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論述現代鄉土小說的發展

論述現代鄉土小說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8-13 05:18:23

❶ 急求:鄉土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發展改變

對於鄉土小說的多數作家來說,對古老鄉村文化的批判和對喧囂繁華都市的拒斥是同時存在的。他們在小說中同樣表現了強烈的鄉情鄉愁。王魯彥在《童年的悲哀》中說到:「啊,我願意回到我可愛的童年時代,回到我那夢幻的浮雲的時代!神啊,給我偉大的力,不能讓我回到那時代去,至少也讓我的回憶拍著翅膀飛到那最凄涼的一隅去,暫時讓悲哀的夢來充實我吧!我願意這樣,因為即使童年的悲哀也比青年的歡樂來的夢幻,來的甜蜜啊!」許欽文也痛悼失掉了「父親的花園」。
作為與鄉土中國的「離」而「不棄」的現代知識者,他們在與傳統決裂時,傳統意識與現代觀念,依依鄉情與銳利理性時時在沖突碰撞,從而表現出一種文化選擇上的仿徨。在諸多的鄉土小說中,對農村落後文化的批判和對鄉村純朴民情的禮贊又總是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復雜的心態在二三十年代另一批作家,如廢名、沈從文、蘆焚等人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廢名在《竹林的故事》中透露出一種「隱逸之氣」,到了《橋》等作品中,其筆下的鄉土,回盪的已經是一曲純粹的田園牧歌了。在《河上柳》中對「東方朔日暖,柳下惠風和」是遠古鄉村生活的的一往情深的描摹。「竹林」的恬靜,「河上柳」的古樸,「桃園」的靜謐,,·…修竹綠水,小橋古塔,迷人的自然風光,「三姑娘」的清純,「李媽」的慈愛,「聾子長工」的勤敏……這些都描寫了朴實木吶、寬厚仁愛的美好鄉村韌性,一幅寧靜和諧的鄉村樂景。
沈從文更是極大地拓展了鄉土小說的田園視角,強化了鄉土小說的牧歌情調。如《神巫之愛》、《龍朱》等展示的前現代文明的鄉村圖景,洋溢著充滿野性生命的自然之美。《邊城》中,就連吊腳樓上的妓女性情「也。永遠那麼渾厚」。在他的幾乎所有的描寫鄉村的作品中,未被文明污染了的村莊、古樸和諧的民風、純凈自然的人性成為永恆的主題。
你的演變沒講清楚

❷ 鄉土小說的發展歷程

白鹿原
30年代茅盾以政治理性視角寫下的《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40年代趙樹理以實用理性的視角寫下的鄉村小說,在知識分子的鄉土觀照立場上,有了不同向度的開拓。然而,由於作者階級意識的逐漸強化和對農民現實政治命運的過多關注,使他們的小說文化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削弱,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向農村題材小說領域傾斜的趨向。受他們的影響,鄉村小說一度迴避了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主題。以致在五六十年代出現了農村題材小說的泛濫。而魯迅知識分子立場對鄉村文化進行理性透視的文化鄉土小說,則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有了新的崛起。
魯迅鄉土小說價值論上的反城市化情緒,被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等接受了下來。所不同的是,魯迅飽含兩種文化沖突的理性認知與情感價值選擇的矛盾,在廢名、汪曾祺筆下漸漸被隱沒了。廢名的《桃園》、《菱盪》、《橋》等鄉土小說,「作者用一枝抒情性的淡淡的筆,著力刻劃幽靜的農村風物,顯示平和的人性之美。」因此,他構築的是純感覺的東方烏托邦。只是由於作者回眸式的追溯筆調,使空幻的烏托邦,在表象的牧歌聲中流溢出憂傷的輓歌情調。而汪曾祺的《雞鴨名家》、《老魯》,以及80年代的《受戒》、《大淖記事》等,則以貌似無主旨的民俗風情展示,流溢作者對傳統文化人性美質的依依眷戀。因此,同樣具有輓歌情調,只不過汪曾棋的作品更多一些暖意,更突出一種美的力量而已。
像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浮躁》、《土門》、《高老莊》、《懷念狼》,張煒的《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暗示》等,小說在標題上就具有某種象徵性,而在題材上則都是以小村莊寓意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並通過人物的興衰展示文化沖突中的宏闊社會歷史圖景。特定的文化內涵決定了知識分子形象也被推到了小說的主體地位,像賈平凹筆下的金狗、子路、高子明,甚至是《廢都》中的庄之蝶,《白夜》中的夜郎等,張煒《古船》中的隋抱朴,隋見素,《家族》和《柏慧》中寧、曲兩家的三代知識分子。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和《暗示》,則以敘述人的知識分子立場看取「馬橋」和「太平墟」在物質貧困中的精神亮點,打量「城市」物慾膨脹下的人性失落。即如賈平凹的《高老莊》,建構了以子路為中心的兩大人物系列群,而目的在於從整體上「極力去張揚我的意象」。因此,子路的還鄉和離鄉就具有知識分子精神困惑到精神突圍的寫意。這一點在《懷念狼》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一方是城市來的施德(失德)和黃瘋子,一方是鄉村的傅山(負傷)和爛頭。從而突現了「我」(高子明)遊走於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窘境,和在這窘境中立足民族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文化觀念。
評論
客觀地說,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五四以後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匯。如果說五四時期出現的文化大碰撞,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屈辱的狀態下,對自我文化的徹底否定和對西方文化的被動性接納的話,那麼,80年代的文化大交流則表現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種對等性互換。盡管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二次文化大碰撞有著種種不同的具體內容,但是文化碰撞在整體上的相似性卻使80年代在文化吸納上有著宛如回到五四時代的感覺。傷痕、反思背景下的鄉土小說,就是在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歸五四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認知形式出現的。而80年代中期出現的「尋根文學」,則標志著鄉土小說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尋根文學」以質疑五四的姿態,承繼了五四時期鄉土小說的文化追尋。「尋根文學」的理論主張鮮明地標示出其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因此,它是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目的的反傳統的繼續。所不同的是,魯迅面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初期,面對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他採取的是徹底反傳統的策略。而尋根文學家則表現對中國傳統文化劣根和優根的雙重揭示。

