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俗小說的意義
⑴ 通俗小說的定義最好明確一定的~~
【通俗小說】是小說的一大題材類型,它是滿足社會上最廣泛的讀者群需要,適應大眾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創作的一類小說。通俗小說以娛樂價值和消遣性為創作目的,重視情節編排的曲折離奇和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和超凡脫俗,而較少著力於深層社會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挖掘。如,美國小說家米切爾的《飄》就最為典型。 主要分為言情、武俠和歷史通俗小說。
參考:http://ke..com/view/2594798.htm
⑵ 有關 「現代通俗小說的界定」有沒有人有比較專業的意見呢
【通俗小說】是小說的一大題材類型,它是滿足社會上最廣泛的讀者群需要,適應大眾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創作的一類小說。通俗小說以娛樂價值和消遣性為創作目的,重視情節編排的曲折離奇和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和超凡脫俗,而較少著力於深層社會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挖掘。如,美國小說家米切爾的《飄》就最為典型。 主要分為言情、武俠和歷史通俗小說
⑶ 通俗小說的概念
中國的通俗小說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話。但是,什麼是中國通俗小說,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直困擾著中國學術界,包括通俗小說的作者和研究者。
什麼是通俗小說?在研究它之前,我們必須理順它與通俗文學的關系。我們注意到,很多研究者在討論通俗小說時,常常將「通俗小說」與「通俗文學」這兩個文學術語混用,或者將「通俗文學」代指「通俗小說」,這已經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亂。
對於文學,按經典的四分法分類,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各類中又可細分出許多樣式,而小說只是其中一大類別。對於通俗文學,並沒有統一的分類法,但多數學者對鄭振鐸先生從文體上進行分類的意見是趨於一致的。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將通俗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戲曲、講唱文學、游戲文章等,這種分類法基本與四分法對應,可見通俗小說只是通俗文學中的一大類別而已。顯而易見,用通俗文學代指通俗小說,勢必擴大了通俗小說的內涵,使概念不夠周延,這是一種邏輯錯誤。
「通俗小說」這個術語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創造,早在明朝末年,中國的一位傑出的編輯家和通俗小說作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說·序》中已正式使用了「通俗小說」一詞,距今將近360年的歷史。 什麼是通俗小說,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各種說法,他們都試圖以最簡潔的文字對通俗小說作出解釋,這里且摘錄部分有代表性或權威性的說法。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莊子·外物》
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出,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桓潭《新論》
通才著出以百數,惟太史公為廣大,余皆叢殘小論,不能比子雲所造《法言》、《太玄》也。
——桓潭《新論》(引自《太平御覽》卷六二O)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亍談巷語,道聽途說者所造也。
——《漢書·藝文志》
小說名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發跡變泰之類。
——吳自牧《夢梁錄·小說講經史》
小說家者流,出於機戒之官,遂分百官記錄之司。由是有說者縱橫四海,馳騁百家。以上古隱奧之文章,為今日分明之議論。或曰演義、或謂合生、或稱舌耕……
——羅燁《醉翁談錄·舌耕敘引》
六經國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說也。
——可一居士《醒世恆言·序》
小說者,乃坊間通俗小說,固非國史正綱,無過消遣於長夜永晝,或解悶於煩劇憂悉,以豁一時之情懷耳。
——酉陽野史《新刻續編三國志引》
小說者,別乎大言之也,其事為家人父子日用飲食往來酬酢之細故,是以謂之小;其辭為一方一隅男女瑣碎之閑談,是以謂之說。然則,最淺易、最明白者,乃小說之正宗也。
——羅浮居士《蜃樓志·序》
雜說短記,不本經典者,概比小道,謂之小說,乃諸之雜家之言。
——瞿灝《風俗編》
以上摘錄是中國近代新小說產生前人們對「小說」的認識。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看出,有的沒有有效地將文言小說與通俗小說區分開來,有的只是就通俗小說發展的某一階段(如說話、話本小說)而言,有的是只注意到通俗小說的某些功能(如通俗性、娛樂性)或世俗生活層面而言的,都還沒有將通俗小說的主要特徵表述出來。
清末民初之際,大量的西方小說被譯到中國來,促進了中國新小說的誕生,那麼,早期的新小說派是如何認識「小說」的呢?
