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現代小說的興起
㈠ 誰被稱為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人
是卡夫卡。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生活和創作活動的主要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家庭因素與社會環境,造成了他與社會與他人的多層隔絕,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而社會的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窮困苦,經濟的衰敗,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於是,時時縈繞著他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
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是20世紀絕無僅有的寫作天才。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變形記》是其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是《審判》、《城堡》和《美國》。
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的手法,表現人的孤立、絕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興起的「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和在美國出現的「黑色幽默」小說等文學流派都受到卡夫卡小說的影響。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
㈡ 歐洲小說發展的三個階段有哪三個,分別的代表作有哪些急需,謝謝。
第一階段:現實主義文學-十九世紀歐美發展
從文學的角度說,19世紀是小說的時代;而歐洲小說在這個世紀有長足的發展,出現盛況空前的局面,在 人間喜劇很大程度上又要歸功於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推動。
現實主義作家對反映復雜的現實生活懷有巨大的興趣和自覺性。不論他們的創作側重於生活的那一個側面,選取什麼題材,他們的注意力都不限於個別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圖通過主人公們曲折坎坷的命運概括時代的面貌,描繪它的「風俗」、社會各個階層和錯綜復雜的現實關系。
19世紀,在已成為主要文學形式的長篇小說中,從題材類型說,家庭小說和以年輕人的追求、命運為主題的小說最為突出。但對現實主義作家而言,家庭決未孤立於社會生活之外,而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領域。家庭小說描寫在這個領域中發生的各種沖突,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一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家庭生活小說在19世紀的廣為流行並非是作家們要逃進家庭生活的避風港中尋求心理上的暫時的平靜;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在一向溫情脈脈的家庭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令人觸目驚心的「戲劇」最能反映道德倫理、社會價值標準的巨變,從而成為作家描繪社會生活的一個絕好的視角。在這些小說中,社會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內部各種矛盾沖突的根源。
現實主義小說中年輕的主人公們更不是遠離社會的荒漠英雄,以他們的命運為主題的小說甚至比家庭生活小說更引人注目。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許多作品(如《幻滅》)、薩克雷的《名利場》、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福樓拜的《情感教育》(它的副標題就叫「一個年輕人的故事」)等可稱為這方面的傑作。作者們在這些小說中或者通過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道路的抉擇,極其深刻地揭示了那個社會的道德真象以及它如何扭曲、毀滅了年輕一代,或者突出年輕人和社會的對立以反映社會的黑暗和對人的壓抑;追求出路和幸福的青年要麼擦乾他們最後一滴純潔的眼淚,順應社會的道德而飛黃騰達,要麼不屈服於社會而被社會所窒息、扼殺。
《卡門》劇照
可以說,在現實主義小說中,從最真實、最平常的日常家庭生活、一個人的命運,到巨大的社會歷史變革、處在各種社會漩渦中的主人公們的感情世界和心理秘密,無一不得到清晰的反映。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強烈關注、對個人命運和社會的關系以及各種社會矛盾的深刻理解、內容的豐富性等等,使得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從根本性質上成為了社會小說,在這方面,托爾斯泰等的不朽作品堪稱典範。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
法國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司湯達(1783一184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善於從政治角度把握社會。他20年代發表的《拉辛與莎士比亞》(1825)第一次闡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1830年出版的小說《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法國早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都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變過程,如雨果、司湯達、梅里美、巴爾扎克。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以其廣闊的社會畫面、獨特的藝術形象和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等特徵而著稱。 卡門劇照內容上,主要寫城市富裕平民和沒落貴族的矛盾,以及小市民的虛榮。
巴爾扎克(1799—1850)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文學家,他善於從經濟角度把握社會。他的浩大的系統工程《人間喜劇》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
司湯達(原名亨利·貝爾)於1783年出生在格勒諾布爾。司湯達的作品不多,寫有長篇小說《阿爾芒斯》、《紅與黑》、《呂西安·婁凡《(又名《紅與白》)和《巴瑪修道院》,以及為數不多的中短篇小說。其中《紅與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法國現實主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簡·愛》
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最富於藝術魅力的作家之一,是莫泊桑以前法國最傑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他的主要創作成就是為數不多的20來篇中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幾乎每篇都是精品,都是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門》和《高龍巴》。
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中期繼巴爾扎克之後法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其「客觀而無動於衷」的美學原則和嚴謹精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為後來的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開辟了道路。
