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小說在現代小說中的價值
A. 鄉土文學的意義,200字
在現代中國,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最早來源於魯迅,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說「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雖然說魯迅先生在這里對「鄉土文學」沒有做出正面的定義,但是他為後來的鄉土作家勾畫出了鄉土小說的創作面貌。現代鄉土文學主要取材於故鄉、農村或鄉鎮的生活,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地方色彩和民俗美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社會文化相互撞擊而迸發的藝術火花。「五四」運動之後,大批的青年知識分子,為拯救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或被個性解放等新思潮所吸引,紛紛湧入城市。在逐漸半殖民地化的城市中,他們既接受了工業文明的熏陶,具有了一定的現代意識,同時也備嘗了理想與現實背離的苦果,在魯迅先生「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濃重的鄉思、鄉戀、鄉愁,以及對童年的回憶,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鄉土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有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鄉土文學一時之間成為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學潮流,這是中國新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作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的魯迅,在鄉土文學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影響。一、魯迅小說開啟了鄉土型人物系列的源頭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魯迅第一個把阿Q、閏土、祥林嫂、七斤、雙喜、阿發等充滿鄉土氣息的人物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比如祥林嫂成為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代名詞,阿Q是一個永遠都說不盡的人物形象……從阿Q到阿二(徐欽文《鼻涕阿二》)、阿長(王魯彥《阿長賊骨頭》)、豬三哈(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從祥林嫂到用紅燈超度兒子亡魂的得銀媽(台靜農《紅燈》)、喪夫別子隻身到城裡幫工的李媽(王魯彥《李媽》)、兒子被殺孤苦無依的駱毛媽(蹇先艾《水葬》),人們可以鮮明地看出師法、承繼的痕跡。在魯迅小說人物塑造的輝煌成就啟示下創造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形象,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鄉土小說中,更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二、魯迅小說推動了一代鄉土文學的振興中國新文學史上,魯迅是把鄉風民俗的描寫與啟蒙的宗旨、深邃的思想、精粹圓熟的藝術融為一體的創始者。鄉村社會的淳樸、寧靜、和諧讓人們無比眷戀,魯迅依據故鄉生活的經歷「復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風俗畫和灰色的世態畫。如《故鄉》中的金色月夜、《社戲》中的朦朧月色、《風波》中的土場黃昏……清新淡雅,宛如一幅幅水墨畫。又如《祝福》中對預備收稿日期:2011-02-15作者簡介:李芳(1970-),女,山西晉城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魯迅小說對現代鄉土文學的影響李芳(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山西晉城048026)摘要:五四運動之後,鄉土文學一時間成為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學潮流,魯訊小說在鄉土文學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影響。本文從
B. 急求:鄉土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發展改變
對於鄉土小說的多數作家來說,對古老鄉村文化的批判和對喧囂繁華都市的拒斥是同時存在的。他們在小說中同樣表現了強烈的鄉情鄉愁。王魯彥在《童年的悲哀》中說到:「啊,我願意回到我可愛的童年時代,回到我那夢幻的浮雲的時代!神啊,給我偉大的力,不能讓我回到那時代去,至少也讓我的回憶拍著翅膀飛到那最凄涼的一隅去,暫時讓悲哀的夢來充實我吧!我願意這樣,因為即使童年的悲哀也比青年的歡樂來的夢幻,來的甜蜜啊!」許欽文也痛悼失掉了「父親的花園」。
作為與鄉土中國的「離」而「不棄」的現代知識者,他們在與傳統決裂時,傳統意識與現代觀念,依依鄉情與銳利理性時時在沖突碰撞,從而表現出一種文化選擇上的仿徨。在諸多的鄉土小說中,對農村落後文化的批判和對鄉村純朴民情的禮贊又總是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復雜的心態在二三十年代另一批作家,如廢名、沈從文、蘆焚等人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廢名在《竹林的故事》中透露出一種「隱逸之氣」,到了《橋》等作品中,其筆下的鄉土,回盪的已經是一曲純粹的田園牧歌了。在《河上柳》中對「東方朔日暖,柳下惠風和」是遠古鄉村生活的的一往情深的描摹。「竹林」的恬靜,「河上柳」的古樸,「桃園」的靜謐,,·…修竹綠水,小橋古塔,迷人的自然風光,「三姑娘」的清純,「李媽」的慈愛,「聾子長工」的勤敏……這些都描寫了朴實木吶、寬厚仁愛的美好鄉村韌性,一幅寧靜和諧的鄉村樂景。
沈從文更是極大地拓展了鄉土小說的田園視角,強化了鄉土小說的牧歌情調。如《神巫之愛》、《龍朱》等展示的前現代文明的鄉村圖景,洋溢著充滿野性生命的自然之美。《邊城》中,就連吊腳樓上的妓女性情「也。永遠那麼渾厚」。在他的幾乎所有的描寫鄉村的作品中,未被文明污染了的村莊、古樸和諧的民風、純凈自然的人性成為永恆的主題。
你的演變沒講清楚
C. 請問《邊城》在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的地位
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是一部傑作,它的藝術獨創性主要在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頂峰之作,它鞏固、發展和深化了鄉土抒情模式;繼魯迅的《阿Q正傳》之後重塑了中國形象。《邊城》的牧歌屬性與中國形象互為表裡,為後發國家回應被動現代化,提供了經典的樣式和意緒。進一步的分析還表明,《邊城》作為近現代以降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提煉,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綻,並有移用異族文化資源等問題,這揭示了主體民族對自我的詩意想像的虛擬性和策略性,以及與西方文學中的異族想像之間的密切聯系。
沈從文的<邊城>,應該在文學史上佔一個什麼地位?應該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D. 鄉土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
這道題應該是講中國文學的吧,鄉土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積極方面。
鄉土文學作為文學作品題材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往往是作家、文學家這一社會群體最早樂意取材的領域,也是人類活動最為熟悉的范疇之一。例如上世紀二十年代大陸的鄉土文學,台灣地區六、七十年代的鄉土文學,起到了推動文學發展的作用。
同時,鄉土文學的產生促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也促成了各地流域文化的傳播,如今天有「秦軍」這樣的形容陝西地域文化作家群的詞語。一部分地方氣息濃厚的鄉土文學作品,經演繹後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道的文化娛樂題材。
(2)消極方面。
由於鄉土文學本身不可避免的地域性,決定了讀者群在閱讀時必須對相關風俗習慣有更多的了解,這是日益城市化的現代人難以體會的,如沙汀筆下的邊遠川西鄉村,沒有生活過的人會覺得很陌生。
