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有關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論文

有關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8-02 11:05:53

『壹』 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有哪些

1、加繆《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2、《百年孤獨》

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3、《禿頭歌女》

《禿頭歌女》於1950年在巴黎首演時,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爭論。此劇描寫了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與他們的朋友——另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之間的無聊的對話。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5、《弗蘭德公路》

法國小說家克勞德·西蒙的作品。《弗蘭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軍在法國北部接近比利時的弗蘭德地區被德軍擊潰後慌亂撤退為背景,主要描寫3個騎兵及其隊長痛苦的遭遇。

『貳』 誰有美國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特點的論文啊

20世紀的美國文學,堪稱美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同時也可以說是又一次「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形成了多元並存的局面,促進了現代美國文學的空前繁榮。==小說==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主旨雖然是現實主義,但不同的作家在創作實踐中卻呈現出各自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有幾種傾向:1、兩種現實主義小說。在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創作繼承了19世紀的高雅「現實主義」傳統,擅長描寫美國東部有閑階級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寫的民主思想濃厚、獨立性強、天真無邪、不拘虛禮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國上層婦女形象,始終被看成是美國文化產物的典型。與這種創作傾向截然相反的是鄉土小說和反映農民心聲的作品。這方面比較有影響的作家哈姆林·加蘭。2、鄉土作家和幽默小說。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歐·亨利。他的短篇小說篇幅不長,以情節取勝,一般以寫小市民生活為主,充滿了蘊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諧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結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謀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讀者拍案叫絕。3、「黑幕揭發者」與厄普頓·辛克萊。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以揭露資本家窮奢極欲和政府丑聞為主要內容的暴露文學曾一度發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頓·辛克萊的《屠場》最有影響。4、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交織。這一時期美國文學的一個重要成就在於出現了一批既具有現實主義傾向同時又受到歐洲自然主義哲學和文學思潮影響的作家。他們所描寫的往往是一些沒有文化、出身貧寒的下層人民和社會渣滓。第一部顯示出決定論哲學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萊斯的中篇小說《街頭婦女郎梅季》。傑克·倫敦參加過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曾有「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稱。實際上,他同時受到馬克思主義、尼採的超人哲學和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長短篇小說中。他的寫作風格粗獷而剛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展示。西奧多·德萊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國的悲劇》)運用巴爾扎克寫典型、寫細節的手法,成功地再現出他那個時代大城市中的社會生活和典型人物,場面比較廣闊,含義比較深刻。他雖然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中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現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隨波逐流、任性縱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為寫作風格的滯重和句段的冗長而受到批評。辛克萊·劉易斯是美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多以諷刺手法揭露美國資產階級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和矛盾。作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代言人,他的視野從未超越中產階級。他的作品雖然從某些側面揭露示了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矛盾,和社會的黑暗,但總的來說,缺乏一定的深度。約翰·斯坦貝克的創作在美國文壇有著重要意義。他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力求真實地反映出現實生活的本質。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寫加州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為主,充滿了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代表作《憤怒的葡萄》同時也是30年代美國文學最重要的作品。斯坦貝克十分重視寫作技巧,無論從情節安排到人物刻畫,或者從遣詞造句到人物語言,他都精心籌劃,獨具匠心。他尤其重視從下層人民的口語中汲取營養,加以提煉,形成了個性化的、富有鄉土氣息的、色彩明亮的文學語言。==詩歌==從1909年到1918年間有一群美國詩人興起了一場反對傳統詩歌格式的意象主義運動,捲入其中的主要詩人有埃茲拉·龐德、卡爾·桑德堡等 ,他們按照休姆的主張進行新詩創作,1914年龐德將他們收編成集,取名《意象主義者》,這一詞隨即便成為這一派詩人的統稱。意象派雖沒有具體的理論,但卻有自己的美學主張,大致可以概括為:使用普通語言,但是用准確的字眼;避免有音無意、用作裝飾的詩歌慣用詞彙;自由選材;創造新的節奏表達新的情緒;使用意象呈現出具體、堅定和肯定的畫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這一詩派的領袖人物是龐德,他的主要文學成就體現在:致力於詩歌革新運動,為新崛起的意象派制定了三條原則,並扶持了包括艾略特在內的一批英美作家,此外他還翻譯了不少中國古典詩歌,為中國文學在英語世界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卡爾·桑德堡於1914年在〈詩刊〉上發表了《芝加哥》一詩。在格式上,桑德堡使用無韻短行和散文長句相間的句式,自由體,不拘泥句子的重音和韻腳,語言是淺顯的口語體。他的詩在構思和格式上都顯示出惠特曼的影響。美國生活的全景鏡頭往往是他的題材。

『叄』 高分求一篇《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論文!急!!!

哎,這么多分沒人回答,分飛誰呢,還是給自己吧。。。哎,最終還是自己東平西湊給寫好的。。。

『肆』 英美文學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的具體起源還有爭議。這個概念率先出現在繪畫領域於1870年左右,約翰.沃特金.查普曼用來指比法國印象主義更加進步的「後現代主義風格繪畫」。1914年湯普森用這個詞來指宗教批評方面的變化。隨後廣泛用於藝術音樂領域。1942年,海斯.H.R用後現代主義來描述新的文學形式。1939年,阿諾德.托比(Toynbee)認定1914-1918為美國的後現代的大至時段。
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以1972年其《疆界2》---後現代文學文化雜志為標志,大衛.安亭、查理斯.沃森、約翰.凱奇是為代表人物以及黑山大學詩學會為主流。但其實最為人所熟知的後現代作家那就是薩繆爾.貝克特,比如他的《等待戈多》,還有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約翰.巴斯的《漂浮的歌劇》、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等等。
你可以看看張首映的《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史》還有陳世丹的《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詳解(英文)》
記得給最佳答案哦!