福樓拜一生創作了8部長篇小說。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1856)、《薩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聖安東的誘惑》(1874)等。他是一位創作態度極為嚴謹的作家,信奉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格言:「流暢的詩,艱苦地寫」。他對作品宇斟句酌,苦心推敲,力求在結構、語言、意境等方面臻於完美。外科醫生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的實驗主義傾向;對藝術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了他精湛、嚴謹、清澈的藝術風格。
莫泊桑是19世紀後期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在文壇上有「短篇小說之王」之稱。1880年《羊脂球》的發表使他一舉成名。聚集在左拉周圍的幾個自然主義作家,以普法戰爭為題,結集出版《梅塘之夜》,《羊脂球》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福樓拜稱之為「布局、喜劇性和觀察的傑作」。成名以後,莫泊桑有機會涉足上流社會,擴大了他的視野。從1883年開始,他寫作以上層社會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一生》(1883)、《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7)、《皮埃爾和讓》(1888)、《如死一般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產生於30年代,40—50年代進入繁榮時期,出現了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蓋斯凱爾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說家。除此之外,還有奧斯丁、愛米麗·勃朗特、喬治·愛略特等有影響的作家,他們的創作共同促成了19世紀中期英國文學的繁榮。
查爾斯·狄更斯生於英格蘭南部海港朴茨茅斯。查爾斯·狄更斯出生兩年後,全家被調往倫敦。全家在倫敦住了三年後,又遷往查特姆。就是在查特姆,狄更斯開始上學讀書。他父親有一些藏書,雖然數量不多,但其中有像《湯姆·瓊斯》、《威克菲牧師傳》、《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藍登傳》和《小癩子》這樣的好書。這些書,年幼的狄更斯不止讀過一遍。至於這些書對他的巨大影響,可以從他後來的小說創作中分明看出。
1857年,查爾斯·狄更斯已年滿45歲,這10年是他創作的鼎盛時期,也是他社會活動的高峰時期。他幾乎每隔兩年就出版一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如《董貝父子》(DombeyandSon1848)、《大衛·科波菲爾》(DavidCopperfield,1850)、《荒涼山莊》(BleakHouse,1853)、《艱難時世》(HardTimes,1854)和《小杜麗》(LittleDorrit,1857),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簡·奧斯丁(1775—1817)是18世紀向19世紀過渡的一位現實主義小說女作家。在她42個人生歲月中,留下6部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1813)、《愛瑪》(1815)、《理智與情感》(1811)、《諾桑覺寺》(1818年出版)、《曼斯菲爾德庄園》(1814)、《勸尋》(1818年出版)。這些小說的題材均來自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但作者善於從這些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和世態人情中發掘出嚴肅的道德主題。幽默反諷的藝術手法使作品清新深邃,回味無窮。這是奧斯丁對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突出貢獻。奧斯丁的代表作是《傲慢與偏見》和《愛瑪》。這兩部小說都寫愛情和婚姻,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揭示出 簡愛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鄉村生活的閉塞。
薩克雷(1811—1863)是與狄更斯齊名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繼承了斯威夫特、菲爾丁的現實主義傳統,在為數不多的小說創作中,運用諷刺等藝術手法,塑造了為數眾多、絢麗多姿的人物形象,成為「當代歐洲作家裡的第一流的大天才」,「一位犀利而無情的諷刺家」。他出色的諷刺才能,對社會丑惡的辛辣抨擊以及挖苦嘲笑的幽默風格,使他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據特殊的地位。
夏洛蒂·勃朗特(1816一1855)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是一位富於文學才華和藝術魅力的女作家。她一生創作了4部長篇小說:《教師》(1846)、《簡·愛》(1847)、《雪利》(1849)、《維萊特》(1853),描寫了小市民知識婦女的命運與抗爭。
艾米麗·勃朗特(1818—1848)是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以唯一的長篇小說《呼嘯山莊》(1847)而飲譽文壇。小說寫希剌克厲夫與女友卡瑟琳生生死死的奇特愛情和他變態復仇的性格,通過希克厲和卡瑟琳之間痛苦而曲折的愛情經歷,展現了人性的扭曲與復歸,表現了愛情和復仇的主題。
肖伯納(1856—1950)受易卜生的影響,堅決主張藝術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他認為戲劇是「思想工廠」,舞台是「宣傳講台」,並由此開始他的戲劇創作。從1892年開始發表第一個劇本,到1950年去世,他一共寫了51個劇本。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
拿破崙戰爭之後,西方民主思潮、西方文化吸引了俄國人,俄國的文學開始繁榮。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出現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別林斯基、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奧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被譽為「燦若星辰的偉大名字」的文學大師。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較之西歐各國形成稍晚,但發展迅速,成績突然。40年代,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高潮時,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卻剛剛形成,而在50—60年代法國文學批判力量開始減弱時,俄國文學卻迅速發展,蔚為壯觀,並在60年代達到頂峰。
普希金(1799一1837)是俄國傳統進步文學的集大成者,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抒情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俄羅斯民族生活的情調。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開俄國文學史上「多餘人」形象的先河。其作品的俄羅斯文學民族特色和語言風格,開創了俄國文學的新時代。
萊蒙托夫(1814—1841)是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短促的27年中創作了400多首抒情詩和一部長篇小說——《當代英雄》(1840)。小說主人公畢巧林對貴族社會空虛的生活深感不滿,但又徒有 油畫反映的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狀況過人的才華,缺乏生活目標,於是玩弄人生,浪費生命。萊蒙托夫借畢巧林的日記寫出了俄國文學史上又一個「多餘人」的自我認識,開了俄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寫的先河。
美國現實主義代表馬克·吐溫