另外,正是現代文明的「侵入」,使得我們對鄉土文學的評價與研究逐漸成為追憶,也許鄉土文學的沒落具有必然性。
這是個人的一些膚淺看法,如有不當或覺得離題的,請多多指正。
E. 鄉土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所謂鄉土小說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 故鄉農村的生活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 地方色彩的小說 ,也可以說「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鄉鎮生活的 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最早創作鄉土小說並證明其藝術魅力的,是 魯迅。鄉土小說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魯迅的影響並有意識地模仿魯迅而開始創作的,大都師承了魯迅小說的批判 國民性特點,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種質朴和真實的面貌為當時小說創作界吹進一股清風。代表作家有 馮文炳( 廢名)、 王魯彥、 台靜農、 彭家煌、 許傑等,代表作品《 馬橋詞典》《浮躁》《 土門》《 白鹿原》等。
從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來看,鄉土小說顯然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著密切的同構關系。當「 西方文明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逐漸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而且在總的方面影響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方向」的時候,它勢必造成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大轉型時期世界觀的斗爭和價值觀的復雜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認同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種種弊端,又註定了他們以振興民族文化為己任的價值選擇。當這種文化矛盾已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知識分子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會在小說創作中表現這一母題。以 魯迅為代表的20世紀鄉土小說家,正是在這一文化沖突的背景下,開始了對知識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敘寫。
F. 簡析鄉土小說的開拓性意義
鄉土小說。它發端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中期,是新文學小說對「五四」小說過分西化的一次反撥。後來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生存環境中,這派小說不斷有新鮮的魅力和多樣的色彩。
鄉土小說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種獨特現象,其之所以產生,顯然與20世紀中國的社會歷史現實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早在...應當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浙江為中心的南方鄉土小說作家群,由於他們生活在中國現代化的初期,客觀上又較早接受了客觀現實的制約。
發展到當代,鄉土小說更像貼近與現實意義的題材靠攏,大量優秀作品的涌現,在歌頌與贊美了農村產生的巨大變化外,也批判也諷刺了壓迫階級,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深得人心。
鄉土文學的出現,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在文壇乃至生活各領域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對於悠揚的散文,抒情的詩歌,鄉土小說貴在真實。
G. 鄉土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何意義
為文學的幹流上開拓了新的支流,且使文學的分量增重,是一代人一個時代的新的凝聚。
H. 什麼是現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
我想告訴樓上的,你提到的幾位,嚴格說屬於當代……
關於鄉土小說的定義,始見於魯迅先生《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 序》中,魯迅認為「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又說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回憶故鄉的,因此也隱現著鄉愁。鄉土小說就是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鄉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它們在當時出現的文學背景是因「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欣賞小說心理的進步要求著藝術上的突破。
1923年周作人連續發表了《地方與文藝》、《舊夢》等文章,提倡鄉土藝術。周作人也就成為了鄉土小說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文壇出現了鄉土小說的創作熱潮:如王魯彥的《柚子》;彭家煌的《慫恿》、台靜農的《地之子》等。魯迅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祝福》等也可以歸入鄉土小說之列。我們在談論鄉土小說的時候往往不怎麼提到魯迅,實際上魯迅才是開現代鄉土小說創作風氣的大師。
鄉土小說是為人生文學觀念的延伸,也受到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對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的回憶和抒寫,對傳統鄉村陋習的揭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創作傾向上注重社會性以及寫實的多元性,側重於社會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將文學理解為社會啟蒙的工具,注重文學的宣傳效果。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心理的進步,希望看到更為廣闊的、非概念化的真實的社會人生。
(2)五四運動退潮之後,作家與讀者面對現實的濃烈的苦悶情緒,帶來濃郁的鄉愁
(3)周作人等理論家的提倡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所謂「第一個十年」的鄉土小說概況。
第二個十年裡已經基本不出現鄉土小說這種提法。像樓上的幾個朋友也提到過的沈從文等人被看作是「京派作家」,其實他們的筆墨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以小說《邊城》為代表,極盡美好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沈從文先生本身的美學理想。從他寫湘西與都市兩幅筆墨的得失我們也能看出,沈從文是要用湘西的美來襯托都市的惡的。
京派以不若海派之紅火。被稱為「最後一個京派作家」的王曾祺先生逝世後,寫鄉土就不再有什麼讓人驚艷的筆墨了。
部分參考了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三位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若是有興趣還是可以找一些別的文學史來看看。
還有一部分純屬個人見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見諒。
I. 鄉土小說有什麼特點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J. 以作家作品為例,說明鄉土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價值
家作品為例
說明鄉土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了主要價值
現在對農村價值的作品特別看好
因為它反映了當時現在農村的繁榮生活和一系列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