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諷刺藝術的變遷
Ⅰ 小說中哪些手法可以完成諷刺藝術
四、作者是怎樣運用諷刺手法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科舉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惡嘴臉和封建末世衰頹的世風。仔細探究課文的諷刺手法,對我們閱讀這部小說很有幫助。課文的諷刺手法有:
(1)誇張手法: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在挨了一個巴掌後才清醒過來,這是故事的基本情節,是用誇張手法虛構出來的。這看來似乎離奇得很,卻如魯迅所說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當時士人熱衷於科舉,一旦功名到手就驚喜若狂,更何況范進20歲開始應試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之後,他的願望終於變成現實,又怎能不驚喜得發瘋呢!中舉,對范進來說自然是榮耀之至,但挨巴掌卻是受辱,榮而後辱,這是作者有意鞭撻他的丑惡靈魂,具有極強的諷刺意義。
(2)對比手法:文中寫胡屠戶用的是對比手法,通過他對范進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揭示他嗜錢如命、嫌貧愛富、庸俗自私的市儈性格。
(3)運用典型細節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寫范進的瘋態:……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這些細節生動地揭示了范進內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內心而言,他是個勝利者,他感到揚眉吐氣,因而拍著手大笑;他要向周圍的人宣布自己的宿願已經實現,所以往門外飛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卻是個失敗者,頭發跌散,兩手黃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湯雞一樣。這就是強烈的諷刺。
又如,寫胡屠戶的貪婪相:……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裡揣……這里揭示的是胡屠戶言語和動作的矛盾:銀子已經緊緊地攥在手裡了,嘴上卻偏說不要,暴露了這個市儈嗜錢如命的本性。
Ⅱ 作為一篇諷刺小說,《變色龍》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裡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行動物,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滑稽的故事,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和人性的扭曲。
最突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從他對下屬、對百姓的語言中表現他的專橫跋扈、作威作福;從他與達官貴人有關的人,甚至對狗的語言中暴露他的阿諛奉承,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從他污穢的謾罵隨口噴出來揭開他貌若威嚴公正裡面的粗俗無聊。同時,作者故意很少寫他的外貌神態,令人可以想像:此人在說出這一連串令人難以啟齒的語言時,竟然是臉不變色心不跳的常態,由此更突出了這一人物丑惡的嘴臉、卑劣的靈魂。
態度變化: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罰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據—不知是「誰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無辜的;原告是「敲竹杠」。 作出判定的根據—有人說「這好像」是「將軍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賤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訓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據—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裡的狗」。
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稱是嬌貴的動物,用自己的名義派人把狗送到將軍家去;「原告」受斥責。 作出判定的根據—有人說:「沒錯兒,將軍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這是條野狗」,「弄死算了」。 作出判定的根據—將軍家的廚師說「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
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條小狗」。 作出判定的根據—廚師說「這是將軍的哥哥的狗」。
奧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幾分鍾內,經歷了五次變化,而對狗的稱呼及態度就變了整整六次。善變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作品以善於適應周圍物體的顏色,很快地改變膚色的「變色龍」作比喻,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麼他嚴懲小狗,株連狗主,中飽私囊;如果狗主是將軍或將軍哥哥,那麼他奉承拍馬,邀賞請功,威嚇百姓。他的諂媚權貴、欺壓百姓的反動本性是永遠不變的。因此,當他不斷的自我否定時,他都那麼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人們經常用「變色龍」這個代名詞,來諷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對立的觀點間變來變去的反動階級代表人物。對他們說來,毫無信義原則可言。萬物皆備於我,一切為我所用。他們這一夥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嗎?
