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現代小說的文本解讀
Ⅰ 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怎麼樣
對於像我這樣的菜鳥來說此書比較容易上手。不知道用敘事學的某些知識點來評王禹偁的詩會不會有點調皮搗蛋,但是我在嘗試這樣寫。。。
Ⅱ 怎樣進行小說文本鑒賞,以儒林外史為例
①我不是大爺,我只是個普通的中國公民,當然現在中國也不存在大爺。②先通讀文本,了解文意,再根據文意立一個切入點,結合文本即可。—————————————這世間的人真是奇怪,無權無財時就低聲下氣,奴顏婢膝;一旦發達了就氣焰滔天,不可一世。
Ⅲ 小說文本解讀的要素
首先是從刻畫人物方面 (語言,肖像,行為,心理)來把握小說人物性格,其次是環境包括自然環境(氣候,景色)和社會環境,這些通常都交代了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或渲染了某種氣氛,最後就是情節,情節都是為小說和刻畫人物服務的,把握小說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把握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就能讀懂小說
Ⅳ 如何用西方理論解讀中國現代文學文本
這是一本書,可以一看。
本書從歷史/政治闡釋學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和理論論證進行再解讀,並與西方(主要是北美)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成果展開對話。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這些文本中歷史和社會矛盾的不同呈現方式,以及其中體現出來的歷史/政治無意識仔細剖析,由此對歷史與文學的互動、文學性與現代性的辯證闡發新見。基於這一研究,本書力圖對中國「怎樣現代,如何文學」這一議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Ⅳ 怎麼從文本角度分析文章
文本分析法 一定要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文本分析的方法很多: 1、「新批評」,「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出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如「反諷」、「張力」等。「細讀」現在已成為包括各種文本分析在內的一個基本功。「新批評」對詩與短篇小說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對於長篇小說就有些不知從何處下嘴了,只有結合敘述學的分析才容易提綱挈領。 2、敘述學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符號學,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4、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5、互文、對話理論分析。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6、文本社會學方法,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的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結合起來的產物,而且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也關系密切。 7、文化研究。從傳統文學批評到現代文學批評,史稱「語言學轉向」,而文學批評向大眾文化批評的轉向,史稱「文化轉向」或「意識形態轉向」。文化研究是個非常復雜的話題,說來話長,不提也罷。只說兩點,首先文化研究將以往文學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研究所謂的經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則更針對當代消費社會的當下語境,將大眾文化(包括電視、廣告、娛樂等等)也納入了研究的范圍。其次就是特別注重意識形態分析,葛蘭西、阿爾圖塞等人的理論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Ⅵ 文本細讀究竟該怎麼做
要做到文本細讀,只有扎扎實實地進行文本的細讀,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地上出一堂好課來。
一、言為心聲佔有資料,還原寫作狀態。
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一篇篇文章、那一個個方塊字的背後都有一個立體的靈魂在那裡,他渴望你能通過那些文字來了解他的內心,渴望和你引起心靈的共鳴,這才是他當時寫下那篇文章時的心聲,所以言為心聲。
比如白居易創作《觀刈麥》,他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他為什麼要追求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縱觀唐朝其他詩人,他沒有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雕琢;他沒有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邁;他沒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纏綿;他沒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因為白居易一直都倡導新樂府運動,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原來他的創作主要是為了感嘆時事、反應老百姓的疾苦的。
同時他的詩歌之所以寫得通俗易懂是因為他賦予了詩歌新的使命:唯歌生民命,願得天子知。所以他寫諷喻詩,他希望能通過他的詩歌的流行和傳唱,引起當朝天子的注意,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二、披情入文找到一個切入點。
在還原了作者為什麼要寫的本來面目之後,語文教師就進入備課階段了。備課不僅僅是把背景材料展示給學生,不僅僅是解決一下生字詞的問題,不僅僅是劃分一下段落層次、歸納一下中心思想,這就要求老師要找到一個抓手,一個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通過這個抓手,把所有的上述問題都解決了,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而不是支離破碎的解析。
這個抓手,也許是一個字、也許是一個詞、也許是文章的一個寫作特色。
