。朝鮮學者朴興炳認為「《子夜》的歷史功績在於開創了中國社會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道路。」可以說《子夜》就是一部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它把三十年代這個中國社會發展的「橫斷面」展現給了後人。《子夜》不僅描寫投機市場瞬息萬變的斗爭,民族工業的慘淡的前景,都市資產階級社會醉生夢死的生活,而且描寫了工人階級的罷工斗爭,農村的革命暴動等等。
《子夜》這部社會剖析小說不僅在國民黨時期被禁版過,在「四人幫」時期也被禁版過,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子夜》的社會影響和《子夜》的進步意義。這些都是建立在茅盾先生憂國意識基礎之上的,正如王若飛同志曾給茅盾的評價一樣,他說:
茅盾先生的創作事業,一直是聯系著和反映著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的。在他的創作年代裡,也正是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大變革時期,中國大時代的潮流,都反映在茅盾先生的創作中……從茅盾先生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的大變動,也可以看到中國人民解放運動的起落消長。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處,正是他的創作反映了中國大時態的動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創作中心內容,與中國人民解放運動聯系著的。
一個偉人去了,一批作品留下了,一段歷史過去了,一種憂國精神留下了,這就是茅盾的偉大,《子夜》的偉大。
⑩ 中國現代文學的相關書籍
建國前的文學史教材主要有:
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亞東圖書館,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人文書店,1932年9月)
陳子展的《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中華書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傑成印書局,1933年9月)
王豐園的《中國新文學運動述評》(1935年)
吳文祺的《新文學概要》(1936年)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年)等
建國後的文學史:
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開明書店,上卷1951年9月,下卷1958年8月)
丁易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蔡儀的《中國新文學史講話》(新文藝出版社,1952年11月)
張畢來的《新文學史綱》(1955)
劉綏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1956)
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許志英、曾華鵬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
孫中田等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復旦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組學生集體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
吉林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史教材編寫組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冊,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
復旦大學中文系1957級文學組學生的《中國現代文藝思想斗爭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文史教研室現代文學組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61年)
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
楊義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錢理群等編撰的《現代文學三十年》
孔范今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朱棟霖等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胡國強、蘇光文等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
十四院校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