《變色龍》是契訶夫的許多短篇小說中膾炙人口的一篇。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景物描寫,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個警官偶然審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幾筆,就極其簡練、鋒利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靈魂丑惡,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著一個發人深思的主題。
《變色龍》使我們了解了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沙皇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黑暗。理解以奧楚蔑洛夫為代表「變色龍」似的政府官員正是這種黑暗統治的產物。
Ⅲ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些特點
《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朝,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雍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
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捉刀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
作者無情地鞭撻丑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少數幾位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庄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3)現代小說諷刺藝術的變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
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Ⅳ 求有諷刺意味的現代都市小說。
《婚姻契約》 既然你已經簽下了那紙婚姻契約,你就是我的女人。 《倦尋芳》 愛你,但絕不做你的愛妃! 《美人謀:浴火王妃》 千嬌百媚玲瓏剔透的公主,在一場陰謀下成了戰爭的犧牲品。 《皇妃日記》 我重設了整個世界,只為換回你的再度微笑。 《大女三十》 都市中女大男小的浪漫閃婚 《妝罷春秋》 「夏重城,我一輩子的苦都給了你。」 如有佳麗三千不如知己一千 更多全本已出版後宮小說 一句話簡介 《風月:和月折梨花》 亂世之中,我是誰的妖嬈王妃? 《帝姬:風暖碧落》 最初,她是暗戀主人的小小侍女,而他是來府上做客的逍遙俠客。 《雲畫扇,紅淚未央》 當她用另一個身份到他的身邊,他能否認出她才是當年在梨樹下和他約定終身的女子 《美人妝:唯我獨妃》 當那個九五之尊向她敞開胸膛,撞上她迎風顫抖的長劍,一切,都變了。 《華清若水,花開盡》 連錦年,我曾經的駙馬,代替我的父皇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 《楚宮傾城亂》 她一介小小的亡國妃子,卻被推到那個滅了自己國家,權傾天下的男人懷里。 《夜未央,美人舞》 洞房花燭夜,她卻想著如何謀害自己的夫君奪取他的江山! 都市痴戀 《草婚》 你,草婚了嗎?草,你婚了嗎?昏,你草了嗎? 《一起寫我們的結局》 木子喵喵出版作品:她愛他註定是一場劫難。 《陪你到世界的終結》 不是不痛,只是哭泣無用。 《小情事》 這是一場簡單的戀愛。 《一千年以後,天氣晴》 等待一萬年,也不算長,如果,最終有愛作為報償的話。 《流年堪折;遇上妖》 1000對情人,便會有2000種版本迥異的愛情故事。 或許沒有你想看的,這些書有些在紅袖添香看過,還不錯,不知適合你的喜好不..............
Ⅳ 作為一篇諷刺小說,它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裡
誇張。諷刺小說離不開誇張。奧楚蔑洛夫態度變化之快、之大,令人瞠目。誇張手法的運用,使人物性格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對比。奧楚蔑洛夫面對狗主人身份的變化,不停改變態度,時而威風,時而諛媚,一會兒貶低狗,一會兒盛贊狗,前後矛盾,對比鮮明,使小說的喜劇效果更突出。
Ⅵ 近代小說的演變時期在哪個朝代
繼明代之後,小說在清代又迎來了一個創作和傳播的高峰時代。清代是我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代小說、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清代小說反映了廣闊的生活面,樣式豐富多彩,具有「千帆競秀」的藝術特點。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以《儒林外史》為代表的古代諷刺小說問世。
諷刺小說的發展及輝煌成就