❸ 簡析鄉土小說的開拓性意義

鄉土小說。它發端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中期,是新文學小說對「五四」小說過分西化的一次反撥。後來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生存環境中,這派小說不斷有新鮮的魅力和多樣的色彩。
鄉土小說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種獨特現象,其之所以產生,顯然與20世紀中國的社會歷史現實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早在...應當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浙江為中心的南方鄉土小說作家群,由於他們生活在中國現代化的初期,客觀上又較早接受了客觀現實的制約。
發展到當代,鄉土小說更像貼近與現實意義的題材靠攏,大量優秀作品的涌現,在歌頌與贊美了農村產生的巨大變化外,也批判也諷刺了壓迫階級,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深得人心。
鄉土文學的出現,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在文壇乃至生活各領域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對於悠揚的散文,抒情的詩歌,鄉土小說貴在真實。

❹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❺ 中國現代文學——以「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和社會剖析派小說為例,說明現實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趨向成熟

生活好了,就有力氣關注身邊的人,事情。就會看見以前不曾注意到的陰暗面。而社會的穩定性,也促使文字者關心這些與現實生活不和諧的事情。文學有部分是在靠政治指導的。當文學不在完全為政治服務,而是為人服務的時候,就說明文學的成熟。反之,如果社會昏暗,文學也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就是悲哉苦嘆,要不就是沉迷在夢境中不願清醒。所以,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發展趨向成熟,也算是一種必然性吧。
對了,我不是博學之人,所以只有這點小小見解,即使覺得不堪入目,也別批評我啊。

❻ 簡述鄉土小說的思想內容

鄉土小說的現代審美特徵,取決於現代鄉土小說的內質。對現代鄉土小說內涵與外延的不同釐定,會對其現代審美特徵有不同的認識與理論概括。「鄉土文學」雖然至少包含著廣義的(指文化意識范疇)和狹義的(指題材范疇)兩種,但就鄉土小說而言,能明確狹義的規范,才能標識鄉土小說文體的邊界,凸顯其現代審美特徵,從而能夠准確地敘述出它的歷史性狀態。

❼ 什麼是現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

我想告訴樓上的,你提到的幾位,嚴格說屬於當代……
關於鄉土小說的定義,始見於魯迅先生《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 序》中,魯迅認為「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又說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回憶故鄉的,因此也隱現著鄉愁。鄉土小說就是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鄉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它們在當時出現的文學背景是因「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欣賞小說心理的進步要求著藝術上的突破。
1923年周作人連續發表了《地方與文藝》、《舊夢》等文章,提倡鄉土藝術。周作人也就成為了鄉土小說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文壇出現了鄉土小說的創作熱潮:如王魯彥的《柚子》;彭家煌的《慫恿》、台靜農的《地之子》等。魯迅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祝福》等也可以歸入鄉土小說之列。我們在談論鄉土小說的時候往往不怎麼提到魯迅,實際上魯迅才是開現代鄉土小說創作風氣的大師。
鄉土小說是為人生文學觀念的延伸,也受到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對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的回憶和抒寫,對傳統鄉村陋習的揭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創作傾向上注重社會性以及寫實的多元性,側重於社會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將文學理解為社會啟蒙的工具,注重文學的宣傳效果。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心理的進步,希望看到更為廣闊的、非概念化的真實的社會人生。
(2)五四運動退潮之後,作家與讀者面對現實的濃烈的苦悶情緒,帶來濃郁的鄉愁
(3)周作人等理論家的提倡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所謂「第一個十年」的鄉土小說概況。
第二個十年裡已經基本不出現鄉土小說這種提法。像樓上的幾個朋友也提到過的沈從文等人被看作是「京派作家」,其實他們的筆墨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以小說《邊城》為代表,極盡美好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沈從文先生本身的美學理想。從他寫湘西與都市兩幅筆墨的得失我們也能看出,沈從文是要用湘西的美來襯托都市的惡的。
京派以不若海派之紅火。被稱為「最後一個京派作家」的王曾祺先生逝世後,寫鄉土就不再有什麼讓人驚艷的筆墨了。

