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三十年海派小說名詞解釋
1.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劃分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分為29章,相當於29個課題。這劃分大致參考了教育部指定的現代文學教學大綱,並依據教育部推薦教材《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章節結構與基本內容,因為29章基本上已囊括現代文學教學的主要課題,若配合其他版本教材,《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內容只需稍加調整即可。
中國現代文學是各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一般都在低年級開設。因為內容比較多,剛踏進大學校園不久的年輕的學生,又還沒有文學理論及其他相關知識的准備,學習這門課可能有諸多困難。現今各種現代文學史教材,又都偏重歷史線索的勾勒,而不大考慮大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所以,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都碰到一個既要使用教材,又要照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問題。就錢理群、吳福輝與筆者所合作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部教材來講,學術性較強,而對於一般大學低年級的同學,也可能深一些,內容繁復一些。其他幾種比較通行的現代文學教材,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不少老師與同學都希望能有一本指導學習的書,與教材配套,根據低年級同學的知識結構特點,指導他們閱讀作品、理解教材與聽老師講授,以學會鑒賞評論作品,逐步養成審美的能力和文學史眼光。具體一點來說,能輔導同學有效地預習、復習和參加考試。這本課程學習指導,就是為此目的而編寫的。
2. 名詞解釋:海派小說。詳細點~~
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誰哈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並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3.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一、新詩的誕生——「五四」新詩運動
1、「詩界革命」的演變
梁啟超從「新意境」、「新語句」、「古風格」的構想到「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讓步;
黃遵憲局限在傳統詩歌范圍內,其調整與改良止步於對宋詩派的摹仿。
2、胡適對新詩的理論倡導針對梁啟超的後退之處。
○1「作詩如作文」
受黃遵憲的啟發,比宋詩對唐詩的變革更進一步。
語言形式與思維方式「散文化」:打破詩的格律,以白話寫詩。對傳統有組織的反叛。
○2「詩的經驗主義」
「有我」與「有人」的「言之有物」。
強調主體的性情與見解,與平民的溝通交流。「平民化」啟蒙主義在詩歌觀念上的反映。
3、「《學衡》派」:反對詩體的解放
「新材料與舊格律」結合的理想。對「詩界革命」的呼應。於早期象徵派獲得某種回應。
二、「嘗試」中的新詩——早期白話詩
1、新詩陣營的發展
①陣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學燈》《覺悟》
②作者: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詩》月刊第一個新詩刊物,1922「中國新詩社」,葉紹鈞、劉延陵、朱。
2、胡適《嘗試集》
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摸索、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一顆星兒》《「威權」》《一顆遭劫的星》具備現漢抒情詩形式法則的雛形。
3、早期白話詩特徵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舊文學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舊格律的影響與歐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舊鐐銬的「歐化」詩風。
朱自清《毀滅》追求「平常」的傾向。
○2特徵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興。客觀寫實和主觀意志。散文化和平實風格。
歌謠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周作人、劉半農、沈尹默。
三、「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
新詩內部的結構性調整。
1、創造社詩人的理論和創作
○1成仿吾《詩的防禦戰》抨擊早期白話詩的理性色彩,強調詩的抒情本質。
○2郭沫若《論詩三札》詩的本質專在抒情,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
○3《女神》對新詩發展的貢獻「詩體解放」的極致,「五四」精神的充分體現;詩的抒情本質和個性化的發揮,奇特大膽的想像,重視詩歌本身的藝術規律。
2、湖畔詩人:歷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湖畔》
1922 汪靜之《蕙的風》
1923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春的歌集》
天真開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時代精神與詩人個性的統一。
應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靜之《伊底眼》
3、小詩體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華《流雲小詩》徐玉諾、何植三
即興式短詩。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爾《飛鳥集》影響下產生,表現出對詩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內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馮至《昨日之歌》
○1藝術的節制
明凈的形象。激情外化為客觀物象或蘊涵於簡單敘述。《蛇》《雨夜》
半格律體。整飭、有節度的美
○2哲理化詩情沉思的調子,幽婉的風格。
○3敘事詩《幃幔》《蠶馬》《吹簫人的故事》
四、新詩的「規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論主張
刊物陣地主要詩人
《晨報副刊》「詩鐫」聞、徐、朱湘、饒孟侃、楊世恩、孫大雨、劉夢葦
○1新詩的自覺
