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小說的現代性
⑴ 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具體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概內容是什麼
司湯達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它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主人公於連索萊爾出身貧賤卻嚮往高位,身體纖弱卻意志頑強。他魯莽而狡猾地闖進了不屬於他的上流社會,企圖成為貴族階級的一員,但最終失敗並賠上了性命。然而他的精神氣質彌散到了整個歐洲,成為19世紀以來許多作家創作靈感的源泉。
⑵ 司湯達的文學地位和貢獻
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並且在文學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准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代表著作為《紅與黑》(1830年)、《巴馬修道院》(1839年)。
⑶ 《紅與黑》中,是怎麼表現司湯達的文學審美的
內容提要:
《紅與黑》這部文學名著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本文認為無論從作者的創作意圖還是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以及作品本身反映的主題思想、人物塑造、環境刻畫來研究,《紅與黑》不是一部風花雪月的愛情小說, 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一部富有象徵性的政治小說, 原因有三: 其一, 作者的世界觀、藝術主張、創作意圖決定了小說對社會罪惡、社會矛盾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其二, 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深化、書名的暗示、細節的描寫, 反映了小說力圖通過客觀真實的生活畫面, 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 其三, 文學形象的提煉、轉換以及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 冷靜客觀的描繪了社會現實, 剖析了主人公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突出了反復辟主題, 有意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個體追求與自我否定的內在矛盾。
關鍵詞:政治小說 創作意圖 文學形象 典型環境
《紅與黑》這部最熟悉的外國小說,為什麼能打動那麼多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的心靈?每個讀者都可以從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不同的政治、哲學等角度來欣賞和閱讀這部世界名著。然而,司湯達這個喚起人們對靈魂重大價值信仰的人,這個鼓舞人們勇敢地走向理想生活的大師,這個被尼采稱為「驚人的先驅和預言家」的文學家於1930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紅與黑》的獨特之處和現代性不僅僅是在於它其間描繪的主人公的愛情生活和個人奮斗史,而是在於它「把一件極為普通的刑事罪提高到了對19世紀初葉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高度」(高爾基語);在於它以現代的方式提出了人的價值及現實問題;在於它高度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無論是從作者的精神生活、藝術主張和創作意圖,還是從小說的主題提煉、情節構思、人物塑造、環境刻畫、性格發展、語言服裝的修飾等方面來看,不僅僅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而且也是一部通過愛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題的象徵性的政治小說。《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也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