『伍』 關於美國歷史的論文

體驗民間性的美國文化歷史論文論文 禮讓文化 美國是個競爭激烈的國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由此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電 影和新聞中的美國經常與暴力事件聯系在一起,讓人感到這是個不安全的國家。然而到 了最能代表美國人典型生存狀態的中小城市,我卻發現自己置身於分外安寧的世界,人 對人的友好讓我彷彿進入了世外桃源。構成美國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實際上不是爭斗和 暴力,而是禮讓。 我用禮讓這個詞表達雙重的意思:禮貌和避讓。美國人的禮貌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 方面:在小區里見面,不管認識與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電話 和見面時總是甜蜜地寒暄(他們習慣於甜言蜜語),在公共活動中相遇至少要點頭致意, 與他人說話時要盡可能專注地注視對方,等等。而且這種禮貌一般都要通過語言表達出 來,僅僅通過微笑來示意是不行的。剛到美國時,我不習慣於與陌生人打招呼,總是以 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發現美國人對我的微笑沒有反應,只好開口說話,逐漸適應了這 種時時需要以語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 與禮貌對應的是美國人相互禮讓的日常生活習慣。在超市裡人們總是自覺地不擋住別 人的路,如果有人要從你身邊走過的話,他幾乎必定要說「Excuse me」(對不起)。不 說任何話而硬從他人身邊走過會被視為極不文明的舉動。禮讓文化最多地體現在路上: 行人與機動車互不相讓在發展中國家(自然包括咱中國)是普遍現象,但在美國我卻從未 看到。美國人開車時總是左右張望,到了路口都要停下來,確定沒有行人和其它車輛後 才緩緩駛過。要是恰好有行人走過路口,司機都會耐心等待,等行人走過後,才繼續前 行。行人有時也有讓汽車先走的意思,但開車的人幾乎百分之百地揮手示意行人先走。 有一次我走過某個沒紅燈的路口,看見有汽車正要駛過,便示意汽車先走,司機看見我 在等待,連忙將車倒回數米,揮手讓我先行。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小城市,通常開車的 人會在離行人十幾米遠甚至二十幾米遠處就停車了。汽車讓行人是美國的規矩,據說是 寫在交通法規中的,違反者要受到嚴厲的處罰。美國的開車人不僅避讓行人,而且要相 互避讓。兩輛車相遇時,司機通常要相互揮手,示意對方先走。這種路上的禮讓文明令 不少來訪的中國人驚嘆不已。中國雖然有儒家的禮讓文化,但這禮讓必須服從等級秩序 ,所以,總是等級低的人禮讓等級高的人。開轎車的人在中國不是屬於有權階層,就是 先富起來者,避讓行人對於他們來說是不符合登記秩序的。有的地方還制定了所謂「撞 死了白撞」的法律,以為此乃現代化的標志。這些規則的制定者可能沒有想到在最為現 代化的美國,禮讓第一是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法則,也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所以,我覺得追求現代化的中國人應該認真地學習美國的禮讓文化。 禮讓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是對他人權利的承認,也是自己已經成長為個體的標志— —它意味著你已經有對他人負責的能力。個體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是禮讓文化的基礎 ,也是美國人現代意識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 這種禮讓精神是目前大多數中國人所不具有的,所以,在足夠深的層次上理解美國的禮 讓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必有裨益。 助人文化 我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美國人不但非常有禮貌,而且十分樂於助人。到美國第二天,我 去超市購物,但不知道超市的確切地址,正在附近尋覓時,一位美國小夥子走了過來, 很有禮貌地問:「你好像在尋找什麼?」我問:「超市在哪裡?」小夥子滿臉笑容地指點 到:「就在那兒!」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為自己能幫助一個異鄉人而感到非常高興 。 我在美國曾有幾次迷路的經歷,在問路的過程中更真切地體驗到了美國的助人文化。 當我向一個女公交汽車司機問路時,她甚至停下了本職工作,專注地為我查地圖,用幾 分鍾的時間為我找應該走的道路。我下車走向正確方向的過程中,她在車上不斷揮手向 我指點方向,直到確信我走對了路,才開車離去。美國大多數城市的大街上都行人稀少 ,有時候整條道路上都沒有行人,問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遇到了其他人,他們 必然認真地為你指路,其熱情和真誠常常令人感動。 美國的助人文化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助人者通常不會妨礙被幫助者的自由,並且盡 可能地不涉及金錢。我的房東莎麗是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人很善良,她見我沒有汽車 ,幾次帶我外出辦事。每次她決定讓我搭車時,總會禮貌地問:「王博士,我不知道你 有沒有空?如果有空,可以搭我的車出去,反正我要去辦事。」實際上到了目的地後, 我發現她並沒有自己的事要做,她這樣說是為了讓我這個被幫助者沒有心理負擔。她讓 我搭她的車,本是為了我的方便,但她卻認為幫人做事也要徵得對方的同意。