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小說發展史概況
⑴ 介紹一下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以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發展的歷史為背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系統論述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綜論部分,從縱向方面論述了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階段及特點、近代文學思想流變與中外文藝思潮交匯融合等近代文學發展的構架與軌跡;下編為文體部分,從近代文學詩(詞)、文、小說、戲劇、民間文學五大文體和作家作品的橫向方面探討其變化發展的特點與內容。《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資料翔實,評述客觀,從探索文學發展規律的角度著眼,對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⑵ 現代小說發展史起源
現代小說的興起於民國時期,繁榮於新世紀,尤其2003年網路小說的涌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作家成為小說創作的生力軍,產生了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網路小說家,2000年以來,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出現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網路小說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瓏」以及以起點為代表的武俠玄幻小說作者群的出現和形成,標志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⑶ 中國近代小說有什麼發展
中國小說創作領域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卻聞不到一點新鮮的氣息。據《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的著錄,從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六十年間,作品依然是傳統型的。如人情小說《兒女英雄傳》《綉球緣》,神怪小說《升仙傳》《鬼神傳》,歷史小說《群英傑》《鐵冠圖》,公案小說《小五義》《彭公案》之類,與古代的小說沒有本質的區別。以前評價較高的以《官場現形記》為代表的譴責小說,在揭露社會黑暗方面確實很尖銳,但這裡面所謂的「揭露」有太多的虛誇,缺乏對人物的真實理解和同情,辭氣浮露,卻成為它的致命傷。值得重視的小說應數以妓女生活為中心兼及社會各色人物的《海上花列傳》,它以自然平實的文筆,描繪了在畸形的社會和畸形的生活處境中人性的變異狀態,善於從人物不動聲色的言談舉止中反映其微妙的心理,在若干方面具有現代小說的特色。只是它的情調過於灰暗,作為長篇小說來看,它的情節也過於瑣細。惟此之故,有的文學史家甚至把這一時期的小說說成是「趨向衰落以至倒退的狀態」。由此可見,在這一為史學家劃定的「近代史」范圍內產生出來的小說,確實並不具備「近代」的「精神」。
⑷ 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的介紹
本書勾勒了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突出論述了晚清小說理論的「現代化」轉化,以彰顯現代小說理論的發生與古代小說理論的淵源關系;重點從現代小說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現代小說理論的成熟與繁榮、現代小說理論的深化與同歸等三大方面,系統梳理、論析了現代小說理論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小說理論的「現代性」特徵。以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結合審視,全面考察了每個時期的小說理論觀念的演變、小說理論與小說創作、小說創作的影響以及重要的小說理論批評家的批評個眭及其理論建樹,從而揭示現代小說理論發展的歷史特點及其規律。
⑸ 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的作者簡介
謝昭新,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學術專著5部、合著4部、主編教材4部、參編教材5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120餘萬字。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2項,省圖書獎三等獎1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社科項目3項。安徽省模範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⑹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⑺ 中國近代小說的發展史 200-300字
經過很長時間的孕育,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小說粗具規模。這一時期的小說就其內容,大體可分為「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兩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宗教迷信思想盛行,神鬼小故事不斷產生,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也就大量出現,保存到現在的有三十餘種,其中干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是這類小說的代表。
處於小說發展初期的「志怪小說」一般還只是粗陳梗概,目的在於證明上天和幽冥境界的存在和感靈,但也有粗具短篇小說規模的作品,如《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就以短小的篇幅記錄了一個驚險曲折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品評人物之風盛行,因此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軼事小說」便興盛起來,比較完整地保存到現在的是《世說新語》。它是初創時期的「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編撰人是劉義慶(403~444)。
《世說新語》大部分篇幅描寫士族階層的「名士風度」,還有一些記載了晉司馬氏的暴政、豪門士族的享樂生活,此外還有稱頌好人好事的內容。善於通過富有特徵性的細節勾勒人物性格,記言敘事巧妙結合,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是《世說新語》藝術上的成功之處。《世說新語》是中國筆記小說的雛形,對後世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的許多故事被後代作家常做為創作素材加以利用。
到了唐代,中國小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題材上仍離不開搜神索逸,但較之魏晉南北朝小說,情節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鮮明,文辭更華艷,結構更闊大。
唐代稱小說為傳奇。唐人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短篇小說的成熟。因為它已超出了記錄傳聞逸事的范疇,而成為文人有意識的創作。唐人傳奇大體可分為三類內容:
1
⑻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⑼ 誰能說一下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概況
中國現代文學各類文體的發展概況
(一)現代小說:堅實而輝煌的足跡
中國現代小說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發表的魯迅的《狂人日記》為標志,它是與中國現代文學同步發展的。整個中國現代文學30年的歷史進程,伴隨著中國現代小說興起、發展、深化的艱辛、堅實而輝煌的腳步。
中國現代小說是在與傳統舊文學的深深「斷裂」和外國文學的猛烈「碰撞」中誕生的。因此,中國現代小說的出現不僅僅體現出它在文學或文體等方面的價值,更顯示出一種文化的意義。就是說,中國現代小說的首要價值定位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國小說的淵源悠深,明清以來更是出現了眾多的白話小說,以全新的思想內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掀開了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中國現代小說自覺擔負了展示中國社會歷史進程、反映現代國人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重任。中國現代小說雖然是全新的、獨創的,但並不意味著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發展得益於縱橫多向的繼承與吸取。中國傳統小說的思想精華與多種藝術技法在現代小說中有一種無形而深刻的承傳;本世紀初開始大量湧入中國的各種外國文學的理論觀點、創作思潮和藝術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國現代小說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個性的文化偉人魯迅在談及自己「怎樣做起小說來」時說過:「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這決不是自謙,而是真實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廣博敏銳的胸襟與現代性的知識結構。的確,在魯迅的《狂人日記》里,既有俄國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啟示和影響,又有自不同側面的生活原型,還有作者早年學醫的專業知識,當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負的沉重歷史重壓以及力圖超越這種重壓的現代人的熾熱理想。最終又經過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高度典型化過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國現代文學及現代小說的起跑線上。這種廣為接納多種素養進而構成自己的獨特價值,正是中國現代小說意識的深刻體現,
(二)現代新詩:高揚生命激情的風帆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學雖然以文為本,以文為正宗,但卻掩隱不住詩歌創作的奇光異彩。詩的格式,詩的韻律,詩的意境,在我們這個舉世公認的詩歌王國里幾乎已完美無加,登峰造極。面對這歷史的詩碑和詩碑的歷史,人們只能嘆為觀止矣!
