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魯迅小說現代化成就

魯迅小說現代化成就

發布時間: 2021-07-26 01:23:05

❶ 魯迅小說的成就與特色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

把握魯迅小說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魯迅自己的兩句話:一是「表現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別」。前一句指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後一句指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創新。魯迅創作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並由此開掘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類題材。

魯迅觀察與表現的視角也是獨特的,即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拷問」,理解這一點,可以結合《葯》、《在酒樓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探討其藝術「視角」的獨特性與深刻意義。還要注意魯迅小說中常的兩種情節結構模式,即「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前者可以舉《示眾》等作品為析例,了解魯迅所要表現的麻木愚昧的國民性弱點以及對於「啟蒙」的無奈質疑。後一種模式可以舉《故鄉》或《在酒樓上》為析例,探討其中內蘊的「反抗絕望」的哲學和生命體驗。要注意透過情節結構模式看到魯迅獨特的眼光,既要考慮到通常的從社會批評所達到的意義層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體驗魯迅觀察人生社會的深刻感受。

所謂「格式的特別」,是指魯迅小說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創造性與先鋒性。如《狂人日記》中的兩重敘述角度及與此相關的反諷的結構。《孔乙己》外在喜劇性中所蘊涵的悲劇意味,《在酒樓上》作者主體的滲入以及通過人物「對話」關系所形成的互相駁難的性質,都可以作為分析的例證,考察魯迅小說的實驗性與先鋒性。要注意體會魯迅小說藝術是如何繼承傳統又沖破傳統,發揮了無羈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以上兩個要點都有難度,必須結合具體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討,尊自己的閱讀體驗,又注意從理論上解說這種體驗的原理。

❷ 魯迅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魯迅全集·影響——魯迅仍代表中華民族精神 近些年來,對魯迅先生的評價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一方面,在不少有關當代文化人影響力以及受喜愛的中國作家評選中,魯迅多次以最高票數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不斷叫囂,要從政治、思想、作品、人格方麵粉碎魯迅的神話。究竟今天該如何評價魯迅的地位?我們還應從哪些角度更好地研究魯迅的價值? 魯迅仍是大家崇敬的對象 新版《魯迅全集》昨天在書店首次與公眾見面,記者在北京圖書大廈隨機采訪了幾位讀者。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表示,魯迅在今天仍代表了中華民族精神,仍是大家崇敬的對象。 北京理工大學的馬偉同學告訴記者,雖然他並非中文專業學生,但一直喜歡魯迅,有同學甚至叫他「魯迅迷」。他告訴記者,很多同學表面不樂於承認自己喜歡魯迅,「他們怕別人說自己是故做高深,但內心都很崇敬他,在圖書館里魯迅的書比較搶手,魯迅在今天仍代表了民族精神。」 年僅40歲的史曉航是搞收藏的,家中甚至收藏有大量魯迅作品的小人書。「以前僅僅是喜歡看他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事情增多,我越發地感覺到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度,他的思想是沒時代局限的。」 「魯迅的作品告訴我們100年前的中國文化和歷史,他的作品已成為中國基礎文明的一部分,想要了解中國近代史,魯迅是繞不開的。」一位讀者告訴記者,他是閱讀魯迅的作品成長起來的,以後也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 經典作品總面臨諸多挑戰 「在社會文化潮流下,在東方文化保守主義和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兩面夾擊下,魯迅文化遭到了質疑、挑戰乃至否定。從歷史發展進程看,產生這種現象是可理解的。」學者陳漱渝認為,古今中外,經典作品都會面臨挑戰。在重新審視、重新選擇過程中,有的作品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的經典,經過沖擊將會發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學者林非則認為,對魯迅的研究,既要總結出發揮出魯迅思想光芒的見解,也得分析可能存在的片面觀點,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現,不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像當前少數並未認真閱讀魯迅作品的人,信口雌黃,甚至無端地進行謾罵,這樣的行徑實在是遠離了科學與文明,是令人可笑的。如果在我們的民族中,有許多的人能夠通過認真地讀書和學習,理解像魯迅這樣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思想家,理解他作品對歷史前進的啟示,那就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是不斷地走向真善美的輝煌前景。」 未來對魯迅的評價將更高 「有人說,未來對魯迅的評價,將比今天更高,我贊賞這種預言。因為魯迅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優美和最核心的一部分,參與編譯《魯迅全集》的學者和出版家,是以聖徒般的虔誠從事這一工作的,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魯迅的精神火炬,傳播著魯迅的思想。」林非說。 還有學者認為,魯迅是中華民族文化當中的寶庫,他的著作在中國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亞於古代的經,可以說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經書。「說它是寶庫,可以說魯迅所處的時代脈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裡體現了。他本身就是一部那個時代的歷史。同時,魯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時時代精神結合的最好典型。在那個群星燦爛的時代,魯迅在二者的結合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高峰。至於他對人民,對民族,對國家,對世界,他的理念,它的信心,它的奮斗,它的犧牲,這種精神更值得中華民族子孫代代相傳。」 現在尤應強調魯迅精神 魯迅的精神在當代有何意義?周海嬰強調說:「魯迅自己講過,希望自己的文字慢慢消亡。但這是沒辦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同物理學家、化學家研究出某個定律一樣,魯迅總結出的社會、文化、歷史的思想也是一種定律,是文化定律,是社會現象的定律。」周海嬰認為,在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期,魯迅的這個「定律」不太容易被改變,但一旦改變也就意味著社會有了更大進步。 還有學者認為,雖然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也在身後或生前就引起過爭議,但眼下魯迅所處的狀況還是不正常的,這種狀況是文化人的悲哀。這位學者說:「但我相信,這段時間不會長,因為違背規律,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是要強調魯迅的精神。市場經濟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特別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如沒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精神,那就是口袋鼓了,靈魂空了。」