諷刺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在任何題材的小說中都可以運用。先秦文學的《詩經》中有怨刺詩,諸子著作中的寓意散文,就是以暴露一切丑惡腐朽的想像為其主要特徵的,其中有對統治階級的諷刺,有對新興士階層的諷刺,還有很多對一般人情世態的諷刺。
到了漢魏,在散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諷刺之作,如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新序》、王充的《論衡》等。
唐代是古代諷刺藝術成熟的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諷刺作品,諷刺大家韓愈、柳宗元以富有創新的批評精神,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諷刺作品。晚唐作家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與憤激之談。
宋元時期,諷刺藝術則在散曲及戲劇文學中得到了新的開拓和發展。明朝時期,諷刺散文都是有感而作,嘲諷中暗藏著人生的哲理,斥責里蘊含著同情。小說方面,諸如《西遊記》、《西遊記補》、《金瓶梅》里也蘊含著對世態人情的譏諷。
在清代,出現了一些以諷刺為基本特色的章回小說。諷刺小說可分為3類:一類是魔幻化的諷刺小說,作品有《斬鬼傳》、《平鬼傳》、《何典》等。這類諷刺小說用怪誕的手法描繪現實中並不存在的鬼怪神妖,在詼諧的描寫中表現了嚴肅的主題。
第二類是寫實性的諷刺小說,這類諷刺小說是諷刺小說中的主流,代表作品為《儒林外史》。這類諷刺小說繼承和發揚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把諷刺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類是諷喻式諷刺小說,代表作品為《鏡花緣》。
《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中最傑出的代表。《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字敏軒,一字粒民,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祖上不少人在科舉考試中曾取得顯赫的功名。但至吳敬梓時,家境日漸衰微。
吳敬梓14歲時跟隨父親到贛榆縣教諭任所,生活動盪不安。到了23歲時,由於父親的正直丟官,抑鬱而死,他開始窺見官場斗爭的現實。在經歷了科考一系列打擊後,對黑暗落後的科舉制度徹底絕望,從此決心在困厄中著書,《儒林外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醞釀創作出來的。
《儒林外史》共56回,40多萬字,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但沒有貫串全書的主人公和主幹情節。
作品一開始就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八股取士制度,通過理想人物王冕之口指責八股取士「這個法確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卑微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惡劣,乃至社會風氣的敗壞和道德人生的墮落。
《儒林外史》秉承著高度的寫實創作精神,它的諷刺對象是寫實的。作者一方面寫出諷刺對象豐富的外在性格特徵,一方面又挖掘出他們深廣的內心世界。
《儒林外史》的諷刺描寫是真實的。它從平淡和尋常的生活現象中顯示諷刺鋒芒的寫實藝術。《儒林外史》中許多濃厚諷刺意味的場面、細節,好像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其實仍是寫實。
《儒林外史》有著高超的諷刺藝術,它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它通過對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
總體上看,《儒林外史》的諷刺描寫,一切都顯得那麼平淡、瑣碎,又都是那麼的愚昧、可笑,沒有外在形式上的神秘、混亂、荒唐,然而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的內在精神的萎縮。
《儒林外史》的語言,是在南方民間口語的基礎上提煉加工而成的。為了適應書中人物的身份,也融合了不少文言成分和不同職業的行話。作者的敘述語言很少誇飾、形容,樸素而又不失雅正幽默,對構成它特有的諷刺風格,有很大作用。
《儒林外史》的藝術結構,在章回小說中也很特殊,它沒有貫串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情節,而是由許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後銜接而成,雖然不夠集中,卻便於自由靈活地展開廣闊的生活面,使各個階層的眾多人物與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紛至沓來,如波翻浪涌,層層推進。