《紅與黑》通過於連個人奮斗的種種遭遇,塑造了一個志向遠大、聰明能幹、意志剛強、充滿激情、高傲而又虛榮的平民奮斗者形象。人物、情節和環境都顯得嚴整清晰,井井有條,小說的深刻度和震撼力,引起眾多讀者的關注、欣賞和研究,要理解作品的內涵,探究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首先得了解和關注司湯達的精神生活的兩個特點:第一,他對拿破崙的崇拜。拿破崙這個偉大的軍事天才,曾經激起無數法蘭西青年的崇拜和仿效,司湯達也不例外,顯然,從拿破崙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中,司湯達崇拜的不是獨裁、專制的拿破崙,他雖然不可能看到歷史發展之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但至少看到了人的精神和意志,認為拿破崙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象徵「一個奮起的英雄時代」。第二,他對義大利的熱愛。司湯達這個法蘭西人與義大利有著深厚的親緣關系,義大利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不僅是因為歌劇,更因為他喜歡義大利人的性格。司湯達謳歌這種人性中最寶貴的力量,就像他所喜歡的另外兩種品質:激情和愛一樣。在《紅與黑》中,他借阿爾塔米拉伯爵之口,否定了那個當時看不到任何具有力量、激情和愛的、沉悶的、凡俗的、黯淡無光的復辟時代:「在19世紀,無所謂真正的熱情,因此,在法國,人人多愁悶」,「他們的社會,被囚困在因襲的牢獄里衰老起來」。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司湯達塑造於連這一文學形象,贊美於連的不是他自私的動機、殘暴的行為,而是他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司湯達把他崇拜的拿破崙精神和熱愛義大利的性格注入到他的主人公身上,藉此寄託他的理想。
作者選擇什麼題材,如何處理題材,取決於他的創作意圖和所要表現的主題,受其階級立場、世界觀和社會現實的制約。在司湯達的一篇評論《紅與黑》的文章中,我們更加明確了作者寫本書的目的是要「認真的描寫19世紀最初三十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特別是耶穌會教士、修道會和1814年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留給我們的這個嚴肅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臉的法國的社會風氣」。司湯達又同時強調指出:「作者絲毫沒有把於連寫成女僕小說中的英雄人物,相反,他指出他所有的缺點,他全部不正當的心理活動,其中首先是他的自私自利」。因此,從作者寫作的立意來看,《紅與黑》是一部雖然沒有探索出革命本質的淵源及出路卻深刻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政治小說。而且從小說的書名的象徵意義更能說明《紅與黑》是一部針貶時弊的政治小說。小說原名《於連》,1930年出版時改為富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並加副標題「1830年紀事」,這就表明了作者試圖通過描寫當代法國兩種對立的力量和斗爭,反映社會現實,批判復辟王朝。對於書名的象徵意義,人們也是頗多爭議:有人認為「紅」指的是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尤其是拿破崙時期,「黑」指的是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也有人認為「紅」象徵自由黨人和紅色軍裝,「黑」象徵聖公會和教士黑袍;還有人認為「紅」代表革命力量,「黑」代表反動力量;更有人認為「紅」象徵於連的力量和激情,「黑」象徵於連的身陷囹圍、苦惱、焦慮和失敗流血;甚至有人認為 「紅」是自由的、理想的生活,「黑」是束縛的、平庸的生活。不管是從政治、心理,還是從美學、哲學的角度來講,「紅」與「黑」貫穿始終,是兩種對立面、對立思想在辯證統一中依存,是人物生活史和整個社會環境背景的矛盾統一。這無形中突出了小說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紅與黑》之所以一版再版,一譯再譯,正是基於司湯達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學修養。司湯達著眼於人類的提高,著眼於人類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著眼於人的力量和價值,這種激情鼓舞著讀者。而這些鼓舞和推動你的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司湯達與巴爾扎克和福樓拜一樣,同屬現實主義作家,但他並不像巴爾扎克他們那樣致力於外在的客觀描寫,而是注重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正如魯迅所說,就是「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所謂「真的人物」,就是高度個性化的人物。其間「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你的現實的個人生活與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特定的表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紅與黑》的真實的事件和人物,真實的反映了時代風俗、社會習氣、政治斗爭、歷史特點。然而,《紅與黑》的成功,不是簡單的照搬生活,簡單的就事論事,司湯達深知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他在小說中對事實進行綜合和提煉,並注入了對社會的深刻觀察以及自己的生活體驗,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反動、陰險和偽善,揭露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尤其是小說中關於於連參加上層貴族秘密會議的描繪,以及於連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憤怒遣責,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沉痛抗議:「我不是被我同階級的人審判」,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悲劇性的沖突」〈恩格斯〈〈致裴 拉薩爾〉〉。都使小說具有很強的思想深度和典型意義,從而使得小說的反復辟主題更加突出。
