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他是現代什麼家什麼家他所創作的小說
A. 巴金是現代文學作家,他的主要代表作都有哪些
巴金的主要代表作有《滅亡》、《激流三部曲》、《憩園》、《愛情三部曲》、《寒夜》等。
巴金是中國現代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原名李堯棠,筆名巴金的“巴”是為紀念同學巴恩波而用,“金”則取自克魯泡特金。他第一次採用巴金這個筆名是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中。
《寒夜》描寫了在抗戰期間,一個自由戀愛的家庭在現實生活面前,由美好走向破裂的故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病態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生活的煎熬痛苦。
巴金先生的作品大都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批判舊社會封建制度腐敗,也表現出了他對自由平等思想和信仰的追求。
B. 巴金原名___,是我國現代著名___,他的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___》《___》《___》等。《海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代表作品:《家》、《寒夜》、《隨想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隨想錄》(5集);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等。
海上日出出自出自《海行雜記》。
1927年2月,巴金從上海踏上法國郵船「昂熱號」,赴巴黎留學,他將沿途的見聞寫成《海行雜記》一書,於1932年出版。
C.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___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春》《秋》《抗戰三部曲》
D. 巴金是現代著名作家著名的長篇小說家春秋是他的代品作本冊語文書選入
,作品在語文書里,叫繁星
E. 巴金原名什麼字什麼現代著名的什麼家,什麼家他的主要作品有
巴金身份:
當代作家,文學家,詞作家
主要作品有:
《家》《寒夜》《隨想錄》
拓展資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五四」運動期間,開始大量閱讀《新青年》等書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學民主等進步思想[1] 。
1920年,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廣泛接觸西方文學及社會科學著作,並參加了《半月》雜志的工作和一些進步社會活動[1] 。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發表在《半月》刊第17號刊載上[2] 。1922年2月,在《文學旬刊》上發表詩歌《被虐(待)者底哭聲》12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1922年冬,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
1923年,到上海求學,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5年,高中畢業後在上海從事社會活動和編譯工作[1] 。1927年1月,赴法國留學,11月,出版譯著克魯泡特金的《麵包略取》[3] 。
1928年2月,譯著《克魯泡特金學說概要》出版;3月,參與翻譯的《蘇俄革命慘史》出版;4月,參與翻譯的《革命之路》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9月,譯完克魯泡特金《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上冊,以《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為題出版;12月,從法國回到上海[1] [3] 。
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長篇小說《滅亡》,描寫革命黨人杜大心反抗軍閥的斗爭及其命運,該作品引起文壇的關注;1月,譯著《斷頭台上》出版;5月,譯著《蒲魯東底人生哲學》出版;7月,譯作《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下篇)出版;8月,譯作《地底下的俄羅斯》(斯捷普尼雅克著)出版[3] 。
1930年,譯作《骷髏的跳舞》(秋田雨雀著)出版,4月,譯作《一個革命者的回憶》(即《克魯泡特金自傳》)出版,重譯本《前夜》(即《夜未央》)出版[4] 。
1931年1月,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出版;4月18日,譯作《草原故事》出版;8月,第一短篇小說集《復仇》由上海新中國書局出版[4] 。
參考資料:網路—巴金
F. 巴金,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小說《 》《 》《 》以及散文集《 》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小說《家》《春》《秋》
散文集《隨想錄》
網路里有詳細介紹。可以去看看哦
G. 巴金原名什麼,字什麼,現代著名的什麼和什麼,他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
1936年,巴金與上海愛國女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1938年7月,蕭珊高中畢業後追隨巴金來到廣州。1944年,與巴金在花溪結婚。1945年,女兒李小林出生。1972年,蕭珊因患癌症去世。
(7)巴金他是現代什麼家什麼家他所創作的小說擴展閱讀: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
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
H. 巴金是什麼現在作家和什麼現代作家
巴金是當代作家。
巴金,現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間,他接觸了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在巴黎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1928年底他回國,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
抗戰前的作品主要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家》以及短篇小說集《復仇》《光明》等。抗日戰爭期間,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火》《憩園》《寒夜》和《第四病室》。
解放後,巴金歷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等職。新時期出版的《隨想錄》《探索與回憶》等,具有極高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是新時期文學最重要的收獲之一。巴金於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文學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勛章。
(8)巴金他是現代什麼家什麼家他所創作的小說擴展閱讀: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
後期,《火》《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
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
I. 巴金,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 人,他的小說( )、()、( )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巴金,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四川成都 )人,他的小說 《家》《春》《秋》 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巴金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義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宰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後,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託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巴金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斷到南方和北方去旅遊,寫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記。1934年秋去日本,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1935年回國參加朋友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總編輯。編輯了《文學叢刊》、《譯文叢書》、《文化生活叢書》等大型叢書,在發現文學新人,推薦優秀作品方面,為20世紀30-40年代的新文學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抗戰爆發以後,輾轉於廣州、桂林、上海、重慶等地,將理想融入知識分子的民間出版事業。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後,歷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多次出國訪問,創作了大量散文游記,以及反映朝鮮戰爭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頌新的時代和歌頌英雄為主調,並與作家靳以創辦合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並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知識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化界譽為是"一部說真話的大書"。 巴金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獲前蘇聯"人民友誼勛章",1990年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創設特別獎",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的"資深作家敬慰獎",1998年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 巴金晚年出版隨筆集《再思錄》、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由於在思想上和文學上的突出成就,也由於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後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和知識分子道路的重要對象,自1989年起,全國共召開過四屆巴金國際研討會,出版過十幾種研究年譜、傳記和理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