小說者,社會現象之反映也,人間生活狀態之描寫也。
——成之《小說叢話》
小說者,文學傾於美的方面之一種也。
——黃人《小說林·發刊詞》
小說者,文學中以娛樂的、促社會之發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
——覺我《余之小說觀》
小說之文,寓言八九,蜃樓海市,不必實事;鉤心斗角,全憑匠心;俾讀者可以坐忘,可以臥遊,而勸懲可以其間也。
——焦木《小說月報》第三章第四號(1912) 新小說派的觀點較古代學者的認識有所前進,尤其是「覺我」、「焦木」的觀點比較接近通俗小說的特徵,然而,他們並非是以通俗文化背景下研究通俗小說,因此這種認識就難免帶有一定模糊性,使我們很難判斷這些觀點有什麼錯誤,但又感到有失准確。繼新小說派之後,中國社會有過幾十年的大動盪,如內戰和日軍侵華等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沒有再對通俗小說的認識問題有過討論。直至改革開放初期通俗小說再度崛起時,通俗小說評論家宋梧剛先生在1985年1月20日《羊城晚報》上發表文章,談到什麼是通俗小說:
通俗小說,應是以民間最喜愛的題材,以中國傳統的藝術手法所寫的,目前還不為純文學家和理論家看重的小說。
這只是對鄭振鐸關於通俗文學界說的延伸,延伸過頭又引出幾分通俗小說的自卑和凄涼。
綜合以上所引論的關於通俗小說的種種說法,正說明要比較准確地把握通俗小說,或者給通俗小說下一個比較准確的定義,是很困難的。那麼,是否可以給予一個更接近通俗小說特徵的定義呢?我以為這是有可能的。
通俗小說是個相對概念,若要較為准確地把握通俗小說,不能不與「純文學」小說從整體上作一番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
首先我們應看到,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既判然有別又非水火不容,這種既對峙又相容的態勢,使人們對兩種小說樣式的認識具有一定模糊性。上面所引用的一些觀點,足以說明這一點。
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的區分,可從發展軌跡、創作方法、創作動機、價值取向上看出。從兩種小說的源流看,雖然共同發端於上古神話,通俗小說卻是沿著傳說——口傳歷史——市人小說——說話——話本小說——通俗小說一脈發展而趨於完善的,發展過程中通俗小說的文化積淀主要是世俗民眾的奇趣、俗趣。「純文學」小說是沿著先秦散文——志人、志怪——唐人傳奇——筆記小說、文言小說一脈發展而來,它的文化積淀形式主要表現為文人墨客的雅趣、奇趣。從創作方法上看,「純文學」小說選材具有寬廣性、典型性的特點,通俗小說則偏重於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偶見的、特殊的、曲折的、新奇的素材,選材面相對較窄,故而情節和人物多有似曾相識之感。「純文學」小說不屑於程式化,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注重文字的精美,結構的精巧,內涵的深刻,而情節不構成它的本質特徵。也就是說,「純文學」小說不是靠故事情節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來媚悅讀者。通俗小說則往往是遵循傳統模式、情節密集、懸念迭起,富有濃厚的戲劇性色彩,娛樂消遣性表現得更為強烈。為增強傳播效果,通俗小說比較注重語言的通俗性,盡可能用村言俚語、淺近易懂的具有那個時代特徵的語言創作,但語言不構成它的本質特徵。從創作動機看,「純文學」小說追求審美趣味的雅緻,蘊藉含蓄地表達作者對人類、對社會乃至自然界的某些總是獨特而深刻的美學思考,因而「純文學」小說能表現出鮮明的美文學風貌。而通俗小說主要是滿足和適應世俗大眾的精神文化消費需要,並不看重對個人性靈的抒發,故而作者常常為某種實利主義目的驅使,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編派一些富有傳奇性、趣味性的故事,因此通俗小說表現出厚重的商品屬性。從價值取向上看,「純文學」小說常常流溢出理性的美感,具有塑造人類靈魂、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意義。而通俗小說有時能起到人生教科書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會提供啟發性或隱喻性藝術形象的任務,它主要是弘揚以論理道德為中心的通俗文化和民族精神,表現人世間的道德美、人性美、世情美、風俗美。
