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

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6-20 19:14:38

Ⅰ 為什麼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對「虛構」有如此不同的認識

由於社會背景和思想局限性,古代小說通常會虛構一些狹義之士或是敢於反抗統治階級的英雄人物,再有就是神通廣大的神仙去幫助弱小人群或驅除妖魔.這些都反映出古代人對當時統治者不滿,希望出現救世主來鋤強扶弱.不過古代小說的思想相對被動,都是盼望有個好的統治這來解救他們於水火.

而現代小說則過於自我,作者描寫的或神仙,或妖魔,都有強烈的慾望.他們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想得到美女的芳心;要不就是平凡的人突然得到某種力量,然後大顯身手.作者書寫的主人公都有意無意的有強烈的表現欲.這表明現代人壓力比較大,自我意識又較強.卻又沒能力改變環境,或鬱郁不得志,得不到他人賞識.所以用這種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慾望.

Ⅱ 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主要區別

形式上的區別
一、文學發展的世界性規律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間的文學發展的不同規律,
二、文學藝術的形式美的總規律與不同門類的形式美的特殊規律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任何政治信仰和美學趣味的作家來說,他都無妨懂得更多的現代技巧,從而在儲藏最豐的武器庫中從容選擇最新的優良武器,去豐富和發展他征服讀者的魅力。

Ⅲ 為什麼現在的小說和傳統小說有很大的區別

我個人覺得,語言表情與敘述是相輔相成的,但敘述方面則更加可以反映作者的寫作水平。其實就算是現在,在很多優秀的作品上,敘述方面的描寫還是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我想你平時看的小說都是流水帳一類的比較多。像網文的小說,都是非專業作家寫出來的,只是類似快餐一類的東西,只是方便,但沒營養,雖然我現在也在寫,呵呵。

Ⅳ 什麼是傳統小說

一、文學發展的世界性規律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間的文學發展的不同規律,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從宏觀的角度看,世界上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學發展雖然各有其異,但確確實實存在著某些共同性的規律,如在文明史初期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神話、史詩,後來都有一個詩歌盛世,再後來又都有一個戲劇的勃興期,而小說這種形式都出現得比較晚……文學作品最初使用的就是當時人們的口語,後來又大體都有一個趨向於脫離當代口語而書面化的「文言」時期,而到近代,則又都先後重新復歸到「白話」……在「比較文學」研究者筆下,不是已經爬剔出了許許多多從內容到形式上都「不謀而合」的例子了嗎?所以,我們必得承認:整個世界的文學發展,是有它的某種客觀規律的,過去存在著,現在也存在著。因此,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包括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它們各自的最好的文學是可以並且應當互相交流、借鑒的,它們作為全人類總文化積累的一部分,是具有同等價值的。

然而,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間的文學發展,又有著鮮明而強烈的不同之處,即使社會制度大體相同,但由於經濟發展狀況、作家的構成狀況不同、讀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印刷出版的能力和水平不同等等因素的存在,也會使得各自的文學發展被各自特有的規律所左右。坦率地說,由於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文學發展必須在「四個堅持」的前提下行進,以及我國目前作家的構成狀況、讀者的構成狀況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教育和社會生活結構等等因素,都使得我國文學的發展,在現代更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

我總的感覺,是你過分地從宏觀角度——即世界文學發展的總規律上去看問題,而未能充分地從相對而言的微觀角度——即制約現代中國文學發展的特殊規律上來看問題。

比如說,中國農村的面貌雖然在近一二年內有了一個很可喜的變化,就是農民普遍富裕起來了,但農村讀者的文化水平和哲學習慣還很難說有了多大的改變,因此,中國的作家為他們寫作品時,盡管也無妨從高行健小冊子所分析的現代小說技巧中汲取營養,但畢竟還不能一律跌入「現代派」范疇中。不僅農村狀況如此,就是一般的城鎮居民中、許多工廠礦山和解放軍部隊中的工人、服務行業的各類服務員、戰士,他們的文化教育程度和作為審美主體的哲學趣味和哲學習慣,恐怕也還很難消化「現代派」的文學作品。

熱烈地歡迎中國「現代派」文學作品,為之歡呼,為之傾倒,或為之爭論,為之褒貶,乃至為之不滿足而有更高渴望者,大體上還是城市中少數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特別是中青年,又特別是大學生。我當然同你一樣,贊成有的作家——包括我們,包括我——有時候為他們創作,因為他們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中他們作出的貢獻甚至將比一般人更多更大,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確需要「現代派」!並且,經過一段發展,前面說過的那些工、農、兵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欣賞趣味有所變化之後,他們當中的一部分(註:不是全部!)也有可能加入到欣賞「現代派」文學的讀者行列中來,從而又促進「現代派」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不過,不被稱為「現代派」而也隨著時代前進的作家們,一定仍然擁有最多數的讀者,這些讀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後不是傾向於欣賞「現代派」作品,而很可能是更傾向於對傳統的文學形式提出更高的技巧要求。

