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現代小說風格
Ⅰ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代表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Ⅱ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重新審視歷史的小說作品的創作風格有什麼變化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出現了一部分重新審視歷史的小說,如李曉的《相會在K市》(1991),潘軍的《風》(1994),劉震雲的《故鄉天下黃花》(1995),陳忠實的《白鹿原》(1995),以及最近的陳加橋的《別動》(1999)等等。這些作品一改敘寫宏大,而是打碎經典歷史,加入個人際境,用瑣碎生活片段表述歷史與個人,絕對與相對之間聯系。經典歷史遭遇了尷尬。
Ⅲ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有哪些特點
首先,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紀上半葉,「羅蘭主義」是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立場.他們猛烈抨擊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譴責統治者的殘忍和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同情無產階級革命,嚮往沒有人壓迫人的美好未來.但由於把「博愛」當作出發點和終點,宣揚「愛能拯救一切」,視貧富均等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本質上因襲了19世紀的傳統而沒能達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階級斗爭觀點或社會主義思想去觀察社會現實,試圖站在嶄新和時代高度去分析問題.5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道主義出現了革命傾向,作品中的勞動人民不再是受命運擺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於跟罪惡勢力作斗爭的「強者」.
其次,作家們始終堅持真實性這一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以現實的、具體的、變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為描寫對象,從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中探討人生底蘊,進行真實的審美反映.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復雜、殘酷的現實,歷史主義地表現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力圖通過對人物的性格、命運和環境的藝術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令人信服地揭示舊制度、舊生活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趨勢.較之19世紀現實主義,叨世紀現實主義在反映現實的及時性和擷取題材的政治性上更進了一步.許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寫的事件剛剛結束甚或還未結束時就寫了出來.而且,在反映現實之中寄託了改變現實的願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鮮明.有的還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展現著名政壇人物的政治活動.
第三,描寫重點的內向性和主觀化,藝術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並蓄.「向內心世紀掘進」是20世紀歐美文學和美學的一股潮流.現代主義各流派在表現主觀真實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轟動效應,使現實主義文學引起藝術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調整.20世紀的現實主義跟傳統現實主義的較大差異,就在於突出了人物的主觀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寫.作家們在綜合中不斷創新,既融會了自然主義的客觀寫實手法,又汲取了象徵主義手法、意識流手法等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諸如內心獨白、夢幻描寫.潛意識表現、性心理描述、時序顛倒、荒誕變形、多角度的情節發展和多層次的結構形式等等,這些在傳統現實主義中不被採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藝術手段,在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已是屢見不鮮、習以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強調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寫.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徵.而現實主義作家素以直面人生為本色,面對20世紀復雜錯綜的社會生活和變幻莫測的世態人情,他們在考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強化了客觀務實的立場,疏遠或放棄了理想化、單一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面人物,他們有對生活目標的執著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內心世界復雜,在具備某些閃光點的同時,並存著許多並不高尚甚至並不道德的思想品質.另一類是有缺陷有弱點的普通人,他們低能、笨拙、脆弱,有時還怯懦;對生活有點渾渾噩噩,或許還帶點玩世不恭;但他們是好人,並不為非作歹,並不損人利己,而是實實在在地幹了不少被人忽視、被人不屑卻有益於社會的事,世界正是由他們組成的.
請採納,謝謝。
Ⅳ 20世紀西方文學特徵
20世紀歐美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對文學的影響。現實主義文學的新趨向。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荒誕派、新小說、存在主義、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
現代主義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誕生並流行於20世紀的許多文學流派的總稱,主要包括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十多種文學流派。現代主義植根於20世紀的社會現實,其思想基礎是19世紀末期以來流行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如叔本華和尼採的唯意志主義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些學說在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是主張反傳統,著力表現的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扭曲和異化;表現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誕,語言往往晦澀難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個性化規律,甚至只是某種抽象概念的符號;特別重視內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動日益從外部世界退回到內部世界。
Ⅳ 西方文學的情節設置一般是什麼風格,最好是可以舉例說明 求解 謝謝
西方文化具有激進性、個體性、開放性和吸收性等特點。
激進性:比如文學上推崇英雄史詩,謳歌騎士精神,肯定冒險行為,贊揚狂飆突進等等;美學上崇尚陽剛之美、崇高之美;藝術上推崇震撼人心的悲劇,擅長描寫心理的戲劇沖突。
個體性:在古希臘文化中就已有獨特表現,比如阿基琉斯的憤怒;「人道主義」在古希臘也早已有之,到文藝復興時期,個體性發展到一定的完美程度;到現代社會,「個人自由最重要」已成為一種典型的文化心態。個體性是一種以個人為本位的特徵,也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個體性是一種反整體性、反統一性的特徵。它的集中表現是人道主義的傳統,肯定人的價值,人的個性解放,它有利於發揮個人才能。但也有人說它突出了點上的深度,相對缺少面上的廣度。在文學上,它表現為對個人情感的抒發,對個人人格的肯定。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也肯定人的個體性特徵。比如強調大集體中的小自由,強調「每個人都有要求自由發展的權利」。但它特別強調不能危害別人的個體性,因此需要適當的整體性來加以限制和制約。
開放性:突出表現為寬容、博愛精神,西方人尤其強調與外界的不斷交流,在交流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發展自己。這一特點,與西方的歷史、地理以及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密切相關。
吸收性:表現為一種兼收並蓄的精神,決不固步自封,從最壞的東西也能學到最好的東西。