比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歌《鄉愁》,教師只設計一個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愁?通過這個問題,學生找到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些疊詞,通過品讀這些疊詞,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又找到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通過對意象的分析,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鄉愁;獨特的詞語還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小時候、長大後、而現在等時間詞、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重章疊句,通過對這些獨特詞語的品讀,完成了對整首詩的學習。
再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孫權勸學》,教師在設計時抓住了你認為本文哪個標點符號用得好來作為切入點,學生很容易找到不可不學等標注嘆號的句子來進行品讀,這樣整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主旨的升華都在不著痕跡中完成了學習。
這樣披情入文的備課,因為入得深,因為抓得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披文入情帶領學生品讀語言。
比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當蘇軾和朋友張懷民在被貶官的情況下兩個人一起欣賞庭院中的月色,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這中間所包含的感情是極其復雜的:有遠在異鄉不被重用的悲涼;有表現自己無所事事的自嘲;有表現自己心胸開闊對他人看不開的嘲笑等等。那麼如何讓學生也體會到這種復雜的情感呢?我們首先可以指導學生在何處無竹柏之後加上一個感嘆詞唉,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然後通過對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某個詞加以重讀,來表現作者心中復雜的情緒。
首先對唉字進行拖音處理,長長地像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一聲長嘆,然後重讀但字,表達遠在異鄉不被重用的悲涼;接著再短短地嘆出氣來讀唉,對兩人進行重音緩讀的處理,也就是拉長音,體會作者對自己無所事事的自嘲;接下來還是這個唉,聲音稍微上揚一點,對閑人進行重音輕讀的處理,表現自己心胸的開闊,對他人卻看不開進行嘲笑。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多去讀,讀完之後再來品其中的味道。最後,把所有的唉都去掉,還原原文,但是保留但字的重讀,兩人的重音緩讀,閑人的重音輕讀,這樣一下子就把蘇軾所有的復雜情緒都表現出來了,似乎作者就站在我們面前和我們促膝談心一般,學生也能很快地進入到文本中去。
四、學文立人拓展的目的
在上課之前,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先弄清楚一件事再去上課,那就是孩子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曾經有很多專家對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做過長久的爭論,筆者認為,學文立人是學習語文的終極目標,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我們需要通過一篇篇的語言文字來豐厚學生的底蘊,文以載道,而那文字之間的道也正是使我們的孩子成為立體的、大寫的人的精神食糧。
在我們進行教改的過程中,有很多老師很喜歡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但是卻沒有了解拓展的目的是什麼,純粹是為了拓展而拓展,甚至是課剛上了二十分鍾,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文本就迫不及待地出來了,去做什麼寫作訓練啊、作者其他作品賞析啊、同類文章閱讀啊等等的事情去了,這是捨本逐末的行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
我們之所以有時候會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拓展,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使學生站在一個高度上來賞析文本,從而真正的從內心了解作者,和作者產生深深的共鳴,達到學文立人的目的。所以,我們拓展課堂的寬度,也是為了挖掘文本的深度,提升孩子們視野的高度。
魯迅先生的《社戲》,在老師帶領孩子們理清了情節,在品讀的過程中分析了人物的形象之後,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風箏》中那個對風箏痴迷的小弟弟;《故鄉》中那個少年小英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調皮可愛的『我』,都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兒童的關注。
接下來老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了錢理群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一段話:在魯迅的思想中,立人不僅是立個人,更是立兒童,因為他相信孩子是新生和未來的希望,要使孩子成為真的人,真的孩子。
這樣一來,我們不能不對魯迅的博大深刻由衷佩服,為其博大的同情與愛深深感動,我們甚至有慾望想把魯迅先生的其他描寫孩子的作品都拿來讀一讀。所以教師的高明在於他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我們展示了合適的內容。
如果我們對文本進行了細讀,如果我們自己首先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的心聲,如果我們找到了引起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的契合點,如果學生在學習了本課之後還非常想在課下找來作者的其他文章來讀讀,那麼,我覺得我們老師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學生還學會了運用語言文字來准確的表達自己的心聲,那麼我們語文老師就太合格了;如果那些散發著人文魅力的精神又影響了我們的學生,使我們的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個真正的大寫的人,那麼這就是我們作為語文老師的一大功績了。
