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現代派小說的思想價值
㈠ 以《家》為重點,試論巴金《激流三部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思想價值
一、答:巴金《激流三部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思想價值如下(以《家》為例):
1、《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是巴金的代表作。 完整描述了封建大家庭在時代風雨中崩潰滅亡的歷史。小說寫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民、鳴鳳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2、以嗚風、梅、瑞珏等人的系列悲劇,來對封建大家庭 的專制、禮教道德的腐朽罪惡進行深刻揭露、批判。
3、塑造了覺慧、覺民、淑英等一批青年叛逆者的形象,表現 他們在時代潮流影響下的覺醒和在反抗封建專制家庭斗爭中的成 長,以及離開封建家庭走向社會的反叛行為。其中,覺慧是封建宗法倫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膽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
4、成功塑造了富有思想意義的覺新的形象,覺新是三部曲中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潰敗過程中的「長子」典型,性格復雜,徘徊掙扎於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沖突的漩渦之中。藉以批判在反封建斗爭中的懦夫思想與退讓行為。
5、成功塑造了高老太爺這一大家庭衰敗過程中的封建專制家長形象。他的威權受到來自「敗家子」和「叛逆者」兩方面的挑戰。他在內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徵著一種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6、《家》正是通過描寫這些人物,反映了從「五四」新文化思潮與封建家族制度劇烈沖突的角度,描寫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訴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輩人物倫理道德的虛偽和淪喪;歌頌了受新文化思想激盪的子輩人物的叛逆行動,表現了青年女性的悲慘命運,以及她們的覺醒與抗爭。
二、《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簡介
1、《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2、《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㈡ 如何評價新時期現代派小說的問題實驗
恩,我敢說這個問題得到你滿意回復的幾率不大於百分之一。
因為問錯地方了,你上網查查沒有的的話,學校圖書館也沒相關書(我覺得應該有),只能問同學或老師。
㈢ 論述題:簡要概括 新時期小說流派
新時期小說流派繁多,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創作手法,融入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的思想觀念,文學價值觀多樣化,創作方法多元化。使得現實主義得到升華。
一.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這一時期是現實主義的復歸與深化。 由於「五四」現實主義傳統和俄蘇現實主義的長期影響,現實主義在新時期小說創作中始終是主導性潮流 。從70S後期到80S初期,相繼出現的傷痕,反思,改革文學的熱潮,重新恢復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基石和主軸地位。但這種「復歸」並不簡單地復歸到「十七年」的革命現實主義,而是通過真實的描寫和大膽的批判來重振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因此這種復歸也是一種深化。《班主任》、《傷痕》都通過現實主義對真實生活做了真實的再現。盡管作為過渡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盡完善,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它們以過去的「十年浩劫」作為批判對象,揭露傷害,反思社會,追求現實性,這些都標明現實主義的復歸。《喬廠長上任記》為代表的改革文學,並不是被動地闡釋政策圖解口號,一味地謳歌贊頌,而是能動的介入現實,批判現實,改造現實。作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現實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繪和評價。新時期小說創作在向生活真實的挺進中,也促進現實主義創作的不斷深化。
二、尋根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現代主義等創作手法。 尋根文學突破了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文學創作朝多元化發展,「尋根文學」及吸收了傳統藝術表現方法,又包含現代藝術表現方法,更注重藝術探索,是文學自覺的體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鮑庄》、《人生》在藝術表現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在表現技巧上也採用象徵、寓言等。韓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徵的現代主義敘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這一形象來代表文化畸形、醜陋、愚頑的一面。對於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構建,也是借鑒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後的民族文化形態,寄託了作者對人自身缺陷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這又為文學表現開辟了文化的新視野—文化性的反思,而不再是單一的政治視野,政治性的反思。