費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中後期傑出的俄國作家,1866年發表的《罪與罰》,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880年發表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或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更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被稱為人類有文明歷史以來最為偉大的小說。有作家點評:「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執著於研討人與上帝的關系,經常擺盪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穿梭於神性與魔性的兩極,直到他年屆六十,終於寫下《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在人類精神領域中,豎立了一座高峰。」
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他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
1865年至1914年間的美國文學在美國文學史上稱為現實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是美國精神的表現,尤其是美國小說。現實主義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動。正視現實,不尚空想。現實主義文學又為現代主義文學鋪平了道路。
馬克·吐溫經過內戰以後的美國社會為現實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內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50年,美國歷史上經歷了巨大變化,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宗教。這一巨變徹底改造了美國社會的性質和觀念。新一代作家不滿意於老一代的浪漫主義思想,生發了新的創作靈感。他們對現實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企圖對生活的各個方面作出他們的解釋,主張客觀現實,摒棄主觀偏頗、唯心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人們的興趣現在已轉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現實的野蠻、骯臟,直接公開描寫階級斗爭,這時的作家已能描寫人物在各種條件或環境下的反映,描述遠西(FarWest)、新移民和勞動階級的斗爭,這些作家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這一注意現實生活的創作傾向形成了美國現實主義時期的文學。
這一時期的三個代表作家是豪威爾斯(WilliamDeanHoweils),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和馬克·吐溫。們真實地描寫了美國本地風土人情,帶有濃厚鄉土氣息,挖掘了人們的內心生活。他們忠實地記錄了美國東部地區十九世紀後半葉的生活,有行將消失的邊疆地區、有農村、有小鎮、還有噪動的都市。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國式的姑娘,、有為生活所迫的中產階級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復雜的市民。總之,他們為後來的現實文學在題材、技巧和風格上都樹立了典範。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歐美發展
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在二十世紀產生過許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0世紀,歐美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普遍得到較大發展,而且在整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呈基本平衡態勢,而不再像19世紀那樣,有一兩個國家的成就在某個時期處於領先地位。總體上,在19世紀已經取得長足發展的法國、英國、美國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一改原來的滯後面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東歐、南歐和北歐涌現出眾多著名作家;在拉丁美洲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學的第一道曙光就出自現實主義文學,而且60年代以後在世界文壇引起巨大轟動的「文學爆炸」,也是源於現實主義文學奠定的基礎。
東歐的現實主義文學
東歐的現實主義文學跟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在政治諷刺小說《好兵帥克》(1920--1923)中抨擊奧匈帝國窮兵默武的行徑,塑造了帥克這個善良樂觀而威武不屈的、代表著捷克民族精神的普通人形象;另一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一系列風格獨特的小說,表現捷克人民喪失生存自由、喪失國家主權的極度悲哀和痛苦。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1923一)擅長寓深刻哲理於作品的字里行間,她的詩作從《呼喚雪人》(1953)到《結束與開始》(1993),都著力表現人在自然與歷史中的內涵。
南歐與北歐的現實主義文學
以描寫古老家族盛衰的史詩性作品和表現反法西斯題材的作品最為成功。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碩果》(1917)和西格里德.溫塞特(188—1949)的《克麗絲丁》(1920―l922)都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反映民族生活和斗爭歷程的史詩性作品。
拉丁美洲的現實主義文學
拉丁美洲的現實主義文學,與該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同步發展,從20世紀初期至中葉蓬蓬勃勃、欣欣向榮,成就斐然。墨西哥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馬里亞諾.阿蘇埃拉(1873—1952)和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一1998)。前者的《底層的人們》(1915)再現墨西哥的民主革命歷史,描寫了受壓迫的農民為土地和自由而進行的斗爭;後者的《太陽石》(195)贊嘆古代文化的輝煌,抒發了對祖國河山的摯愛激情。
智利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偉大的民族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是拉丁美洲詩壇最為璀璨的明星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於197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米蘭。昆德拉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1929一)的小說把幽默作為表現荒誕的一種形式,以反諷作為解剖人生的有力武器,以輕松、隨意而且常常帶有戲謔、幽默、嘲弄的筆調來寫悲劇性內容,表現出一種超越了狹隘的對人類生存絕對無條件肯定之後的智者的徹悟。他的小說曾經在20世紀20年代初引起世界范圍內的普遍關注,當時的文壇出現過被稱為「昆德拉現象」的熱潮。
現實主義文學-社會主義概括
這個術語及其定義是在1932至1934年蘇聯文藝界關於創作方法問題討論過程中,由作家和理論家提出、經斯大林同意後確定下來的。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定義,在1934年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通過的蘇聯 靜靜的頓河作家協會章程里作了如下的表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蘇聯文學與蘇聯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歷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保證藝術創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發揮創造的主動性,去選擇各種各樣的形式、風格和體裁。」