Ⅶ 怎樣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把握
一、明確《課程標准》的要求。要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訓練什麼。為了讓訓練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首要的應是明確考綱要求。《語文課程標准》與《宜昌市中考考試說明》對閱讀都提出了要求,比較而言,《說明》上的要求更易操作。縱觀近幾年的《考試說明》,對現代文閱讀的基本要求盡管每年都有細微變化,但大致要求不變,概括地說,對閱讀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整體感知文章,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的評價。2、讀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3、熟練解決閱讀中典型字詞的讀音、解釋和運用問題。
《考試說明》是中考命題組的專家就當年中考語文試題的命題在考前發布的唯一卻又是極其重要的信息。它是命題的依據,其權威性不容置疑,既然如此,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如果對它反復推敲、仔細琢磨,就能領悟到現代文閱讀訓練的要著,把握現代文閱讀的航線,就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二、仔細分析中考現代文閱讀的特點。現代文閱讀特點包括材料特點和測試特點。我們先來看看材料特點。瀏覽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材料一般為一篇說明文、一篇議論文一篇文學作品。據語文界一些專家總結,說明文全部來源於報刊雜志,一般反映的是全球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內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學、地理、通迅、工程技術等等。如克隆、環境問題、三峽工程等。由於受試卷長度的限制,這類文章篇幅短小,在400字到500字之間,這類文章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密度大,有時一句話就包含了幾條重要的信息,而且,由於是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學生對這類知識十分陌生,有時甚至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因而往往看了文章卻不知文章所雲。值得學生欣慰的是,考點所涉及的問題都比較貼近生活、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因此,只要學生平時善於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答起題來還是能得較多的分。如宜昌市中考閱讀題《昆蟲與音樂》所設計的問題是「請把你聽到某一昆蟲歌唱的情景和感受描寫出來」。學生都答得很好,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所接觸的昆蟲確實很多。讓學生更覺無從下手的,往往是議論文。這類文章相對於說明文而言,篇幅長,容量大,思考力度深。論述嚴謹而滴水不漏,閱讀此類文章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深厚的社會閱歷及廣博的知識基礎。而這一些恰恰是中學生所缺少的。更讓中學生傷心而害怕的,這類文章的考題是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這就增加了學生主觀思考的梯度、概括綜合的力度及語言表達的難度,讓許多語文基礎一般的同學手足無措。如宜昌中考閱讀題《不求甚解》所設計的問題是「請簡要談談你對『觀其大略』的看法」。這完全是一道主觀題,盡管是開卷考試,學生都答得五花八門。文學作品相對說明文、議論文而言較通俗,語言優美,能給人美的享受。此類作品材料較散,作品的觀點也較含蓄,往往缺少直接表露作者觀點的語句,須通過學生的思考揣摩,綜合分析才能領悟作者主旨。而且,此類文章往往具有較強的鑒賞性,對缺少一定欣賞知識的中學生來說,要准確的表達自己對文章的欣賞意見,具有一定困難。如2003年宜昌中考語文閱讀《山水之歌》所設計的問題是「本文語言極有特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簡要談一談」。答這樣的主觀題,如果一著思考不慎,失分便相當多,因而也是最容易拉開考生差距的一部分。
根據近幾年試卷分析,三類文章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其中包括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
三、有的放矢地採取對策。在理解《考試說明》的要求的基礎上,我們在平時講解課文或綜合復習中,就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訓練,具體做法,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讓學生明確要考什麼會考什麼。在考前復習中,必須讓學生徹底了解近幾年中考的閱讀材料、閱讀題型及解題思路,這樣有助於學生在訓練中自我摸索,把握中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及解題規律。
2、利用現成的課本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語文課本上有許多有價值的文章,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表達方式方面都值得研究。《初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量應達到400萬字。面隊浩瀚的書海,課文就是最基礎的東西。而且,當老師在講解這類課本時,其實也是在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鑒賞文章的能力,引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思考問題,並通過課堂提問,提高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為同學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中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徑,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幼稚地認為語文課毫無價值了。