然而,歷史畢竟又發展到了一個根本性轉折的關頭。20世紀初,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向解體,社會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開始啟動。社會歷史的發展與變動要求詩歌也有新的根本性變動,並為這種變動提供了一切新的條件。
數千年燦爛輝煌的傳統詩歌與詩歌傳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抉擇。
「五四」文學革命實績的一個特徵,即新文學作品產生了普遍強烈的轟動效應,而這一點在現代新詩方面的體現尤為突出。雖然有白話小說、白話美文及現代話劇先後問世,甚至有魯迅的《狂人日記》為現代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文學作了開天闢地之舉,但畢竟新詩的出現與傳統詩歌的比照太鮮明,反差太懸殊了。當那些諸如「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類的白話新詩嶄露頭角的時候,人們普遍感到疑惑:這就是新詩嗎?一個有著悠久詩歌傳統的國度以後就按這種樣式來寫詩嗎?
「五四」終究是一個創造的時代,而創造的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具有一種更為寬容的文化心態。除舊更新的時代特質,容納百川的社會氛圍,終使稚嫩的現代新詩江河千里,蔚為大觀。從「五四」時期的蹣跚學步到現代文學史階段的結束,中國現代新詩已經是名家輩出,流派眾多,形成了民族化、大眾化、現代化、多樣化的繁榮格局。
從風格流派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新詩可大體歸為:早期寫實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詩派、小詩派、新月詩派、象徵詩派、現代詩派、中國詩歌會派、「七月」詩歌派、「九葉」即新現代詩派、晉察冀詩派等。
(三)品種繁多的散文
相對中國現代小說與詩歌波瀾起伏的發展勢頭而言,現代散文的發展較為平和沉靜,盡管也有雜文的憤激之聲,但總體來說現代散文以一種更為厚實的步伐平穩地前行,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繁榮新的品種,從「五四」初期的隨感錄到蔚為大觀的雜文運動,從小品文年到報告文學的興起,現代散文在多種形式的發展變換中迎來了勃勃生機。
現代散文是與五四文學革命同步興起的,在五四時期即取得了累累碩果。以《新青年》為核心,出現了一大批「雜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隨感錄」專欄,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學革命的先驅利用雜文的藝術形式表達思想,闡明主張,抒寫個人情懷,而在這過程中,雜文即已悄然生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俞平伯等人的雜文創作,為雜文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到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動盪的朝代和黑暗的社會,更加強烈地引發了廣大進步作家的憤激之聲,更有魯迅雜文創作的實際帶動和深刻影響,於是在30年代出現了一個凡進步的、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甚至不同陣營、不同審美追求的作家,幾乎無人不寫雜文的壯觀景象。魯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達夫、老舍、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許地山、豐子愷、胡風、阿英、柯靈、陶行知、周建人、林語堂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雜文作家群,作家之從,作品之多,實為新文學史所罕見。特別是魯迅後期雜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蘊和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顯示了雜文創作所達到的新的高峰。第三個十年的雜文創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時代政治斗爭,把雜文的戰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說,現代雜文的生長與發展是伴隨整個新文學的戰斗步伐艱難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話劇文學
相對中國現代小說、詩歌和散文而言,話劇又更顯得獨特。在中國的傳統文學樣式中本沒有話劇這種形式,它是20世紀初葉才從國外傳入我國的「舶來品」。盡管話劇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並不長,但它發展的勢頭卻很迅猛,在短短的數十年內出現了一大批風格獨特、聞名於中外文壇的優秀話劇作家作品。話劇這種外來的文學品種,在中國的藝術舞台上紮下了根。
五四時期,話劇作為「舶來品」只是處在探索階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現代話劇團體。歐陽予倩、洪深、田漢、胡適等人開始了最初的話劇嘗試。最早公開發表的話劇劇本是胡適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終身大事》。隨後出現了田漢早期劇作《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洪深早期劇作《趙閻王》,丁西林早期劇作《一隻馬蜂》、《壓迫》、《三塊錢國幣》,等等。這些早期的嘗試對外國話劇形式吸取較多,雖然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生活,但藝術上還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國的讀者和觀眾全面接受。
第二個十年,話劇文學創作開始走向成熟。這尤其得力於曹遇禺的劇作。他在30年代先後創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稱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創作了《北京人》,並把巴金的小說《家》成功地改編成話劇,他的這些劇作真正奠定了中國現代話劇發展的基礎,使話劇這一新的文學樣式在中國紮下了根。這一時期,洪深、田漢等人劇作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洪深的《農村三部曲》、田漢的《名優之死》都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劇作。中國現代劇作家也開始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⑽ 中國近代小說發展史
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文言文小說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也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明末清初,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紅樓夢》之後,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