這正是美 國精神的體現,助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美國的助人文化是以個 人主義為基礎的,所提倡的是一個獨立個體對另一個獨立個體的幫助,助人者的自由和 被幫助者的自由在這個過程中都必須獲得尊重。這與東方群體主義的助人文化有根本的 不同。 對財產權的尊重使得美國的助人文化有著鮮明的資本主義品格:幫助人通常以不涉及 金錢為原則,在涉及金錢時一定要訂立合約,被幫助者或者要以某種方式償付所涉及的 金錢,或者要有明確的感謝方式。但是一些在美國的華人則超越了這個原則,為美國的 助人文化增添了東方風格。洛杉磯有個在華人圈中影響很大的企業家曾慶華,便以無私 助人而著稱。只要中國的來訪者到了那裡,不管多晚,只要給他打個電話,他總會去接 送。在華人知識分子聚會時,他常常擔當司機的角色,接送年長者和來訪者。他的資產 並不十分雄厚,但卻常常向華人文化基金會和華人學者捐贈,並且不求回報。我與他有 過幾次深談,知道他的助人主義除了受基督教影響外,更源於儒家文化對仁、義、忠、 誠的提倡。由於他早已加入美國籍,所以,我把他的助人行動也當作美國助人文化的一 部分。雖然這種超越金錢原則的助人文化在美國還不是主流,但我從中看到了令人振奮 的東西。這是華人對美國助人文化的獨特貢獻。 感恩文化 在許多中國人的想像中存在著一個聲色犬馬的美國,不少人甚至是帶著對艷遇和狂歡 的期待到美國的,但是到了美國以後他們會失望地發現美國人大多十分嚴肅和保守。嬉 皮士、崩克、垮掉分子已經集體退向歷史深處,代替他們的是中規中矩的當代美國人。 這與基督教文化在美國的主流地位有因果關系。美國人大多數都是基督徒,對於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情懷支配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基督教強調人的幸福源於神的恩典,所以,人應該對神和神所創造的世界懷有感恩之 心。這種思想對美國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美國人的集體活動無論規模大小,基本都有 短暫的感恩儀式。主持者是牧師、召集人、與會者中最有聲望的人。感恩辭有一定的模 式,但具體內容由主持人現場創造,參會者則與主持人一起朗誦或默念感恩辭。大體內 容是感謝神賜予我們豐饒的食物、相遇的機緣、幸福的生活,願神的恩典永遠與我們同 在。我在美國參加的大部分活動都有一種感恩的氛圍,美國人對此是非常認真和虔誠的 。美國式的個人主義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造就出原子般孤獨的個人,因為對神、世界 、他人的感恩意識使美國人的個人主義中蘊涵著一種以神為中心的集體主義。每個人都 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對象,是與神聖存在和他人聯結著的個體,所以,感恩文化實際上是 以個人為基本單位和現世目的的群體文化。 感恩文化體現在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神的感恩意味著對他人的感恩,因為在他 人身上體現著神的愛。「Thank you」(謝謝您)是美國人最常說的話之一,而被感謝者 總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不用謝」多,包含著對感謝者的肯定)。甚至許 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斷說「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這在中國人看來 既沒必要(夫妻間何必如此客氣),又過於程式化(干嗎總用一種方式表達謝意),但由此 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國是多麼深入人心。在美國,你對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須說出來 的,這是一種訴諸語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為上帝是通過話語創造世界的,西方人總 是努力把一切都變成話語),不將自己的感恩之情化為語言會顯得很沒有禮貌,在公共 場所中更是如此。顧客在美國不會被當作上帝(將人比作上帝是對神的不敬),但卻會實 實在在地是感恩的對象。你購買了商家的貨品,既為商家帶來了利潤,也為政府納了稅 (在美國買東西均要上稅),自然是感恩的對象,所以,商店的雇員一定會說「感謝你」 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類的感恩之語(中國的商家也開始引入感恩文化)。我這次在美 國演講完後,大多數前來聽講的人(其中不少是大名鼎鼎的學者)都與我握手致謝。我知 道他們不一定從我尚顯笨拙的英語中獲得多少享受,但他們認為我既然付出了勞動與誠 意,就應該感謝我。這種感謝看似程式化,但卻是完全真誠的。 美國的感恩文化將基督教思想與現代社會對個人的尊重結合起來。它將神聖存在、他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聯結為整體,乃是終極關懷和世俗關懷的統一。美國的現代化獲 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感恩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要實現現 代化乃至後現代化,也應該建立和弘揚自己的感恩文化,以讓個體主義有更深厚的根基 。 我在這里所說的是佔主流地位的美國日常文化。它在居民文化水準和生活水準比較高 的中小城市表現得比較純粹。在窮人和外來人口較多的大城市,上述四種日常文化雖然 仍存在,但卻被復雜的語境所弱化了。通常我們所說的美國病作為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 主要存在於這些大城市中。由於美國人的生活重心已經完成了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位 移,所以,本文所說的四種日常文化乃是美國民間文化的主流。理解這一點對理解美國 文化非常重要。