那些相對獨立的段落,雖只是生活片斷,但經作者精雕細刻,很容易顯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並激發讀者的聯想,收到略小存大、舉重明輕的藝術效果。
而且,書中許多人物和故事之間,盡管缺乏緊密的聯系,卻也不是雜亂無章地拼湊起來的,而是根據一個明確的主題思想,做了精心的選擇和恰當的安排,體現著嚴密的思想邏輯。
作者綜合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的某些特點,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結構形式,很適合表現本書特定內容的需要。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傑作,是一座諷刺小說的高峰,對後代的小說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它的內容為晚清譴責小說所吸取,它的形式也為譴責小說所借鑒。
《儒林外史》以後,比較著名的諷刺小說有李汝珍的《鏡花緣》。這是一部充滿幻想色彩的長篇小說,內容廣泛而駁雜,但給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些對丑惡現實的諷刺。
作者以幻化和誇張的形式,凸現荒謬與丑惡的本質。如「白民國」的八股先生裝腔作勢,念書時卻白字連篇;「淑士國」的各色人等都儒巾素服,舉止斯文,卻又斤斤計較,十分吝嗇,充滿酸腐氣。
作品中,「兩面國」的人有兩副面孔,是對勢利和姦詐者的揭露;「長臂國」的人貪得無厭,到處「伸手」,久而久之,徒然把臂弄得很長;「翼民國」的人「愛戴高帽子」,天天滿頭盡是高帽子,所以漸漸把頭弄長,竟至身長五尺,頭長也是五尺;還有「豕啄國」、「毛民國」、「穿胸國」、「犬封國」等,無不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這些幻想,大都出自《山海經》等古籍,但《山海經》等書對這些國度的記載,極其簡略,有的甚至只有一兩句話。
《鏡花緣》以此為由頭,生發出去,鋪排開來,表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和驚人的想像力。而這種漫畫化的描寫,也是《鏡花緣》對諷刺文學手法的豐富和發展。
除了《鏡花緣》外,張南生的《何典》也是一部很別致的諷刺性章回小說。該書以滑稽幽默、口無遮攔的吳方言,虛構了一部鬼話連篇的鬼世界的鬼故事,通過鬼的故事來諷刺人間的現實。
Ⅶ 求「小說《圍城》的諷刺藝術」——論文的開題報告。在線等候~
中國期刊庫
Ⅷ 論文:老舍小說諷刺藝術手法簡析
老舍筆下人物生活在北京或以北京為中心。他的寫作語言同時具有鮮明的京味,善於以北京小市民的詼諧方式,調侃一件件平凡的事。他的批評是尖刻的,但他是根深人民大眾的,駱駝祥子的苦難被他放大,使讀者不由嘆息命運的無償。這就弱化了反動勢力虎妞老爹的丑惡。
老舍的諷刺小說敘事角度,還想在於人物對話,如《月牙兒》,使讀者感到作者就像月牙兒本人,不然為什麼月牙兒的悲慘遭遇如此感人。但老舍的敘事角度,調侃詼諧又好像在與讀者對話,小說侵染北京味,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不由自主讀者也走進了作者的虛擬世界。顯然,老舍的諷刺小說的敘事視角是既包含隱含讀者又包含敘述者的。因此,老舍小說的諷刺是靠隱含作者、敘述者及人物之間復雜變化的關系實現的,作品中諷刺的實現與隱含作者和敘述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
即使是婚戀題材,老舍也有著明顯的啟蒙情結,以其《離婚》與張的「紅白玫瑰」來 比較,《離婚》應是老舍作品中較寫實的一部,可是通過描寫城市中、下層知識分子苦 決悶人生,探討的還是民族性格優劣的消長,並將之納入其一貫的文化批判主題……雖 然也有「婚姻就是湊合」這樣形而上的感悟,但主要還是限於倫理道德的批判,如老李 和小趙的精神狀貌的對比;「丁大爺」式由一個英雄俠客的仗義來解決問題的社會出路 的探索;對張大哥的靈魂剖析和對其中庸思想的諷刺,並最終將這種普遍的苦悶歸於社 會黑暗和舊式婚姻制度。即使這樣,老舍還認為《離婚》的笑聲太弱了,「說真的,哭 與笑更是一事的兩頭兒,而含淚的微笑卻是兩頭兒都不站,《離婚》的笑聲太弱了。」 (註:《老捨生活與創作自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32頁。)老舍似乎覺得還 應該將諷刺的調子更顯豁,更突出些。
同樣是關於婚姻的苦悶和夫對妻的不滿,「紅白玫瑰」中的振保就不同於《離婚》中 「哈姆萊特」式的老李了,他是有「鐵的意志」的人,可以自己造出一個世界來,至於 他沒有成為自己世界的主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 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 是心口的一顆硃砂痣。」那不是一個社會的原因,而是一切社會的困惑,是人類所面臨 的永恆的精神困境:人類永遠的慾望和對慾望的永遠不滿足,不管我們如何心心念念、 孜孜不倦,我們得到的永遠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和我追逐的夢擦肩而過,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