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小說家筆
㈠ 請教現代文學家的原名和筆名及其筆名的來歷
魯迅:魯迅小時候上學總是遲到,遲到就要打屁股,這是他的私塾先生壽鏡吾訂的學生守則。魯迅為免挨打,就把快銘刻在心。魯迅心細,若干年後,發表文章還真就記得這件事情,雞毛蒜皮拿出來當筆名。
冰心:冰心筆名取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句,表明自己對於感情的尊重,對愛的尊重,於她的寄小讀者等文章以及散文很相似。
巴金:」。李堯棠痛恨四川成都那個舊式的壓抑人性的封建制家庭,但當他遠離巴蜀之地以後,故鄉卻總是夢牽魂縈,像金子一樣永遠閃著光芒,吸引著自己,也可以說自己想念故鄉之心、熱愛故鄉之心像金子一樣永遠閃閃發光。古代巴國、蜀國都在今四川省境內,所以,「巴」一字雙關,既是姓,也指「巴」「蜀」之地。「巴金」也有人認為是「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二名的縮略語,但只要我們讀一讀激流三部曲等長篇小說和《愛爾克的燈光》這樣的短文,都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戀情。
茅盾:本來他是要叫矛盾,結果葉聖陶先生說這個太明顯的,地下革命嘛,不能這樣尖銳,暴露目標。就改為茅盾,因為有姓茅這一姓。
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作家小說中的人物雖然大都生活在北京的老房舍中,但作者通過審視現當代社會變革過程中小市民的命運、思想與心理,老是舍棄舊的東西。這就是「老舍(Shè)」中的人「老舍(shě)」。
許地山《落花生》中說「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這一句話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作者以「落花生」為筆名的主要依據。
孫樹勛沒有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樣「樹立個人的功勛」,而是希望自己像一張犁一樣深深地扎進土壤,通過犁地來發現其中無盡的寶藏。《山地回憶》《荷花澱》《囑咐》等作品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大詩人的筆名:
聞一多:原名聞亦多,字家驊。「聞」既可以是動詞「聽見」和名詞「新聞」,也可以是姓氏,改「亦」為變調後同音的「一」,筆名的意思是「聽見一條新聞也顯多」,一字之變,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的不滿。
艾青:蔣海澄「海澄」的方音與「艾青」同音,所以,「艾」不僅保持了方音,而且有姓氏和植物名雙重含義,「艾」「青」一語雙關。鄧拓是福建閩侯人,當地方言中聲母n和l不分,「蘭」可以讀為「南」,作者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期間生活過的晉察冀邊區的小山村「馬蘭村」,就以「馬南邨」為筆名。
海子:原名查海生,既然是海生那就是大海之自了,所以筆名海子。
墨人鋼:這個筆名讓人一頭霧水,和他的詩歌很配合,但是據說是因為墨人鋼先生喜歡書法,所以自稱墨人。
㈡ 為什麼現在的人寫小說喜歡用筆名而不用真名
中國文人寫小說用筆名,由來已久,不是現在才有的。
筆名是作者發表作品時,隱去真實姓名所署的別名。這種文學現象比較常見,魯迅《花邊文學·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擱筆,但為了賭氣,卻還是改些作法,換些筆名,託人抄寫了去投稿。」巴金《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過別的筆名發表了幾篇文章。」
原因
中國明、清兩代,小說為人輕視,不登大雅之堂,故有些章回小說的作者,顧及名譽,即使用筆名。例如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即是筆名,其真實姓名至今尚未考實。五四運動以後,階級斗爭日趨激烈,政治環境異常險惡,文章署以筆名日漸其多,尤其是針砭時弊、抨擊黑暗 、具有強烈戰斗性的雜文 ,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筆名的現象更為普遍。魯迅就曾使用過且介、何家干、仲度、白道、及鋒等100多個不同的筆名。其他使用過幾十、十幾個筆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數。有的作家,因為較經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筆名 , 隨著作品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其真實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為人知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筆名。他們的真實姓名沈德鴻、李堯棠、舒慶春、萬家寶、沈端先、蔣冰之 、蔣海澄,就曉之者不多了。《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收編了近7000個筆名。
