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是不是現代小說
❶ 魯迅作品《傷逝》賞析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題材小說。
《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魯迅用小說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系起來,以啟示廣大青年拜託個性解放和個人束縛,探索新的路。
《傷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傷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因此,她庄嚴的對涓生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並不惜和封建舊家庭鬧翻,好不理會「老東西」,「小東西」和路人的譏笑,坦然如無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戀愛並組成了一個小家庭。可是當她得到娟生的愛情之後,就以為找到了幸福,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不再讀書,不再思想,甚至連過去戀愛時,「偶有議論的沖突和意思的誤會也沒有了。」
而安於小家庭主婦的角色,樂於做飯,喂雞,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為其人生的全部意義,甚至為了油雞與房東太太明爭暗鬥,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盪然無存,從而變得平庸起來,這使涓生不滿,憤怒,進而絕望於愛情。很明顯,子君雖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她還未拖盡舊思想的束縛。從本質上說,就是從一個牢籠沖進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而男主人公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新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論詩集。他大膽的向子君求愛,愛得熱烈純真。同居以後,涓生不滿於子君的碌碌無為,他清醒地感悟「愛情必須時時更新 ,生長, 創造 」,並認為「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待到失業來襲,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他很快的認識到「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他並未沉溺於愛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圍的大社會尋求生計,於是發奮地寫小說,譯書。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為開闊的表現。
但他感到子君「捶著自己衣角」,致使他難以擺脫眼前的困境,遠走高飛尋找新生路。一個止步不前,一個不斷前進, 導致涓生對子君說出 「我不愛你了」的話 ,導致了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最後子君抑鬱而終
小說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婚姻及其悲劇的描寫,探索了婦女解放的道路問題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認識現實,拋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
同時,《傷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社會的壓迫是其社會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個性解放思想不夠徹底是造成其悲劇的原因。
創作背景
「五四」時期,訴說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許多青年的公意,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已成為當時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因此,20世紀20年代的小說創作,描寫男女戀愛的佔了全數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寫婚姻不自由。
魯迅對個性解放的反封建意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敏銳地發現隱藏在戀愛婚姻自由背後的危機。早在1923年底,魯迅就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指出。婦女要解放應該用「劇烈的戰斗」去爭取經濟權,「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
到了1925年,魯迅的世界觀已處在根本轉變的前夕,這時他則主張用「火與劍」的方式去徹底變革社會制度了。1925年10月寫的《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
魯迅用小說的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系起來,以啟示廣大青年擺脫個性解放和個人奮斗的束縛,探索新的路。
❷ 魯迅的小說《傷逝》主要講了什麼
《傷逝》主要講述了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接著,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喂養的狗。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2)傷逝是不是現代小說擴展閱讀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小說通過涓生、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局的描寫,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沖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小說語言優美凝煉,富有詩的情韻;開頭結尾部分有些語句的故意重復,不僅在結構上起著貫通前後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強了抒情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達;有些句子寫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深化了主題。
主要人物介紹
1、子君
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和涓生自由戀愛並建立起小家庭。
她從走出封建舊家庭到走進新式小家庭,從本質上來說,是沖出一個牢籠又陷進了的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的解放;這就註定了她最後在社會的壓迫下無奈地回到封建舊家庭抑鬱而死。
2、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具有某種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成了子君思想的啟蒙者。他大膽地向子君求愛,而且愛得熱烈純真。
然而隨著他們愛情裂痕的逐漸擴大,涓生決然地對子君說出「我已經不愛你了」的話,以致造成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
❸ 魯迅的小說《傷逝》屬於新體小說還是舊體小說
《傷逝》可以說是魯迅唯一一篇構寫男女愛情的小說。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涌現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他們要沖破思想上的牢籠,他們要追求自己的個性特點,《傷逝》中的主人公涓生與子君正是他們形象的典型化身。通過敘寫涓生與子君勇敢地沖破當時封建社會的枷鎖,追求他們自己嚮往的自由愛情,以及婚後愛情生活由恩愛美好轉為淡漠黯然,最後以失敗告終的悲慘痛心的悲劇式愛情故事,表現出一種當時封建禮教強大吃人的邪惡勢力,舊社會無情、迫害無知百姓以及單獨個體的反抗是無濟於事的殘酷現實。
初讀小說的前半部分,主要寫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結婚後前期的生活狀態。這段時期,他們的思想是堅定而又決絕的,他們內心想要沖破封建禮教的的信念也是堅定的。在旁人的譏笑、猥褻、輕蔑的眼光下他們毅然決然地要生活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子君說出來的話,子君果斷與透明的思想,讓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覺得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樣,她有著先進的思想,他覺出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於是更加堅定了自己對子君愛的選擇。我也被其堅定地愛情所感動,面對家人、社會、封建勢力的壓迫,他們義無返顧的走在了一起,也許年輕勇敢的心正是魯迅想帶給我們當時青年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願望。
