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諷刺小說發展脈絡
① 為什麼說儒林外史是中國諷刺小說的里程碑論述題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丑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庄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盡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
② 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的主要脈絡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學革命,是戶國文學史上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開始。
【1】五四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文學革命主要影響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文學。
首先是白話文興起。
接著是各種外國文學思潮湧入和新聞學社團的蜂起:主要是: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派。
(1)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許地山、郭紹虞、孫伏園、葉紹鈞。宗旨: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注重文學的社會功利性,被認為是「為人生而藝術」的一派,或者是現實主義一派。一人生和社會為題材,注重對社會黑暗現實的額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沖突,寫法傾向於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鑒了自然主義。強調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
(2)創造社主要傾向於歐洲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思潮,1921年成立於日本東京,最初由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等人成立,開始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表現作者內心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創作的「直覺」和「靈感」,注重文學的美感作用。同時注重表現時代的使命,對舊社會抨擊。其主要作品都側重自我的表現,有濃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以此作為對現實的不滿。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在北京發起。內部主要形成的是一個詩人群。倡導新格律詩。
其餘的還有魯迅的語絲社,主要是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後來形成「語絲體」對後來的額散文影響很大。
小說:
魯迅:白話小說,不多言,大家呵呵
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說:
1919年下半年,冰心發表《斯人獨憔悴》,開創「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後來多傾向於現實主義,以葉聖陶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寫實小說」;
魯迅開創「現代鄉土小說」
郁達夫等:現代抒情小說
20年代的詩歌:白話詩,郭沫若抒情詩,新月派,象徵派(穆木天),無產階級詩歌(鄧中夏)
20年代散文:「隨感錄」作家群(魯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還有以上四個文學社的散文
20年代戲劇:五四新戲劇觀,「愛美」劇(即業余戲劇,代表田漢)
30年代:
小說:左翼小說(以「左聯」為核心,代表:張天翼,蕭紅,丁玲,矛盾),京派小說(遠離文學黨派性和商業性,代表:廢名,沈從文),海派小說(最接近讀書市場,代表:張資平戀愛小說,新感覺派小說劉吶鷗),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說」不屬於上面任何派別
詩歌:
中國詩歌會:中共,無產階級。主倡大眾化和無產階級意識;
後期新月派詩歌,向自由詩發展
散文:幽默的小品散文,「魯迅風」雜文,京派散文
此外,報告文學興起,由左聯倡導
戲劇:無產階級戲劇、紅色戲劇、國防戲劇、農民戲劇
40年代:紀實小說、諷刺小說;「七月派」小說和東北作家群的回憶小說;張愛玲等通俗小說;趙樹理和孫犁的「解放區小說」;
詩歌:七月詩派(抗日),九葉詩派,歌謠體新詩
散文:報告文學勃興,雜文繼承魯迅
戲劇:廣場戲劇,國統區、淪陷區和上海孤島「劇場戲劇」。
50~70年代: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三次批判運動(強化階級意識),毛澤東雙百方針,主要是現實主義。
「十七年」:
小說:革命歷史題材,農村現實題材,
詩歌:頌歌時代(郭沫若等),「干預生活」,高揚政治熱情
散文:意識形態化,雙百中審美個性意識復甦
戲劇:功利主義傾向,雙百突破帶有生活氣息,階級斗爭戲繁榮。
1978年以來:現實主義回歸與深化:傷痕文學、改革文學;
現代主義;
文學商業化、邊緣化;
詩歌:歸來詩人;朦朧詩;第三代詩歌運動,個人化寫作
小說:尋根小說(知情小說等);
現代主義與「先鋒」小說(西方色彩);
「新寫實」熱潮
散文:悲悼散文、報告文學、散文熱。
由上綜述,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
【1】啟蒙主義文學思潮:
從晚清的啟蒙思潮到五四啟蒙思潮;特徵:人的覺醒、國民性問題、批判傾向(封建專制、追求個性解放、自由幸福、關注低層)
【2】白話文學思潮:
批判文言——對漢字的批判、對文言的文化學批判;特徵:現代化、民族化
【3】現實主義文學思潮:主題:人性、社會、革命;
理論有:以人為本、新寫實主義、社會主義;
分為:中國現代現實主義和中國傳統現實主義;
【4】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詩學體系:強調主觀性的藝術本質觀、獨創性的藝術生成觀、自律性的藝術功能觀;
主題形態:人性復歸、個性主題
傳統淵源:人生哲學、審美情趣、藝術思維方式;
【5】左翼文學思潮:
基於革命形勢,是革命烏托邦的想像方式,理論貢獻有:新寫實主義、唯物主義文藝觀及方法理論、典型理論的引進和闡釋
【6】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五四文學與新浪漫主義
唯美主義(田漢、聞一多)
早期象徵詩,現代派詩歌,九葉詩派
【7】自由主義文學思潮:
人道主義、民主主義文學、人性階級、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眾化的文學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傾向,左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傾向
③ 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標志及發展脈絡
呃,太深奧了
④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⑤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5)中國現代諷刺小說發展脈絡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⑥ 簡述中國當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各個時期出現的主要小說,思潮,並能列舉相應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史也可以簡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十七年文學,從49年至66年,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wenge前這一段時期。這一時期的小說注重史詩性和傳奇性。代表作很多,比如梁斌的《紅旗譜》、楊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創業史》等。
第二,wenge文學。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是革命樣板戲。小說嘛,浩然的《金光大道》、南哨的《牛田洋》、上海縣《虹南作戰史》寫作組的《虹南作戰史》等。
第三,新時期文學,即是wenge後至今這段時期的文學。80年代最著名的就是「傷痕文學」一派,代表作品很多,個人感覺老鬼的《血色黃昏》為個中翹楚。進入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文學樣式就呈多元化發展,小說作品不說了,說幾位當年我比較愛看的作家吧,王小波、余華、王朔、莫言。對了,一定看看《白鹿原》。
提到的這些是教材中普遍講到的 中國當代文學「三分法」,僅供參考。
⑦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幾個階段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必然地出現一種新的性質的文學形態。
到50年代後期,"新文學"的使用已大大減少,開始出現了以"現代文學"加以取代的趨向,而"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這一理解,一直延續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當代文學史的寫作中。
