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如何欣賞現代小說的語言藝術

如何欣賞現代小說的語言藝術

發布時間: 2021-07-24 03:10:17

『壹』 結合一部經典文學作品!談談「文學是語言藝術」的理解!!急急急急!

從一定意義上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談論文學最好從談論文學語言開始;提高文學感悟力,應該從提高語言感悟力開始。

語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人類豐富多彩、浩渺無限的內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學與其他藝術部類之間的聯系,在作品中呈現畫面美、音樂美;它能引導讀者進入作品意境,對作品進行再創造,由此產生喜怒哀樂愁怨思……當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訴諸視覺的一個個文字,或訴諸聽覺的一個個語音,它沒有真實的畫面、聲音,不提供多種感覺的直接享受,它是虛擬的、空靈的,對於不懂「這一種」語言的人來說,對於語言感受力低下的人來說,它是一堆「亂碼」,是一個看不清或看不見的未知世界。下面就開始我們滿目風光的文學語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樣理解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也許你對這句話不陌生,可你對這簡單的一句話當中的深刻意義領會多少?你對「文學」「語言」「藝術」三者之間的關系思考過嗎?這句話可以推導出這樣幾層意思:

文學屬於藝術大家族中的一個嫡系。

文學是靠語言呈現的一種藝術樣式。

語言是劃清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標志。

文學追求語言的藝術化和語言的創造性。

從文藝學的觀點來看,文藝或文學藝術大家族中的各種樣式都自有其特異的存在和表現方式,按照它們各自採用的媒介和規則的不同,通常將文藝區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等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的四個部類:

語言藝術:運用語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即文學。

造型藝術:運用色彩、線條和造型等藝術媒介,塑造人們可以直接感觸得到的藝術形象,如繪畫、雕刻和攝影等。

表演藝術:運用聲音的旋律、節奏或人體動作,塑造出訴諸人們聽覺或視覺的藝術形象,如音樂、舞蹈等。

綜合藝術: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材料、藝術手法和藝術規則,在舞台、銀幕或熒屏上展現藝術形象,如戲劇、影視等。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一起,構成了文學的材料。」也就是說,「文學的材料」不止一種,但語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質特性的材料。

二、文學語言有哪些主要特點?

文學語言不同於生活語言、科技語言、政論語言、公文語言,盡管它與這些語言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但畢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這些特色將它自身與這些語言劃分開了。

1.間接性

如果將「語言」這個概念「放大」的話,那麼可以說,繪畫使用色彩、線條「語言」,音樂使用音符、旋律、節奏的「語言」,電影電視使用鏡頭、蒙太奇的「語言」……這些「語言」都可視、可聽、可觸,創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學語言怎麼樣?它只是一個個語音或文字元號,不是形象本身,要經過讀者視覺接收和大腦加工轉換,才能在心裡產生畫面感、形體感、音響感、觸感、味感……如魯迅《故鄉》開篇寫「我」行近故鄉時所見: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里展現一幅語言文字的「畫面」,語言文字成為其中的傳達媒介,讀者先讀語言文字,再在腦海里喚起「畫面感」,產生陰晦的、蒼黃的、蕭索的隆冬嚴寒的印象;如果是畫家或攝影師來反映這樣的畫面,必定是直觀的,無須使用需要轉換的媒介。

間接性在一定程度帶來模糊性、未定性、多義性,這似乎是文學語言的「短處」,其實也是文學語言的長處。因為給廣大讀者留下了無限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讀者可以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填補其中的「空白」,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當中。我們常聽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沒有人把它當作貶義語,而是把它當作文學、賞活動的一個重要規律加以認定的。

2.形象性

如果說間接性是相對於其他藝術種類而言,體現語言的一般性特點的話,那麼形象性則是相對於其他語言種類而言,體現語言的文學性特點。

高明的作家、詩人有這樣的本事,用語言文字把人物勾畫得「活靈活現」,把物體狀寫得「纖毫畢露」,把風景描繪得如在「眉睫之前」,不僅如此,還能把人心深幽靈府描寫得「千姿百態」,把抽象事物描寫得「生動活潑」。你看「春風又綠江南岸」,在讀者腦海中喚起「視覺感」,一個「綠」的色彩,暈染了整幅畫面、整首詩的意境,千古為人所稱道。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這種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語言所沒有的,也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表現出來的。王國維還說:「歐公《蝶戀花》『面旋落花』雲雲,字字沉響,殊不可及。」王氏頗有天才穎悟,覺出歐陽修詞「面旋落花風盪漾」中的「聲音感」,聲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這里有一個奧妙,即作家、詩人寫作時,充分發揮形象思維,並且心盡量運用形象化的詞語。正如王力所說:「形象思維是文學問題,也是語言問題。形象思維是用具體形象來構思,表現為語言則是多用具體詞句,少用抽象名詞。」「多用具體詞句,少用抽象名詞」,這就是奧妙,為我們欣賞文學和進行文學寫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學語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於我們常常把「形象化的語言」理解成「文學化的語言」。