「在新詩與舊詩之間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橋梁」提出要寫「中國的新詩」;
把創作的重心從「非詩化」轉向「詩」自身「使新詩成為詩」。
○2「理智節制情感」
「非個人化」傾向。針對早期新詩中濫用的直書胸臆、極端感傷主義。受巴那斯主義影響,也與傳統抒情模式暗合。
主觀情愫的客觀對象化。聞一多《口供》蘊藉含蓄,鮮明的形象性。
詩歌中敘事成分的加強。敘事詩,戲劇化、小說化,不露聲色的客觀態度。
○3新詩格律化
和諧、均齊的審美特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區分新舊格律。
2、聞一多
○1思想內涵
新月派內在矛盾的集中體現,尖銳的東西方文化沖突。
《紅燭》《死水》中西文化沖突引起的內心矛盾與痛苦。東方主義文化觀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現代感受復雜地交織。
○2個性風格
矛盾的張力。《春光》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不和諧。《心跳》生活的寧靜與心靈的不平靜。《你莫怨我》言辭的灑脫與情感的偏執。
沉鬱的風格。《發現》郁結已久的火山爆發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個性/才華/追求的統一,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樂》《黃鸝》《為要尋找一個明星》《落葉小唱》
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雪花的快樂》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門集》
具有「東方的靜的美麗」的形象,「古典的與奢華的」美的風格。
《采蓮曲》《催妝曲》《搖籃歌》對形式美的探索,講究形式的完整與「文學的典則」。敘事詩創作。《王嬌》《貓誥》。
五、「純詩」與早期象徵派詩歌
1、「純詩」:詩歌觀念的變化
從「表達」功能轉向「表現」功能。對胡適「作詩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詩與散文的純粹的分界」。詩的領域是「純粹的表現的世界」;詩應有不同於散文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強調「暗示」與「朦朧」。
○2王獨清《再譚詩》突出「感覺」的因素,強調「色」「音」的交錯。
○3早期象徵派
將「詩的貴族化」發展到極端。東西方詩歌「溝通」理想。其詩歌觀念和表現的「內轉」是受西方象徵派詩人的影響,也是向傳統詩詞的靠攏。
2、李金發《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
「多遠取喻」,善於「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棄婦》 聯類不窮的自由聯想,暗示的力量,選用文言詞語的陌生化效果。
4. 名詞解釋海派文學,要必備年代,作家,作品創作特色。只有五分,不要太長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海派本是貶抑之詞,挑起「京海之爭」的沈從文等人對海派的定義是「道德上與文化上的」「惡風氣」,是「名士才情」與「商業競拍」相結合。被納入海派文學的作家也是色彩各異,既有新文學作家群所排斥的「禮拜六派」,也有後期創造社的某些成員(「革命羅曼蒂克」)、「現代派」和「唯美派」,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予且等人。若從藝術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為主要代表的「新感覺派」,他們熱衷於在都市生活中虛秘五光十色的美,熱衷於表現商業文明的節奏和情緒,有同人刊物,真正體現了流派的特徵。
5.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哪三十年
①開拓期(1917—192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 ②豐收期(1927—193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③轉折期(1937—1949).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三個十年"
6. 如何評價《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本書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很好的一本書。中文系學生必讀。文學愛好者入門書籍之一。
作為對比,談談類似的幾本文學史。
1、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無論是出版還是後來的修訂版,都帶有太多毛話語痕跡。」左翼文學「為現代文學主流的說法就跟這本文學史不無干係。實際上,左翼文學並非現代文學的主流。因此就看看出王瑤此本文學史的意識形態色彩了。隨後,就導致了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出現。不過王瑤此著作算是「新中國」文學史的扛鼎之作,影響甚巨。
2、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可說是王瑤「新文學史稿」的反面。比如在書中,夏志清對大陸推崇的魯迅就多有貶意,且論述魯迅的篇幅只有論述張愛玲的一半。甚至還把張愛玲的《金鎖記》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小說」。而張愛玲在當時的大陸和台灣都是不受歡迎的(其實張愛玲在台灣早期是被禁的)。不過此書對一些重大作家的「發現」有很大價值,比如他肯定了沈從文和錢鍾書的文學價值。同時,八十年代之後,此書傳入大陸,對大陸的「重寫文學史」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出現。
3、《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重寫文學史」運動的結果。它一方面去掉了王瑤式的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同時也去掉了夏志清式的「意氣用事」(其實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就是美國麥卡錫主義的產物,本意是讓夏志清寫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為反共做理論支撐。夏志清將其寫成了文學史。)這書對現代文學做了一個梳理,使紛繁的現代文學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
其實,八十年代「重寫文學史」之後,各類文學史層出不窮,山東大學的、華東師大的、復旦的,算是比較有代表性。而他們都撼動不了北大的這本《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所以,強力推薦,文學愛好者應該看一看。
以上摘自知乎網,謝謝。
7.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內容簡介
