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的文學地位
① 張愛玲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個曠世才女,一個不願被人控制寫作的作家.就連魯迅都十分佩服她. 張愛玲女性主體意識的形成主要來自於自身的經驗世界,家庭環境的影響滋生其反抗父權文化壓抑的意識,並促進其獨立自強意識的形成,她將這種意識體現在小說之中。通過女性被奴化、物化、獸化現象的透視,探詢女性心理痼疾形成的根源,解構了父權文化。 「解構」是本論文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解構不僅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一種開放性思維,而且它所包含的肯定與否定的雙重內涵與張愛玲創作思維有某種契合,解構理論的運用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立場。另外,論文還將文本細讀和宏觀分析相結合、綜合考察和個案分析相結合,並通過比較分析和歷時性的分析突出其小說思想藝術價值。論文詳細地闡述了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外在與內在生成機制,充分顯示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天才作家的超人之處。張愛玲不僅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現了作品的獨有價值,而且也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的作品文筆非常好,感情也很充沛,但是文章的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卻不是那麼的積極向上,而課本教材要起到的作用除了應付考試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幫助學生塑造及健全健康的人格。所以感情比較悲觀的張愛玲作品也就無緣課本教材了。
②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地位的是哪兩部小說
自我感覺是魯迅的吶喊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