那麼怎樣高效利用課本呢?我覺得可以利用課本進行各類文體的閱讀訓練。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模仿中考題型,對各類文體提出不同的欣賞要求。說明文就著重理解詞句含義、辨別篩選文中重要信息;小說著重鑒賞作品形象、語言特色及蘊藏在作品中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記敘文可以分析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以及表現形式、作者觀點、表達技巧等;議論文著重分析文章的內容要點、結構層次和表現形式,還可以評價一下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總之是通過整體閱讀,總結出各種文體類型文章的不同要求,讓學生對各類文體類型的閱讀心中有數,避免考試時的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3、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及解題技巧。人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如授之以「漁」。這「漁」便是方法技巧。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在同一課堂同一時間段內,有的同學讀了一篇文章便能侃侃而談,有的同學卻什麼收獲也沒有,這固然有基礎差異的因素,但更大的差異在於閱讀的方法上。因此,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十分重要。在我看來,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對文章有個整體把握。包括題目、作者、文後注釋、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採用的表達方式,閱讀者都要心中有數,其次是文章的結構層次,通過理清思路來把握作品內容及作者觀點。再次,就是咬文嚼字了。通過細琢細磨,把握文章的細枝末節、關健語句,從而正確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最後便是分析概括,欣賞評價。可以從內容、表現形式和語言等幾個角度對文章提出看法。這是閱讀的方法。至於解題的技巧,我認為可指導學生先通讀全文,尤其要提醒學生不可忽略文章的題目及文後的注釋,哪怕只是括弧中的一個出處,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概括了文章的主題,而文後注釋,則往往暗示著寫作的背景、目的等。這樣,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分范圍檢索問題答案,盡量根據文章的關健語句,上下句之間的邏輯聯系、特定的語言環境等把答案找出來,一般情況下,答案肯定在文中,就看同學找得准不準,概括得好不好,表達得清楚不清楚。
4、增加閱讀量。俗話說,熟能生巧,要使解題過程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閱讀訓練就要有足夠的訓練量以及足夠的訓練心得和對訓練的高度類型化的概括。因而,僅僅局限課本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針對中考閱讀材料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信息量大、思考力度深,欣賞價值大的說明文及說明文、文學作品,用增加閱讀量的方法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與外界的接觸面,積累一定的鑒賞知識。也可以推薦一些文章,讓學生對照著《考試說明》的要求,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用老師教的方法去尋求答案,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
總的來說,現代文的閱讀范圍很廣,要求較高,閱讀訓練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要提高閱讀水平,還得靠各位語文教師及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摸索出一條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經。
Ⅷ 如何做到文本細讀
之所以有如此的疑問,是因為在聽了很多老師的優質課,自己嘗試著講了很多的所謂優質課,又聽了看了很多專家的講座之後引發的深深思考。 語文教改到今天,經歷了很多的困難挫折,引發了很多的深入思考,點燃了很多的思維火花,形成了很多的觀點碰撞。 筆者認為,語文課的首要還是要教師做到文本細讀,只有教師扎扎實實地進行文本的細讀,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地上出一堂好課來。 一、 言為心聲佔有資料,還原寫作狀態。 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一篇篇文章、那一個個方塊字的背後都有一個立體的靈魂在那裡,他渴望你能通過那些文字來了解他的內心,渴望和你引起心靈的共鳴,這才是他當時寫下那篇文章時的心聲,所以言為心聲。 比如白居易創作《觀刈麥》,他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他為什麼要追求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縱觀唐朝其他詩人,他沒有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雕琢;他沒有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邁;他沒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纏綿;他沒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因為白居易一直都倡導新樂府運動,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原來他的創作主要是為了感嘆時事、反應老百姓的疾苦的。 同時他的詩歌之所以寫得通俗易懂是因為他賦予了詩歌新的使命:唯歌生民命,願得天子知。所以他寫諷喻詩,他希望能通過他的詩歌的流行和傳唱,引起當朝天子的注意,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二、 披情入文找到一個切入點。 在還原了作者為什麼要寫的本來面目之後,語文教師就進入備課階段了。備課不僅僅是把背景材料展示給學生,不僅僅是解決一下生字詞的問題,不僅僅是劃分一下段落層次、歸納一下中心思想,這就要求老師要找到一個抓手,一個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通過這個抓手,把所有的上述問題都解決了,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而不是支離破碎的解析。 