部分參考了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三位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若是有興趣還是可以找一些別的文學史來看看。
還有一部分純屬個人見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見諒。

❽ 20世紀鄉土小說產生的歷史背景

20世紀中國文化鄉土小說家的視角和心態
從20世紀中國文化歷史背景看,狹義上的鄉土小說是以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為內核的一種獨特小說樣式。知識分子是這種文化鄉土小說的主要表現對象。文章從知識分子的理性和情感二種向度論述了文化鄉土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的認知性和寫意性特點。


長期以來,人們對鄉土小說的認識存在著一種極大的偏離,以為鄉土小說寫的是「鄉」(農村),寫的是「土」(農民)。故而「『鄉土小說』可與『鄉村小說』」置換,「主要是從小說題材、人物及其故事發生背景上所作的一種限定。」 ① 這實在是把鄉土小說等同於廣義上的農村題材小說了。鑒於鄉土小說在當代文學中的泛化,模糊了這一特定概念既定的文化內涵。本文提出文化鄉土小說的概念,以區別於廣義上的鄉土小說。

鄉土小說作為20世紀的一種獨特文學現象,從它產生伊始就蘊涵著特定的文化歷史內容。嚴家炎就說過「鄉土文學在鄉下是寫不出來的,它往往是作者來到城市後的產物」 ② 。「城市」作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始終以文化的他者身份在鄉土小說中或隱或顯地表露出它的存在意義,從而構成了鄉土小說文化沖突的另一極。鄉土小說之所以更多地選擇鄉村為背景,主要是緣於有著中華傳統文明積淀的鄉村與以城市為表徵的現代西方文明構成了文化沖突上兩種差別巨大的生活環境。張煒在談及他的鄉土小說時說過:「鄉村的東西更真切一些,變化少,新東西湧入一點也很快被溶解。比起城市來,它的力量更強大,更久長和悠遠。這就更適合被拿來做依據,就象搞解剖要選個好的標本一樣。」 ③
從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來看,鄉土小說顯然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著密切的同構關系。當「西方文明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逐漸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而且在總的方面影響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方向」 ④ 的時候,它勢必造成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大轉型時期世界觀的斗爭和價值觀的復雜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認同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種種弊端,又註定了他們以振興民族文化為己任的價值選擇。當這種文化矛盾已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知識分子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會在小說創作中表現這一母題。以魯迅為代表的20世紀鄉土小說家,正是在這一文化沖突的背景下,開始了對知識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敘寫。魯迅的鄉土小說理論突出地顯示了其知識分子性的特點。魯迅說道:「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在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但這又非勃蘭兌斯所說的『僑民文學』,僑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卻不是這作者所寫的文章,因此也只見隱現著鄉愁,很難有異域情調來開拓讀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⑤ 魯迅的鄉土小說理論顯然側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識分子,突出的是知識分子以城市為表徵的現代西方文化視角對鄉土的觀照,突出的是知識分子「隱現著鄉愁」的胸臆。以往對魯迅等鄉土小說觀的闡述往往只是機械地以題材(農村)和人物(農民)為中心,而未能看到鄉土小說中知識分子的重要意義,這恰恰違背了魯迅甚至稱之為「僑寓文學」的初衷。顯然,魯迅的鄉土文學觀,既不同於周作人對「風土」,「地域色彩」的表層把握;也不象茅盾那樣特別強調時代、政治的因素。客觀地說,周作人的鄉土文學觀倡導的是具有「地域文學」傾向的鄉土文學;而茅盾的鄉土小說觀對於「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的重視 ⑥ ,使之與魯迅的鄉土小說觀具有某種程度的暗合。但茅盾顯然更強調的是在「特殊的風土人情描寫」之外的「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命運的掙扎」 ⑦ ,使他關注的是農民的現實命運,並一度以「農民文學」來命名。它為後來在寬泛意義上的農村題材小說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石。而魯迅的鄉土小說觀則把焦點對向了中西方文化沖突境遇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領域。盡管魯迅、茅盾、周作人的鄉土小說理論有著各自的側重點,然而,他們卻共同為20世紀寬泛意義上的鄉土小說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從不同方面豐富了鄉村小說的審美內涵。

