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寫實派小說的現代特徵
1. 趙樹理作品與二三十年代的鄉土小說的異同(結合作品)
在表現農村生活,開掘農村題材的作品中,趙樹理小說與20世紀20年代鄉土小說走的是同一條道路,他們站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繼承了「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新小說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大大開掘了現代文學的主題、題材領域,推動了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繁榮。農村的現實生活,農民的疾苦與命運,是他們共同關注的焦點;著眼於農村,注目於農民,描繪具有地方色彩的生活圖景,是他們共同的價值取向;在他們的作品中,農業中國里人民生活的重要方面——農民問題,得到了多側面、多層次的反映。從整體上看,趙樹理小說與20年代鄉土小說的確具有繼承關系,但二者在表現農村生活方面卻形成了兩種審美極致。理論基礎不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趙樹理小說是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的創造性發揮,《講話》發表後,深諳農民生活的趙樹理以自己獨特的觀察與體會,實踐了毛澤東同志文藝思想。20年代鄉土小說是對文學革命後小說創作中的概念化傾向的引導,周作人等提出「鄉土文學」主張,於是便有了20年代鄉土小說創作熱潮。
2. 鄉土小說有什麼特點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3. 鄉土小說和鄉土寫實小說是不是一個概念
不是 鄉土小說是指小說的地方為本鄉本土, 鄉土寫實小說為以鄉土上發生的事為基礎進行改編
求給分 求贊同
4. 簡述鄉土寫實小說描寫的主要內容
1、反映鄉村動亂變遷;
2、批判落後愚昧;
3、同情鄉村人民疾苦;
4、鄉村人的風俗習俗;
5、鄉村男女青年的愛情故事
5. 中國現代文學——以「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和社會剖析派小說為例,說明現實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趨向成熟
生活好了,就有力氣關注身邊的人,事情。就會看見以前不曾注意到的陰暗面。而社會的穩定性,也促使文字者關心這些與現實生活不和諧的事情。文學有部分是在靠政治指導的。當文學不在完全為政治服務,而是為人服務的時候,就說明文學的成熟。反之,如果社會昏暗,文學也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就是悲哉苦嘆,要不就是沉迷在夢境中不願清醒。所以,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發展趨向成熟,也算是一種必然性吧。
對了,我不是博學之人,所以只有這點小小見解,即使覺得不堪入目,也別批評我啊。
6. 鄉土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參考:網路「鄉土小說」
7.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並舉例說明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首先,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紀上半葉,「羅蘭主義」是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立場。他們猛烈抨擊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譴責統治者的殘忍和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同情無產階級革命,嚮往沒有人壓迫人的美好未來。但由於把「博愛」當作出發點和終點,宣揚「愛能拯救一切」,視貧富均等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本質上因襲了19世紀的傳統而沒能達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階級斗爭觀點或社會主義思想去觀察社會現實,試圖站在嶄新和時代高度去分析問題。5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道主義出現了革命傾向,作品中的勞動人民不再是受命運擺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於跟罪惡勢力作斗爭的「強者」。
其次,作家們始終堅持真實性這一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以現實的、具體的、變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為描寫對象,從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中探討人生底蘊,進行真實的審美反映。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復雜、殘酷的現實,歷史主義地表現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力圖通過對人物的性格、命運和環境的藝術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令人信服地揭示舊制度、舊生活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趨勢。較之19世紀現實主義,叨世紀現實主義在反映現實的及時性和擷取題材的政治性上更進了一步。許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寫的事件剛剛結束甚或還未結束時就寫了出來。而且,在反映現實之中寄託了改變現實的願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鮮明。有的還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展現著名政壇人物的政治活動。
第三,描寫重點的內向性和主觀化,藝術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並蓄。「向內心世紀掘進」是20世紀歐美文學和美學的一股潮流。現代主義各流派在表現主觀真實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轟動效應,使現實主義文學引起藝術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調整。20世紀的現實主義跟傳統現實主義的較大差異,就在於突出了人物的主觀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寫。作家們在綜合中不斷創新,既融會了自然主義的客觀寫實手法,又汲取了象徵主義手法、意識流手法等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諸如內心獨白、夢幻描寫。潛意識表現、性心理描述、時序顛倒、荒誕變形、多角度的情節發展和多層次的結構形式等等,這些在傳統現實主義中不被採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藝術手段,在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已是屢見不鮮、習以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強調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寫。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徵。而現實主義作家素以直面人生為本色,面對20世紀復雜錯綜的社會生活和變幻莫測的世態人情,他們在考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強化了客觀務實的立場,疏遠或放棄了理想化、單一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面人物,他們有對生活目標的執著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內心世界復雜,在具備某些閃光點的同時,並存著許多並不高尚甚至並不道德的思想品質。另一類是有缺陷有弱點的普通人,他們低能、笨拙、脆弱,有時還怯懦;對生活有點渾渾噩噩,或許還帶點玩世不恭;但他們是好人,並不為非作歹,並不損人利己,而是實實在在地幹了不少被人忽視、被人不屑卻有益於社會的事,世界正是由他們組成的。
8. 鄉土小說是人生派寫實小說么
是的。人生派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家主要由鄉土作家群組成。但是也有這些之外的,比如葉聖陶先生。
9. 鄉土寫實小說的介紹
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10. 解釋名詞「鄉土寫實派」
充滿濃郁淳樸鄉土氣息的鄉土小說作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徐玉諾、許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