本編講述了1917年到1927年間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作者以專章的方式分別介紹了新文學發軔時期的思想根源,以及新思想傳入時文學界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和創作潮流,同時將文學的各種題材辟為專章,講述了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裡小說、散文和詩歌等文學題材如何接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者同時著重介紹了本時期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具有奠基式的作用的作家及思想家魯迅的創作的一部分。 第一編 第一個十年(1917-1927)第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一 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第二章
魯迅
(一) 一 吶喊與彷徨二 外國文藝思潮的湧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二 說不盡的阿Q三 胡適、周作人與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三 野草與朝花夕拾四 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第三章 小說(一)一 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第四章
通俗小說(一) 一 民國通俗小說二 從問題小說到人生寫實小說二 新文學迫使舊派向俗定位三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第五章 郭沫若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第六章 新詩(一)一 新詩的誕生二 女神的藝術想像力、形象特徵與形式二 早期白話新詩三 從星空、瓶到前茅與恢復三 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四 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題材的劇作四 新詩的規范附錄 本章年表五 純詩概念的提出六 早期無產階級詩歌附錄 本章年表第七章 散文(一)一 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第八章 戲劇(一)一 文明新戲二 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二 五四運動與建設西洋式新劇的戰略選擇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四 郁達夫和創造社作家散文三 小劇場運動的倡導五 語絲派和現代文學評論派的散文四 田漢、丁西林等話劇文學開創者及其創作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以上整理自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文革之後革新式的文學史研究專著,它在文學史的編著理論上具有和以往文學史教材較為顯著的區別和特徵,與以往的「新民主主義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治史方式不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作者們更加突出了新文學的「現代性」因素。文學的現代性,既表現現代意識,現代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採用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藝術形式,以便於把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思維方式、藝術欣賞能力都處於蒙昧狀態、低級階段的讀者提高到現代化水平。錢理群等人成功的引入了這一概念,使《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斗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形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鑒的態勢。故而在具體作家作品評論介紹方面,《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能夠力拓新視角,如在沈從文專章挖掘出了沈從文等作家作品的價值,並給了他們合理的入史地位------這也是以「現代性」作為評價標准得出的結論。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比較注「全方位」 的整體研究, 突破了以往現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的某些舊格局,沒有像以往的文學史專著一樣孤立地講作家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 而是變單篇的個體分析為綜合性的整體研究,比如就「魯迅」而言,作者們結合了時代的發展將對魯迅的介紹分為兩章,分別在第一編《第一個十年》和第二編《第二個十年》中根據社會局勢的影響而分析其對作家所產生的藝術的改變。在作者們的筆下,中國現代文學不是彼此隔離、互不依賴的個別現象的偶然堆積,而是一個經緯相連的有機整體。他們既把中國現代文學這一個整體單位放中國文學發展史和世界文學發展史的更大的歷史單位中,去探討它的價值和地位, 又把它放到中國現代歷史尤其是思想發展史另一個整體中,去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同時, 現代文學中的流派、風格、題材、主題等因素也都分別作為一個整體單位,各自顯示著自己的變化和發展、產生和消亡的脈絡和規律。如對於京派的發展和對後世的影響,作者們特意辟出幾節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並且講述了京派和沈從文的種種聯系。而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思想和社團, 作者往往會理清其在現代文學這一整體中的發展軌跡,通過它與左鄰右舍發生的橫向和縱向關系,給其以歷史的評價。例如,在講到新文學社團的時俠,既從外部的世界文學的角度闡述外國文藝思潮對它的影響,使它如何在這一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 中西文化大的撞擊」 中問世,又從中國文學的內部角度說明「發難者」如何根據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也根據自我個性的信要「介紹」、「選擇」外來思想,並由此形成創作傾向不同的作家群。 王瑜:「從對『通俗文學』的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已經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斗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樣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鑒的態勢。」