20世紀的鄉土小說隨著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加劇,加之受到魯迅鄉土文學觀的影響,特別是魯迅創作實踐的帶動,從整體走向上看,越來越呈現出文化的蘊含。從而與茅盾、趙樹理初創的,柳青、浩然等作家繼承和拓展的農村題材小說越來越有了明顯的區別。20世紀的鄉土小說隨著中西方文化沖突的深入,也越來越被知識分子(而不是農民)所青睞。這種文化鄉土小說,在題材上已不再是農村題材所能包含的了。它逐漸向城市的胡同和里弄滲透,在人物上也不僅僅是以表現農民為中心,知識分子已不再只是農民的代言人了。20世紀的文化鄉土小說,把知識分子的理性意識和情感矛盾推到了小說的前台,著力展示的是中西方文化沖突境遇下知識分子自身復雜多樣的精神狀態。而單純地寫鄉景、鄉俗、鄉情,以展示農村和農民的現實狀 況,展示平民樂趣的一種小說樣式,那將是寬泛意義上的農村題材小說。當然,筆者不否認這些因素,以及方言的文化韻味,都可以構成文化鄉土小說的必要(而不是必然)前提,但它並不是文化鄉土小說的終極旨歸。也就是說,它只是載體,而不是本體。魯迅賦予鄉土小說本體內涵指向的是知識分子在中西方文化沖突下的文化定位、文化漂泊和文化歸屬的范疇。它是一種文化小說,詩化小說。其實,從鄉土小說著力表現「鄉愁」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文化屬性。鄉愁並不產生於土生土長的農民,鄉愁來自被故鄉放逐的人們。而知識分子的獨立品格和文化佔有者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必然成為表現鄉愁的當然代表。更何況鄉土小說中的鄉愁的「文化鄉土」,「精神家園」的韻味,決非是農民和其他身份的人所扛得起的。傳統的閱讀經驗,往往忽視了文化鄉土小說中敘述者的身份,而直接表現知識分子文化漂泊,精神漫遊的小說又一度被拒之於鄉土小說門外,使得知識分子在鄉土小說中的應有地位長期被懸置。而鄉土小說的詩化性,寫意性,亦使得一度只注重形象塑造的小說分析「忘記」了敘述人的心態。既如我們閱讀魯迅的單篇作品,確實容易忽視敘述人,尤其是敘述人的立場、態度、心境和表達方式,而把注意力轉到了敘述對象上。然而,如果對魯迅的文化鄉土小說進行整體上的把握,那麼,敘述者理性和情感的復雜矛盾心態就浮現了出來。我以為對於文化鄉土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也應作如是觀。


作為一種表現文化沖突的小說樣式,兩種或多種文化之間的距離構成了小說敘寫的廣闊空間,也設定了這一文化沖突的內在張力。因此,敘述者的寫作視域和寫作態度就構成了文化鄉土小說的決定性因素。這對於原發現代化國家的敘述者來說,由於文化發展的歷史延續性,使他們的鄉土小說往往表現為同一民族隨著時代生活巨變而產生的新舊兩種文化之間的同一文化內部的矛盾。它更多地表現出對往事的懷念,對傳統文化消失的嘆惋。而對於文化移植的後發現代化民族國家,鄉土小說則呈現出文化移植、文化斷裂、文化碰撞等等更加復雜的矛盾狀態,因而更具有典型意義。特別是中國,由於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異性,使得文化沖突表現得尤為尖銳,鄉土小說家的筆觸也尤為憂憤深廣。從這個意義上說,20世紀中國的文化鄉土小說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特別是魯迅開放而深邃的現代理性意識和他內斂而又真摯的中華傳統情愫,構成了他的鄉土小說恢宏的文化張力,從而高度概括了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初期,知識分子的典型心態。