二、文學藝術的形式美的總規律與不同門類的形式美的特殊規律,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又究竟如何?你在給李陀的信中,似乎過多地從文學藝術的形式美的總規律出發,強調形式本身的獨立性到了一種近乎絕對化的程度。不錯,在文學藝術的某些門類中,特別是你所舉出的建築藝術、工藝設計(如汽車外型設計)等等領域里,有時的確很難說它的形式同它的內容有多少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透過形式本身所體現出的哲學傾向、政治傾向、倫理道德傾向……如果說不是近乎沒有,也是曲折而又曲折、微渺而微渺的。在大多數工藝美術設計中、某些題材的造型藝術中、書法藝術中、園林藝術中,乃至某些無標題音樂中,形式美也往往(當然不是全部)具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然而一到文學領域,特別是一到小說這一品類,似乎就很難把內容與形式這么清爽地分開了。顯然,小說這一訴諸讀者第二信號系統的東西,在體現形式美上有著它的特殊規律,這一規律的特殊性,是必須加以仔細研究的。

我以為高行健在他的小冊子中,是比較注意細致地研究這一規律的。他很少像你那樣在肯定西方現代派作品時,因為欣賞其形式的奇突詭麗,便禁不住過多地去肯定它們的內容,他似乎是盡量把那形式美拆卸為諸種技巧元素,加以考察,這樣就讓人覺得他是學到了斯大林研究語言學的啟發。語言本身不是上層建築,沒有階級性,只有當使用語言的主體(人)把字詞句聯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時,才有可能體現出一定的政治傾向、階級情感或道德觀念,因而對於任何一個階級的人來說,掌握好語言都是必要的,在這過程當中無妨互相學習、借鑒。現代小說技巧(不是整個形式本身)也應當看作是沒有階級性的,因而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任何政治信仰和美學趣味的作家來說,他都無妨懂得更多的現代技巧,從而在儲藏最豐的武器庫中從容選擇最新的優良武器,去豐富和發展他征服讀者的魅力。
引用網路知道的

Ⅳ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我覺得主要就是語言方面,古代小說言簡意賅,經常有力魄千軍之勢,想像空間大;
現代小說語言表達好的通俗易懂,讀著也舒服,能跟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感時傷世,但是沒有古文的氣魄;寫的次的就只能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了,否則就是垃圾……

Ⅵ 現代小說與古典小說的區別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呵呵,不好意思,分給我吧...

Ⅶ 古典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

倒死。
首先,如果沒有一定閱歷的人,古典小說是無法看懂的,中國的古典小說起步較晚,一般到明清時期才成熟,由於中國文人普遍認為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所以中國的小說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壓抑。

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逐漸普及,梁啟超,胡適等人大力提倡小說救國論,再加上經濟利益的推動,(小說可以賣錢)小說創作突飛猛進,這時候的小說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了,比如茅盾,巴金,沈從文,老舍。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Ⅷ 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有啥不同

傳統小說用詞比較深奧,難懂,韻味深長,也諷刺了很多東西,要細讀慢讀。
現代小說也有深有淺,用的寫作方法和傳統小說不同,蘊含著的東西有些一看就懂,有些要了解當時的歷史,慢看才能明白寫的是什麼。
其實與其光說有什麼不同還不如你自己去讀一讀這些小說,自己去體會才會更明白。

Ⅸ 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數字化」已經迅猛地深入到社會的主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文學作為折射生活基礎的精神世界的一面,其形式和內容正在發生變化。文學將必然大量地體現知識經濟和網路經濟的特徵。在這個背景下,網路文學出現了,而且發展非常迅速。從某種意義上說,網路文學的出現和發展是有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的人類現象。它應該是人類傳統文化的一種延伸。
問題是網路文學來得似乎太迅速了。從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產生的傳統文學在遭遇網路文學時,在交融和包容方面出現了問題。
網路文學更傾向於生活情感
傳統文學更傾向於精神文化
更有不同的受眾人群 不存在沖突矛盾

Ⅹ 中國當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熱點內容
女主是金燦燦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5-14 00:51:35 瀏覽:571
末日類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4 00:47:14 瀏覽:393
受重生在校園小說 發布:2025-05-14 00:33:43 瀏覽:945
都市之我變成小說迅雷下載 發布:2025-05-14 00:15:10 瀏覽:581
名門妻約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4 00:02:10 瀏覽:98
女生校園小說完結 發布:2025-05-13 23:36:24 瀏覽:361
現代唯美小說書名 發布:2025-05-13 21:28:37 瀏覽:19
現代百合小說總裁 發布:2025-05-13 21:24:07 瀏覽:412
女生青春校園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3 21:24:05 瀏覽:494
最好看重生古代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3 21:09:15 瀏覽: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