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當代小說中的現代史

當代小說中的現代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3:22:58

⑴ 中國文學史上,現代與當代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現代文學:1917年起,至1949年為現代,1949年以後為當代。

一般大學中文專業都是把中國現代文學限定在1949年以前,而當代是指建國以後的文學。這主要是為了開課的方便。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後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現代文學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實土壤上的新的產物,同時又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學的一個發展。

廣義上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

文學史是研究文學發展歷史的科學。與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同屬文藝學的范疇。它們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的著眼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

(1)當代小說中的現代史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史產生背景

清嘉慶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已由衰微而處於崩潰前夕。國內各種矛盾空前尖銳,社會危機四伏。清朝政府極端昏庸腐朽。

一八四一年起,外國資本主義的大炮,打開了閉關自守的封建帝國的大門,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中國社會逐步發生根本性變化。

農村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速瓦解,沿海一帶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並且迅速形成了上海這類畸形繁榮的近代都市。

新的階級——中國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乃至買辦資產階級——也隨之產生。「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

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註:《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2卷第593頁。)

從這個時候開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矛盾。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命運,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爭。

與此同時,「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註:《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4卷第1406頁。)

因而又有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各種思潮在中國的傳播,為近代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

⑵ 中國的近現代史是如何劃分的、文學上的近現代史是如何劃分的

歷史:近代 1840-1949 現代 1949到現在
文學:近代 1840到1919
現代 1919五四到1949
當代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