魯迅作為中西方文化大碰撞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面對傳統文化的衰微和西方的強勢文化,他「別求新聲於異邦」,毅然地選擇了西方啟蒙理性的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盤性地否定。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鮮明地標示出兩種文化沖突的尖銳性、復雜性,因而可以說是認知型文化鄉土小說的典範。《狂人日記》以接受西方啟蒙理性思想的「狂人」的視角透視中國的傳統社會。於是,「狂人」看到了「正常社會」中的「正常人」看不到的封建禮教表層的仁義道德背後所隱藏的「吃人」面目。這種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全新的認知,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所無法理解的。只有接受了西方的啟蒙理性——狂了,才能看清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小說思維觀上的現代性、開放性和鄉村人物的傳統性、封閉性構成了兩種文化之間的巨大裂痕。其濃郁的理性色彩,深厚的文化內涵,決定了小說鮮明的知識分子立場。從而開創了中國20世紀文化鄉土小說中一種注重認知性的小說范型,並紿後來的鄉土文學以廣泛的影響。從小說接受者的角度上看,這種注重認知性的文化鄉土小說本身就是寫給知識分子看的,因此,它是先覺的知識分子對後覺的知識分子的文化啟蒙。從認知性的角度上看,作品還通過狂人的反思,進一層地發現有著四千年吃人歷史社會中的「自己也曾吃過人的肉」。並通過小序中敘述人的立場超越了狂人的視角,從而消解了覺醒後的「狂人」無法改造「正常社會」的「正常人」的啟蒙尷尬。並以狂人後來的「早愈」和「赴某地候補」跳出了啟蒙的怪圈。顯示出魯迅對中西方文化沖突深邃而清醒的認識,給當時的知識分子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在《故鄉》、《在酒樓上》、《孤獨者》、《祝福》等系列小說中,作者都通過「我」作為「歸鄉」的知識分子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文化沖突背景下,知識分子「精神流浪漢」的形象。 魏連殳和呂緯甫,也同屬於流浪在兩種文化夾縫中的知識分子。所不問的是作者更多地表現他們的消沉、頹唐,而賦予「我」更多的是迷途中的思考和對未來前途尋覓的含義。《傷逝》中涓生與子君從相愛到分離,亦可以看成是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一種寓言。小說以涓生和子君分別指涉西方和中國兩種文化,通過「涓生的手記」這一獨語形式,強化了兩種文化交融的內在復雜性。並以子君的文化退守和自殺,從反面提示了中華文明的必然出路。小說中人物的孤獨情懷,作品濃郁的感傷氣氛,尤其是家的破裂,使之具有一種文化精神的漂浮感和文化家園的失落感。應當指出的是,魯迅的文化鄉土小說指向的是知識分子思想和情感的特定狀態和特殊情境,即知識分子作為西方文化的接受者,他們從民族情感的集體無意識中本能地產生了對西方霸權文化的排斥;知識分子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人,他們在理性上又不得不對落後的民族傳統文化予以堅決地否定,特定歷史把文化承傳者的知識分子推到了文化失范的現實境地,迫使他們遊走於文化荒原之中。知識分子文化品格的精神性特點,使之在小說的形象塑造上與農民、工人的形象有著截然的不同。知識分子的精神特性,使得知識分子形象更多地呈現為認知性、意象性。魯迅正是通過知識分子對中西方文化沖突下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態度,描繪了知識分子復雜的思想意識和心靈矛盾的。

魯迅以文化啟蒙為己任的鄉土小說,決定了他對西方啟蒙主義採取的是工具理性的策略,他在早年說道:「洞達世事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顯示出一種「拿來主義」的觀點,以使對西方理性的吸收,「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⑧ 。這使他的鄉土小說,帶有整體上的象徵性。正如美國學者F·傑姆遜所說,是一種「民族寓言形式」。他筆下的鄉村和農民常常只是一種寓體,是被看,目的在於表現知識分子對封建文化的徹底反叛,對傳統知識分子自身的反省和對先覺的知識分子文化尷尬的深情返觀。因此筆下的農民只是愚昧和麻木的文化符號,是傳統文化的形象寫照而已。

而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的一大批鄉土小說家,象王魯彥、許傑、彭家煌、台靜農、蕭紅等,他們在創作視角上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魯迅的啟蒙理性的文化觀照立場,顯示出對鄉土社會的超越性認知,正如魯迅說的「看王魯彥的一部分的作品的題材和筆致,似乎也是鄉土文學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許欽文是極其兩樣的。許欽文所苦惱的是失去了地上的『父親的花園』,他所煩冤的卻是離開了天上的自由樂土。」 ⑨ 盡管王魯彥和許欽文鄉土小說的創作心情各不相同,但都表現出用現代西方啟蒙理性對鄉土的審視。當然,他們無法超越魯迅高屋建瓴的文化視角,卻使文化鄉土小說在二三十年代蔚然成風,很好地配合了五四時期的文化啟蒙運動。

30年代茅盾以政治理性視角寫下的《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40年代趙樹理以實用理性的視角寫下的鄉村小說,在知識分子的鄉土觀照立場上,有了不同向度的開拓。然而,由於作者階級意識的逐漸強化和對農民現實政治命運的過多關注,使他們的小說文化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削弱,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向農村題材小說領域傾斜的趨向。受他們的影響,鄉村小說一度迴避了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主題。以致在五六十年代出現了農村題材小說的泛濫。而魯迅知識分子立場對鄉村文化進行理性透視的文化鄉土小說,則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有了新的崛起。