《紅與黑》,最先被於連吸引。我門也許無法對它影射的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有多麼深刻的理解,但感動我們的是人物本身。
他的所為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不過他本性善良,他會懺悔而且不是出於一個教士的本能,僅僅是由於心靈的引導。這是個不完美的英雄,他既自尊又自憐自艾。他的自尊,是帶了一種過分的任性和固執的,當然不是什麼優點,但很個性化,尤其是配上那副生動的臉龐。這個在理想和現實沖突中掙扎的於連。如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它葬身海底,也悲壯得美麗。
在愛情面前,他無法偽裝。「相見時的顫抖,別離後的不安」讓他有時聖潔得像個孩子,有時又耍著可笑的伎倆。這個人物真正顯示出他無與倫比的魅力,是他在牢中的思考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在死亡面前,他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心靈從未真正皈依過的宗教。一個人要是愛過真理卻從未尋到過真理,未免太遺憾,所以作者安排主人公在臨刑前醍醐灌頂。於連愛的不是《聖經》里的天主,而是他多年來渴望的一個能創造平等社會的人物。天主的確令人失望,於連卻沒有背棄自己的責任,他可以說:「我並沒有被風暴捲走。」像多數快要結束的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他感到孤獨和痛苦了,於是又思考起所有的哲人和非哲人都愛觸及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恆,都是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他很虔誠地懺悔自己的偽善:「只剩下很少的日子,竟忘了生活和愛情。」一個肯承認自己偽善的人,我們有理由認為他不偽善;而他祈求天主把納雷爾夫人還給他,恰恰證明了他對愛情至死的忠誠。他本可以苟且活下去,但他拒絕這個機會,在法庭上再三強調自己的過失,於是故事才有個相當慘烈的結局。但從情節發展來講,他是必死無疑的,我們很難想像這個故事有個別的什麼結局。他的那段話,自然有人像做閱讀理解般地分析過,我不管它提示了多麼深刻的主題,我只是為一個英雄感動。於連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形象,文學界有人認為於連是一個「極端個人主義的資產階級野心家」,有人認為他是「專政復辟時期的個人主義反抗者」。不管從哪方面來研究這個文學形象,在讀者的眼中,於連絕不是一個安於現狀、沉溺情慾中的纖弱美公子。司湯達塑造了於連這樣一個體現著「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一個帶著自己心裡的整個復雜性的人」(高爾基《俄國文學史序言》)。其人物與環境的結合,就是「一個整體,一個世界,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黑格爾《美學》第1卷)。斯湯達爾的《紅與黑》是世界文學中非常耀眼的一部名著。有不同版本的譯著,有不同版本的電影(都是根據《紅與黑》改編的)。應該說《紅與黑》非常適合年輕人讀,因為其中就描寫了一個資質很好,很聰明,而又雄心勃勃的青年。不過,小說並沒有安排勝利的大結局,於連,主人公在他掙扎的過程中失敗了。他反抗的是整個社會,他曾經逢迎過的社會,他曾經迷戀過的社會,他曾經要征服的社會,一個他既不屬於也不被屬於的社會。於連,他不僅和每一個沒有被打擊,侵蝕,侮辱的年輕人一樣有一顆激情跳動的心,一顆充滿壯志的心,他聰明,好學,他的智慧,他的命運宿命似地有一種讓人感到無力的壓力,似乎預示著某些東西。他本來可以擁有所有的美德和幸福,但命運卻不讓他得到。他有權力驕傲,他有勇氣去征服,他有能力去贏得自己的輝煌,但他的出身,以及所有人對他的惡意,還有這個社會所設下的大牢籠,使他的一切都變得艱難。他為之自卑過,瘋狂過。他在這個社會面前,迷失了方向,紅代表著當軍官,黑代表著當教士,這是那個時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出頭的兩條唯一的路。他憑著聰明擠入了上流社會,但他卻對它充滿鄙視,維持著自己的尊嚴。無論是教士或軍官,所有的權利都掌握在一群貪婪,無能,自私的人手中。於連嚮往著幸福的生活,他面對的不光是這樣一群人,他對整個社會不滿。
只是一個工人的兒子,就連他的家庭都不喜歡他。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他不屬於那裡。但現實沒有給他機會,就向現實對我們一樣不公,苛刻。他寄人籬下,過著與孤獨為伴的生活。他愛上了女主人,這倒象是每一個男孩子在青春時對愛的朦朧體驗。在修道院里,所有人都嫉妒他。在侯爵府,他更清晰地看清楚上流社會的嘴臉。他已經非常地接近他的目標了,但一封毀謗信結束了一切。然而,與其說是那封信毀了他,不如說是他選擇了毀滅。他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希望,雄心,自卑,痛苦,侮辱,孤獨……那是由各種復雜,極端,不可名狀的情感糾纏在一起組成的痛苦。他在忍受了這一切後,選擇了死亡,他在抗爭過這一切後,接受了死亡。死前,他在法庭上痛斥這個社會。他已經掙脫了死亡的恐懼。