❸ 魯迅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魯迅開辟了白話文的先河,是新文化運動是主將,他的雜文,被譽為插向敵人胸口的一把匕首!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影響了幾代人,他是舊中國少有的具有民族氣節和骨氣的作家。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拓展資料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

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❹ 魯迅的文學成就

1905-1907年,魯迅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魯迅的著作以小說和雜文為主,小說中《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等較為知名。魯迅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

他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4)魯迅小說現代化成就擴展閱讀

魯迅的生平簡介

魯迅1881年出生在一個士大夫大家族,七歲開始結束啟蒙教育,十二歲在三味書屋學習,打下了扎實的文化功底,並對藝術和課外書籍有著很大的興趣。然而,十三歲那年,魯迅的祖父深陷科場案子被關進監獄,加上父親病重去世,家道中落,這些經讓他看清了社會的冷暖。

1898年,魯迅離開故鄉到南京求學,先後在江南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下面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開始讀先進的自然和社會科學,深受新思想的影響。1902年,魯迅畢業後公派到日本留學,先在弘文學院學習語言,然後到仙台醫院專門學校正式學醫,期間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參加了反清革命,並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

魯迅回國後,在浙江的兩所師范學堂任教,參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蔡元培請魯迅擔任教育部的官職,並任教於不同的學校。俄國十月革命以及陳獨秀等人的宣傳,魯迅備受影響,參與了五四運動,並發表了《狂人日記》等名篇。