趙國宏:「它從中外文論互訓的網路中確定中國現代文學的坐標。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在冷靜地反思,獲得自覺之後的結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新的里程碑。」
李味:「《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僅吸收並總集了現代文學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現了著者獨特的思想眼光,它問世於現代文學研究的低谷時期,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一它具有明顯的「過渡」痕跡一一它預示著舊的文學史觀的結束,並為全新的文學史著作的出現奠定基石。」
王瑤:「錢理群等幾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個性和姿態,寫作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無疑使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趙凌河: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他們比較注重「全方位」的井體研究,突玻了以往現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的某些舊格局,沒有孤立地講作家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而是變單篇的個體分析為綜合性的整體研究。 1939年12月9日生,浙江鎮海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室主任、副館長,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中國現代諷刺小說的初步成熟》等。
8. 求助: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1.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2.代表詩人 九葉派主要代表詩人有穆旦、辛笛等。
3.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
4. 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因胡風主編《七月》得名。
6.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葉靈風等。穆時英被成為是新感覺派的聖手,海派的大將。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誰哈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並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代表作有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9. 現代文學三十年名詞解釋
1 晚清文學革新運動
(1)在維新運動直接促助下,出現了突破傳統的觀念和形式,以適應社會改良與變革要求的嘗試,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新詩派,讓詩歌
「適用於今,通行於俗」的「詩界革命」,將小說的政治宣傳與思想教化功能極大提高,企求達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標的「小說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籬,推廣平易暢達的「新文體」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襲廷梁呼籲提倡過白話文,為後來的文學革命大力倡導白話文造成一種蓄勢。(3)清末民初,域外小說翻譯大盛,打破思想封閉狀態,開始參與世界文學「對話」,晚清域外小說輸入造成的開放態勢被文學革命承續並擴展。
2 《新青年》雜志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新文化運動以此為肇始,1917年遷京,1919年借五四運動大勢將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特色,主編陳獨秀在發刊詞《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確認「人權平等之說興」與「科學之興」「若舟車之有兩輪」。是推進現代社會進化的基本條件。《新青年》倡導民主與科學精神,提出「要從西方請進德先生和賽先生來」「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結的急進知識分子主要從兩方面推進思想啟蒙運動:其一是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倡導思想自由,其二是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1918年1月號起,《新青年》改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沈尹默,錢玄同輪流編輯,魯迅撰稿。
3 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關系
新文化運動直接促成了文學革命,而文學革命又成為新文化運動最重要最有實績的一部分,文學革命的性質與導向,成就與局限都與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促進了「新思想,新學術」發展,新文化運動借北大學術的自由空氣推波助瀾,導致了1919年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文學革命在這種背景下發生。(2)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推動了一場旨在反對文言,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這場革命的先驅者一身二任,同時又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文學革命自然納入新文化運動軌道,成為新文化運動最堅實有力的組成部分,表現出濃厚的思想啟蒙功利色彩。