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直接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文學。自從無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歷史舞台起,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就開始了。英國憲章派詩歌、德國無產階級詩歌及法國巴黎公社文學就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端。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一般認為形成於20世紀初,即俄國1905年革命之後,是從高爾基的《母親》和《敵人》的創作開始的。19世紀無產階級詩歌,包括鮑狄埃等的巴黎公社文學,只是無產階級文學的萌芽,不能看作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雖然科學社會主義在19世紀中期已經形成,它能夠從理論上科學地論證社會主義必然要獲得勝利的歷史規律性,但是,這個時期的工人運動還剛剛開始。那些與工人運動有聯系的作家、藝術家由於工人運動本身尚不成熟,他們還不能描繪出與工人運動有聯系的整個時代和社會生活的廣闊的現實主義圖畫。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思想團結一致的千百萬人民群眾行動起來之後。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成熟階段相聯系的。只有到了第一次俄國革命時期,才具有這種革命的形勢和特點。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正是在第一次俄國革命的高漲時期醞釀成熟的。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現實基礎。作者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展現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廣闊畫面,明確展示出這一革命的未來前景,通過對革命者的藝術形象的描寫,揭示了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運行著的革命洪流,並為工人群眾樹立了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在這里,高爾基運用與過去藝術家不同的方法解決了新時代給藝術提出的新課題。《母親》的產生標志著世界藝術史上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高爾基被公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的勝利為藝術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盡管在革命勝利初期,蘇聯文藝界出現過許多具有各種不同思想傾向的文學流派和團體,但至2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文學中已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藝術傾向的重要作品,如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馬雅可夫斯基的《列寧》與《好!》、法捷耶夫的《毀滅》、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第一、二部)、潘菲羅夫的《磨刀石農庄》以及阿·托爾斯泰、列昂諾夫、費定等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繼承並發展了高爾基在《母親》創作中的基本原則。它們在忠於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寫,對新生事物表現出滿腔的熱忱,而且這些特點已成了蘇聯文學中的主導傾向。綏拉菲莫維奇的作品《鐵流》中譯本封面。從20年代後半期起,許多蘇聯作家、理論家開始注意創作實踐中這些日趨成熟的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許多不同的創作方法的口號,如「無產階級現實主義」,「有傾向的現實主義」,「社會的現實主義」,「英雄的現實主義」等。其中「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的理論家竭力主張「辯證唯物主義創作方法」,這是把哲學上的概念直接搬用於藝術創作。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現在已成為全世界一切進步作家的旗幟,中國人民的文學正在這個旗幟之下前進。正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組成部分一樣,中國人民的文學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組成部分。
第三階段:現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義大利電影、文學領域出現的流派。新現實主義是抵抗運動的產物,反映了這一運動的理想和要求。它是一群經過反法西斯斗爭洗禮的進步作家、藝術家的組合,以爭取社會進步、民主、平等為思想旗幟,以忠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和面臨的現實為藝術綱領。新現實主義文學從誕生到衰退,前後持續了十餘年。
它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反映抵抗運動和南方問題,象一根紅線貫串在早期新現實主義文學中。作家們以經歷墨索里尼統治的「黑暗的二十年」或參加反法西斯斗爭的親身體驗,熱情地描寫義大利人民反對法西斯和德國納粹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斗爭(維加諾:《安妮絲之死》,1949),對法西斯殘害善良人民的令人發指的罪行,予以無情的揭發和鞭笞(普里莫·萊維:《如果這是人》,1947);以巨大的現實主義力量,暴露義大利南方驚人的貧困、落後(卡爾洛·萊維:《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45);反映南方農民爭取土地的斗爭和他們政治上的覺悟(約維內:《神聖的土地》,1950;貝爾托:《滿天紅》,1947;《強盜》,1951)。但另一方面,早期新現實主義作品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作家們不能正確、深刻理解自己描繪的事實,缺乏對事實本身的藝術概括和揭示。他們尖銳地提出了問題,但挖掘不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更不清楚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常常流露出小資產階級意識和哀傷情調。
這些作品的基本特徵表現為人道主義思想和寫真實的創作原則。新現實主義者滿懷誠摯的愛憐,描寫善良而軟弱的小人物,如失業者、流浪漢、貧苦農民、公務員,他們為了獲得一塊麵包、一片土地而同命運搏鬥,但都以失敗告終,美好的追求都成泡影。作家們為小人物的遭遇發出憤怒的呼喊和抗議。這些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里廣大勞苦群眾同嚴峻現實的深刻沖突和對立,揭露了整個社會民不聊生、危機四伏的陰暗情景。
㈢ 西方現代文學的介紹
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自十九世紀末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思潮,它主要盛行於二十世紀西方各國,影響延續至今。它的主要特點是:反傳統,它所反映的內容和所用藝術手法與傳統西方文學有著極大的不同,它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復雜性,現代主義文學由多個流派組成。
㈣ 現代歐洲文學發展主要有哪些形式
歐洲進入19世紀末期,浪漫主義文學日漸式微,現實主義仍是文學的主流,但亟待變革與創新。而自然主義文學的出現,雖不是獨領風騷,但聲勢和影響卻超過了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了令人矚目的新流派。隨後,標榜「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文學也陸續登場。四大主要文學流派匯合形成19世紀後期歐洲文學多元化的態勢。