1926年,魯迅趕赴廈門大學當文學系教員並擔當國學院教授,兩年後創辦《奔流》,並1930年主導了左翼最佳聯盟創立。1936年,五十五歲的魯迅因病在上海去世。

❺ 魯迅的小說創作對中國小說現代化有什麼貢獻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及現代小說理論的開創者。魯迅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說。他以《吶喊》、《彷徨》顯示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實績」,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先河。現代小說在他手裡開創,也在他手裡成熟。他的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僅是現代小說的開創者,而且也是現代小說的理論開創者。他的小說理論,來源於他豐厚的文學理論觀念,更得源於他的創作經驗,比那些純粹的小說理論,更具有說服力和指導性。首先,魯迅先生創作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小說」,為中國小說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普通民眾,寫出了"人的覺醒";他用白話創作,用截取生活片斷的方法來顯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種種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他吸收和借鑒了現代西方小說的經驗,使敘述方式和敘述角度多樣化;他是中國小說走向現代化的優秀旗手。從中國小說發展史來看,魯迅確是現代小說的開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發表於《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其次,魯迅的小說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又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是第一個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深刻的反映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當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壇成了「寂寞荒涼的古戰場」之後,魯迅又發現其間從四處鄉間跑來北京「僑寓」的一代年輕作者,所寫小說往往「隱現著鄉愁」,魯迅稱之為「鄉土文學」。這一命名也成為經典之論,被後起的研究者所廣為採納。魯迅「命名」不同於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於簡單的拿文壇的事例去「證實」某種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構成文學史現象的最有特徵的表現,上升為一種理論的概述與定位。類似的「命名」在魯迅的其它論述中都有表現,如論述莽原社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飆社對惡濁社會的譏刺搏擊以及「虛無的反抗」,「未名社」在將「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等等。魯迅尋找這種種不同創作傾向之間的轉換或對立的關系,實際上這幾個社團又都環環緊扣,此起彼伏地裝點了20年代中期的文壇。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題—— 連同他們的破衣衫、悲哀的命運和痛苦靈魂帶領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虛幻的民生,人民還是在水深火熱之中煎熬,魯迅以作品將人民從精神上解脫,這是一種從理論上的改觀。在魯迅的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一樣機智能幹、純朴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魯迅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一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一個可悲、可嘆的鮮活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一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值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魯迅在新文學所採取的不同思路讓我們看清了新知識者在資源建構上的不足。魯迅在師承上,他支持錢玄同,肯定文學革命的白話文文言,「白話在生長,總當篤信進化論,相信「文學救國」的思想倫理意義,而且在白話文問題上以《新青年》主張以後為大關鍵」。在他的文學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來追慕魏晉文學的事實也早為論家所注意了。魯迅通過發掘提煉特定的文學現象來把握文學進程,並在解釋這些現象時,充分注意其與社會思潮的聯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學現象的創作心態與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所謂「歷史的聯系」就是很具體可感。魯迅通過文學現象的提煉去展示文學發展過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點總攬全局,抓環節體現過程,這是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他的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秉承了諸家的眾才之長,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託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很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盪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這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為心聲。魯迅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魯迅宛如滾滾長江之上的一顆熠熠閃光的指路航標,魯迅的作品永遠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珍貴瑰寶。

❻ 魯迅的作品成就

魯迅開辟了白話文的先河,是新文化運動是主將,他的雜文,被譽為插向敵人胸口的一把匕首!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影響了幾代人,他是舊中國少有的具有民族氣節和骨氣的作家。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拓展資料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

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❼ 魯迅的主要成就,急需!!!!!!!!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 《孔乙己》《狂人日記》《明天》《社戲》 《頭發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葯》 《彷徨》文集

❽ 魯迅的作品和成就有哪些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作品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魯迅小說之所以既是現代小說的開端,又是現代小說的成熟的標志,不僅在於它體現了「五四」啟蒙運動和思想革命的時代要求,而且還在於它將西方小說的手法技巧與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精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題材、構思、心理描寫,以及小說的體式和語言等方面都對傳統小說進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實現了中國小說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魯迅小說最重要的貢獻是題材上的突破。中國的傳統小說歷來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或綠林好漢的世界,即使是描寫人世間的生活,也是不離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傳奇性和情節的曲折性為特色。然而,魯迅的小說,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即使是表現當時社會上的重大事件,也常常是通過人們司空見慣的一些小事和生活場景來實現的。《狂人日記》寫的是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吃人本質,卻只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日記來披露。《孔乙己》寫的是造成幾千年中國知識分子屈辱歷史的科舉制度的危害,講的只是一個鄉村讀書人的幾個片斷。《葯》寫的是啟蒙不被人們理解的悲劇,講的也僅僅是一個「人血饅頭」的故事。《風波》寫辛亥革命在農村的影響,講的卻只是一場鄉場上的「辮子的風波」。《阿Q正傳》寫的是中國人的靈魂,講的也只是一個鄉村流浪漢的生與死。小說題材的變化反映了社會風尚和時代精神的變化,而在五四時期,魯迅將小說的題材集中於主要承擔啟蒙任務的知識分子和長期處於愚昧狀態的農民,則具有十分突出的時代意義。