通過對兩種小說樣式的對比,我們基本能看出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的重大差別,這兩種形態的小說是不能混淆的,有了這種差別,對「什麼是中國通俗小說」問題,就可以作出這樣的解答或界定:
通俗小說是用淺近易懂的語言和一定程式創作的,以較大密度的情節藝術地表現世俗大眾的審美理想和論理觀念,並以此為特徵服務於社會的一種文學樣式。
通俗小說語言的適俗性是通俗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而不是本質特徵,僅從語言是白話文體或文言文體來識別小說的屬性是不科學的。例如現當代很多「純文學」小說是用白話文創作的,那歐化的句式或文不標點的冗長句子,則構成世俗大眾的接受障礙,可見白話文並非都是通俗的。古典通俗小說中絕大多數篇什是用淺近的文言創作的,語言、句式、風格都能適應世俗大眾的接受能力,雖是淺近的文言,並不產生接受障礙。仍具適俗性。語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是個變數,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語言特徵,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用語習慣,不同的作家也常常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符號也愈來愈趨精密和俗化,很多古典文學作品在當時是以俗語創作的,例如《詩經》、《世說新語》等,在我們今天看來,有的語言文字已變得古奧難懂,有的僅可會意而不能確解。因此,不能脫離語言的時代特徵、接受習慣去匡定通俗小說的屬性。
情節因素是通俗小說的本質特徵之一,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比通俗小說情節密度更大的文學樣式,也就是說通俗小說是靠豐富新奇大密度情節取悅讀者的。當然情節不是零件的組裝,而是要遵循通俗小說創作規律和主題的需要有機地集合在作品中,至於所創作的通俗小說是否為讀者所歡迎,則要看作家的藝術涵養和把「謊話編圓」的能力了。因此,那種心理時空、意識流、情節淡化等藝術手法是不適合通俗小說的創作的。
通俗小說的審美結構一般由題材、主題、情節等因素構成。從題材上看,通俗小說主要選取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絕少有超現實題材的作品,即使像《西遊記》這類超現實的神魔小說,也是表現的現實生活,並非本體意義的超現實主義小說。通俗小說的現實題材,著重於展示世俗大眾的生存狀態和社會矛盾,歷史題材雖是以古鑒今,但也要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兩種題材的選取都在於寄託世俗大眾的審美理想,如「大團圓」、善惡習有報等等。從主題上看,通俗小說主要是歌頌正義和善良,批判人世間的一切丑惡現象,好人雖飽受磨難歷盡坎坷,必有善報,壞人雖一時得逞,最終要遭受懲罰。通俗小說就是這樣頑強地表現著世俗社會千年不變的倫理觀念。因此,審美理想和道德觀念是通俗小說本質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者決定了通俗小說的美學風貌,後者決定著通俗小說的生存狀態。