客觀地說,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五四以後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匯。如果說五四時期出現的文化大碰撞,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屈辱的狀態下,對自我文化的徹底否定和對西方文化的被動性接納的話,那麼,80年代的文化大交流則表現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種對等性互換。盡管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二次文化大碰撞有著種種不同的具體內容,但是文化碰撞在整體上的相似性卻使80年代在文化吸納上有著宛如回到五四時代的感覺。傷痕、反思背景下的鄉土小說,就是在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歸五四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認知形式出現的。而80年代中期出現的「尋根文學」,則標志著鄉土小說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尋根文學」以質疑五四的姿態,承繼了五四時期鄉土小說的文化追尋。「尋根文學」的理論主張鮮明地標示出其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因此,它是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目的的反傳統的繼續。所不同的是,魯迅面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初期,面對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他採取的是徹底反傳統的策略。而尋根文學家則表現對中國傳統文化劣根和優根的雙重揭示。象韓少功,這個最鮮明地表現出知識分子理性自覺的 尋根小說家,他的鄉土小說,文化沖突的意味就顯得特別明顯。他的《回聲》、《爸爸爸》等作品,知識分子雖然表現為不在場,但作者以敘述者的理性逼視,使傳統文化浸染下的農民麻木、愚昧的根性昭然若揭了。小說塑造的根滿和丙崽形象也同魯迅刻畫的阿Q一樣,具有傳統文化的象徵性,從而在敘述者的理性意識和被描繪的農民形象之間構成了兩種文化沖突的內在張力,顯示出新時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洞見。

在以西方啟蒙理性立場對中國傳統文化觀照的鄉土小說中,知識分子就如盤旋在空中的風箏,一方面由於距離,深化了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另一方面,又由於受到特定文化的牽引,表現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自身文化的情感眷戀。這種文化沖突的歷史必然性,註定了知識分子文化漂泊者的命運。魯迅以其深刻和清醒,使他既最大程度地拉開了「風箏」與土地的距離,又能夠跳出風箏線的兩端,以徹底的反傳統對知識分子和農民進行雙向批判。趙樹理等作家則以拉近「風箏」與土地的距離,表現出對世俗生活的關注,但卻使知識分子的理性意識和鄉土小說的文化韻味受到了極大的削弱。而韓少功等尋根作家,則試圖給風箏尋找新的支點,這使他們的種種努力,不僅在視角上沒有跳出風箏線的兩端,反而淡化了理性批判的力度。因而在中西方文化沖突的認知性上並未超越魯迅,只是由於他們的鄉土小說,在現代化進程中時間上的延伸和地域性上的開拓方而,豐富了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不同表現形態,並使魯迅開創的文化鄉土小說回到了文學敘寫的中心位置。


如果說20世紀的鄉土小說家在理性認知上更傾向於西方文化立場的話,那麼他們在情感態度上則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立場的倚重。在這一點上,魯迅的鄉土小說仍具有範式意義。魯迅《故鄉》的歸鄉模式和《社戲》的童年回憶視角,給20世紀的文化鄉土小說創立了二種詩學的範式。《故鄉》以開頭的景物描寫和敘述者低緩陰沉的語調營造了遊子歸鄉的落寞心境,那想像中的故鄉和現實中滿目瘡痍的荒村形成的反差,使歸鄉人不禁要懷疑「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顯然,現實中的故鄉是令人失望的,旅居他鄉的遊子每每隻是在記憶中編織他心靈的故鄉罷了。一旦面對現實的鄉村,必將粉碎歸鄉人心靈的夢幻。這使得文化鄉土小說中的歸鄉模式具有了現實和理想,客觀和主觀,現在與過去的時空距離,而遊子的無家可歸,有家難歸和歸鄉又逃離也都有了尋找精神家園的文化寓意。而《社戲》的童年視角亦使懷鄉具有詩學的特徵。小說通過「我」對城市看戲的不滿,以對比的方式勾起了對童年在家鄉看戲的回憶。需要指出的是,「看戲」只是勾聯城市和鄉村的一種生活契機,作者的指涉顯然關乎的是現代城市文明與傳統的鄉村情結。小說的回憶實際上暗示了敘述人當下時間和空間的缺失,暗示了敘述人此在的孤獨和焦慮,而回憶產生的童年夢幻,亦宣告了敘述人對當下城市生活的否定,這種以回憶建立起現實城市和夢想中的鄉村的對比關系,構築了小說時空上的巨大張力和主觀心理的極大反差。從而把知識分子歸鄉的孤寂心態和懷鄉的精神漂浮感烘託了出來。