⑶ 文學史上的近代,現代,當代有何區別各年代是怎樣的

先秦:顧名思義,就是在秦朝之前的年代
古代:鴉片戰爭以前
近代: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現代:新中國成立前
當代:新中國成立以後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結束,是中國歷史上的近代.近代社會是古代的終結和現代的前夜.而近代文學不僅標志著古代文學的終結,還下啟現代文學的新生,因而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現代文學都是從五四新文學說起的,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譴責小說都是與五四新文學一脈相承的,但由於人們一般的認識都把二者隔開來,使得現代文學不關注他,古代文學更不關注它.
另外,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進行的,但實際上革命文學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不好進行研究
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有一個問題越來越醒目,即對於「中國現代文學」這一概念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筆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的通常語境里,1840年以來的歷史被劃分成三大階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現代」,1949年迄今是「當代」.以此為參照,那麼「中國現代文學」就是基本上對應著中國現代史的文學.目前學術界大多採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學/研究框架.通常簡稱為「現代文學三十年」.但是,這樣使用「 現代文學」概念越來越多地遇到各種復雜的問題.在國外的非漢語學術界,很難從語義上區別「近代」、「現代」和「當代」.比如日本就把「現代化」稱為「近代化」.在國內,一般情況下,「現代」和「當代」是同義詞,只有專門學習過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的人才能區別這兩個概念.所以對現代文學的范疇問題發生越來越多的質疑.特別是21世紀的到來,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當我們說「現代」的時候,不是指包括說話時的「現在」,而是指半個世紀以前.這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范疇加以清理.
可是,當我們試圖清理「現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的復雜性.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現代」這一概念具有多義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價值概念.比如現在同是2004年,我們卻可以說歐洲比非洲「現代」,還可以說某件東西很「現代」.因此,對現代文學的理解不僅僅是時段上的差異,而且包括空間上的差異.
讓我們分別列舉並進行簡評.
從時間上說,首先存在一個「現代文學」的上限與下限的問題.
關於「現代文學」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1919年,劃分點是「五四」運動.理由是文學與政治應該一致,「五四」運動使整個中國文化得到更新,中國文學的性質當然也發生了質變.這種觀點目前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很少,但是學者以外的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就是這樣教的.筆者給一年級大學生上現代文學課時,第一天問他們現代文學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全部說是1919年.這個觀點思路明確,缺點是過於簡單,因為實際上還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學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種是1917年,劃分點是文學革命,理由是文學的獨立性,強調從文學自身的發展線索來判定時段.目前大學教學體制基本採用這個上限.但是這樣就等於說現代文學只是新文學,它忽略了通俗文學的發展脈絡.
第三種是1911年或1912年,劃分點是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理由是現代文學應該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文學,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個人的精神空間.這也是把文學與政治相聯系.從通俗文學的發展來看,這個上限倒是一個分界點.但是從文學運動來看,這個年份的意義不是特別突出.
第四種是1898年,劃分點是戊戌變法,理由是思想變革是文學變革的內在動因.北京大學一些學者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實際上就是以1898年為起點.謝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學總系」,挑選十幾個年份進行分寫作,第一本書就是1898年,謝冕先生親自寫的.1898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從現代教育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開端.
第五種是1840年,劃分點是鴉片戰爭.理由是在古代與現代之間不存在獨立意義的「近代」.這實際是把近代文學合並到現代文學.近代文學是歷來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第六種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文學是從明朝開始的,理由是個性解放、人的覺醒.這一觀點無法在教學上實現,只能當作一種學術參考意見.
關於「現代文學」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種觀點是1949年.這既是正統的,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但近年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從文學自身來看,1949年沒有什麼重大事件.
第二種觀點是1976年「文革」結束,從新時期以來是「當代文學」.這種觀點認為50-70年代的文學基本是解放區文學的延續,應該屬於「現代文學」,文革以後才進入了所謂「翻天覆地」的歷史新階段.
第三種觀點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為此前的文學是以五四精神為主導的,此後進入了以共產黨思想為核心的當代文學.
最後一種就是主張不分現代與當代,打破下限,籠統稱之為20世紀中國文學.這個主張影響很大,實際上許多學者都進行了跨越「現代」和「當代」的研究.但是這個主張也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它忽略了許多應該得到重視的差別.20世紀中國文學實際上的階段性還是不能迴避的.
從空間上講,「現代文學」的所指經歷了范圍上的多次變化.從50年代王瑤先生等開創這門學科始,「現代文學」長期指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的、團結其他階級參加的新文學.所以各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著作中,革命文學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學處於邊緣,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對象.
新時期以後,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邊緣和中心開始對換.經過20年的演變,革命文學已經佔比重很小,所謂「人性論」的和「具有永恆藝術價值」的文學得到重視.但基本框架還是新文學的框架,而且產生不少新的問題.比如忽略了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思想斗爭,忽略了當年大眾的閱讀選擇,變成一種個別專家趣味等等.
關於現代文學應該不應該包括通俗文學,很早就有過不同意見.嚴家炎先生與唐弢先生就曾經爭論過.嚴家炎先生認為應該包括舊文學,包括舊體詩詞.唐弢先生則強調「現代」的價值意義,反對包括舊文學.但隨著學術界對「現代」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包括通俗文學.也就是說,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學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它們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的先進戰勝落後的關系.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了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本書在每個10年都專門設立了通俗文學一章.這表明了一個極大的變化.曠新年先生批評這個框架有不妥之處,但這已經是一個趨勢.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版現代文學史,也專章講授了通俗文學.
所以,目前關於「現代文學」這個概念,出現了許多課題.一是在中國20世紀產生了各種文學,如何對待.以某一種價值觀念進行取捨後,對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的文學乾脆不講,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當代文學教師不講文革文學,有的連十七年也不講.「空白處理」恐怕不是歷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學的價值區分.張恨水與魯迅就是不好隨便比較的.要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我們就要回到文學史中去,仔細考察當時的文學生產、流通和接受的狀況,包括考察出版、報刊、文學教育和各種亞文學的狀況.這樣我們或許會盡快找到妥善處理「現代文學」這個概念的方法.

⑷ 現代歷史觀念對現代歷史小說創作的影響有哪些

現代歷史觀有許多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四種:1.梁啟超的史學革命觀念 2.陳獨秀的反封建激思想觀念 3、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 4、魯迅的人本觀念 他們對以現代文學史的影響可以結合他們的作品加以拓展說明~

⑸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起始

20世紀50年代後期

《中國當代文學史》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的中國文學,目前已有多種概括方法,在文學分期上也出現了多種處理方式,以「20世紀中國文學」命名的文學史著作,已經有多種問世。不過,《中國當代文學史》仍繼續沿用那種將20世紀的中國文學劃分為「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處理方法。按照這一劃分,「現代文學」在時間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學,而「當代文學」則指50年代以後的文學。

內容簡介
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提法,最早出現在50年代後期。雖然1959年「建國」十周年期間,文學界權威機構和批評家在描述1949年以來的大陸中國文學時,並沒有使用這一概念,1960年的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當代文學」也未見諸大會的報告和文件。但在上述的文章、報告①中,已使用了可與「當代文學」互相取代的用語,確立了為「當代文學」這一概念所內涵的分期方法②。最早使用「當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後期文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編寫的文學史著作。從那時開始,「當代文學」作為與「現代文學」相銜接又相區別的文學分期概念得到認可。

作者簡介
洪子誠,廣東揭陽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新詩的教學、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當代中國文學概觀》(與入合著)、《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新詩史》(與人合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說》、《1956:百花時代》、《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文學與歷史敘述》等。