到了20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發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變化,充滿著復雜的斗爭,深刻的變革,激烈的動盪和新的分化和分組。現代歐洲的社會發展史影響著現代歐洲的文學進程,使得歐洲的社會發展史影響著現代歐洲的文學過程,使得歐洲的文學發展比過去任何時期更為復雜多變,各種文學思潮、流派紛紜雜除,層出不窮。承接19世紀的現實主義之學,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更加耀眼。表現主義的出現雖然持續時間不長,卻對現代各種領域的藝術產生了影響。意識流作為一種新的創作手法,被引入文學,出現了意識流小說。尤為突出的現代主義文學,構成了20世紀歐洲文學的主流,其中的各個流派,光彩奪目地呈現在面前。
㈤ 歐洲文學發展歷程
古希臘羅馬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階段(20世紀之後還有現代主義文學)
如有幫助,請採納。
㈥ 西方現代派有哪些小說
17世紀的最後10多年,是法國文學古典主義的衰落時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極而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有:拉布呂耶爾的《品格論》,表面上是道德說教,實質上是社會批評;費訥隆的小說《忒勒馬科斯歷險記》,用希臘神話為題材,批評路易十四的朝政。這種對現實不滿和批評的傾向,預示著18世紀啟蒙運動即將來臨。以童話作家貝洛為首的反對古典主義厚古薄今的言論,引起當時幾個古典主義名作家的激烈反擊,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古今之爭」,表明當時年輕一代作家的進步傾向,和古典主義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紀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啟蒙運動的世紀。「啟蒙運動」一詞見於某些歐洲語言,然而不見於法語。法國的文獻典籍中一貫用「光明世紀」,而不用「啟蒙運動」。法語中「光明」一詞亦可訓為「智慧」、「知識」,而此處所謂「光明」是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國的「光明世紀」與英國的「啟蒙運動」,涵義是相同的。啟蒙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前哨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可是這場斗爭的思想准備早在18世紀初期已經開始。1721年出現的《波斯人信札》,是啟蒙運動文學的先聲,它的作者孟德斯鳩的啟蒙運動思想更系統、更集中地表達在他的專著《論法的精神》(嚴復譯為《法意》)中。
啟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啟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狄德羅、伏爾泰等人的小說都是「哲理小說」,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見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別具一格。盧梭的《愛彌兒》被稱為教育小說,也是廣義的哲理小說。
18世紀雖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紀的悲劇,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假古典主義」,缺乏獨創性。伏爾泰本人也寫過一些傳統形式的悲劇,在他全部作品中不佔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紀法國文學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啟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羅的小說《拉摩的侄兒》(1823)、《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爾泰的《哲理小說集》(1748~1759),以及諷刺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為主要題材並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某些小說和戲劇作品,例如勒薩日的小說《跛足魔鬼》(1707)、《吉爾•布拉斯》(1715~1735)和劇本《杜卡萊先生》(1709)。狄德羅的劇本《私生子》(1757)也屬於這一類。18世紀引起廣泛注意的劇本是博馬舍的三部曲的前兩部《塞維勒的理發師》(1775)和《費加羅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親》(1792)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受讀者歡迎的還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說《曼儂•萊斯戈》。這部描寫愛情的小說,也是法國18世紀的一部名著。
啟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於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著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一代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從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網路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系。18世紀法國的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也是宣傳啟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網路全書派宣傳唯物主義和重觀察、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等一切權威與偶像;提倡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重視發展工業生產。文學家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網路全書撰寫條目。
十九世紀 由於1789年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學作品的讀者大大增加。文學已經不只是朝廷權貴、豪門巨富少數人玩賞的奢侈品,而成為愈來愈廣泛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於是作家日益眾多,作品也日益豐富。在法國,文學的社會化、普及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開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阿達拉》問世,震動了法國文學界,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小說以異域風光作為背景,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異族青年的愛情悲劇。早在18世紀末,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發表小說《保爾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風光為背景,描寫一對少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曾經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從聖皮埃爾到夏多布里昂,法國浪漫主義已從孕育達到成熟的階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勒內》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調,塑造了所謂「浪漫主義的憂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與此同時,斯塔爾夫人也接連發表她的文學論述《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1800)、《論德國》(1810)和小說《黛爾菲娜》(1802)、《高麗娜》(1807)等。