道德在社會歷史的整體運動中雖是一個獨立的范疇,然而它作為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統攝和決定作用,使作家在創作實踐中,他的倫理觀必然要在作品中表現出他的道德傾向,道德傾向就決定著通俗小說的生存狀態和價值選擇。中國歷史上的文字獄,使許多通俗小說曾遭厄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所謂表現了「誨盜誨淫,傷風敗俗」,歷史的經驗應引起通俗小說作家的注意。道德是一種社會情感,主要表現在愛憎與是非的評判上。通俗小說對世俗社會「酒、色、財、氣」的過量描寫和渲染,失卻對「度」的把握,造成道德的傾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不利通俗小說的發展的。通俗小說對情節的依賴,主要是歷史上審美心理積淀而形成的。早在先秦時代諸侯王國宮廷里就有被稱為「瞽史」的殘障人士,他們是職業化的講述故事的人,與他們的職業相沿襲的有唐、宋時期的「說話」人,只不過後者將服務對象由宮廷轉向民間。為了吸引聽眾,滿足聽眾的期待心理,他們講述的故事必須有密集的情節,生動的語言,並且有一定的套路(模式)便於傳授「說話」技藝,由於歷史的積淀,使通俗小說比任何一種文學樣式更注重對情節因素的追求。
一般來說,通俗小說不向社會提供人生的哲學思考,而是以其通俗性、趣味性、娛樂性全方位多層次地為社會服務,高層次讀者可將通俗小說當作「成年人的童話」來消遣,工人、農民、市民也可在通俗小說營造的氛圍中做他的「白日夢」,從中尋求慰藉和刺激,獲取心理平衡的愉悅。有一種觀點認為「通俗小說是可以雅俗共賞」的,例如白居易就愛用「一枝花」說話,宋仁宗還把民間說話藝人召進宮中,數學家華羅庚愛讀武俠小說等等,這些例子並不能證明「雅俗共賞」,他們對通俗小說的偏愛都是基於它的娛樂性、趣味性,並不在於獲取某種價值和力量。因此,「雅俗共賞」是一種假象,這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且存而不議。
通過對通俗小說的簡單梳理,本文對中國通俗小說所作的解釋(或界定、定義),基本涵蓋了通俗小說的本質特徵,能有效地將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區分開來。我的解釋只是一家之言,歡迎並願意與學術界就此問題作深入討論。
⑷ 對通俗小說人們怎麼定義
【通俗小說】是小說的一大題材類型,它是滿足社會上最廣泛的讀者群需要,適應大眾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創作的一類小說。通俗小說以娛樂價值和消遣性為創作目的,重視情節編排的曲折離奇和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和超凡脫俗,而較少著力於深層社會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挖掘。如,美國小說家米切爾的《飄》就最為典型。 主要分為言情、武俠和歷史通俗小說。
⑸ 現代網路小說的存在有何現實意義現在很多小說太過脫離現實,似乎內涵並不豐富
和傳統的投稿、發表、刊印渠道相比,網路小說風格更為自由,文體更為豐富,發表閱讀方式較為簡單,主要體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最主要的是,網路小說能包容正規的小說形式所不能包含、容忍的一些敏感題材,某種程度上可以維護思想及言論自由。
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網路小說是以快餐文學為定義,大都情節冗長,很大一部分情節不符合常理邏輯,有時情節還很虐,口水話多,結構枝枝蔓蔓,內容有時相互矛盾,缺乏經典之作,雖然其中也不乏有脫穎而出的傑作。
造成這些弊病的原因:一是網路小說的寫作成本太低,從讀者到作者很容易,很多缺少文化修為的人大量湧入;二是以字數多少為盈利模式,導致作者重量不重質;三是作品大都是即時更新,而不是先寫好再發表,讀者催促作者更新,一般每天至少更新幾千字,這樣很難出經典;四是很多讀者大概是雅的東西看太多了,要看點俗的,雅俗共賞嘛!