魯迅鄉土小說價值論上的反城市化情緒,被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等接受了下來。所不同的是,魯迅飽含兩種文化沖突的理性認知與情感價值選擇的矛盾,在廢名、汪曾祺筆下漸漸被隱沒了。廢名的《桃園》、《菱盪》、《橋》等鄉土小說,「作者用一枝抒情性的淡淡的筆,著力刻劃幽靜的農村風物,顯示平和的人性之美。」 ⑩ 因此,他構築的是純感覺的東方烏托邦。只是由於作者回眸式的追溯筆調,使空幻的烏托邦,在表象的牧歌聲中流溢出憂傷的輓歌情調。而汪曾祺的《雞鴨名家》、《老魯》,以及80年代的《受戒》、《大淖記事》等,則以貌似無主旨的民俗風情展示,流溢作者對傳統文化人性美質的依依眷戀。因此,同樣具有輓歌情調,只不過汪曾棋的作品更多一些暖意,更突出一種美的力量而已。三四十年代最能體現魯迅價值論上反城市化情緒的鄉土小說家是沈從文。雖然,沈從文直接師承的是廢名山水田園詩般的鄉土抒情小說,但在廢名筆下,「其作品顯出的人格,是在各樣題目下皆建築到『平靜』上面的……這些靈魂,仍然不會騷動,一切與自然諧和,非常寧靜,缺少沖突。」 11 而在沈從文筆下,則「同樣去努力為彷彿我們世界以外那一個被人疏忽遺忘的世界,加以詳細的註解,使人有對於那另一世界憧憬以外的認識」, 在這一方面「似較馮文炳君為寬且優。」 12 也就是說,廢名的鄉土小說營造了桃花源式的封閉世界,內中的人物「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沈從文的鄉土世界「則展示出鄉村社會歷史文化的常數與現代文化的變數交織而導致的矛盾沖突及人的生存悲劇」 13 。沈從文的《邊城》,那白塔在老船夫死去的暴風雨之夜的坍塌,《長河》中象徵著現代文明種種罪惡的隊長和師爺對桔園的闖入,都具有中西方兩種文化沖突的隱喻性指涉。沈從文小說的人物類型亦從整體上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對立模式,他筆下的人物大抵呈兩類三種狀態,一是文明社會熏染的城裡人,他們是道德墮落,精神空虛的畸型人,與之相對的是鄉土文明孕育的理想人格,象翠翠、夭夭、三三等,第三種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正在被現代城市文明侵蝕的鄉村失態人,象《蕭蕭》、《丈大》、《貴生》中的主人公。正如楊義所說,沈從文對人性的選擇依據是「揚卑賤而抑豪紳,非都市而頌鄉野」 14 。這使他的反城市化情緒較之魯迅顯得更加突出和鮮明。

然而,無論是沈從文,還是廢名和汪曾祺,他們的鄉土小說都較少直接以知識分子為表現對象,而知識分子的文化鄉愁主要是通過敘述中此在鄉村與彼在城市的比照,通過敘述人的情感態度、敘述筆調、氛圍、烘托出來。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理性意識,決定了他們對勢不可擋的現代化的認識。他們的鄉土寫意小說,不過是現代文明沖擊下鄉村美麗風俗的最後一道風景。這使他們的懷鄉小說在表面的牧歌聲中籠罩著一股濃郁的哀怨底色。從接受學的角度來看,鄉土寫意小說主要面對的是知識分子讀者群。盡管沈從文以及後來的賈平凹,張宇等懷鄉小說家往往自命為「鄉下人」,但是,他們小說的文化色彩、情感價值取向,甚至是語言、描寫手法等等,都與趙樹理那種真正寫給農民看的小說相去太遠,尤其是他們的鄉土小說,從總體上流溢出來的對正在消散的傳統文化的傷悼之情,也更象是現代化進程中知識分子的普遍情緒。而對於後發現代化國家的知識分子來說,這種傳統文化的懷舊情緒,是蘊含著對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深刻思考的,是蘊含著對文化現代化深入反思的,是蘊含著對民族文化新生憧憬的。因此,新時期當汪曾祺回憶起「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的時候,那正是對文化懷鄉小說的追憶。而尋根後小說的出現和深化,則標志著對民族文化前途關切的鄉土寫意小說有了一種新的開拓和延伸。