『陸』 後現代主義的相關文學

在此羅列一些代表作家的名字,美國的唐納德·巴塞爾姆其代表作為小說《白雪公主》。國內方面,夏羽所著《青春語錄·年方二八》(華文出版社)大膽描寫直覺,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讀年輕人的心理特徵,配合箴言體的旁白,黑色幽默貫穿全文,其行文風格已經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是為中國的現代主義作品。中國作家阮雲華的代表作《豬食洞》(海外出版)就是對現代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審視和質疑,以及通過創造「散結構」的小說結構形式,和充分利用符號的象徵語言,有意識地對現代文學觀的顛覆。而實際上,後現代主義並非沒有文學技巧要求,也並非無深度。在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是一個可多角度解釋的人物個性和事件經歷。也就是說,在文學作品中,作者不給予任何一個人物一種特定的社會定位,而是由讀者自己去尋找其定位性。簡單地說,主人公是好人或者是壞人,全由讀者自己去定位。

『柒』 急求美國文學論文

傳承與嬗變-----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淺說 浪漫主義思潮於1820年至1860年間在美國盛行。而此時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已經趨於衰微,逐漸被現實主義思潮所代替。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各國的發展也不盡相同,美國作為後起之秀對歐洲各國浪漫主義的吸納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在19世紀初期,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曾在美國掀起一陣狂熱,但是持續時間較短。20年代末德國浪漫主義思想經斯塔爾夫人、柯勒律治、托馬斯�6�1卡萊爾的過濾介紹被美國大學學子視為經典,催生出美國浪漫主義的新生兒超驗主義。然而超驗主義對散文和詩歌的偏愛、對小說的排斥雖然代表了清教主義的正統思想,卻不符合浪漫主義崇尚自由的思想,也無法吸引大眾讀者。此時隨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大眾讀者需要的是輕松、娛樂、想像性的讀物,小說是他們的首選。美國作家面臨艱難的處境:他們的作品既要擁有大量的讀者,又要符合批評界的常識標准——真實。從洛克的經驗哲學發展而來的常識哲學使得維護清教傳統的美國人越發將事實和想像看成對立的兩極,無法調和共存。美國小說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他們無法創造絕對的真實,所以只能藉助羅曼司已經獲得的想像的詩學許可進行自由的創作。美國小說家對中世紀羅曼司中的愛情故事和超自然現象絲毫不感興趣,他們唯一需要的是浪漫主義所崇尚的想像力和羅曼司所具有的自由表達想像的特權。
浪漫主義時期開始於十八世紀末,到內戰爆發為止,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時期。華盛頓�6�1歐文出版的《見聞札記》標志著美國文學的開端,惠特曼的《草葉集》[2、3、4]是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的壓卷之作。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是美國文學的繁榮時期,所以也稱為「美國的文藝復興。」
19世紀初,美國完全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以獨立國家的身份進入世界政治舞台。這時期作家們跟英國浪漫主義作家一樣,強調文學的想像力和感情色彩,反對古典主義的形式和觀點,歌頌大自然,崇尚個人與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並且尋根問祖發幽古思情。美國社會的發展哺育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學」。年輕的美國沒有歷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一時期也是美國歷史上西部擴張時期,到1860年領土已開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已由原來的十三個州擴大到二十一個州,人口從1790年的四百萬增至 1860年的三千萬。在經濟上,年輕的美國經歷向工業的轉化,影響所及不僅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農村。蒸汽動力在工、農業生產上的運用、工廠的建立、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發明創造使經濟生活得到了重組。另外,大量移民促進了工業更加彭勃的發展。政治上,民主與平等成為這個年輕國家的理想,產生了兩黨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國家的文學和文化生活。隨著獨立的美國政府的成立,美國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國文學,表達美國人民所特有的經歷:早期清教徒的殖民,與印第安人的遭遇,邊疆開發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這個年輕國家的文學富有想像,已產生了一種文學環境。報刊雜志如雨後春筍,出現了一大批文學讀者,形成了十九世紀上半葉蓬勃的浪漫主義的文學思潮。
外國的,尤其是英國的文學大師對美國作家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作家由於秉承了與英國一樣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同英國一樣的浪漫主義風格。歐文 (Irving)、庫柏(Cooper),坡(Poe),弗倫諾(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義時期的文學樣式和文學思潮, 開創了較新的小說和詩歌形式。這一時期大多數美國文學作品中,普遍強調文學的想像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動的描寫、異國情調的表達、感官的體會和對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國作家特別注意感情的自由表達和人物的心理描寫。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動的特質。注重表現個人和普通人是這一時期作品的強烈傾向,幾乎成了美國的信仰。富雷諾、布雷思特和庫柏等人的作品對客觀自然的描寫有強烈的興趣。富雷諾在"帝國的廢墟"主題中對過去情景的描寫繪聲繪色,布雷恩特對北美五大湖區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勝,歐文對哈德遜河傳說的巧加利用爐火純青,庫柏的長篇歷史小說深入細致。總的來說,美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上接英國文學傳統,下開美國文學之風。