魯迅小說在五四時期眾多取材於普通人生的小說中一枝獨秀,則在於它總是能夠從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出生活中所蘊含的「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並形成獨特的冷峻風格。在《祝福》中,作者講述了一個在江南農村隨處可見的故事。一個連自己姓名都沒有的女人「祥林嫂」,丈夫祥林去世後,婆婆卻行使「家長」的權利,逼她改嫁。經中人介紹,祥林嫂逃到魯四老爺家做幫工,可還是被婆婆賣到了賀家。然而,她第二個丈夫也去世了,惟一的一個孩子也被山裡的狼叼了去,她又回到了魯四老爺家,可她卻成了大家眼中的「瘟神」,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祝福」都不再讓她沾邊,她只能求助於神,在廟里捐了門檻作為自己的替身,以贖自己再嫁的罪過。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得到魯家的寬恕,最後,她帶著對靈魂是否存在的懷疑,在熱烈的爆竹聲中靜靜地死去。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且,更看到了她無論怎樣反抗、掙扎,也無法逃脫的悲慘命運。她的第一任丈夫小她11歲,婚姻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可婆婆要她再嫁時,她卻逃跑、以死相抗,她不願違背「從一而終」的倫理道德。她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時,暫時做穩了奴隸,所以,不久臉色就紅潤了起來。可她第二次到魯四老爺家時,卻是想做奴隸而不得了。一個尋常故事,經過魯迅的講述,卻總是讓人沉思,讓人不安,甚至讓人震驚。

魯迅的小說常常讓人震驚,不是因為它在題材上有所突破,也不是因為它在人物的心理描寫上有多麼細膩,而是通過心理描寫配合言行描寫「畫」出了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葯》中的華老栓的愚昧,是通過他去殺人現場買人血饅頭的過程,特別是他用手摸藏在內衣口袋裡的「硬硬的」銀元和在現場專注在饅頭上的眼神表現出來的。《肥皂》中的四銘封建道學家的虛偽臉嘴,也主要是通過他與妻子和幾位同道的對話表現出來的。然而,在這些人的話語和行為中,越是具有生活閱歷的人,就越是能讀出更多更豐富的「潛台詞」,讀出人物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潛意識。這被後人們看作是中國小說向現代轉型的顯著特徵之一,對後來的現代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魯迅小說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在小說體式和語言上的藝術創新。中國傳統小說是在文人的史傳文學和勾欄瓦舍里的說書藝術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既重視人物的語言和行為,也重視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魯迅小說繼承了傳統小說重視人物的語言和行為的優點,卻打破重視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常規,從西方小說那裡學習到了截取生活「橫斷面」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順序,而根據內容需要安排情節,並借鑒詩歌、散文和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創造出了種種不同的小說體式,如抒情詩式的《傷逝》,散文式的《故鄉》,獨幕劇式的《孔乙己》等。《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中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中國傳統小說中,大多是筆記體和章回體,並多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作品中的語言,小序是標準的文言文,正文卻是標準的白話文,其白話文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又絕不亞於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國現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的過渡。《狂人日記》雖然從題目和體式上都借鑒了俄國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說,但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內容上都很好地表現了中國本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意識,創造出了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而且,魯迅小說在體式上總是不斷地推陳出新,正如茅盾在1923年的《讀〈吶喊〉》中說的:「至於青年方面,《狂人日記》的最大影響卻在體裁上;因為這分明給青年們一個暗示,使他們拋棄了『舊酒瓶』,努力用新形式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許多人們上去試驗。」

❾ 魯迅文學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斗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網路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等。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的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熱點內容
穿越古代教書的小說女主 發布:2025-10-05 21:24:56 瀏覽:287
小說推薦雲南支教 發布:2025-10-05 21:20:43 瀏覽:418
免費全本小說在線閱讀浴火摯愛 發布:2025-10-05 19:43:24 瀏覽:570
反黑檢察官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10-05 19:42:32 瀏覽:747
卧龍生全集武俠小說 發布:2025-10-05 19:24:06 瀏覽:224
游神網小說閱讀 發布:2025-10-05 19:23:56 瀏覽:499
側耳聽風的全部完結小說全集 發布:2025-10-05 18:48:22 瀏覽:686
喬喬蘇歷程的小說什麼名字 發布:2025-10-05 17:53:51 瀏覽:686
小說全搜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05 16:22:59 瀏覽:997
小蠻腰姜之魚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10-05 16:22:59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