在一起或許並不代表永遠在一起,這也只是子君與涓生抵抗當時社會生活壓力的小小的一步,未來的艱難他們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進,正如當時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進的境況。只有他們真正的從心底從思想上透徹明確那個光明信念的指引,團結一心,朝著同一個目標奮起,那麼,沖破封建思想的牢籠也不是沒有希望的。反之,就如同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一般逐漸迷失方向,直至愛情破滅。他們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間小屋子,在這里,他們逐漸互相了解著彼此。他們的迥異性格漸漸地暴露開來。子君愛小動物,涓生卻愛花;子君每天忙著做飯飼喂小動物們,涓生則忙碌著抄寫公文和信件。
這樣的日子持續不久後就被一封信打破了。涓生沒了工作。兩人婚後後期的悲戚生活就此拉開了序幕。生活經濟困難,讓子君沒有先前那般的活潑,反而怯弱了。以前身上的.那種無畏的反抗精神已不見蹤影,逐漸庸俗,小市民習氣也染上了身,竟也會為瑣事與鄰居口舌、賭氣。涓生則機械般地尋求抄寫和教讀的工作,漸漸地涓生受不了子君喊他吃飯的嘮叨聲,越發覺得家裡不安靜,無法安心進行譯書,矛盾由此產生。他們的愛情也逐漸在這些瑣事中逐漸淡化。後來子君重新回到了父親的家中,當涓生再次打探到子君的消息時,已是陰陽相隔。本已圓滿生活敘述的故事就這樣的劇終了。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文章中多次寫道,涓生為想到子君的死而自責並陷入悔恨和悲哀之中,使得涓生這一人物形象大膽而又豐滿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起初在追求愛情的方面是勇敢的,但是後來生活各方面的壓力與精神上的消磨逐漸將他心底最深處的懦弱,畏於承擔責任的一面顯露出來。這一性格的轉變也可以說是性格的暴露,正是魯迅想要呈現給讀者的當時知識分子覺醒而又無所求,沒有找到道路反而倒退的社會現實。
❹ 傷逝主要寫的是什麼
小說簡介: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接著,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
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沖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4)傷逝是不是現代小說擴展閱讀
傷逝的創作背景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
「五四」時期,訴說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許多青年的公意,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已成為當時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魯迅對個性解放的反封建意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敏銳地發現隱藏在戀愛婚姻自由背後的危機。
魯迅於1925年10月寫的《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魯迅用小說的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系起來,以啟示廣大青年擺脫個性解放和個人奮斗的束縛,探索新的路。
❺ 魯迅《傷逝》是他自己的文章嗎
是啊,是他的作品沒錯
魯迅也偶爾會柔情一下呢
他的風格很多變的,最為人稱道的雜文,風格是犀利沒錯
可他的故事新編都幽默而發人深省
他早年的某些劇本寫得很抒情
他甚至還以幽默手法寫過情詩
我喜歡他,不是因為他什麼什麼革命之類的
而是他確實是個才子呢
(失笑)樓主,子君是否真有其人,那隻有魯迅自己才知道
我們又從何得知
子君應該不是許廣平:-D
傷逝悲得很,而魯迅的情路尚算平坦
寫這么篇文章,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
❻ 為什麼說傷逝是一部詩體小說
傷逝不是一部詩體小說,它是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傷逝》,值得一看。
❼ 魯迅《傷逝》原文
原文: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接著,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喂養的狗。
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主題:
小說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婚姻及其悲劇的描寫,探索了婦女解放的道路問題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道理;形象地指出只有認識現實、拋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只有不失去「現在」,才可能有「未來」。
(7)傷逝是不是現代小說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⑴作品採用了手記的形式和詩意的語言。通過涓生的內心獨白,淋漓盡致地抒寫熱戀中的深情、新婚後的喜悅、失業後的惶恐、感情瀕於破裂時的痛苦、分手後的絕望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和悲憤的心境,字里行間充溢著濃郁的感情色彩。
⑵人物性格鮮明,形神兼備。小說對涓生的刻畫,主要是採取心靈自剖的方式表現他的內心世界及其感情變化過程。對子君的刻畫.多通過對她的神態、動作、細節描寫,尤其是神態描寫。通過對子君不斷變化的眼神的描寫,來表現她的內心變化。
⑶作品的細節描寫生動而傳神。對阿隨棄而復歸的細節描寫,雋永感人;對子君離開時將全部生活材料——鹽和干辣椒、麵粉、半株白菜和幾十個銅元「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我藉此去維持較久的生活」等細節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的凄慘,讀到了子君對涓生那份難以割捨的真摯而無言的愛。
⑷借景抒情。對窗外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以及方桌、敗壁、板床的描寫,抒發了涓生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空虛與寂寞以及對子君的悔恨和思念。
❽ 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是《傷逝》嗎
恩 是的
❾ 小說<傷逝>
魯迅的《傷逝》是他一生中唯一一篇以青年知識分子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作為愛情悲劇來說,它顯然不同於傳統名著中的愛情悲劇。梁祝、寶黛的愛情悲劇,主要由於封建家庭的壓迫摧毀了純真的愛情,使他們不得不以身殉情、抱憾而終。《傷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則是經歷了反抗家庭的斗爭,贏來了愛情的初步勝利,達到了自由結合的目的。然而,自由的結合並不是幸福的歸宿,卻反而成為悲劇的開端。人們必然要問:悲劇的根源何在?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的愛情不能繼續下去?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向來都是有分歧的,大體上來說有兩種,一種認為是社會悲劇,比較普遍的,即是從經濟上去找根源,認為生活的貧困導致愛情的悲劇,正如魯迅在《傷逝》中說的那樣「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另一種則把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歸結為性格悲劇。
http://bbs.shanbei.cn/simple/index.php?t13294.html
http://www.wyxwyx.com/Article/Class12/200606/7127.html
❿ 世說新語傷逝是一部什麼體的小說
筆記體志人小說。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關於古代小說的說明,最早見於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世說新語》在眾多志人小說中以語言簡練、辭意雋永著稱,對後代筆記體作品的影響頗大。全書共8卷,按內容分為36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