4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1)1917年2月號《新青年》上,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表明了堅定的文學革命立場,文中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革命」的征戰目標:「曰推倒雕琢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曰推倒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2)陳獨秀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從啟蒙角度抨擊舊文學與「阿諛誇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主張已「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5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1)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進化論角度,認為文言文作為一種文學工具已喪失活力,中國文學要適應現代社會必須進行語體革新,廢文言而倡白話。(2)他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著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3)此八事從不同角度針砭了舊文壇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粗淺觸及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及語言變革等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與推行白話語體文的立場。(4)胡適在文中提出要確認白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稱白話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設新文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此文是文學革命的發難之作,有突出貢獻。
6 錢玄同與劉半農的雙簧信
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後,得到錢,劉等人的響應,錢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角度說明白話文取替文言文勢在必行,指斥擬古的駢文和散文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劉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韻文,散文使用標點符號等意見,但在思想禁錮的「無聲的中國」一時未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發難者們甚至有些寂寞,於是錢和劉在《新青年》發表了「雙簧信」,即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給《新青年》寫信,模仿舊文人口吻,將他們反對新文學與白話文的種種觀點言論加以匯集,然後由劉半農寫復信逐一辯駁,因而引起廣泛的社會注意。
7 對黑幕小說與鴛鴦蝴蝶派的批判
文學革命先驅把批判「黑幕派」和「鴛蝴派」以及舊戲曲作為一場硬仗來打,周作人寫了《論黑幕》剖析了晚清以來那種專門潑污水揭陰私的「黑幕小說」的社會根源,指出其與復辟思潮同氣相求的本質。錢玄同指出當時黑幕小說的提倡是北洋軍閥政府以「復古」達到「愚民」的一種手段。沈雁冰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等文章中指出「鴛蝴派」思想上的一個最大錯誤是游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文學觀念」。魯迅寫了《關於「小說世界」》等文,指出鴛蝴派借白話和通俗刊物流布,不過是「舊文化小說」的「異樣的掙扎」!
8 林蔡之爭
文學革命為新文化運動激流裹挾而下,雖遭舊文學勢力反抗,但保守主義的聲音相對較微弱,最初只有林琴南出來正面迎擊文學革命,這位古文家在晚清曾用古文翻譯大量外國小說,如今他極力反對以白話文取替文言文,寫了《論古文白話文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對白話文運動大張撻伐,攻擊北大新派人物「覆孔孟,鏟倫常」「盡反常軌,侈為不經之談」,北大校長在致林琴南的公開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李大釗魯迅也發文譴責「國粹家」歷史倒退行為,《新青年》將林琴南含沙射影詛咒文學革命領袖的小說《荊生》全文轉載,逐句批駁,林代表的守舊派對新文學的反攻並無理論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擊和政治要挾層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學陣線義無反顧的抗爭。
9 《學衡》派
以1922年9月在南京創刊的大型學術性雜志《學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馬肅,吳宓曾留學美國,寢饋西洋文學,受當時帶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義影響。他們試圖以學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較中堅持一個宗旨「昌明國粹,融化新知」,著手整理研究和維持傳統文化,對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某些偏激弊病不無中肯批評,但保守立場使他們看不清歷史變革趨勢,梅寫有《評提倡新文化者》,吳《論新文化運動》,胡《評「嘗試集」》,基本點是否定文化與文學轉型的突變形式。魯迅發表《估學衡》以揭破此派「學貫中西」姿態下的窘迫,此外,許多擁護者寫文迎擊批駁「學衡派」的保守立場。
10 甲寅派
1925年北洋政府司法與教育總長的章士釗復刊了《甲寅》周刊,發表《評新文學運動》,試圖從邏輯學,語言學,文化史等角度論爭白話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說
「吾之國性群德,悉存文言,國苟不亡,理不可棄」,甚至斷定「白話文學」已成強弩之末,重新提倡「讀經救國」,新文學陣線全力反擊,撰寫了許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批駁了甲寅派阻擋新思潮的本質。
11 易卜生主義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號破天荒出了一期《易卜生專號》,發表《娜拉》《國民公敵》等三篇劇作,以反傳統反專制,提倡個性自由,婦女解放為宗旨,和五四精神吻合。在五四運動高潮中,譯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揚易卜生主義更蔚成風氣,易卜生在當時中國引起巨大波瀾,青年人狂熱喜愛他,五四時許多新文學作者曾仿效他寫「問題小說」「問題劇」入手,而轉向關注和反映社會現實人生的創作。