這個抓手,也許是一個字、也許是一個詞、也許是文章的一個寫作特色。 比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歌《鄉愁》,教師只設計一個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愁?通過這個問題,學生找到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些疊詞,通過品讀這些疊詞,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又找到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通過對意象的分析,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鄉愁;獨特的詞語還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小時候、長大後、而現在等時間詞、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重章疊句,通過對這些獨特詞語的品讀,完成了對整首詩的學習。 再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孫權勸學》,教師在設計時抓住了你認為本文哪個標點符號用得好來作為切入點,學生很容易找到不可不學等標注嘆號的句子來進行品讀,這樣整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主旨的升華都在不著痕跡中完成了學習。 這樣披情入文的備課,因為入得深,因為抓得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披文入情帶領學生品讀語言。 比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當蘇軾和朋友張懷民在被貶官的情況下兩個人一起欣賞庭院中的月色,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這中間所包含的感情是極其復雜的:有遠在異鄉不被重用的悲涼;有表現自己無所事事的自嘲;有表現自己心胸開闊對他人看不開的嘲笑等等。那麼如何讓學生也體會到這種復雜的情感呢?我們首先可以指導學生在何處無竹柏之後加上一個感嘆詞唉,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然後通過對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某個詞加以重讀,來表現作者心中復雜的情緒。 首先對唉字進行拖音處理,長長地像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一聲長嘆,然後重讀但字,表達遠在異鄉不被重用的悲涼;接著再短短地嘆出氣來讀唉,對兩人進行重音緩讀的處理,也就是拉長音,體會作者對自己無所事事的自嘲;接下來還是這個唉,聲音稍微上揚一點,對閑人進行重音輕讀的處理,表現自己心胸的開闊,對他人卻看不開進行嘲笑。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多去讀,讀完之後再來品其中的味道。最後,把所有的唉都去掉,還原原文,但是保留但字的重讀,兩人的重音緩讀,閑人的重音輕讀,這樣一下子就把蘇軾所有的復雜情緒都表現出來了,似乎作者就站在我們面前和我們促膝談心一般,學生也能很快地進入到文本中去。 四、 學文立人拓展的目的 在上課之前,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先弄清楚一件事再去上課,那就是孩子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曾經有很多專家對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做過長久的爭論,筆者認為,學文立人是學習語文的終極目標,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我們需要通過一篇篇的語言文字來豐厚學生的底蘊,文以載道,而那文字之間的道也正是使我們的孩子成為立體的、大寫的人的精神食糧。 在我們進行教改的過程中,有很多老師很喜歡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但是卻沒有了解拓展的目的是什麼,純粹是為了拓展而拓展,甚至是課剛上了二十分鍾,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文本就迫不及待地出來了,去做什麼寫作訓練啊、作者其他作品賞析啊、同類文章閱讀啊等等的事情去了,這是捨本逐末的行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 我們之所以有時候會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拓展,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使學生站在一個高度上來賞析文本,從而真正的從內心了解作者,和作者產生深深的共鳴,達到學文立人的目的。所以,我們拓展課堂的寬度,也是為了挖掘文本的深度,提升孩子們視野的高度。 魯迅先生的《社戲》,在老師帶領孩子們理清了情節,在品讀的過程中分析了人物的形象之後,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風箏》中那個對風箏痴迷的小弟弟;《故鄉》中那個少年小英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調皮可愛的‘我’,都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兒童的關注。 接下來老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了錢理群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一段話:在魯迅的思想中,立人不僅是立個人,更是立兒童,因為他相信孩子是新生和未來的希望,要使孩子成為真的人,真的孩子。 這樣一來,我們不能不對魯迅的博大深刻由衷佩服,為其博大的同情與愛深深感動,我們甚至有慾望想把魯迅先生的其他描寫孩子的作品都拿來讀一讀。所以教師的高明在於他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我們展示了合適的內容。 如果我們對文本進行了細讀,如果我們自己首先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的心聲,如果我們找到了引起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的契合點,如果學生在學習了本課之後還非常想在課下找來作者的其他文章來讀讀,那麼,我覺得我們老師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學生還學會了運用語言文字來准確的表達自己的心聲,那麼我們語文老師就太合格了;如果那些散發著人文魅力的精神又影響了我們的學生,使我們的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個真正的大寫的人,那麼這就是我們作為語文老師的一大功績了。