改革開放後,當代文學的多元化使得各種當代文學論著異彩紛呈。
以啟蒙主義為特徵的"五四"文化傳統是一種一元化價值取向的知識分子的運動,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實踐被認同為新文學傳統的主流。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傳統:"五四"新文學的啟蒙文化傳統和抗戰以來的戰爭文化傳統.這兩種文學傳統,有時是以互相補充或者比較一致的方式,有時則以互相沖突以致取代的方式來影響當代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
"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
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
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
8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第三階段:90年代——新世紀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
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7)中國現代諷刺小說發展脈絡擴展閱讀:
現狀:
中國當代文學體制沿襲1949年以後的官方文學體制,培養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諛逢迎體制內作家,曠日持久地製造出人類文明時代以來巨量的文學垃圾。
而少數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創作的有著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學精品難以面世,導致中國當代不僅文學界,而是全社會腐朽庸俗之風日盛,精神與思想面臨全面崩潰的局面。
文學作為引領人類精神的燈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學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當時的社會大的環境影響下,西方的各種思想文化流入中國對當時中國傳統的文學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傳統文學在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的吸收結合融合產生了近代文學;
2、在當時中國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當時己經不適用了,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進過不斷摸索學習產生了近代文學,也對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以及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時特色的社會背景下,近代文學有其顯著的特點。它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名擺脫舊的文體的束縛,梁啟超倡導新體散文,從小說戲劇方面,改革的呼聲也非常強烈。
⑧ 中國諷刺小說發展史
http://ke..com/view/2588401.htm
是按形象性質和題材領域劃分的一種小說類型。它是以現實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為描寫對象,以嘲諷、批判、揭露、抨擊的態度描述社會中滑稽可笑、消極落後乃至腐朽反動的現象、事物或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沒落勢力的代表或在品質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其中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劇《慳吝人》里的阿巴貢,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說《死魂靈》里的潑留希金,堪稱為歐洲文學中不朽的四大吝嗇鬼典型。
⑨ 誰能給出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統的發展脈絡
既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那麼分成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兩塊來講比較好。
我是本科生,這學期剛結束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習。中國現代文學則是頭一學期學的。我使用的教材是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和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這兩本書都非常的精到,尤其是第一本,發展脈絡是理得相當清晰的。建議閱讀。
現在我分別來說說這兩部分吧。
先是中國現代文學。
第一個十年(1917-1927年)文學革命的十年。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兩位作家是魯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學社團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第二個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學時期。這一時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都很活躍。茅盾《子夜》開創了新的文學範式,茅盾的創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學。老舍、巴金、曹禺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個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戰時期。趙樹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區文學的最高成就。國統區最傑出的作家則要算張愛玲和錢鍾書了吧(夏志清的觀點)。
好了,現在進入了中國當代文學時期。
中國當代文學史也可以簡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十七年文學(1949-1966),也即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前這一段時期。這一時期的小說注重史詩性和傳奇性。代表作很多,在此簡單說幾部吧,《紅旗譜》《青春之歌》《創業史》等。詩歌方面則是政治抒情詩為主流。郭小川和賀敬之是代表詩人。
第二,文革文學。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是革命樣板戲。創作方式多以集體創作為主。公開發行的獨立創作里,浩然的《金光大道》值得一提。而在這十年裡地下文學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出現了「手抄本小說」和「地下詩歌」。
第三,新時期文學,即是文革後至今這段時期的文學。內部的線80年代為「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現代派(這兩個文學思潮時間差不多,都在85年)-先鋒-新寫實」。進入90年代,文學樣式就更多元化了,老師不屑於講,而我確實還沒梳理好。不過新時期文學就現在來看,重在80年代文學,你也毋庸太擔心90年代這部分了。
以上,即我的回答。
⑩ 能不能推薦一些好的中國諷刺類的小說
談到古代的諷刺小說,要數《儒林外史》和「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水平比較高,另外如《聊齋志異》里部分篇章也有諷刺的內容。
談到現代的諷刺小說,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作家——張天翼,這個人可以說是「諷刺小說聖手」,文筆極富風趣、幽默,諷刺味十足。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洋涇浜奇俠》、《鬼土日記》,中篇小說《清明時節》,短篇小說《包氏父子》、《華威先生》等,都是諷刺小說的上乘之作,被視為30年代進步文學的重要收獲。
此外,現代文學作家葉聖陶的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隱隱有著對知識分子軟弱矛盾性的諷刺;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老向(王向辰)的中長篇小說《庶務日記》有著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這一社會現象的諷刺;現代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也用諷刺的手法刻畫了霧重慶光怪陸離的現狀。
這些作品盡管現代文學史教材里沒有將它們定為「諷刺小說」,但是它們筆法上的諷刺力度是被學界公認的。
至於建國初期,由於時局的影響,諷刺小說基本絕跡,也就很難談得上好的諷刺小說了。這一情況直到「浩劫」後的新時期文學才有所改觀,諷刺小說重獲新生。
新時期文學里,王蒙的《說客盈門》,張辛欣的《瘋狂的君子蘭》,何立偉的《白色鳥》,馬瑞芳的《天眼》,王小鷹的《丹青引》等都是比較有深度的諷刺小說,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