《論德國》著重介紹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上述兩作家都是浪漫主義的倡導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於抒情詩的節奏,對浪漫主義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浪漫主義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文學,當時最吸引讀者的是抒情詩。拉馬丁在1820年發表的《沉思集》,也曾經風靡一時。1823年這位詩人發表《新沉思集》,1830年發表《詩與宗教的和諧集》,都是風靡一時的作品。此外,還有雨果早年的詩集《頌詩與長歌》(1826)、《東方吟》(1829),維尼的《古今詩稿》(1826)、《命運集》(1864)等,也是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收獲。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件大事。這部劇本並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例如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等等。1830年以後,浪漫主義有新的發展,人們稱之為後期浪漫主義。後期浪漫主義的主導思想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詩集《懲罰集》(1853)、《觀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說《悲慘世界》(1862),喬治•桑的作品有烏托邦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康素埃洛》(1842~1843),歐仁•蘇的小說《巴黎之神秘》(舊譯《巴黎的秘密》)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浪漫主義是19世紀法國文學重要流派,後來產生的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都導源於浪漫主義。但是19世紀法國文學傑出的成就卻是現實主義。從時間上說,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和後期浪漫主義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巴爾扎克總稱《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陸續發表於1830至1848年之間,和後期浪漫主義的許多重要作品同時出現。後期浪漫主義之所以有積極的傾向,原因之一在於它本身開始產生了現實主義因素。 巴爾扎克紀念像 法國洛羅•吉羅東出版社提供
巴爾扎克以外,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紅與黑》(1830)的作者斯丹達爾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樓拜。人們也常常把梅里美列為現實主義作家,雖然他的小說在思想內容方面並不具體結合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
巴爾扎克能透過社會現象,暴露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關系,也就是金錢的關系。因此《人間喜劇》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
浪漫主義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劇《愛爾那尼》(1830)、《呂伊•布拉斯》(1838),維尼的《夏特東》(1835),繆塞的別具一格的喜劇,以及大仲馬的歷史劇等。
福樓拜曾經指出,藝術所追求的只應當是美學上的完滿的表現,也就是「美」,藝術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慮於不顧。這種觀點導致以追求形式完美為唯一目標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曾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熱烈擁護者的詩人戈蒂耶,1835年發表了小說《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套理論。戈蒂耶的詩集《琺琅與玉雕》就是這套理論的實踐。從此開始詩歌單純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趨向,形成稱為「帕爾納斯」(或譯為高蹈派)的詩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詩篇》(1852)和《蠻族詩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亞, 以及 《在公主的花園里》(1893)的作者薩曼等,他們都是脫離實際,寄身於象牙之塔的詩人。 與帕爾納斯派詩歌幾乎同時,在小說領域內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潮流。文學史上往往把龔古爾兄弟和阿爾豐斯•都德等都列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其實他們的創作並不符合自然主義的理論。最主要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總名為《魯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國已有譯本。左拉在1866年發表的《小說的定義》中宣稱:「科學進入我們這些小說家的領域,現在我們是在分析人們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這里所謂「科學」是指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自然主義不但分析作為生物現象和生理現象的個別的人,也要分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但是他們認為決定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觀點。
莫泊桑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時被列入現實主義作家行列,有時又被稱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從他在10年間完成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的實踐考察,他的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自然主義。
19世紀法國文學最後一個流派是象徵主義詩歌。這種新傾向與帕爾納斯派有密切關系。象徵派的先驅、詩集《惡之華》(1857)的作者波德萊爾,把他的詩集獻給帕爾納斯派詩人戈蒂耶。象徵派詩人主要是馬拉梅、魏爾蘭和蘭波。象徵派和帕爾納斯派相同之點在於追求形式的完美,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徵派詩人較多地抒寫個人的感覺與情緒,追求音樂的美感;而帕爾納斯派則相反,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追求造型美,詩人自己毫不透露個人情懷。象徵派在法國詩歌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它是現代派詩歌的第一階段。
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世紀中,法國發生幾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學作品中反映這種斗爭影響的作家和詩人,在復辟王朝時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貝朗瑞,巴黎公社時期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詩人克萊芒、小說家瓦萊斯等。
二十世紀 20世紀是帝國主義戰爭頻繁和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時代,這種形勢反映在法國文學上,表現為作家輩出,流派紛呈,但是缺少強大的主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等,都曾經風靡一時,而轉眼間已成明日黃花。
象徵主義
Le Symbolisme
在法國文學史上,象徵主義一詞有兩方面的含義:一
是指象徵主義流派,二是指象徵主義文學思潮和它的廣
泛深遠的影響。
象徵主義流派出現於1886年。先是詩人勒內·吉爾
發表了一部《言詞研究》,詩人馬拉梅為它寫了前言。
這部論著試圖系統地肯定自從波德萊爾以來在詩歌藝術