雖然美國文學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但這一時期著名的文學作品表現的卻是富有美國色彩的浪漫主義思想。「西部開拓」就是一個說明美國作家表現自己國家的恰好的例子。他們大量描述了美國本土的自然風光:原始的森林、廣袤的平原、無際的草原、滄茫的大海、不一而足。這些自然景物成為人們品格的象徵,形成了美國文學中離開塵世,心向自然的傳統。這些傳統在庫柏的《皮襪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羅的《沃爾頓》 (Walden)以及後來馬克�6�1吐溫的《哈克貝里�6�1芬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顯的表現。隨著美國民族意識的增長,在小說、詩歌中美國人物都越來越明顯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現農民、窮人、兒童以及沒有文化的人,還有那些雖然沒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紅種人和白種人。美國清教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對美國人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美國文學中也留下了明顯的印跡。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比起歐洲文學, 美國文學的道德傾向十分濃厚。在霍桑(Hawthorne)、梅爾維爾(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爾文主義的原罪思想和罪惡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足能標炳的是新英格蘭的超驗主義運動。該運動開始於19世紀30年代的新英格蘭的先驗主義俱樂部。本來,這個超驗主義只是對新英格蘭人提出來的。它是針對波士頓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義而提的。而後來逐漸影響到全國,特別是在高級知識分子和文學界人士當中影響頗大,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核心。超驗主義,它崇尚直覺,反對理性和權威,強調人有能力憑直覺直接認識真理,人能超越感覺獲得知識。超驗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是愛默生(Emerson)[5]和梭羅(Henry Davd Thoreau),他們的作品對美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超驗主義理論的奠基人是愛默生,他的《論自然》曾被稱為超驗主義理論的「聖經」。超驗主義「承認人類具有本能了解或認識真理的能力,能夠超過感官獲取知識」。愛默生[5]曾說:「只有人心靈的尊嚴才是最神聖的。」超驗主義還認為自然是高尚的,個人是神聖的,因此人必須自助。在詩歌方面,新英格蘭地區比較出名的詩人有郎費羅,在波士頓有惠蒂誒,他的長詩《大雪封門》被稱為「一部優美的新英格蘭田園詩」。
這一時期涌現了許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諾(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費羅 (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婁威爾(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愛倫�6�1坡[6] (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2、3、4、8] (Walt Whitman)。19世紀最偉大的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是惠特曼,惠特曼1855年出版的《草葉集》[2、3、4、8](Leaves of Grass)是美國十九世紀最有影響的詩歌。《草葉集》[2、3、4、8]標志著美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另一位革新詩人是狄金森[7、8],她被譽為美國20世紀新詩的先驅。浪漫主義時期兩位最重要的小說家是霍桑和梅爾維爾,在浪漫派作家中埃德加�6�1愛倫�6�1坡[6]是第一位美國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人。美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富有獨創性、多樣性,有華盛頓�6�1歐文的喜劇性寓言體小說,有愛倫�6�1坡[6]的歌德式驚險故事,有庫柏的邊疆歷險故事,有麥爾維爾長篇敘事,有霍桑的心理羅曼史,有戴維斯 (Rebecca Harding Davis)的社會現實小說。美國浪漫主義作家在人性的理解上也各自不同。愛默生、梭羅等超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在自然中是神聖的,因此人類是可以完善的,但霍桑和麥爾維爾則認為人們在內心上都是罪人,因此需要道德力量來改善人性。《紅字》[9]一書就典型地反映了這個觀點。
總之,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與歐洲浪漫主義文學之間有衍生性,與啟蒙思想相悖,強調感情、想像和主觀性。但大部分美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還是典型的美國化作品。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徵與其產生的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淵源相關,反映了美利堅民族一個「真正全新的經歷」、深受美國清教主義運動的影響、信仰個人主義和直覺的價值、追求民主與政治上的平等、強調「使命感」以及多樣化的創作形式。

