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文言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

文言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8-13 15:58:56

1. 文言文跟現代文的差別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和用「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結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固定結構
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後序》)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011.htm

2.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有:

一、文章要求不同

文言文一般要求較為繁瑣,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文即白話文在文章上一般無特別要求,語句通順即可。

二、理解難度不同

文言文言文分離,追求行文簡練,採用了許多倒裝、省略等特殊用法,對於毫無文言基礎的人而言,晦澀難懂。

現代文追求的是通俗易懂,較文言文而言更加口語化,容易理解。

三、發展的時間不同

文言文在1915年新文化運動以前一直是官方正統的文體,幾乎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記載的,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現代文即白話文,是1915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極力推崇的,後來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支持。在「五四」白話文運動後更是得到了全面的推廣。

(2)文言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擴展閱讀

文言文在現代的發展

雖然現代華文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是文言文作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仍然受到華人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詩詞」,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中文裡的許多成語和俗語亦都來自文言文。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中國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五、六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往後逐漸增多,到高中階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語文課的主體。香港中國語文科課程中,小五生須學習文言文,高中生會更進一步研習文言文。

中國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關考題。中國各地不時會出現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過自2012年起,隨著《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的發布,中國高考作文限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即網路語言、文言文和繁體字均不能再用於高考作文,這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評。

3. 現代小說與古代小說的區別

現代小說比古代小說更加容易懂,更加坦率。再說現代小說用的是白話文,而古代小說則是文言文。

4. 古代文言小說與現代小說寫作形式的比較

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5.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

1、文言文和現代文形成使用的時間不同:

文言文: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現代文:是在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得正式書面語的資格。

2、文言文和現代文語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文言文:就是修飾過的語言,即書面語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的,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現代文:表達是沒有通過修飾過的。比較通俗易懂。

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現代文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文言文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3、文言文和現代文語言的特徵不同:

文言文: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


(5)文言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擴展閱讀:

白話文比文言文更容易,更能清楚的表達人們說話時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難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腦筋,經過反復思考才知道所表達的意思,白話文呢,很容易表達自己所認為的東西,方便易懂。

白話文是中國發展的需要,它簡練,通俗易懂。以白話文運動為發端的文學革命,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6. 現代小說與古典小說的區別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呵呵,不好意思,分給我吧...

7. 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主要區別

形式上的區別
一、文學發展的世界性規律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間的文學發展的不同規律,
二、文學藝術的形式美的總規律與不同門類的形式美的特殊規律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任何政治信仰和美學趣味的作家來說,他都無妨懂得更多的現代技巧,從而在儲藏最豐的武器庫中從容選擇最新的優良武器,去豐富和發展他征服讀者的魅力。

8.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在哪裡

文言文很難懂,有些字和現在的不同。就像但,在古文中是「只」的意思,在現代文中是但是的意思。
而現代文邊讀就邊懂。

9. 古典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

倒死。
首先,如果沒有一定閱歷的人,古典小說是無法看懂的,中國的古典小說起步較晚,一般到明清時期才成熟,由於中國文人普遍認為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所以中國的小說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壓抑。

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逐漸普及,梁啟超,胡適等人大力提倡小說救國論,再加上經濟利益的推動,(小說可以賣錢)小說創作突飛猛進,這時候的小說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了,比如茅盾,巴金,沈從文,老舍。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熱點內容
鬼吹燈在線聽書 發布:2025-09-18 19:08:07 瀏覽:157
手機起點中文網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8 18:54:10 瀏覽:138
現代修真小說不要種馬的 發布:2025-09-18 17:55:30 瀏覽:314
穿越後宮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8 17:23:15 瀏覽:767
女主比較厲害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9-18 17:08:23 瀏覽:570
黃的都市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8 17:06:16 瀏覽:867
民國紅樓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8 16:54:50 瀏覽:39
小說里的名字 發布:2025-09-18 16:34:59 瀏覽:749
懶人聽書為什麼不能訪問網路 發布:2025-09-18 13:54:41 瀏覽:358
楊家將小說免費下載下載 發布:2025-09-18 13:01:19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