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話連篇打一現代小說名
A. 鬼話連篇只哪個文學作品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在文學史上,它是中國文學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該書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馮鎮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評點《聊齋》,並稱「當代小說家言,定以此書第一」。
B. 最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小說,青丘的《鬼話連篇》,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B9%ED%BB%B0%C1%AC%C6%AA&from=index&format=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899404.html
C. (3)鬼話連篇(打一近代名著)(4)大聲疾呼(打一現代名著)
吶喊
1.《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1893年的作品。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
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孟克博物館的版本 (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藏於孟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和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復制。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幸好皆失而復得。
2.《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聊齋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松齡的「聊齋」變由此而生。然後,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志」變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變由此而生。
蒲松齡:(1640--1715) 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 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葯等通俗讀物多種。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收集500餘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
《聊齋志異》簡介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D. 找一本叫《鬼話連篇》的小說。黑色封面.大概7年前有看過
我看過了,還有一本叫叫《新鬼話連篇》。一本書里有兩部,一個是《人間七月半》講的是一個人和幾個朋友經常在一起吃飯,講鬼故事,結果有一天,那個人發現他的朋友其實都死了,那天正好是鬼節七月半。
還有一部是《老宅》講的是一個人專門寫鬼故事,他弟弟請他到一戶人家說鬼故事,說了一個月的鬼故事後,他發現,那家人其實都是鬼。
要下的話,可以去連城,天涯,小說閱讀網
E. 鬼話連篇的作者青丘最新的作品
《鬼話連篇》是青丘非常出名的代表作,也是靈異小說中非常經典的一部小說。隨著正文的結束。作者青丘也出了十三篇番外分別是:《被子》、《梅花冢》、《網吧》、《失魂橋》、《刀登》、《找鬼》、《窺視》、《秘密》、《經變》、《酒店》、《隱門》、《蜂窩》、《不動的指針》、《殘瓦之喪》。就知道這些了!
F. 鬼話連篇是什麼
鬼話連篇 發音:guǐ huà lián piān 解釋:鬼話:不真實的話。連篇:一篇接一篇。滿口說的全是蒙騙人的胡言亂語。 出處: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四回:「鬼話連篇,捏造出許多洞府,許多法術。」 示例:他最愛瞎掰,經常~。 近義詞:謊話連篇 反義詞:實話實說 歇後語:酆都城裡說大書 用法:作狀語、定語、賓語;指謊話連篇 日文:全篇(ぜんぺん)でたらめばかり
http://ke..com/view/1036939.htm
這里有詳細的介紹哦
希望能夠幫到你
O(∩_∩)O~
by:123zhoucong
G. 跪求鬼話連篇-魅宅,全文
晉江不是可以看嗎?
還有網路一搜就有的 我前不久剛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