西方文學
1、古希臘羅馬文學
古希臘文學是歐洲文學的源頭之一,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學。重視人,尊重人,肯定人的現世今生的幸福。古羅馬文學在文學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它充分發揮了保存和傳播古希臘文學的功能。
2、中世紀文學
基督教文學主要是一種以神為本的文學。它的基本內核是「尊重理性,博愛忍讓,犧牲小我,關心群體」,具有博愛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品質。
3、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
文藝復興是歐洲文化大轉型的時期。人們對宇宙、人生和自我的認識有所提高,開始對中世紀以來千篇一律的宗教性說教表示不滿。突然發現古希臘羅馬文化,並對古希臘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文化和文學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系。
4、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
古典主義文學是西方第一個充分自覺的文學思潮。古典主義仍是一種人本主義文學,但更強調理性、秩序和規范的重要。它在形式上比人文主義文學更嚴整精密。
5、18世紀啟蒙文學
啟蒙文學也強調理性精神,但它盡量排除了理性觀念中的先知先覺成分,而把理性視為可以用來爭取人生幸福的工具。人的情感意識也漸漸擁有席位。
6、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是古典主義之後的全歐性文學運動和文學思潮。它是對古典主義的有意識的反叛,是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其本質特徵是強調自我,追求自由。它按照自己的願望,偏重於主觀理想的表達和主觀情感的抒發。
7、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主張按照客觀世界固有的面貌,再現生活,並盡可能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做到事理和情理的真實。其特點是直面人生,不迴避現實,不論現實好與壞,都按生活的原貌加以再現。它跟浪漫主義一直存在著種種復雜的聯系。
8、19世紀的自然主義文學
自然主義文學思潮,在創作上徹底排斥浪漫主義文學對誇張、想像和情感的重視,同時也不贊成現實主義文學的典型化創作方法,追求一種純粹的客觀描寫。它追求一種科學意義上的真實。
9、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是傳統信仰失落的產物。現代派作家不再悲天憫人,不再企求改良社會,他們完全背離古典藝術傳統,違反公認的約定和成規,創造各種花樣翻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採用長期被忽視甚至是禁忌的題材,對傳統的文化價值和信仰提出挑戰。
10、20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
20世紀的西方文壇,現實主義文學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它的文學主潮是現代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各種文學思潮和流派,又被一些人稱為「後現代主義」。如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等。
西方文學的范圍很廣泛,如果你想了解的具體點,最好縮小一下范圍,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家的特點和風格,甚至同作家的不同作品都不同。
Ⅵ 20世紀歐美文學的特點
20世紀歐美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對文學的影響。現實主義文學的新趨向。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荒誕派、新小說、存在主義、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
現代主義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誕生並流行於20世紀的許多文學流派的總稱,主要包括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十多種文學流派。現代主義植根於20世紀的社會現實,其思想基礎是19世紀末期以來流行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如叔本華和尼採的唯意志主義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些學說在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是主張反傳統,著力表現的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扭曲和異化;表現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誕,語言往往晦澀難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個性化規律,甚至只是某種抽象概念的符號;特別重視內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動日益從外部世界退回到內部世界。
Ⅶ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文學特點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頻繁,取得了共同發展。一方面,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離,體現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特有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鼓舞了人們的斗爭勇氣。
東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後獲得共同發展;歐美文學繼續散發著光彩;美國文學不像歐洲文學那樣嚴肅,而是以幽默為主旋律,給人一種輕松詼諧的感覺;亞、非、拉等國文學,在保留民族特色基礎上,與歐美文學相融合並逐漸獲得世界的承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繁榮。
Ⅷ 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特色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
特點:1採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
2在語言形式上,現代主義文學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法、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現代主義文學不注重塑造個性鮮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著重表現人的全面異化,表現人與社會、人與物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全面異化。
4現代主義在藝術形式上特別注重追求新奇怪誕的藝術表現手法。
上述特徵主要表現在象徵主義詩歌、意識流小說、荒派戲劇、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現代主義文學當中。(也就是說現代文學追求作者自我的觀念和新穎,表達方式多種多樣,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
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小說創作的題材選取類型有哪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小說創作,出現了這一時期特有的題材分類概念,如革命歷史題材、農村題材、工業題材、知識分子題材、軍事題材等。這些概念有其特定含義,它強調的是這些領域的社會政治活動。
Ⅹ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作家們在小說的敘事風格上有什麼創新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落,引發了各個刊物追捧的熱情,但也只是一時的氣候而已。他們雖然未必具有什麼革命性的沖擊,但卻可能改變傳統文學的審美趣味和傳播方式。他們的敘事風格,已經最大程度地改變了經典小說的模式和價值取向,展示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與社會場景。這些人的故事是否概括地表現了新一代中國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難以斷言;但她們的小說提供了一種新鮮而有刺激性的生活景觀,迅速地製作出全新的消費社會的信息系統,構成了後歷史時代獨特的語言狂潮和思想碎片。這就是最年輕一代的中國作家,這與建構歷史和講述「民族——國家」的那代人相去甚遠。確實,她們是一批歷史失憶的文學精靈;如果說他(她)們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話,那麼,中國文學的未來發展完全是另一種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