參照:https://ke..com/item/%E7%AC%94%E5%90%8D/694953?fr=aladdin
㈢ 為什麼中國現代的作家寫作都喜歡用筆名
事實上外國很多作家都是採用筆名的
多留意下就知道了
作家喜歡用筆名
無非是
:他不僅不滿於塑造小說的人物,他還喜歡塑造另一個自己
一個理想中的自己
㈣ 為什麼中國現代文學中學多著名的作家都用筆名,而不用自己本來的名字
筆名是某人發表作品著書立說時隱去真實姓名所署的假名。這種文學現象 ,皆與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 ,面臨的社會環境,復雜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品反映的內容,乃至作者的審美情趣等因素密不可分。
五四運動以後,階級斗爭日趨激烈,政治環境異常險惡,文章署以筆名日漸其多,尤其是針砭時弊、抨擊黑暗 、具有強烈戰斗性的雜文 ,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筆名的現象更為普遍。魯迅就曾使用過且介、何家干、仲度、白道、及鋒等100多個不同的筆名。其他使用過幾十、十幾個筆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數。有的作家,因為較經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筆名 , 隨著作品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其真實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為人知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筆名。他們的真實姓名沈德鴻、李堯棠、舒慶春 、萬家寶、沈端先、蔣冰之 、蔣海澄,就曉之者不多了。《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收編了近7000個筆名。
中國現代文壇,極大多數作家都使用過筆名,有的多達數十個,有的脆以筆名取代了原名。使用筆名的原因,總的說來,是為了便於撰文發稿;具體細說,約有下列數端:
避免麻煩
有利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筆名是一種化名、代名,作者使用筆名,總有一些不願披露真名的原因,為避免引起文字麻煩,特用筆名行世。此類筆名通常見於學術爭鳴或 表自以為尚不成熟的文章。
學術爭鳴
是一種思想的交鋒,真理的探求,論辯 雙方總是各執一端,觀點相左,但論辯者的人際關系卻並不一定互相對立,有的可能是同學好友,有的是師生關系,上下級關系,有的在同一單位工作。如果使用本名展開論辯,就會礙於情面,或因其他原因,不敢放筆為文;但用筆名,則可直抒己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尚不成熟的觀點
有的作者因為在報刊發表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或為了有助於稿件的採用,也使用筆名。鄧拓在《燕山夜話》中有這樣一段話:「誰也不必諱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壞,是以作者有沒有名聲和名聲大小來做判斷的,這使作者本人有時也很苦惱。署一個筆名就省去 種麻煩,說好說壞只看文章如何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常遇見許多作者有些學習和研究的心得, 是還不很成熟,用他的本名寫文章發表,似乎反而覺得不夠鄭重,用一個筆名發表就比較好。好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則在作者方面,即不必考慮萬一意見有錯誤而發生什麼不良影響,又可以對自己發表的意見大膽負責。二則在 者方面,對於這種意見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於發表某些批評和商討的文章。」 迫於環境,使用筆名以避嫌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少作家因為言論不自由,為了避免文禍,不得不經常使用筆名避嫌,這實際上是一種筆戰藝術。 署名多變,活躍版面有的作者經常在同一家刊物或報紙上發表文章,有時甚至同時發表數篇文章,如果 是署同一個名字,今天某甲,明天還是某甲,前面某乙,後面又是某乙,讀者就會覺得單調,而用筆名變換一下,版面就活躍多了。此種筆名,有的出於編輯之手,是編輯臨時代擬的。