三、先鋒小說:具有強烈的顛覆反叛性,具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傾向。 先鋒小說廣義上包括:新潮小說和後新潮小說。它們突破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超越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說主題也越來越多樣化。 1.新潮小說是相對的反叛,更多的具有現代主義傾向。殘雪《山上的小屋》打破現實主義小說對於現實如實直白的反映,而是將現實與夢幻混淆,以精神變異者的冷峻感覺和眼光,創造了一個荒誕的非人化的生存環境。而這個荒誕、異想的世界卻是基於現實世界中個體孤獨體驗而衍生的。2.後新潮小說是絕對的反叛,具有後現代主義傾向,其創作核心理念是:虛無。他們對既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進行各種顛覆和解構,懷疑終極的價值與意義。現實主義被認為是最具有真實性的,但是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卻對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獨特的「元小說」,交錯的故事情節,跳躍的敘述方式,打破了現實主義的敘事常規。
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
五、新歷史小說:解構宏大敘事,顛覆王者視野,具有反史詩性。
新歷史小說與新寫實小說「同根異枝」,也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超越。作家以自己的歷史觀念和話語方式來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敘事進行重新陳說或再度書寫。顛覆了被既往的話語賦予了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歷史敘事。新歷史小說以非主流的事件改寫元話語(蘇童《紅粉》敘寫的是妓女在歷史變遷中的經歷以及感受);以個人視野看待歷史事件(劉恆《蒼河白日夢》以曹宅僕人「耳朵」作為敘述人來講述故事);具有反史詩性(李曉《相會在K市》中的劉冬要加入革命黨卻因為一連串的意外之後被荒誕地殺害)。
六、城市、鄉土小說:吸收了各種外來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城市、鄉土小說打破了「十七年」小說較為單一的表現手法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吸納了外來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女性主義小說:獨特的性別境遇,女性的話語視角。 以往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是站在男性的立場看待社會的發展,男性話語佔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社會改革開放,女性意識逐漸覺醒,一些女性作家堅持自己的性別立場大膽地書寫個人的女性經驗。(徐坤《狗日的足球》以主人公柳鶯對足球態度的變化,表現了作家對男權文化秩序的懷疑,對女性主義的張揚。林白《迴廊之椅》通過朱涼和七葉兩位女性之間的溫情與愛,對女性的隱秘世界進行了大膽的挖掘和表現),女性主義小說給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豐富。
㈣ 新時期小說的文學史的意義
新時期文學的敘事理路到此始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從新時期初期的革命現實主義宏大敘事 ,到先鋒小說的宏大隱身與碎片呈現的現代主義敘事 ,再到走向寫實化 ,最終實現現代主義和寫實主義相交融的跨界敘述。敘事是文學的本體性因素 ,新時期文學的敘事嬗變所展現的是文學對政治文化語境控制的擺脫和對文學本體意義的自覺 ,即所謂的「走向文學自身」。如此「走向」所獲得的文學經驗 ,既不同於以啟蒙和救亡為主題的現代文學 ,也不同於以政治鼓動為主題的當代文學 ,它把文學引向了其自身 ,實現了對其本體的熱情的建構。雖然說這樣的建構帶有太過於濃厚的形式主義的意味 ,但是對自身的自覺建構又是所有藝術所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因為只有經歷了這樣的自覺 ,這種藝術才能走向成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新時期文學才呈現出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學史中的獨特地位。
㈤ 現代主義文學興起的意義
現代主義是20世紀諸多「反傳統」的文學流派的總稱。包括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主義、新小說、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它們的探索成敗不一,總的來看拓展了文學把握、表現世界的能力。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徵性、荒誕性、意識流去表現荒誕的世界裡異化的人的危機意識;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單純從歐洲文學史的角度看,現代主義文學可以看作是19世紀傳統的浪漫主義文學向唯美主義文學轉變、現實主義文學向自然主義文學轉變,均形成危機而另謀出路的結果。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文學,是浪漫主義文學隨歐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蛻變的產物,其繼承了浪漫主義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卻喪失了浪漫主義的批判與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張「為藝術而藝術」。這一觀點直接影響了大批現代主義作家,尤以法國象徵主義作家為最。