上陸續出現的新傾向和新成就。稍後,巴黎有一個原籍
希臘的年輕詩人,筆名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
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
號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
應,文學史上認為這一事件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產生。
象徵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和文學思潮,早在浪漫
主義盛行的時期已經萌芽。浪漫主義詩人奈瓦爾力求以
新的表達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內心活動,這種努力後來
給象徵派詩人以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牧
人之家》,拉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運用了後來為象徵派詩人所喜愛的藝術手法:暗示多
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出現
以前,實際上已經有象徵主義的藝術傾向。《惡之華》
的作者波德萊爾在這方面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因此,法
國文學史上稱波德萊爾為象徵主義的先驅。象徵主義的
另一先驅是《瑪爾佗蘿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亞蒙。至於
馬拉梅、蘭波和魏爾蘭,他們都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大師,
雖然在他們發表作品的時期,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尚未通
用。莫雷亞斯發表宣言時,馬拉梅和魏爾蘭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問世;蘭波擱筆已經11年之久。莫雷亞斯並不是
象徵主義的倡導人,他不過是象徵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對片面地注重描寫造型美的帕爾納斯派,並開辟
新的藝術道路來代替帕爾納斯派,這就是象徵主義之所
以應運而生的歷史條件。和帕爾納斯派不同,象徵主義
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寫
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是大異其趣的。它抒寫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心
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
「唯一的真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象徵主義對於詩
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
征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
它的詩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
究竟要說什麼,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的效果,可是詩
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
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
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徵派詩人的散文
詩都寫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比較昌盛的
時期。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遺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徵派
「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而
提倡一種所謂「羅曼派」的文學,其目的在於恢復希臘
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接著,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向
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徵主義藝術標
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從1891年起已經解體。但
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
遠。20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瓦萊里、克洛代爾、亞默甚
至聖瓊·佩斯等,都被評論家列為後期象徵主義者。比
利時的象徵主義詩人有著名的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後
者主要寫作象徵主義詩劇。
象徵主義的影響既不限於法國,也不限於西方世界,
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壇上,也曾出現戴望舒、李
金發等受過相當濃厚的象徵主義詩歌氣息熏陶的詩人。
參考書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現實主義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
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
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
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
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
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
「精神革命」。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
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
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
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青年詩人、醫生勃勒東,戰爭期間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論,後來又受到與傳
統決裂的同時代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影響,便設想將對潛
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藝術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
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志,並與查拉的達達
運動匯合。他們在「盡力表現違反常理的原則」指導下
活動。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創作了詩
集《磁場》(1920);代斯諾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吟誦
了詩句;厄內斯特用粘貼方法組成畫幅。他們經常在咖
啡館交換各自在探索潛意識活動中的經驗,進行集體創
作,開展對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審判等。由
於勃勒東的小組與達達運動缺乏明確的統一的目標,終
於導致分裂。1924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
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行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與
達達運動者分道揚鑣,從此超現實主義運動進入高潮。