『捌』 求一篇關於美國史的論文

美國減稅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啟示
葉 君 田淑慧
(吉林大學, 長春 130012)
摘 要  自 20 世紀 30年代以來, 美國歷史上先後經歷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減稅政策。可以說, 美
國的減稅政策史是一部沉痛與光輝並行、曲折與浩盪兼具的發展史。本文重點研究美國減稅政策的歷史演
變軌跡,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它帶來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  減稅政策 稅收負擔 演變 啟示 美國
中圖分類號 F811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0 ! 06 ! 22
 作者簡介: 葉君,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英美歷史文化、跨文化交際。田淑慧,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減稅政策是一種擴張性政策。它是指通過降
低稅率、縮小徵收范圍、取消或停徵某些稅種等
手段來調整或改變既有稅制, 進而降低企業或居
民稅收負擔的一種稅收政策, 表現為一定時期內
主體稅種和重要稅種稅負的下降。它通過發揮稅
收的乘數效應, 對經濟增長、供求關系、財政收
支、價格機制、就業水平等產生影響。美國是世
界上的頭號經濟強國, 被公認為是在減稅方面最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它的稅收政策是其宏觀經濟
政策及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消費及社
會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國的減稅政策取向對世界
各國的稅制變革及經濟增長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
1  美國減稅政策的歷史演變
美國真正意義上的減稅政策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標志性的著作是凱恩斯
於1936 年出版的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一書。
減稅政策的實施帶來了美國的GDP 不同程度的增
長, 增加了私人儲蓄和投資, ∃ 喚醒% 了美國經
濟。美國減稅政策的演變可以大致分為以下5 個
時期。
11  正統凱恩斯主義: 20 世紀40~ 70 年代的美
國減稅政策
  在20 世紀 30 年代初, 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
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失業率居高不下, 銀行機
構大量倒閉, 通貨膨脹加劇。這些嚴重動搖了西
方世界對自由市場經濟內在穩定機制的信心。自
此, 提倡政府幹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登上歷史舞
台。凱恩斯主張實施減稅在內的擴張性財政政策
以刺激總需求, 它成為二戰後直至整個70 年代資
本主義國家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的靈魂。
就在20 世紀40 年代, 美國的凱恩斯主義者
阿爾文&哈維&漢森提出補償性財政政策的觀點。
他主張政府應逆經濟風向行事, 交替使用擴張與
緊縮兩種辦法: 在經濟蕭條期間, 採用赤字預算
的膨脹政策, 擴大政府開支, 減低稅率, 提高社
會總需求; 在經濟繁榮期間, 採用盈餘財政的緊
縮政策, 縮減政府開支, 提高稅率, 降低社會總
需求[ 1]
。補償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贏
得了美國經濟的平穩發展。但是到了 20 世紀50
年代, 補償性財政政策出現了各種失誤, 導致經
濟出現長期停滯不前的 ∃ 艾森豪威爾停滯% 局面。
1961 年, 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 為了使國內
! 150 !
第12 期(總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業技術經濟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經濟迅速走出 ∃ 艾森豪威爾停滯% 的泥潭, 他接
受了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瓦爾特&海勒等凱恩斯主
義者的增長性財政政策的主張, 並於 1962 年開始
全面推行減稅並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使個人所得
稅稅率由20% ~ 91%的范圍降到14% ~ 70% , 公
司所得稅率從52%降到 48% [ 2]
。它擴大了社會總
需求, 並刺激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此次減稅
被認為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成功的應用之一。
隨後的美國第36任總統約翰遜繼承了肯尼迪的減
稅政策。一方面, 他於1964 年2 月推動國會批准
了肯尼迪生前留下的 ∀減稅法案#, 使公司稅削減
255 億美元, 個人所得稅削減110 億美元; 另一
方面, 又提出 ∃ 向貧窮開戰%、建立 ∃ 偉大社會%
等執政口號, 在實踐中把政府通過政策干預經濟
的規模和力度擴大到空前的范圍, 美國的實際
GDP 以令人矚目的 55%的平均速度增長。但是
到70 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出現了滯漲的局面, 凱恩
斯主義宣告失靈。美國終結了長期單一使用凱恩
斯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歷史。
12  里根革命: 20 世紀80年代的美國∃ 供給性減
稅%政策
  1981 年裡根上台, 為克服美國經濟發展中的
滯脹問題, 他轉而採納了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
張, 以全面減稅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方。里根
政府共實施了兩次大規模的減稅方案: ( 1) 1981
年美國國會通過的 ∀1981 年經濟復興法案#。此
法案主要包括將個人所得稅最低稅率14%和最高
稅率70%分別降至11%和50% ; 頒布了加速折舊
條例 (ACRS) , 允許企業以 ∃ 重置成本% 來計提
折舊; 減少政府對個人、企業和州政府工作的不
必要干預; 支持穩妥可靠的貨幣政策; 增加國防
開支, 提高軍事預算等內容; ( 2) 1986 年通過的
稅制改革法案。在繼續進行大規模減稅的同時,
進行稅制改革, 通過擴大稅基, 降低稅率, 加強
公平, 簡化管理等方式來解決稅制繁雜的弊端,
以促進經濟增長。這是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稅收
體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表 1 詳細列出了 1981
~ 1986年間里根政府的減稅額度。
表 1 里根政府的 ∀經濟復興法案# 對聯邦政府稅收的影響[ 3 ]
項  目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個人稅和非稅收入 48 412 871 1175 1414 1721
公司利潤稅收入 57 112 208 277 398 537
企業間接稅和非稅收入 5 2 6 5
社會保險稅收入 5 5 6 6 6
總  額 105 524 1076 1448 1821 2256
(注: 減少額, 億美元)
  里根政府的減稅政策涉及的稅種多、減稅數
額龐大, 在世界減稅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有資
料表明, 里根1981~ 1986 年的減稅使得美國國內
的GDP 迅速增長, 1983 年、1984 年和1985 年的
GDP增長率分別為36%、68% 和 34%; 失業
率從1982 年的97%下降到1985 年的72%。里
根政府的 ∃ 供給性減稅% 扭轉了 20 世紀70 年代
末高失業率、高通脹率的經濟 ∃ 滯脹% 局面, 為
企業積累了資金, 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刺激
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
13  國家干預型平衡預算: 20 世紀90 年代的美
