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發展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6-21 15:06:03

1. 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史論的介紹

本書論述了當代社會小說、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公安法制小說、歷史小說、網路小說科幻小說等小說文類。這些都是當下中國最具有創作能力、讀者最多的文學作品。本書除了基本勾勒出它們的發展線索之外,還對蘊涵其中的大眾文化思潮、通俗小說的美學特徵、大眾媒體與通俗小說創作的關系、大眾閱讀期待與通俗小說創作的關系等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本書試圖為當下中國那些紅火的通俗小說留下一份文字記錄。

2.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3.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的圖書簡介

-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在國內外有關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界已成為一門顯學。落伯群主編的《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在2000年出版後,接連於2003年榮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五瑤學術獎優秀著作一等獎」。范伯群於2001年退休後又花了整整5年時間,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精益求精,進一步挖掘大量新數據,精確繪制出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歷史藍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拓意義和發人深省的新論點。這是目前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研究領域中極具權威性的專著之一。作者以史家的目光清晰地勾勒出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發展周期與運行軌跡,以豐富的圖像數據重現幾近湮沒的通俗文學作家作品的原貌,並在雅俗對比中為研究現代知識精英文學的學者展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有可比性與互補性的參照系,大有助於完善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科學研究體系。
在文學史的體例上,該著有其獨到之處:
一、以時間為經潮流為緯的結構,描述出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從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40年代發展的脈絡。范先生在緒論里認為:清末明初文學出現了譴責小說、寫情哀情小說、歷史宮闈小說三大潮流,其在「五四」之前的20年間激盪著。該著第四章「1903年:晚清譴責小說『啟動』年」,分析官場譴責小說的勃興與發展;第五章「1906年後:寫情小說與哀情小說的涌現」,評說蘇曼殊、徐枕亞、吳雙熱、李定夷的小說;第八章「1916年:『問題小說』之引進與『上海黑幕』之徵集」,梳理黑幕小說興盛的原委及「五四」前後對「黑幕類」作品的批判;第十六章「20、30年代之交:北方通俗文學的迅速崛起」,研究張恨水、劉若雲、還珠樓主的創作;第十七章「抗戰勝利前後的北方武俠小說」,評說白羽之、王度廬、鄭證因、朱貞木的創作。脈絡清晰、主次分明,具有厚重的學術價值。
二、報刊梳理與潮流分析的交錯。對於文學史發展中報刊情況的梳理成為該著的重要特點。第二章「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小報潮」,梳理了以《游戲報》為代表的小報群的發展;第三章「1902-1907年: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第一波」,梳理了《新小說》、《綉像小說》、《月月小說》、《小說林》等刊物的狀況;第六章「1909-1917年: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第二波」,介紹《小說時報》《小說大觀》《小說畫報》《小說月報》等刊物狀況;第九章「1921年:《小說月報》的改組與通俗期刊第三波高潮」等章節,有諸多獨到的見地。
三、純文學背景中評說通俗文學。范先生認為必須打破思維定勢,「闡明知識精英文學與大眾通俗文學的『互補性』」,將通俗文學「整合到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整體中去」。例如該著認為:「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在19世紀末到『五四』之前是中國啟蒙主義的先行者」;「『五四』以後,知識精英作家高舉『德先生』、『賽先生』的大旗,通俗作家已不屬啟蒙主流了,但他們的另一個職能卻被凸現了出來,那就是『承傳』」;「通俗文學界的提倡『問題小說』是先於『五四』以後的知識精英文學界的」。
作為一部插圖本的通俗文學史,300多幅圖片給該著增色不少,諸多珍貴老照片,無論是刊物創刊號封面,還是初版小說集的封面;無論是作家的老照片,還是報紙的舊廣告,都使讀者更真切形象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氛。

4.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5. 現代通俗文學興起於1892至19o2年間,標志性文學現象主要有哪些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歷史發展三段論:第一階段:開拓啟蒙(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五四」前)。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拓時期是以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為代表,進而到「四大譴責小說」、清末至「五四」前兩個影響很大的雜志《小說月報》和《小說時報》、外國偵探小說的譯述等幾個方面出現當時通俗文學的啟蒙意識。