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則是19世紀在歐洲盛極一時的現實主義文學蛻變的產物。它強調對外界現實的模仿,側重描繪遺傳和環境對人的決定性影響、病態事物和繁瑣細節。可以說,自然主義文學作為橋梁連接了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
此外,20世紀歐洲藝術的發展幾乎處處與現代主義文學同步前進。20世紀初,以塞尚、高更和梵•高為代表的現代藝術的第一批大師主張用寬闊的筆觸、粗獷的線條、鮮明的色彩來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由於藝術和文學具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因此整個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都和現代藝術的發展相輔相成,有的時候甚至擰合成一個分支流派,比如超現實主義這一流派就同時包括了繪畫、雕塑和文學。
㈥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
㈦ 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主要局限是什麼
首先說西方現實主義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關系。在「五四」時期,西方的很多文學思潮被引進中國,但「五四」文學卻獨尊現實主義。但是,「五四」文學的現實主義又與西方現實主義不同,它顯現出寬泛化的趨勢。只要是現實主義價值取向所需的,統通作為現實主義。反映了「五四」文學主體心態的開放性。卻也犧牲了其它美學觀念、思潮的獨立性。
其次說說西方浪漫主義思潮與五四浪漫主義文學的關系。「五四」文學在理論上並不提倡浪漫主義,因為覺得它不夠趨時。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實際上已經有意無意地趨近於浪漫主義了。比如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創造社,創造社是從情感表現角度選擇與接受浪漫主義的。但「五四」文學的浪漫主義並不等同於西方浪漫主義,它帶著濃郁的時代特點,同時又傾向於現實主義。
再次,是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關系。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影響是深刻的、持久的,卻又在不同歷史時期得到不同的解釋和利用。在其影響下,中國現代主義出現了三次浪潮:2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但因多種原因很快消退了;80年代所形成的,誤解與誤讀表現得更為明顯;後來出現的後現代主義,
㈧ ...在現代如何評價《三言二拍》這類小說的文學價值
三言二拍是明代著名的擬話本系列,其在文學界的地位堪與《金瓶梅》相媲美,而且它和《金瓶梅》 一樣,由於其中的色情描寫,長期被統治者列為禁書。《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 》合稱「三言」,其作者為明朝馮夢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其作者為明朝凌濛初。由於「三言」和「二拍」編著年代相近,內容形式類似,後人將其合稱為《三言二拍》,成為我國古代短篇小說集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學界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反映明代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它的語言通 俗易懂,故事曲折生動,描寫准確有力,是思想性和藝術性最完美結合,在古今中外備受矚目。三言二拍"中許多故事都廣為人知,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包公斷奇案》、《錯配鴛鴦》、《羅衫恩仇記》等。 作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一個高峰,《警世通言》構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與早期的「話本」相 比較,《警世通言》在語言、文體和結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語言,改變了過去書面語與口頭語分離的狀況,完全採用通俗、曉暢的白話,力避文白間雜,風格趨於統一。《醒世恆言》所收錄的多是成熟的話本小說,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和先前同類作品相比,在寫作技 巧方面有顯著的提高。話本小說原是說書的底本,故事性強,以情節取勝。《醒世恆言》繼承話本小說的這種傳統,並且又有新的發展。作品的多數故事不是直線展開,而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其曲折多變而引人入勝。終於看完馮夢龍「三言」里的《警世通言》,感覺還蠻不錯。裡面有很多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其中有俞伯牙與鍾子期相識相知的故事、王安石變法、包公斷冤、白蛇傳、唐百虎點秋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等,更多的是以婚姻為主題的篇章,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該書的主流思想是揚善懲惡,多方面的反映了宋明時期的社會生活,不但寫盡了世態人情,更是對市井細民投以濃墨重彩的描繪,並打破傳統,對虛偽的道德觀念予以徹底顛覆,提倡個性解放,在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上取得了雙重突破。書中妙語連珠,有很多短句都富有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