國減稅政策
  進入20 世紀 90 年代,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
推動下, 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資本流動加強,
稅基復雜多變, 國際間的稅收競爭日趨激烈, 再
加上戰爭因素, 美國財政於 1991 年出現了高達
2687 億美元的巨額赤字。高赤字伴隨著高利率、
高負債、高匯率和高貿易赤字, 這 ∃ 五高% 問題
! 151 !
第12 期(總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業技術經濟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使老布希總統在位期間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為
了擺脫這種局面, 1993 年柯林頓上台, 扭轉了
∃ 里根經濟學% 片面強調供給的財政政策, 推行
∃ 綜合經濟發展計劃% 以振興美國經濟。
柯林頓的 ∃ 綜合經濟發展計劃% 是一種增稅
與減支並重的國家干預型平衡預算政策。它在財
政稅收方面的內容主要是: ∃ 把財政赤字從1993
年的3167 億美元減至1997 年的1810 億美元。辦
法是: 5年內增稅 3200 億美元, 把個人所得稅率
由31%提高到36%, 最高達39% , 公司所得稅稅
率由34% 提高到36% ; 削減預算支出5000 多億
美元, 其中削減國防預算880 億美元, 削減醫療
保健支出和裁減10 萬名政府機構人員的支出。 [ 4]
%
1997年, 美國國會又通過了 ∀財政平衡預演算法
案# 和 ∀減稅法案#, 對稅收進行可增可減的調
整。包括降低長期資本利得稅的最高稅率, 增加
兒童扣稅額, 提高遺產稅與贈予稅的免徵額, 提
高對個人退休賬戶的稅收優惠等措施。柯林頓政
府實施的一系列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 使美國的
GDP增長率高於世界同期經濟年增長率的25% ,
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削減了財政赤字, 美國
的財政狀況進一步好轉。
14  最富爭議的聯邦減稅: 21 世紀初小布希政
府的減稅政策
  2001年3 月美國經濟重現低迷, 結束了長達
120 個月的經濟增長。美國稅制不公平、偷稅漏
稅嚴重的弊端暴露無疑。小布希上台以後, 效仿
里根的減稅增支政策, 企圖再次利用減稅拉動美
國經濟增長。在一片反對聲中, 美國議會終於在
2001年通過 10 年減稅135 萬億美元的 ∀經濟增
長與減稅一致法案#。主要是削減個人所得稅, 計
劃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由 396% 降至
33% , 並簡化稅率級次; 增加了兒童稅收抵免限
額, 由500 美元增加到1000 美元; 提高遺產稅的
免徵額, 並計劃於2010 年取消遺產稅等。這些減
稅措施使小布希政府見到了經濟復甦的曙光。布
什政府進一步加快了減稅的步伐, 於 2002 年通過
∀創造就業與工人受助法案#, 2003 年通過 ∀就業
和經濟增長減稅協調法案#, 又提出 10 年減稅
3500 億的計劃。
布希政府的一系列減稅政策遭到了經濟學界
和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布希減稅的政策效果究
竟如何呢? 美國商務部在 2003 年 7 月的報告顯
示, 2003 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了 24% , 已
經超過了 18% 的預期, 經濟開始復甦, 消費、
投資、就業、庫存等一系列經濟指標均有所好轉。
但也有批評顯示, 布希的減稅更有利於中高收入
階層積累財富, 因為它將 60%的好處給了那些年
收入超過10 萬美元的人, 使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
和不公平現象加劇。
15  金融之戰: 迎接世界性金融危機挑戰的奧巴
馬新政
  始於2007 年8 月的美國次貸危機在全球范圍
內蔓延, 金融市場出現恐慌, 國際投資銀行紛紛
破產。金融危機把美國帶入二戰後經濟最漫長衰
退的寒冬。為拯救美國經濟, 奧巴馬提出了刺激
就業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奧巴馬計劃的關鍵詞就
是 ∃ 減稅%。他提議國會通過減稅法案來鼓勵小型
企業投資並且僱用更多工人, 新投資的資本收益
稅在1 年時間內將降為零, 而對投資支出的減稅
有效期將延長至2010 年底。
奧巴馬的減稅法案的出台具有很強的階段性
特徵。2008年2 月, 奧巴馬政府頒布了減稅規模
為1680 億美元的 ∀2008 經濟刺激法案#。同年 8
月, 金融危機形勢日趨惡化, 奧巴馬政府又迅速
通過了 ∀2008 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 和 ∀2008 年
延長稅收 (優惠) 和最低選擇稅減免法案#, 提出
減稅約1100 億美元的計劃。其中包括對可再生能
源、交通和能源安全等4 個方面的稅收優惠, 延
長災害減免期限, 提高子女抵免限額等。進入
2009 年以後, 美國議會又通過了 ∃ 刺激經濟法
案%, 規定的減稅規模約為2810 億美元, 創造350
萬個就業機會。為了進一步控制財政赤字, 奧巴
馬陸續向國會遞交了2010 年度預算案和 2011 年
! 152 !
第12 期(總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業技術經濟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聯邦政府預算案, 均涉及到了促進經濟增長的稅
收計劃。
從美國減稅政策的發展歷程來看, 有一個事
實十分明顯: 經濟處於蕭條時期, 減稅和相關的
稅制改革備受青睞。總體來講, 美國的減稅實踐
沒有阻礙自由市場的發育, 而且它已逐漸成長為
一種長期的財政戰略選擇。始於美國經濟大蕭條
時期的真正意義上的減稅政策到現在已經有70多
年的歷史, 從其實踐的效果來看, 適度、公平的
減稅政策能夠 ∃ 喚醒%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 又
具有廣闊的擴展空間。
2  美國減稅政策演變的啟示
著眼於美國的減稅政策, 無論是肯尼迪! 約
翰遜時期的需求性減稅、里根的供給性減稅, 抑
或是奧巴馬政府的一攬子計劃等, 減稅政策已經
成為美國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政策工具, 體現了
政府的政策意圖和經濟政策理論的發展趨勢。它
帶來了諸如GDP 的增長、儲蓄和投資增加、暫時
緩解通貨膨脹等功效。從整個美國減稅政策的歷
史演變中, 可以獲得如下幾點啟示。
21  減稅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 其作
用不可替代
  減稅政策的作用是通過影響市場經濟微觀主
體的決策而間接實現的。對企業而言, 稅收是企
業進行投資活動的重要成本。採取加速折舊、投
資抵免等減稅政策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 引導
資源由非生產性投資轉向生產性使用, 擴大生產
規模, 提高企業投資的預期利潤率。對個人而言,
減稅會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並積極參與到各種
投資活動中, 抑制閑暇消費, 有利於勞動供給的
增加。因此, 減稅政策是增加社會儲蓄、投資、
勞動以及就業的有效政策工具, 比增加政府支出
更有效應。所以政策制定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減稅
在財政政策體系中的地位, 提升減稅政策的重要
性, 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來拉動經濟的增長。
22  減稅政策應該供求並重, 並適時作出調整
美國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的減稅實踐表明,
減稅具有 ∃ 需求% 與 ∃ 供給% 雙重效應, 單一地
使用需求或者供給手段都行不通。供求 ∃ 天枰%
的失衡, 必然限制減稅政策效果最大限度的發揮。
需求決定供給, 而供給又反過來對需求起到引導
作用。如果只重視總需求, 實施片面的需求管理
政策, 會使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調, 出現經濟 ∃ 滯
漲%; 如果只重視總供給, 則容易引發經濟衰退或
下降。因此, 減稅政策的設計者應該以美為鑒,
努力尋求各種財政理論的最佳結合點, 避免出現
供需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 並在供求失衡之時進
行適當的微調, 做到供需並重。