不求聞達
故意隱姓埋名這話似乎說得有點奇怪,應稍加說明。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有的作者性格特別,他文章是要寫的,但不想就此揚名,因而有意隱姓埋名,示人以不可測;也有的作者因視某些文章為雕蟲小技,算不了什麼名堂,但能換幾塊稿費還是好的 於是隨便化上一個筆名,這是別一種形式的「不求聞達」。 作者使用筆名有著種種原因。總的說來,使用筆名的好處是隱身、靈活、便捷。
豐富多彩
中國現代作家的筆名十分豐富多彩,如魯迅、巴金、冰心女士、落華生、林語堂、老舍……。嚴謹作家的文字總是字斟名酌,反復琢磨推敲,以至於「吟穩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當他們在給自己命定一個筆名時,自然更要深思熟慮,獨辟蹊徑。探 一下作家的筆名藝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與獨特情趣,而且對豐富取名藝術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通過作家的某類筆名,可以看到他們豐富復雜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態度。許地山在1923年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落花生》,文章主要記述童年時,姐弟們 「收獲節」晚上和父親一起討論花生品格的一段生活故事。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父親經由概 花生的好處,引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的人生道理,啟發孩子們要像落花生那樣,質朴無華,埋頭工作,有益人類。父親的這番談話,給少年許地山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響到他後來的人生志向,並長期以「落華生」(即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 曾在辛亥革命後佐助袁世凱行帝制的劉師培,早先卻「左」得出奇,他字申叔,取筆名叫「激烈派第一人」,意思是宇宙之大,唯他最「左」,最革命。他在1907年流亡日本時,曾設計過一個實行極端平均主義的社會方案,他設想不僅土地、生產資料、產品和財富等統統公有,而且「人人衣食居處均一律」,穿一樣的服裝,吃一樣的飯,住一樣的房子。但後來,這位最「激烈」的人卻由「左」轉向了右,竟然擁護起帝制來了。「激烈派第一人」,透過這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筆名,不正可以看到劉師培復雜性格的另一面嗎?一些研究現代文學的人總愛對作家的筆名尋根究底,其實並非每一個作家的筆名都有什麼 微言大義 ,寄寓著什麼深刻內涵。 例如「巴金」的來歷就很平常。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關於「巴金」這個筆名,他曾坦率地在文中寫道:年輕時在法國,「我因身體不好,聽從醫生的勸告,又得到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的介紹,到瑪倫河畔的小城沙多 吉里去休養,順便在沙城中學念法文。在這個地方我認識了幾個中國朋友。有一個姓巴的北方朋友(巴恩波)跟我相處不到一個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聽說他在項熱投水自殺。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殺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筆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聯想起來的。『金』字是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那個時候我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前半部不多久,這部書的英譯本放在我的書桌上,他聽見我要找個容易記住的字,便半開玩笑地說了『金』。」於是,中國現代文壇就出現了「巴金」這個響亮的名字。 巴金還有一個筆名叫「餘一」,餘一合寫就是「金」。由「餘一」又產生了餘三、餘五、餘七等筆名,根據「巴金」的諧音又衍化出「比金」,這些筆名都是非常普通的。 夏衍也署用過一些十分平常的筆名,但其來歷卻頗風趣。40年代初,夏衍在香港《華商報》任職,有一天,他偶然見到這樣一副對聯:「鳳游雲海,魚躍江天」,以為寫得不錯。正巧他給《華商報》撰稿需要化用一些筆名,於是順手牽羊,一下子產生了四個諧音筆名:馮由、渾海、余約、姜添。渾海有時也直接寫為雲海,余約又衍化出余伯約。