⑹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幾個時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兩個時期:

1、現代文學時期
白話文的現代文學。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為中國文學史樹立了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以文言文表現形式的古典文學結束、現代文學的開始。「五四」後,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效仿《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

由陳衡哲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一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於《留美學生季報》,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只不過影響較小。中國大多以魯迅《狂人日記》為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

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其內容與形式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

而在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短篇小說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白話文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的創作形式,為今後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表現手法。

2、當代文學時期

「文革」前的文學。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其中民間故事文學在發展,例如,1958年,田漢改編的最成功的話劇《關漢卿》,塑造了知識分子英雄形象。

但在這一時期,只有工農兵才能居於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從中國的文學批評的語言來觀察,充斥了戰爭心態的詞彙幾乎俯首可視,在戰爭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給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的主流帶來深刻的影響。

「文革」開始至1978年的文學。「文化大革命」使文學遭受空前的災難,它是以文學藝術作為其主要批判領域,各界的學者大多被作為左翼分子被關進「牛棚」接受批鬥,從事強制性勞動。對胡適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傳統。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不斷傳播,20世紀90年代彷彿是一個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場上寫,逐漸擺脫了文革帶來了影響。作家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創作屬於自己的文體風格,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如朱蘇進強調人物本身個人慾望的長篇小說《醉太平》、瞿永明宣傳女性的《女人組詩》、民間宗教與理想的《殘月》、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等。

21世紀的到來,中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如瓊瑤的愛情小說、韓寒的現實小說、網路小說等,現在正在被廣大的文學愛好者所接受。各種文學傳播形式也日益更新,如網站、報紙、電視台、廣播、雜志等媒介傳播形式。

(6)當代小說中的現代史擴展閱讀:

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走向世界」社會思潮,更引起本領域有識之士的學理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學術思潮中找尋學理依據,進行新的理論體系建構探索。

如傅璇琮對丹納《藝術哲學》「三要素」理論的採用、袁行霈用意象意境概念分析中國詩歌藝術的嘗試、羅宗強對文人心態中介作用和文學思想內涵的解析等,逐漸推動形成了古代文學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心理學、美學、文藝學、社會學等交叉融通的局面,其影響直至今日。

⑺ 當代史與現代史是怎麼劃分的呢!