23  對減稅風險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謹慎選擇減
稅策略
  從美國減稅的歷史實踐上看, 減稅對經濟發
展能起促進作用。但減稅風險是減稅政策制定和
實施中不可規避的問題, 主要包括以下4 個方面:
(1) 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就短期來看,
減稅直接減少政府財政收入, 進而會造成政府可
利用支出的減少, 並可能帶來大量的財政赤字和
∃ 債台高築% 現象; ( 2) 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減
稅的出發點是稅收政策延伸後對經濟發展產生的
積極效應, 實際上是向公眾讓渡部分利益, 引發
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收入再分配。如果減稅措施
使用不當, 將造成市場主體間的不平等競爭; ( 3)
影響稅制的嚴肅性和固定性。減稅政策的實施是
對稅收政策的局部調整或否定, 因此必然對既定
稅制的穩定性造成沖擊。如果不同時期和不同目
標的減稅政策之間缺乏協調配合, 就更會加劇稅
制的復雜化; ( 4) 減稅政策本身具有時滯性。減
稅的政策效果不如增加財政支出那樣明顯和直接,
具有一定的滯後效應, 它對經濟的激勵效果往往
在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完全凸顯出來, 尤其是在
擴大內需和提高居民購買力方面。
減稅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它給減稅政策的運
用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決策者在借鑒美國減稅
的經驗的基礎上, 必須對減稅風險給予充分的重
視。如果政府可支配的財力充足, 則可考慮實施
! 153 !
第12 期(總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業技術經濟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全面的大規模減稅, 否則應採取相對謹慎的減稅
策略, 力爭把風險維持在可控范圍內。
24  減稅應與發展民生相結合, 努力尋求社會公平
從就業和經濟增長方面去考察減稅政策的動
機及效果並不難, 難的是減稅如何真正的實現社
會公平。從實際情況看, 美國的減稅法案受到抨
擊和質疑最多的也正是關於減稅的公平性問題。
很多學者認為, 美國減稅拉大了貧富差距, 不符
合低收入者福利的增加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它
更有利於中高收入階層財富的積累, 使得縱向公
平難以實現。因此, 在設計減稅政策時要有意識
的向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傾斜, 著重減輕低收
入階層的稅收負擔, 並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增加對民眾基本公共物品的供應, 並且通過各種
∃ 民生% 支出, 加大對低收入階層轉移支出和補助
的力度, 做到公平和效率兼顧, 使減稅政策最大
限度的發揮作用。
25  減稅要與其他政策配套實施, 共同發揮作用
相對於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時期, 如
今美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宏觀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
巨大的變化, 可謂時過境遷。但美國減稅政策的
歷史經驗表明, 美國政府在實施減稅政策的同時,
還配合著財政、貨幣、匯率、價格杠桿等措施,
使他們共同發揮作用。比如, 政府可以通過控制
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 用發行貨幣的手段
來配合減稅政策; 當減稅造成收不抵支時, 可以
利用發行國債的手段來彌補財政的空白; 為了平
衡減稅帶來的財政收入的減少, 可以採用有增有
減的稅收政策, 在某些不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部
門適當的增稅等。總之, 為了應對剛性的財政支
出, 使減稅政策取得預期效果, 避免單兵冒進,
有關減稅的安排必須與其他政策配套實施。
參 考 文 獻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 下卷) [M] . 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 1990: 1836
2. Anthony S. Campagna: US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1917~ 1985, New York: Praeger, 1987
3. 章嘉琳. 變化中的美國經濟 [M] . 學林出版社,
375
4. 丁冰, 張連城. 現代西方經濟學說 [M] . 中國經
濟出版社, 2002: 97
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US. Tax Rection Policy
Ye Jun  Tian Shuhui
( Jilin Universi 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30s, large- scale tax rection polic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ve times in the US. history. In another
word, the US. hi story of tax red uction has bitter experience parallels with glory and both t wists and magnificence. The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tax rection, and thus further analyzes i ts enlightenment and the us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ax rection policy; tax burden; development; enligh tenment; The United States
! 154 !
第12 期(總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業技術經濟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

『玖』 後現代主義的文章(散文 最好)。

推薦現代三毛李娟的作品《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文筆清新自然。。

『拾』 哪本書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道路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繁榮,也正在於它努力探索人在後現代文明的話語環境中該如何更好地生存的問題,在於它真誠而勇敢地面對人類精神中豐富、復雜而又隱秘的一面。可以說。《洛麗塔》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並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道路。

熱點內容
科幻小說名作 發布:2025-09-29 10:11:11 瀏覽:558
有關種田經商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9 09:31:48 瀏覽:436
姚孟琪夜寒軒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29 09:14:48 瀏覽:901
現言情小說男主忠犬女主強大 發布:2025-09-29 09:10:30 瀏覽:441
冷流螢推薦別人的小說 發布:2025-09-29 09:10:29 瀏覽:446
蘭亭筏紙桃花紙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29 09:10:28 瀏覽:365
小說推薦空間重生物資年代文 發布:2025-09-29 09:05:21 瀏覽:871
女扮男裝撩妹小說現代 發布:2025-09-29 08:47:44 瀏覽:816
言情小說楚楚很動人 發布:2025-09-29 08:39:43 瀏覽:646
玄幻言情小說對學生的不良影響 發布:2025-09-29 08:28:02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