當時的《華商報》副刊首篇署名文章幾乎全是這些筆名。 有一類筆名是作家寄寓鄉情鄉思的產物,如郭沫苦之「沫若」,但這還要轉一個彎,讀者才能明白。有些作家乾脆就用故鄉地名取作筆名。如陳望道系浙江義烏人,他有一個筆名叫「一個義烏人」。又如章太炎之「餘杭先生」,蔡元培之「會稽山人」,巴人之「剡川野客」(巴人系浙江奉化人,奉化有剡溪)。 五四時期,冰心首創用性別取作筆名,自稱「冰心女士」。後起摹仿者層出不窮,著名的有黃英稱「廬隱女士」,馮沅君稱「淦女士」,謝冰瑩稱「冰瑩女士」,石汝璧稱「評梅女士」,張近芬稱「C·F女士」。說來有趣,冰心還有一個筆名叫「男士」。 大概是雅興所致吧,有些男性作家就用「女士」作筆名,如趙景深取作露明女士、愛絲女士,張若谷取「劉舞心女士」,端木蕻良也有一個女性筆名,叫「紅良女史」。柳亞子在給《女子世界》寫稿時曾署松陵女子潘小璜,周作人刊發在《女子世界》上的文章則署名為「萍雲女士」、「碧羅女士」。 周作人的筆名很多,他在《我的筆名》一文中說:因為魯迅用「孤孟」為號,他就用「起孟」為號。1909年春夏之間,章太炎給他們寫信,稱為「豫哉啟明兄」,於是周作人從此就以「啟明」為名,並衍化出豈明、難明、開明、愷明等筆名。 現代文壇還有不少用外文寫的筆名,有的是作家名號譯音的縮寫,也有的別有含義。如魯迅的R·S,茅盾的M·D,朱自清的P·S,鄭振鐸的C·T,陳獨秀的C·C生,馮乃超的N·C等。有的筆名是外文的讀音漢寫,如郭沫若的筆名「愛牟」,系英語「I」(我)的讀音,「麥克昂」是「maker」(作者)的讀音。 作家的筆名形形色色,不拘一格,有不少筆名是在文字結構或讀音上做文章,獨辟新徑,耐人尋味。有的是依據原名諧音取作筆名,如徐茂榮(原名)——徐懋庸,嚴文錦——嚴文井,陳光美——陳荒煤,何其芳——和其放、何啟放,葉鼎彝——丁易,吳組緗——吳祖湘、吳祖襄,童天鑒——田間,吳席儒——吳奚如。有的是將原名省略——字,如蕭秉乾——蕭乾,吳春晗——吳晗,孫懷謙——孫謙,何孝達——何達。 有的將原名顛倒,然後諧音。如劉綬松,筆名宋漱流,即劉綬松之顛倒「松綬劉」的諧音。文淑陽是楊述的筆名,翻過去就是陽淑文(楊述之文)。 也有的是用拆字法衍化出筆名,如曹禺原名萬家寶,將姓氏「萬」拆為「草」(諧音為曹)與「禺」兩部分,化出「曹禺」。安危原名王寄雲,將「王」姓拆為兩半,衍化出另一個筆名「於一」,又有「於戀一」。紺弩姓聶,有三個耳字,於是化出筆名耳耶(仍是三個耳)。由耳耶又諧音為二鴉。他在香港出版的一本雜文集叫《二鴉雜文》。
1:《淺愛,深喜歡》作者:師小札
推薦閱讀指數:★★★☆☆
精彩劇情:他是英俊清冷、作風低調的知名建築師,也是一個被冠以愛無能的男人。漫長的歲月里,他一直在尋覓一個答案:該如何愛上一個女人。
她是溫暖風趣、樂觀積極的女廚師,也是一個內心藏著傷疤的女人。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一路奔走,同樣地尋覓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一道義大利肉醬面讓他們邂逅,他們從相識、爭執、磨合到相戀相伴。
對他而言,她是黑暗隧道口的*道光芒;對她而言,他是此生*不可思議的心動。
他們的愛情從淺淺的喜歡到深深的眷戀,他們靜水微瀾的生活因為對方經歷天翻地覆,幸而抵達花好月圓。
當然,他們*終也找到了那個答案……
書評:「愛是一門已經失傳的學問,沒有人能教你如何去愛,除了你自己。那些命中註定的,來臨的時候你才知道唯有接受,不可能有別的選擇……」小編是被這一句話吸引來的,看到鼻子發酸,跟我太像了。看完這個故事,越發覺得,愛是需要實踐才能學習的,遇到對的人,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2:《軍裝下的繞指柔》作者: 折紙螞蟻
推薦閱讀指數: ★★★★☆
初來乍到的夏初暫時借住在母親朋友的家裡,而顯然,這家太富貴了,和她這身軍裝非常不搭。進出小區的住戶、訪客都有名車開道,不是名車最起碼也是四個輪子的。她沒有名車,也沒有四個輪子,只有兩只腳。第一次來的時候,被物業保安攔住盤問了半天。去醫院實習之後,她每日穿著軍裝進出,清麗的面容、利落的馬尾、高挑纖瘦的身材、一身剪裁合體的綠軍裝,讓她成為小區里最靚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再名貴的車子都沒有她引人注目。
書評:小編當初因為看了梁牧澤和夏初之間的愛情和經歷,看了軍官的感情和生活,心裡充滿了嚮往,梁牧澤被挑去當特種兵那段好精彩,還去執行了秘密任務,特別喜歡夏初的聰明和懂事,夏初的醫術也超贊!沒有太多曲折的劇情,但確是甜膩的軍旅言,喜歡吃甜食的,不要錯過。文筆較輕松,相見甚少卻常掛心中。
㈥ 現代文筆最好的小說家
武俠的古龍
奇幻的黃易
青春的韓寒
言情的三毛
奇幻+武俠滄月吧
哈哈
我自己說的
我也很喜歡
㈦ 中國現代作家都有哪些
1、巴金(1904-2005)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筆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