6. 有關中國近現代通俗小說的論文

論張恨水對現代通俗小說藝術理論的貢獻
【內容提要】
張恨水的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大體上是屬於實踐型也即經驗型的,即在通俗小說創作的基礎上,以經驗的總結、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又能進一步深化他的小說創作。他對現代通俗小說理論的貢獻主要是:在對「五四」新文學的反思中,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文體觀;在創作實踐的演進中,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藝術觀;在追求時代精神中,發展現代通俗小說的功能觀。他在「趣味性」與「時代性」的雙重變奏中,實現了理論的發展和創作的突進,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學主流意識形態的靠近及轉向。
作為現代通俗小說藝術大師的張恨水,不僅為中國文壇留下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而且還留下了相當數量的小說理論著述。人們評價張恨水,大都關注他的文學創作,而對他的文學思想尤其是小說理論則很少涉足。其實,張恨水不僅是現代通俗小說家,而且還是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家。張恨水說他曾打算寫一部《中國小說史大綱》,後來欲改為《中國小說新考》,這部系統的小說理論著作雖未面世,但在他為自己的作品所寫的序、《寫作生涯回憶》、《談長篇小說》、《長篇與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說過程》、《我寫小說的道路》以及《總答謝》等理論文章中,已能夠顯示其通俗小說理論的系統性、深入性。他的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大體上是屬於實踐型也即經驗型的,即在通俗小說創作的基礎上,以經驗的總結、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又能進一步深化他的小說創作,這就形成了張恨水小說創作與理論的互動共振關系,這種「關系」既發展了張恨水又影響了一代通俗小說理論及其創作。本文擬從通俗小說的文體觀、藝術觀、功能觀三個方面,探討張恨水對現代通俗小說理論的貢獻。