近代,從1840到1919 現代,從1919到1949 當代,從1949年至今 這是中國文學的時代劃分 並不是歷史領域的劃分 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有一個問題越來越醒目,即對於「中國現代文學」這一概念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筆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的通常語境里,1840年以來的歷史被劃分成三大階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現代」,1949年迄今是「當代」。以此為參照,那麼「中國現代文學」就是基本上對應著中國現代史的文學。目前學術界大多採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學/研究框架。通常簡稱為「現代文學三十年」。但是,這樣使用「 現代文學」概念越來越多地遇到各種復雜的問題。在國外的非漢語學術界,很難從語義上區別「近代」、「現代」和「當代」。比如日本就把「現代化」稱為「近代化」。在國內,一般情況下,「現代」和「當代」是同義詞,只有專門學習過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的人才能區別這兩個概念。所以對現代文學的范疇問題發生越來越多的質疑。特別是21世紀的到來,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當我們說「現代」的時候,不是指包括說話時的「現在」,而是指半個世紀以前。這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不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范疇加以清理。 可是,當我們試圖清理「現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的復雜性。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現代」這一概念具有多義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價值概念。比如現在同是2004年,我們卻可以說歐洲比非洲「現代」,還可以說某件東西很「現代」。因此,對現代文學的理解不僅僅是時段上的差異,而且包括空間上的差異。 讓我們分別列舉並進行簡評。 從時間上說,首先存在一個「現代文學」的上限與下限的問題。 關於「現代文學」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1919年,劃分點是「五四」運動。理由是文學與政治應該一致,「五四」運動使整個中國文化得到更新,中國文學的性質當然也發生了質變。這種觀點目前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很少,但是學者以外的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就是這樣教的。筆者給一年級大學生上現代文學課時,第一天問他們現代文學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全部說是1919年。這個觀點思路明確,缺點是過於簡單,因為實際上還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學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種是1917年,劃分點是文學革命,理由是文學的獨立性,強調從文學自身的發展線索來判定時段。目前大學教學體制基本採用這個上限。但是這樣就等於說現代文學只是新文學,它忽略了通俗文學的發展脈絡。 第三種是1911年或1912年,劃分點是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理由是現代文學應該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文學,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個人的精神空間。這也是把文學與政治相聯系。從通俗文學的發展來看,這個上限倒是一個分界點。但是從文學運動來看,這個年份的意義不是特別突出。 第四種是1898年,劃分點是戊戌變法,理由是思想變革是文學變革的內在動因。北京大學一些學者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實際上就是以1898年為起點。謝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學總系」,挑選十幾個年份進行分寫作,第一本書就是1898年,謝冕先生親自寫的。1898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從現代教育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開端。 第五種是1840年,劃分點是鴉片戰爭。理由是在古代與現代之間不存在獨立意義的「近代」。這實際是把近代文學合並到現代文學。近代文學是歷來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第六種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文學是從明朝開始的,理由是個性解放、人的覺醒。這一觀點無法在教學上實現,只能當作一種學術參考意見。 關於「現代文學」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種觀點是1949年。這既是正統的,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但近年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從文學自身來看,1949年沒有什麼重大事件。 第二種觀點是1976年「文革」結束,從新時期以來是「當代文學」。這種觀點認為50-70年代的文學基本是解放區文學的延續,應該屬於「現代文學」,文革以後才進入了所謂「翻天覆地」的歷史新階段。 第三種觀點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為此前的文學是以五四精神為主導的,此後進入了以共產黨思想為核心的當代文學。 最後一種就是主張不分現代與當代,打破下限,籠統稱之為20世紀中國文學。這個主張影響很大,實際上許多學者都進行了跨越「現代」和「當代」的研究。但是這個主張也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它忽略了許多應該得到重視的差別。20世紀中國文學實際上的階段性還是不能迴避的。 從空間上講,「現代文學」的所指經歷了范圍上的多次變化。從50年代王瑤先生等開創這門學科始,「現代文學」長期指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的、團結其他階級參加的新文學。所以各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著作中,革命文學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學處於邊緣,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對象。 新時期以後,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邊緣和中心開始對換。經過20年的演變,革命文學已經佔比重很小,所謂「人性論」的和「具有永恆藝術價值」的文學得到重視。但基本框架還是新文學的框架,而且產生不少新的問題。比如忽略了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思想斗爭,忽略了當年大眾的閱讀選擇,變成一種個別專家趣味等等。 關於現代文學應該不應該包括通俗文學,很早就有過不同意見。嚴家炎先生與唐弢先生就曾經爭論過。嚴家炎先生認為應該包括舊文學,包括舊體詩詞。唐弢先生則強調「現代」的價值意義,反對包括舊文學。但隨著學術界對「現代」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應該包括通俗文學。也就是說,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學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它們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的先進戰勝落後的關系。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了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本書在每個10年都專門設立了通俗文學一章。這表明了一個極大的變化。曠新年先生批評這個框架有不妥之處,但這已經是一個趨勢。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版現代文學史,也專章講授了通俗文學。 所以,目前關於「現代文學」這個概念,出現了許多課題。一是在中國20世紀產生了各種文學,如何對待。以某一種價值觀念進行取捨後,對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的文學乾脆不講,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當代文學教師不講文革文學,有的連十七年也不講。「空白處理」恐怕不是歷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學的價值區分。張恨水與魯迅就是不好隨便比較的。要把這些問題研究清楚,我們就要回到文學史中去,仔細考察當時的文學生產、流通和接受的狀況,包括考察出版、報刊、文學教育和各種亞文學的狀況。這樣我們或許會盡快找到妥善處理「現代文學」這個概念的方法。

⑻ 文學上的當代和現代怎麼劃分

現代文學在時間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到40年代末的文學,而當代文學則指50年代以後的文學。參考資料:《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成 望採納

熱點內容
海賊系統流小說完結推薦 發布:2025-09-27 13:12:30 瀏覽:677
好看的短一點的英文小說 發布:2025-09-27 12:55:44 瀏覽:454
西遊記小說現代版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27 12:21:52 瀏覽:277
姓顧的網路小說家 發布:2025-09-27 01:04:08 瀏覽:552
女主黑客校園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6 23:19:16 瀏覽:231
靈氣復甦流小說校園 發布:2025-09-26 22:52:15 瀏覽:454
武俠小說人物形象性格特點 發布:2025-09-26 22:45:39 瀏覽:649
推薦一部小說 發布:2025-09-26 22:45:34 瀏覽:285
玄幻小說中宮殿名字大全 發布:2025-09-26 22:37:10 瀏覽:572
名叫易醉的女主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26 21:39:36 瀏覽: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