後來又寫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說,1982年曾獲「國際但丁文學獎」,巴金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等職。
2、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又名蔣冰之,湖南臨澧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51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
3、趙樹理(1906-1970)現代小說家,山西沁水縣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登記》等。他的作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被譽為「山葯蛋派」。
4、周立波(1908-1979)現代作家,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曾榮獲斯大林文學獎。解放後,他參加《解放了的中國》彩色影片攝制工作,再次榮獲斯大林文學獎。另有長篇《鐵水奔流》《山鄉巨變》。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1979年短篇小說一等獎。
5、孫犁(1913-2002 )現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荷花澱》;小說散文結集《白洋淀紀事》。他的小說充滿詩情有「詩體小說」之稱。
㈧ 為什麼每個著名作家都有筆名
魯訊」筆名的由來- -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
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巴金」這一筆名的由來曾有過許多訛傳,巴金曾在1985年回答香港中文大學校刊編輯時表示:「1928年我在法國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學寫完了《滅亡》,想取個筆名,剛好當時的中國同學『巴恩波』投水自殺了,為了紀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我就取了一個『金』字,合成『巴金』的筆名。」
冰心以筆名發表作品以來,獲得無數榮譽,連她本人的真
名謝婉瑩也被其筆名的風頭蓋過。究竟「冰心」筆名的來歷是
怎樣?
1919年,冰心在發表她的第一篇創作小說《兩個家庭》時,
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為筆名。據冰心表示,「當時我不願
同學們知道文章是我寫的,而『冰心』筆劃既簡單好寫,又與
我的本名謝婉瑩的『瑩』字含義『光潔、透明』相符。我出生
後,祖父曾找算命先生為我算命,算命先生說我應該是男命,
命中有文曲星,還說我的八字里缺火。所以二伯父給我取名『
婉瑩』,『瑩』字頭上有兩個『火』字。」
艾青原名蔣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艾青正在法國留學。他同許多留法的中國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視和侮辱。以和蔣介石名字同音為莫大侮辱,就在「蔣」字上面打了個叉。板書:蔣。「海」在法文中「H」不念音,也成了艾。「澄」,浙江方言中讀「青」。這就是「艾青」這個筆名的由來。
金庸以前的名字叫查良鏞。 「鏞」字,把它一分為二,則得到金庸兩字。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因為老捨生於陰歷年底,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老舍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國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他幼時由於家境貧寒,衣著儉朴,也沒有進過正規學校學習過,常遭到別人的冷落。後來為了在社會上謀生立足,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父親拿不出錢,於是他便向別人借,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以後他一直以此自勵,發奮學習繪畫,終於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我也不太清楚........
㈨ 當代小說家寫小說還用紙筆嗎
基本已經不用了,大部分都是使用電腦,即使是由紙筆寫出的,最後也得輸入電腦,很多人就直接使用電腦輸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