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創造社小說現代名詞解釋

創造社小說現代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7-27 01:48:35

1. 文學創造社的名詞解釋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主要成員郭沫若、郁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2. 名詞解釋:「問題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

自敘傳
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自敘傳抒情小說的作者大多為創造社的成員,他們在留學日本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間正風靡於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寫的《鼠災》、《未央》等表現身邊生活的小說,初具「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徵。但「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還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開始的。

3. 問題小說,人生派寫實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的名詞解釋

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熱,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問題小說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創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小說的發表後,開始形成風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後推向高潮。
問題小說形成潮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現實人生有問題而人們開始思考人生問題。五四以後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充滿青春氣象的中國,而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而新文化運動又啟蒙了中華民族,人們就開始思考怎樣是健全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迫使小說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大量的歐洲、俄國的表現社會與人生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其思想令中國青年耳目一新,導致中國式的問題劇的風行,也直接推動了問題小說的創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先後加入文學研究會的還有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黃廬隱、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會員人數曾一度多達170多名。
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詩人: 魯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統照 劉延陵 朱湘 劉半農 劉大白 徐志摩
:雜談

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自敘傳抒情小說的作者大多為創造社的成員,他們在留學日本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間正風靡於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寫的《鼠災》、《未央》等表現身邊生活的小說,初具「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徵。但「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還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開始的。
郁達夫說,
「至於我的對於創作的態度,說出來,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覺得『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轉』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郁達夫作品,往往都帶有很強的自傳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稱,「我」,即使是第三人稱,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於質夫」等都是這樣的。如果,讀一下郁達夫傳記,郁達夫的經歷,和他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大致一致。如《沉淪》中,主人公「他」,出生於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城,14歲和哥哥到日本留學。和郁達夫本身的經歷基本是一致的。

這種自傳性,決定了郁達夫的基本的敘述內容,就是自我經歷以及和自我關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瑣事,沒有社會上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所以,創造社這種自敘轉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身邊小說。這和日本私小說的影響,具有密切關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為主要表現對象,在郁達夫小說中,情節居於次要的地位,郁達夫不喜歡敘述外部的事件。郁達夫感興趣的是,內心生活。特別是內心世界中非常個人化的隱秘情感,甚至變態情感。是靈與肉的沖突。道德與慾望的沖突。《沉淪》就是這樣的內容。

這種抒情性,事實上就是強調作家主體對於客體的感受。作家在寫作是時候,不是寫看到了什麼,而是寫感到了什麼。就是外部事物在心靈中的體驗,所引起的感情。那麼,這里就需要對他的自敘轉的文學觀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自敘轉,並不是記錄自我外部經歷。而是凸現自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體驗。在郁達夫那裡,文學就是心靈的東西,而不應該是所謂的寫實外部世界。
「客觀的態度,客觀的描寫,無論你客觀到怎麼樣一個地步,若真的純客觀的態度,純客觀的描寫是可能的話,那藝術家的才氣可以不要,藝術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個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裡頭保留著的,作家既有了這一種強的個性,他只要能夠修養,就可以成功一個有力的作家。修養什麼呢?就是他一己的體驗。」
這種抒情性,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典型特徵。在五四時期,創造社是浪漫主義的,而文學研究會是現實主義的。浪漫主義主張寫內心世界,崇拜自我,靈感。浪漫主義文學,主要有三大特徵:
一是主觀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紀。

4. 創造社名詞解釋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5. 「文研會」,「創造社」名詞解釋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顧毓琇、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舒慶春(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文學研究會成立宣言帶有著作工會色彩,它宣稱,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希望「著作同業的聯合」,以「謀文學工作的發達與鞏固」。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後來的活動未能完全按計劃進行﹐組織相當鬆散。1932年初《小說月報》停刊後,該會活動即基本停頓。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6. 名詞解釋 創造社

主要傾向於歐洲啟蒙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同時也受到「新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的表現作者自己內心的要求。比較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注重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創造流派特色顯著,作品側重自我表現,帶有濃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的病態心理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

7.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名詞解釋:1.新月社2、.創造社、3.語絲 4.問題小說 等

《匆匆》表現作者追尋時間蹤跡而引起情緒的飛快流動,全篇格調統一在「輕俏」上,節奏疏隱綿運,輕快流利。為諧和情緒的律動,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相同的句式成流線型,一縷情思牽動活躍而又恬靜的畫面迅速展開,使我彷彿看到時間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顯得輕快流暢。句法結構單純,沒有多層次的變化,如一條流動的河連續不斷,如一條調合的琴,泛著連續的音浪。它的音樂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揚頓挫上著力,而是在句的流暢輕快上取勝,作者並沒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隨隨便便寫來,老老實實寫來」,用鮮明生動的口語,把詩情不受拘束地表現出來,語言的節奏和情緒的律動自然吻合,使詩達到勻稱和諧。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8. 現代文學里對左翼小說的名詞解釋!!明天考試!!!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對於一般讀者來說,不僅有幾分陌生,甚至隔膜起來。提起左翼文學,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定: 無非是熊熊燃燒的火炬,熾烈而灼人,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積極作用, 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今天只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而失去了審美的魅力。 誠然,左翼文學確曾有過傳聲筒式的直露硬澀與革命加戀愛的幼稚膚 淺,但若以為左翼文學不過如此,則是莫大的誤解。須知左翼旗幟下, 既有魯迅、郭沫若、茅盾、田漢、洪深等弓馬嫻熟的文壇宿將,也有 柔石、張天翼、丁玲、魏金枝、沙汀、艾蕪、端木蕻良等嶄露頭角的 文學新人,他們以充沛的激情、敏銳的感悟與多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廣袤深邃、千姿百態的文學世界。只要以歷史眼光與個性感悟去認真品味,就會領略到新鮮而耐久的無窮魅力。
血火交迸的紅色的確是左翼文學的標志性色彩,但左翼文學對暴力並非一味地張揚,而是在充分肯定暴力反抗的歷史必然性與正義性的同時也有分析性的審視,譬如茅盾的《動搖》。與京派、海派乃至更大范疇的自由主義文學相比,左翼文學以社會政治色彩見長,譬如茅盾的長篇《子夜》。左翼文學在潑墨般地描寫社會與文化的恢弘畫卷的同時,並未忽略幽曲深邃的心理世界,而是既注意從人的感情漣漪折射時代變遷, 又努力發掘其蘊涵豐富的心理礦藏。譬如柔石《二月》。
1930年魯迅參加發起並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9. 名詞解釋或簡答:創造社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熱點內容
校園小說女主叫唐什麼 發布:2025-10-04 16:26:06 瀏覽:851
小說閱讀器a免費下載 發布:2025-10-04 15:51:21 瀏覽:264
主宰覺醒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10-04 15:51:21 瀏覽:835
棄婦小說全文閱讀文章 發布:2025-10-04 15:41:46 瀏覽:783
溫馨仙俠文言情完結小說 發布:2025-10-04 15:18:34 瀏覽:717
科幻小說片段生物 發布:2025-10-04 14:55:54 瀏覽:210
小說天才相師全本免費閱讀 發布:2025-10-04 14:55:07 瀏覽:435
小說言情養女 發布:2025-10-04 14:43:40 瀏覽:579
奧德賽2001科幻小說 發布:2025-10-04 14:36:35 瀏覽:568
古代宮斗宅斗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10-04 14:29:50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