12 文學研究會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許地山,孫伏園,葉聖陶等12人,後發展為170多人。他們將沈雁冰接編經過革新的《小說月報》作為代用會刊,編印了《文學旬刊》及《詩》《戲劇》月刊,出版「文學研究會叢書」200多種,文學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注重文學的社會功利性,被看作是「為人生而藝術」的一派。他們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注重對社會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沖突,寫法上傾向於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鑒自然主義,重視並強調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
13 創造社
1921年6月在東京成立,最初成員有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穆木天,何畏等人,都是當時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餘種刊物,他們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自己「內心的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文學創作的直覺與靈感,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注重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對舊社會「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從創作看,創造社的流派特色顯著,該社成員作品大都側重自我表現,帶濃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以1925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後期提倡「表同情於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
14 語絲社
1924年11月成立,辦有《語絲》周刊,多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以倡導這種文體而獲「語絲派」之稱,主要成員有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俞平伯等。他們創作的那種著重社會批評與文化批評任意而談的隨筆文體又稱「語絲體」。
15 淺草-沉鍾社
1922年成立的淺草社辦有《淺草》季刊,並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中出過《文藝旬刊》,其骨幹成員於1929年秋組成沉鍾社,辦有《沉鍾》周刊,半月刊。致力於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面有馮至的詩歌,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的生活和憂郁的情感,富於感傷色彩。
16 新月社
1923年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在北京發起,原是一個文化社交團體,成員大多曾是旅英美留學生,不久,內部逐漸形成一個詩人群,由此產生新月詩派,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報》副刊開辟《詩鐫》作為他們的代表刊物,宣稱「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作一件認真事情做」,他們思想上傾向自由主義,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詩,因而又稱「新格律詩派」,在詩作上有建樹的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孫大雨,饒孟侃。
17 湖畔詩社
以寫作愛情詩聞名,成員有馮雪峰,應修人,潘漠華,汪靜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詩歌合集《湖畔》和後來一些詩作,很能代表五四所喚起的一代新人的純真與熱情。
18 歷史的文學觀念論
文學的歷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陳代謝的歷史,是「活文學」隨時起來代替了「死文學」的歷史。文學的生命全靠能用一個時代的活的工具來表現一個時代情感與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另換新的,這就是「文學革命」。
19 周作人《人的文學》
1918年底發表的《人的文學》,要求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們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須以認真嚴肅而非游戲的態度去描寫「非人的生活」,對改造社會持積極態度,而且還要展示「理想的生活」,人道主義具體指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人的文學是五四時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1919年初又提出「平民文學」概念,是人的文學的具體化,周作人將封建傳統的舊文學概括為「貴族的文學」,平民的文學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文學的精神區別,指它的普遍與否,真摯與否」,周作人的人的文學是以人道主義為本的「為人生的文學」,強調文學是人性的人類的,也是個人的。
20 進化論
胡適文學進化論的理論基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運用生物進化基本原理審視中國文學的發展,指出文學「隨時代而變遷」,所以「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胡適的文學進化論是文學革命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根源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基礎是以實驗主義為基石的自由思想,進化論高度重視文學形式和語言工具的發展變遷,而且充分強調文學的內容也是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的記載。反映時代的社會生活,奠定了新文學的寫實主義基礎,胡適從文學進化論立場出發,提出了文學革命主張,認為白話文是文言文學的進化,必定優於文言文學從而替代文言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學。
21 小說界革命
1902年由梁啟超發起,為把小說與維新革命聯系,竭力強調小說的啟迪民智的社會功能,認為小說是「文學之上乘」「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今曰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