張恨水走通俗小說創作道路,大都採用章回體,他對章回體小說情有獨鍾,因而在理論上對章回體的性質以及如何改造舊章回體,作了較深入探討。聯系現代文學發展史可以看到,張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學,雅俗、新舊對峙沖撞中堅持章回體小說創作,建立通俗小說文體觀的。當「五四」新文學運動掀起巨大浪潮,以「反傳統」面目沖擊著舊文學時,張恨水卻在舊文學圈子裡打轉轉,固守傳統的章回體,發表小說《真假寶玉》、《小說迷魂游地府記》,這便引起人們的不滿,如他自己所說:「在『五四』的時候,幾個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寫章回小說感到不快,勸我改寫新體」①。但張恨水並沒有「改寫新體」,這就使他成了「異類」。因為「五四」文學革命明確提出「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倡導者和新文學作家僅從1919-1921年間就發動過二次對舊派文學的批判,那時批判舊文學是為確立新文學的獨尊地位。但在「反對舊文學」的「反對」、「批判」中,卻形成了人們一種新舊對立的二元思維定式,非新即舊,一切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的創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與之不同調的,靠近「傳統」的,即都是「舊」的,作為舊形式的章回體,當然應該排除。其實,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舊瓶也能裝新酒,舊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為新時代所利用。張恨水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贊同的,但是對「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反傳統」,尤其對舊文學批判批過了頭,連章回體都加以掃盪,他是不滿的。張恨水堅持用章回體寫小說,而且在《春明外史》問世後,「略引起新興文藝家的注意。《啼笑因緣》出,簡直認為是個奇跡。大家有這樣一個感想,丟進了茅廁的章回小說,還有這樣問世的可能嗎?這時,有些前輩,頗認為我對文化運動起反動作用。而前進的青年,簡直要掃除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辯」②。30年代,張恨水的章回小說已達到了藝術的高峰,而新文學家們仍然堅持以「新」「舊」、「先進」「落後」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認定張恨水的小說創作是「舊派小說」,是文學花圃中的「臭草」,從而對他進行「圍剿」,張恨水自己對於這一點也有清醒的認識,「除了『禮拜六派』的遺留,文壇對我是圍剿的」③。盡管張恨水遭到新文學派的「圍剿」,但他並沒有在自己堅守的通俗小說陣地上退役,他採取「未加深辯」的策略,堅持自己的創作個性,繼續創作章回體通俗小說。同時,他還在理論上強調了章回體的藝術價值,在《總答謝》中,他說:「我覺得章回小說,不盡是可遺棄的東西,不然,紅樓水滸,何以成為世界名著呢?自然,章回小說,有其缺點存在,但這個缺點,不是無可挽救的(挽救的當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說,雖一切前進,而文法上的組織,非習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的普通民眾所能接受。正如雅頌之詩,高則高矣,美則美矣,而匹夫匹婦對之莫明其妙。我們沒有理由遺棄這一班人,也無法把西洋文法組織的文字,硬灌入這一班人的腦袋,竊不自量,我願為這班人工作。」他看到了章回小說的優長,同時也看到了新小說取法西洋而帶來的「歐化」毛病,這種「歐化」傾向使得
一般的普通民眾無法接受,所以他要縮短新文學與普通民眾間的距離,願為普通民眾服務。這是他的通俗小說觀所強調的「服務對象」問題。如何為普通民眾服務,張恨水認為必須要改造章回體,而他的創作實踐已經作了一系列的改造章回體的工作。他說:「有人說,中國舊章回小說,浩如煙海,盡夠這班人享受的了。何勞你再去多事?但這有兩個問題:那浩如煙海的東西,他不是現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點寫現代事物的小說,他們從何覓取呢?大家若都鄙棄章回小說而不為,讓這班人永遠去看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狀元,佳人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故事,拿筆桿的人,似乎要負一點責任。我非大言不慚,能負這個責任……而舊章回小說,可以改良的辦法,也不妨試一試。」這里就提出了用現代意識去改造舊章回體,要為他的服務對象提供「現代事物」,從而在「新派小說」和「舊章回小說」之間踏出一條改良的新路。如何改良舊章回小說,張恨水提出要採取漸進之法,「所有章回小說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漸淘汰手法」。在具體的改良手法上,他是「以社會為經,言情為緯者多。那是由於故事的構造,和文字組織便利的緣故」。這有其「戀舊」的一面。但他又認為:「關於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風景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有時,也特地寫些小動作。實不相瞞,這是得自西洋小說」④。這「求新」的一面,正是他「改良」之所在。這些都在《啼笑因緣》等作品中運用過了。
張恨水不僅從為「匹夫匹婦」服務的受眾對象上肯定了章回小說的藝術價值,而且還從為「匹夫匹婦」服務的受眾對象上去認識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的價值的。從他的《我寫小說的道路》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是由武俠到言情發展到社會加言情再發展到歷史與抗戰小說,順著這樣一個發展的路子,我們首先探討張恨水對武俠小說理論的認識。張恨水說他十三四歲時,就喜歡看武俠小說《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等,還編了一段武俠故事,講給他的弟妹們聽,並拿出自己仿照《七俠五義》的套子繪成的「俠客圖」給他們觀賞,引起他們「哈哈大笑」⑤。由對武俠小說的偏愛作為深深的文化積淀,使他在創作章回小說時,總會在言情中加一點「武俠」的影像,或在社會加言情中滲進一些「武俠」的因子。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他深深地認識到在中國下層社會,最感興趣的「第一是武俠小說」。因此,他在40年代還寫了一篇《武俠小說在下層社會》的論文,形成了他的武俠小說理論與創作連帶關系。在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武俠小說的利弊和下層社會之所以對其感興趣的原因,並提出了改造武俠小說的問題。張恨水認為:中國下層社會人物都有著崇尚「英雄主義」的色彩,「那完全是武俠故事所教訓」的結果,武俠小說教會讀者「反抗暴力,反抗貪污,並且告訴被壓迫者聯合一致,犧牲小我」,但是,它們教訓有極大的缺憾:一是「封建思想太濃,往往讓英雄變成奴才式的」,像黃天霸、白玉堂之流,「就變成了一條馴服的走狗」;二是「完全幻想,不切實際」;三是斗爭方法也「有許多錯誤」。下層階級喜愛武俠小說,是因為他們社會地位低下,受苦太深,「無冤可伸,無憤可平」,故將自己心中的憤懣,「托諸這幻想的武俠小說,來解除腦中的苦悶」⑥。張恨水這一理論的認識與他的小說創作是契合的。他在創作中,就是從適應市民社會需要的除惡懲暴的理想出發,去塑造充滿「俠氣」的人物形象的。他小說中的「俠」,多是貧民出身,多與邪惡勢力對立,沒有一個變成官府的「馴服的走狗」的。在他創作的武俠小說如《劍膽琴心》、《中原豪俠傳》中,人物的武功,大都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能夠起到教育民眾的作用。從張恨水塑造的「俠義」人物形象身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他受「傳統」影響而又突破「傳統」的特點。
其次,我們考察張恨水言情小說的理論觀。張恨水創作的言情小說較多,他在理論上同樣提出了改造言情小說的問題。在《〈美人恩〉自序》中,他認為歷來的言情小說內容不外乎三角與多角戀愛,而結局「非結婚,即生離死別而已」。但是要言情,並要完全擺脫三角與多角戀愛而又不脫離現代社會,這就比較難作了。小說的結構必須有一交錯點,「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裡去找「交錯點」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結果,還是不能完全擺脫以往的「公例」,只有「於此公例中,於可閃避處力閃避之,或稍稍一新閱者耳目」⑦。這樣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寫情敵角斗之事,而其結局,一方似結婚而非結婚,一方亦似離別而非離別」。與傳統的言情小說結局「非結婚,即生離死別」則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從創作與理論的結合
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改造言情小說,是在內容上將言情加武俠(如《啼笑因緣》),或言情與「社會」結合(如《春明外史》、《斯人記》等)。而在敘事形態上多是「一男數女」或「一女數男」的多角戀情,而且愛情的結局大都是悲情。僅以一篇《〈啼笑因緣〉自序》即可看出他寫悲情,在悲劇藝術及悲劇的結局方面,既繼承了傳統又突破傳統。傳統文學寫男女戀情,多以大團圓結局。「五四」新文學打破了「大團圓」的模式,以「不團圓」形態出現,使悲劇藝術得到長足發展。但時日一長,逐漸形成了「不團圓主義」,這對悲劇發展又造成了不利。張恨水既認識到「大團圓」的通病,又不滿於「五四」以後的「不團圓主義」的盛行。因此,他在反思傳統與觀照現實的雙項思維活動中,去建構自己的悲劇藝術世界。張恨水說:「長篇小說之團圓結局,此為中國人通病。紅樓夢一出打破此例,彌覺雋永,於是近來作長篇者,又多趨於不團圓主義,其實團圓如不落窠臼,又耐人尋味,則團圓固亦無礙也。」⑧《啼笑因緣》既不是「團圓主義」,也不是「不團圓主義」,以留有「余想」的方式,顯現出「一新閱者耳目」的特點。