超現實主義作家勃勒東(左)、艾呂雅(中)和勒內·夏
《超現實主義宣言》否定了現實主義與傳統的小說,
明確提出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它指出超現實主義敵視
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
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現實主義正是要打破這一切,追
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
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
這思維記錄下來」。為了達到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他們
強調潛意識,強調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他們
認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活動是已經受到
資本主義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純粹的精神。只有潛
意識、睡眠狀態或偶合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才是還未受到
外界干擾的純精神。他們提出詩人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
要寫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適應這種要求的創作
方法——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根據《超現實主義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創作。他們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
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
進行創作。1928年勃勒東的小說《娜佳》,集中體現了
超現實主義者這一階段的活動以及作者對「事物的巧合」
的運用。
隨著運動的進展,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精神解放
可以單獨進行,還是必須首先消滅資產階級物質生活條
件?」 圍繞著這個問題的爭論, 運動內部開始分裂。
《超現實主義革命》主編皮埃爾·納維爾主張首先要投
身革命,運動要為革命服務。勃勒東則認為運動本身包
含革命,運動要保持絕對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監督。於是運動產生分化,1928年納
維爾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1930年勃勒東又發表《超
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
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
進入新階段。
30年代國際形勢急劇發展,隨著法西斯力量的抬頭,
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形勢迫使超現實主義者在斗爭面前
作出抉擇,原有的裂痕擴大了。阿拉貢、艾呂雅先後離
開超現實主義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佩雷去西班牙參加戰
斗,克勒韋爾自殺。運動開創時期的骨幹相繼離去,幾
乎只剩下勃勒東一人還在堅持運動的宗旨。運動處於低
潮,但它並沒有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勃勒東在美國
和馬塞爾·杜尚一起開展超現實主義的宣傳活動。1946
年他回到法國後,繼續創辦雜志,多次舉辦國際超現實
主義作品展覽,發表廣播講話,進行創作。超現實主義
後期活動雖然沒有20年代那樣的聲勢,但影響波及歐洲
其他國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區,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畫家,參加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的達14國之多。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但作為
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㈦ 開創了歐洲現代長篇小說的先河
薄伽丘《十日談》
㈧ 西方小說史
天哪,夠寫一本書了。
簡單說行么?
西方最早的是史詩和戲劇,雖然不是小說,但是還是敘事性質的。
西方的小說應該是18世紀出現的,英國的菲爾丁知道么?他大概應該是西方小說的先驅,《湯姆瓊斯》是他的代表作,我看了一半,開頭還很好,可是到後來就受不了了,因為作者總是挑出來婆婆媽媽感慨一番,這大概就是早期小說的特性吧,教育性。
到了19世紀,西方小說達到了繁盛,我們所知道的大家基本都是那個時候的,巴爾扎克,雨果,地更斯等等,這時候的小說就比較成熟了,敘事性較強,大部頭也很多。基本上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小說出現了,這類小說可能不太重視故事本身,而是通過一些荒誕的東西表達思想,不容易讀懂。比如卡夫卡的。
好了,再多我也不能說了。
我一般不太喜歡回答『一級』提問者的問題,因為很多這樣的人根本不處理問題,連「無滿意答案」也不去選,希望你不會扔下不管。(你也應該嘗試經常回答問題)
㈨ 外國現代小說流派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 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1886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市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1901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1911年德國《暴風雨》雜志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 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俄國,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4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自由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 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來的。1919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阿拉貢等創立了《文學》雜志,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1924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分裂,阿拉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聯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 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1956年到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聯系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群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市的底層,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歌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動亂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哈哈~
㈩ 歐洲近代小說之父
歐洲現代小說之父:巴爾扎克
而歐洲近代小說之父很難說 還沒有明確確定
科勒貝爾是法國著名小說作家大仲馬《戴鐵面罩的人》里的一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