他的愛情也十分離奇,他的愛情是那樣熱烈,他是那樣地熱愛生活。於連的形象,是19世紀千百萬青年人的縮影,是社會制度的寫照,這正是這部小說成功的原因,千百萬人在其中共同分享著由希望和痛苦交織的人生。
文學藝術中一切不朽的典型,一方面有一定的時代使命,另一方面還有他個體追求,價值取向,人生態度,行為方式的自我否定或矛盾變化。於連這個典型人物在「眼前的世界,整個的社會都充滿虛偽,到處都是偽善,至少是欺詐」的黑暗中,一刻也沒有熄滅對這個社會的反抗的火焰,總是在不斷追求、不斷選擇、不斷行動、不斷超越中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價值。雖然他反抗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的,他的行動也只是個人盲目的、本能的舉措,並且這種個人主義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與現實有妥協的一面。但他豐富的創造精神,他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他的理想、他的熱情、他的生命力、他的追求,都在感染著成千上萬的讀者。
在於連的成長史、選擇史或者說是奮斗史當中,對於粗暴地褻讀、壓制、直至毀滅了這個有生命力的熱血青年的社會,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從審美標准來看,在讀者的眼中,都是庸俗的、沉悶的、充滿陰謀和虛偽的、甚至是丑惡的。這個歷史時代的復雜的社會,到處是各個階級的殊死較量、階級沖突。司湯達在作品中不時勾勒出一副副愁眉苦臉的法國的社會圖景:正義人士遭捕,民主詩人被關,自由黨人、新聞記者被放逐,下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塑造和孕育於連繼而使之墜落、虛偽,直至毀滅的三個典型環境更是法國19世紀三十年代初壓在法國人們頭上的當時歷史時代的一個個縮影。
司湯達以拿破崙的步伐跨越了歐洲,跨越了世界,走進了無數讀者的心靈,震撼了千萬人的靈魂,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⑷ 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紅與黑》司湯達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副題「1830年歷史紀實」。標題中的「紅」象徵著紅色的軍人服,「黑」象徵著修道士的道袍。小說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於連,想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進入上流社會,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贏得了淳樸的穗•雷納爾夫人的愛情,事發後被迫進入貝尚松神學院,不久受到院長舉薦,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秘書,同時又得到了高傲的拉莫爾小姐的愛情。但他的飛黃騰達引起了其他貴族的不滿,那些貴族欺騙德•雷納爾夫人寫下告發信。於連一怒之下當眾打傷了德•雷納爾夫人。公審時,他預言自己這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鄉下人」必將受到嚴懲,果然,當天就被送上了斷頭台。
《紅與黑》初版時的封面,1824年
⑸ 司湯達的作品特點是什麼
司湯達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⑹ 司湯達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和一些游記、傳記等。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紅與黑》。
⑺ 司湯達的文學創作背景是什麼
法國小說家。原名馬里-昂利·貝爾。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幼年喪母,受信仰啟蒙思想的外祖父影響較大,少年時代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長大,崇敬拿破崙,並多次隨拿破崙的大軍征戰歐洲,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僑居米蘭,同義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後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
⑻ 司湯達的什麼作品被認為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第
司湯達的《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第一部傑出的社會心理小說。作者被譽為法國以至整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⑼ 司湯達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和一些游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