80年代中期尋根作家在理論上鮮明地打出了推崇民族文化的旗號。韓少功在《文學的『根』》中說:「在文學藝術方面,在民族的深厚精神和文化物質方面,我們有民族的自我,我們的責任是釋放現代觀念的熱能,來重鑄和鍍亮這種自我。」 15 表現出民族文化觀念的自覺。只有把情感立場轉向民間的、民族的文化,才能發掘民族文化潛藏著的「優根」。於是,尋根作家們紛紛到傳統文化的蠻荒之地,到民族的亞文化中去尋找民族文化的新的源泉。韓少功試圖復活楚文化的瑰麗,賈平凹熱衷秦漢文化的氣象,阿城崇尚道家的超脫,莫言則張揚初民的野性。尋根作家意在重建民族文化精神的小說,使他們一方面努力去挖掘傳統文化的優根,而另一方面則對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性蛻變、道德墮落予以激烈的抨擊。尋根作家理論的自覺,使得他們的鄉土小說文化沖突表現得異常明顯。像賈平凹的《浮躁》、《土門》、《高老莊》、《懷念狼》,張煒的《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暗示》等。小說在標題上就具有某種象徵性,而在題材上則都是以小村莊寓意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並通過人物的興衰展示文化沖突中的宏闊社會歷史圖景。特定的文化內涵決定了知識分子形象也被推到了小說的主體地位,像賈平凹筆下的金狗、子路、高子明,甚至是《廢都》中的庄之蝶,《白夜》中的夜郎等,張煒《古船》中的隋抱朴,隋見素,《家族》和《柏慧》中寧、曲兩家的三代知識分子。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和《暗示》,則以敘述人的知識分子立場看取「馬橋」和「太平墟」在物質貧困中的精神亮點,打量「城市」物慾膨脹下的人性失落。即如賈平凹的《高老莊》,建構了以子路為中心的兩大人物系列群,而目的在於從整體上「極力去張揚我的意象」 16 。因此,子路的還鄉和離鄉就具有知識分子精神困惑到精神突圍的寫意。這一點在《懷念狼》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一方是城市來的施德(失德)和黃瘋子,一方是鄉村的傅山(負傷)和爛頭。從而突現了「我」(高子明)遊走於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窘境,和在這窘境中立足民族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文化觀 念。

20世紀中國的文化鄉土小說創作,誠如鄉土作家張宇在《鄉村情感》中的自白:「我是鄉下放進城裡來的一隻風箏,飄來飄去已經二十年,線繩兒還系在老家的房樑上。」 17 「風箏」形象地概括了鄉土作家知識分子的身份和以現代理性關注鄉土中國的文化視角,而風箏與土地的關系則決定了他們立足傳統文化的歷史宿命。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創生的,以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為內核的鄉土小說,隨著現代化的深入而發展,也將隨著鄉土社會歷史的終結而轉移。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6214

從現代化進程來看20世紀的中國鄉土小說
在談到現代化進程中的20世紀的中國鄉土小說的特點時,我們必須先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現代化也叫近代化,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志,其核心是工業化。從歷史進程看,從落後的封建社會進到工業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代化貫通於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社會主義確立、發展的全過程,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必然趨勢。從內容上看,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工業化為中心,以機器生產為標志,並引起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全方位變化的一場社會變革。在中國近代,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社會。
而鄉土小說,根據魯迅先生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所說 「……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所以,所謂鄉土小說,主要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從這定義,即可知鄉土小說所要描述的,不是在發展過程中的工業化,而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古老的農村文明。

。。。。。。。。。
http://www.xxszj.com/blog/user1/hexiao/archives/2006/1115.html

❾ 鄉土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

這道題應該是講中國文學的吧,鄉土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積極方面。

鄉土文學作為文學作品題材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往往是作家、文學家這一社會群體最早樂意取材的領域,也是人類活動最為熟悉的范疇之一。例如上世紀二十年代大陸的鄉土文學,台灣地區六、七十年代的鄉土文學,起到了推動文學發展的作用。

同時,鄉土文學的產生促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也促成了各地流域文化的傳播,如今天有「秦軍」這樣的形容陝西地域文化作家群的詞語。一部分地方氣息濃厚的鄉土文學作品,經演繹後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道的文化娛樂題材。

(2)消極方面。

由於鄉土文學本身不可避免的地域性,決定了讀者群在閱讀時必須對相關風俗習慣有更多的了解,這是日益城市化的現代人難以體會的,如沙汀筆下的邊遠川西鄉村,沒有生活過的人會覺得很陌生。

另外,正是現代文明的「侵入」,使得我們對鄉土文學的評價與研究逐漸成為追憶,也許鄉土文學的沒落具有必然性。

這是個人的一些膚淺看法,如有不當或覺得離題的,請多多指正。

熱點內容
咪咕閱讀小說怎麼下載不了 發布:2025-09-19 04:18:29 瀏覽:455
小說都市最強戰醫中主要人物介紹 發布:2025-09-19 03:44:55 瀏覽:312
原版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9 03:44:10 瀏覽:1
凌依然易謹離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19 03:44:05 瀏覽:790
好看的重生科幻小說 發布:2025-09-19 03:36:08 瀏覽:226
龍血武帝免費小說 發布:2025-09-19 03:11:49 瀏覽:463
科幻小說星球名字都是編的 發布:2025-09-19 02:45:15 瀏覽:58
強強像愛相殺現代耿美長篇小說 發布:2025-09-19 01:52:30 瀏覽:549
好看的現代小說言情帶肉 發布:2025-09-19 01:31:13 瀏覽:918
比較好看的寄生小說 發布:2025-09-19 01:07:04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