7. 中國近代小說有什麼發展

中國小說創作領域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卻聞不到一點新鮮的氣息。據《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的著錄,從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六十年間,作品依然是傳統型的。如人情小說《兒女英雄傳》《綉球緣》,神怪小說《升仙傳》《鬼神傳》,歷史小說《群英傑》《鐵冠圖》,公案小說《小五義》《彭公案》之類,與古代的小說沒有本質的區別。以前評價較高的以《官場現形記》為代表的譴責小說,在揭露社會黑暗方面確實很尖銳,但這裡面所謂的「揭露」有太多的虛誇,缺乏對人物的真實理解和同情,辭氣浮露,卻成為它的致命傷。值得重視的小說應數以妓女生活為中心兼及社會各色人物的《海上花列傳》,它以自然平實的文筆,描繪了在畸形的社會和畸形的生活處境中人性的變異狀態,善於從人物不動聲色的言談舉止中反映其微妙的心理,在若干方面具有現代小說的特色。只是它的情調過於灰暗,作為長篇小說來看,它的情節也過於瑣細。惟此之故,有的文學史家甚至把這一時期的小說說成是「趨向衰落以至倒退的狀態」。由此可見,在這一為史學家劃定的「近代史」范圍內產生出來的小說,確實並不具備「近代」的「精神」。

8. 中國現代白話小說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指漢語普通話的書面表達形式。與「文言」相對。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口語基礎上形成,初只用於唐代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和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五四運動以後逐漸取代文言,成為普遍使用的書面語形式。用白話寫的文章,叫做「白話文」。

胡適——率先發起白話文運動。早在1915年,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就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話才是活文字」的見解;陳獨秀——《新青年》的主編,積極響應白話文運動,並把雜志改用白話文出版,有力地推動了白話文的發展;李大釗——《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魯迅——一代文學巨匠。在白話文的創作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白話文小說,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蔡元培——著名教育學家。在他的影響下,北京大學成為宣傳新文學的根據地。另外,還有吳虞、錢玄同、劉半農等人也積極投身白話文運動。教師承轉: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間也遭到了封建文人激烈的反抗。因此,白話文運動從興起到最後取得勝利也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

9. 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現代化的標志是什麼

《海上花列傳》是中國文學古今轉型的一個鮮明的標志。從題材選擇、人物設置、語言運用、藝術技巧乃至發行渠道,都顯示了它的原創性才能,也說明了中國文學即使沒有外國文學思潮的助力,也會走上現代化之路,我們民族文學自身就有這種內在的動力。《海上花列傳》作為通俗小說的優秀代表作比精英文學早四分之一世紀就悄悄地為中國文學開拓著現代新墾地。《海上花列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說是光芒四射的。至少有四位大師級的文學家——魯迅、胡適、張愛玲以及劉半農,他們都給予它高度的評價,是公推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山之作。不過要說言情長篇小說中的開山之作,還是張資平的那部《沖積期化石》。這兩部一個是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開山之作,一個是中國言情小說的開山之作。

熱點內容
閱讀寫紅色三代官場風流小說大全 發布:2025-05-19 17:38:16 瀏覽:65
異星生存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5-19 16:58:59 瀏覽:602
好看的都市奇幻完結小說 發布:2025-05-19 16:57:10 瀏覽:619
歷史最火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5-19 16:24:09 瀏覽:463
女主有特異能力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5-19 16:13:34 瀏覽:945
有關神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9 16:05:02 瀏覽:455
三國穿越召喚流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9 15:57:02 瀏覽:680
二戰小說完結榜排行榜 發布:2025-05-19 15:48:37 瀏覽:821
在線小說閱讀器哪種好 發布:2025-05-19 15:30:30 瀏覽:347
科幻小說劇海底兩萬里 發布:2025-05-19 15:09:02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