而且,網路寫手也是很不容易的,基本上所有網路小說要出版都要經過刪節和修改= =畢竟是河蟹年代了,描寫太入骨、針砭時弊、語氣太偏激(你知道以什麼為標準的偏激……),都是可以一棒子打死的。內地禁詞什麼的一籮筐,台灣對禁書的規定就比較少,有的問題和選材只有在台灣才能出版,比如說耽美= =
大多數網路的現實意義,就是在真實世界外在開辟出一個幻想世界……現代人的壓力太大,只有想像的世界才不會傷人,總的來說,就是在想像和真實里尋找一個平衡點。
⑹ 白話小說的含義是什麼白話小說與現代小說有什麼區別
白話小說:
1.發祥期:唐代 當時,市人小說、寺院俗講成為白話小說的兩個發展源頭。
2.黃金期:宋、元時期,開封、杭州等瓦舍勾欄處,「說話」藝術盛行,由此產生「話本小說」。這也是最早的白話小說形式,這種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短篇白話故事,篇幅較短,基本用口語敘述,有虛構性。宋末及元代,在白話小說基礎上出現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創作的擬話本小說。
3.全盛期:明、清 這一時期,產生了演義小說、長篇章回體小說等。如明代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明代的擬話本小說「三言」「兩拍」;「三言」即馮夢龍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雙峰」:《儒林外史》《紅樓夢》。而《紅樓夢》更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輝煌的頂點。(因此說,我國四大名著都是白話小說。)
現代小說:
現代的中國小說。其主體是「五四」文學革命聲中誕生的一種用白話文寫作的新體小說。它取法歐洲近代小說,卻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既不同於中國歷來的文言小說,也迥異於傳統的白話小說。和中國封建時代許多小說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相對立,現代小說以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市民為重要描寫對象,具有現代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不少作品還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
我覺得,白話小說,可能就是指作者在寫小說時用的語言就是他那個時代的口語,所以像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小說,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感覺依然在讀古文,但是在當時讀來,卻是相當通俗易懂的;而現代小說應該是有時間限制的,像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分法就是1917—1949時期內的中國文學。
⑺ 通俗文學的文化意義
通俗文學指除了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以外,還包括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俗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
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再創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郭沫若的這個看法一個核心的意思在於,通俗文學的確是在和「市場」的相互關系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歷史位置的。沒有這個文學的、文化的市場在「現代都市」的興起,沒有以「市民」階層為主的讀者群的出現,那近現代的「通俗」的文學也就無從談起。很顯然,如果從這個概念出發,那趙樹理當然就不該進入我們對「通俗文學」的考察范圍——因為他的小說和「市民」和「現代都市」都沒有任何關系啊。
正如對趙樹理作品的評價在歷史上眾說紛紜一樣,對「通俗文學」這一概念的釐定現在看來也是充滿了內在的矛盾。因為首先,如果說「通俗文學」和市場——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經濟的市場和觀念的市場——是有巨大關系的,那麼,我們在談論市場的時候,必須注意到市場的多樣性,在現代都市的市民階層之中存在市場,那麼在中國更廣袤的農村社會難道不存在市場嗎?我想當然是有的,趙樹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很有力的印證了這個農村文化市場的存在。其次,如果說「通俗文學」是接續了某種中國傳統的,或者承繼了某種傳統的文化趣味的,那麼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趙樹理反而是更傳統,更鄉土,更有中國趣味的——他本來就是在毛澤東「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理論指導下寫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學」這個概念的時候還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學」和「市民文學」的概念之間容忍某種混淆,把「市民文學」的趣味和標准潛在的化入對「通俗文學」的考察和描述,是我們今天更加難以進入歷史語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時代之間關系的一種障礙。相比而言,「市民文學」或者「市民的文學」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學和特定時代特定社會階層的聯系的。
然而,就是從這樣的矛盾的概念出發,中國的「通俗文學」在今天是獲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上接唐傳奇、宋話本、明清的章回小說,中承晚清之譴責與黑幕,到張恨水、程小青、李壽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龍和瓊瑤,如果算到如今這個「網路時代」,可能就有安妮寶貝之類的作者吧。「通俗文學」成了一個一脈相傳的偉大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過渡和自己的現代化進程。在這個通俗文學的現代化進程當中,趙樹理,包括後來的山葯蛋派,包括後來的黃子平意義上的「革命歷史小說」,我想還應該包括今天像張平這樣的很大眾化的作家,當然就是些異類,更不要說文革時候的東西。對於「八大樣板戲」,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總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達到了極致,可以說達到了全民『大普及』,但這些作品的創作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進入民眾的心靈」。
⑻ 為什麼說張根水是現代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1] ,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⑼ 在電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通俗小說還有什麼意義
單以電影來說的話,個人感覺這兩部電影拍得還是挺好的,起碼比抗日神劇有意思的多
再往其它方面說,它們是那一段歷史的一個展示,有其它的意義
如果說它裡面的戰法過時,這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遙感和探測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老電影里的地雷和地道確實意義不大。不過就算現代戰爭裡面,地下掩體和各種地雷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
⑽ 通俗文學的意義是什麼
通俗文學指除了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以外,還包括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俗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