Ⅸ 如何寫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分析電視劇情或者流行曲歌詞,研究這些媒體如何塑造角色、演員或歌手的形象,以及這些作品所隱藏的某些對人對事的看法
報章的標題的用字、字體、大小、版面放置、佔用的空間等
分析廣告的用色、配樂、選角、橋段
一定要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文本分析的方法很多:
1、「新批評」,「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出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如「反諷」、「張力」等。「細讀」現在已成為包括各種文本分析在內的一個基本功。「新批評」對詩與短篇小說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對於長篇小說就有些不知從何處下嘴了,只有結合敘述學的分析才容易提綱挈領。
2、敘述學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符號學,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4、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5、互文、對話理論分析。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6、文本社會學方法,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的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結合起來的產物,而且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也關系密切。
7、文化研究。從傳統文學批評到現代文學批評,史稱「語言學轉向」,而文學批評向大眾文化批評的轉向,史稱「文化轉向」或「意識形態轉向」。文化研究是個非常復雜的話題,說來話長,不提也罷。只說兩點,首先文化研究將以往文學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研究所謂的經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則更針對當代消費社會的當下語境,將大眾文化(包括電視、廣告、娛樂等等)也納入了研究的范圍。其次就是特別注重意識形態分析,葛蘭西、阿爾圖塞等人的理論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如果說文化研究還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左」,基本上都是西方左派知識分子的人在搞,比如大師級的人物傑姆遜。
Ⅹ 談談如何對現代散文進行解讀
. 讀懂內容
首先抓住散文特徵。
從現代散文誕生的那一天起,無數論者就已在反復強調散文有『我'的本質特點。
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郁達夫
(散文)「表現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散文一般不像小說那樣以人物形象的相對完整的塑造為能事,雖然也並非輕視人物情態的傳神。散文更著力於人物(有時候就是作者自己)所處環境的描繪、人與人之間所釀成氣氛以及整體意境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都無不浸含著某種真摯的情思和意緒。」——韓少華
散文姓「散」 ( 散行成體 ) 名「文」 ( 文學 ) 字「自我」。——劉錫慶
而小說重在客觀再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是隱藏在故事和敘述背後的;詩歌,要麼主張無我,要麼自我的感情經過了過濾、誇張與變形,而且詩人的情感也可能是概括化的。而散文必須向讀者坦誠真實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難作假。
這就引申到散文教學的一個問題:散文中沒有主人公的問題,散文教學的關鍵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即便是敘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別於小說的人物分析。例如有老師講《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個人物的性格上。 2007 年某雜志發表一篇《背影》教學設計,它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的典型特徵進行細致描寫的手法。
散文的第二個特徵日益注重「理性」、「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於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不只是抒情。
如:王先霈在其主編的《文學文本解讀》中,論及散文的特點,首先強調「情思」和「理趣」;
孫紹振把散文劃分為三類:審美、亞審丑(幽默)、審智。
王開林:散文,是「哲學的近鄰」。哲學的根本屬性不在於抽象思維,而是對人生根本問題的形而上追問。
從散文發展史的角度看,現代散文肇始於議論。當今文化散文、學者散文、歷史散文大量涌現,加強了散文的理性成分,眾多學者在強調散文的理性成分。
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並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於事、於情、於景、於物。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並不矛盾。
其次是讀到位。
從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看,教師們對文本解讀的膚淺(解讀不到位)、標簽化(解讀錯誤),教學實踐中的片面強調感受,都可根源於對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缺乏重視。
散文解讀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論世;藉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間細致體會;前後關聯,整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