3.情感性

情感性是語言「文學性」又一重要體現。其他種類的語言,如科技語言、公文語言等,純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描述、說明事物,不需要表達言語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學語言則非表達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達的程度有高有低,表達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隱有顯。抒情性作品表情達意非常明顯,至於敘事性作品,只要認真體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動的線索、脈絡。

回顧前面引述的《故鄉》片段,作者在描寫景物時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非常直露地表達了「我」的內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說這句話,「悲涼」之意也隱約體現,你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不也透出幾分「悲涼」氣氛嗎?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以說,凡是好的文學作品的語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對此深體會,他說出了作家使用語言的要訣:「一篇作品須有個情調。情調是悲哀的,或是激壯的,我們的語言就須恰好足以配備這悲哀或激壯。比如說,我們若要傳達悲情,我們就須選擇些色彩不太強烈的字,聲音不太響亮的字,造成稍長的句子,使大家讀了,因語調的緩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們若要傳達慷慨激昂的情感,我們就須用明快強烈的語言。」(《我怎樣學習語言》)可見,情感、情調是支配語言活動的軸心,語言是情感、情調的外化。

三、怎樣理解漢文學語言的審美特點?

世界上各種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之美,漢語也不例外,借用前輩王力先生的話說,漢語之美有整齊之美、抑揚之美和回環之美。這些美都是音樂所具備的,都是語言擬音化的結果,堪稱音樂美。漢語的音樂美古已有之,古人的優秀詩文可付諸吟詠,響於口耳,可惜於今衰弱,文學語言的接受逐漸視覺化了。不過,如果我們細心地讀,靜心地聽,也能感覺出白話文的種種音樂之美來。

1.整齊之美

就像音樂有音符和樂段一樣,任何語言都有音節和語句。古漢語的音節都是單一的,每個音節的發音都有獨立性,也有相似性,這就為音節的整齊組合創造了條件。一句話是由一個個單音節組成的,這句話里前後語音可能形成音節的相近似,比如「綠肥紅瘦」「鳶飛魚躍」,其中兩兩對稱,形成一種整齊之美。推而廣之,如果兩句話意義相關,用詞相近似,句長相等,那麼這就是對偶句;如果在對偶句的基礎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當然排比不要求字數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個別字重復出現。對偶句和排比句也體現語言的音樂之美。試看這樣的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對偶

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龔自珍《病梅館記》)——排比

這樣的語句讀起來具有音樂感、旋律感。

其實,優秀的白話文也體現整齊之美,例如:

……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郁達夫《故都的秋》)——對偶、排比

2.抑揚之美

漢語的四聲盡顯抑揚頓挫,由四種聲調組成的語句有無數變化的抑揚頓挫。所謂抑,指語音短促,帶降調;揚指語音長揚,帶升調。如此富有樂感,與音樂很相似。我們的祖先把古漢語抑揚頓挫的規律研究得深入細致,也把抑揚頓挫的聲律美發揮到了極致。這主要體現在詩詞平仄的運用上。試看下例: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讀入聲,歸到仄聲里,我們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讀音來讀。讀這種嚴格按平仄規則寫的詩,要注意語音的長短、高低、升降的變化,平聲上揚而悠長,仄聲下降而短促,這樣可接近於古詩本來的聲律要求,表達抑揚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嚴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話詩和白話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復存在,但漢語的抑揚之美仍舊保留,只不過是以現代形式呈現,變得更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李樂薇《我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

的空中樓閣》)

首先,這些詞語的平仄錯落有致,創造了悅耳的聲律,也許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觀上卻具有聲律之美;其次,開頭兩個對稱句,讀起來短促,然後一個19字的長句,讀起來舒張。如此變化多端,緊舒有致,創造了漢語新型的抑揚頓挫。

3.回環之美

詩中的用韻與音樂中的旋律回環有些相像,創造了語言的音樂之美。古代的賦文也押韻,現代新詩、新諺語也押韻。所謂押韻,就是同一個母音在句尾的重復。押韻對於詩文的效果,就是回環之美。

古詩詞的押韻情況是顯見的,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須押韻,不過詞的押韻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韻,也可能三句押韻;平聲韻和仄聲韻分開,不像現在這樣通押;還有入聲韻,這是古詩詞中特有的,入聲現代普通話已絕跡,在現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況比較復雜,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現是押韻就夠了。入聲韻的絕跡,屬於「音變」現象,古代發音和現在所不同;不僅如此,還有其他的押韻,現代人讀來覺得不押韻,但在古代是押韻的。總之,古詩詞押韻較為分明,造成優美的旋律,給我們誦讀帶來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賦和散文的用韻易於被忽略,值得一提。賦是押韻的,漢賦是典型的賦,我們讀得少。如高中課文蘇軾《赤壁賦》有些句子押韻: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如果細心地讀,可以發現古代有些散文也間或押韻,如柳宗元《愚溪詩序》:

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違」和「歸」押韻,「夷」和「知」押韻。如果我們只看不誦讀,是不容易察覺其中押韻的;如果多誦讀,就容易讀出韻味來。

從現代文學語言的情況來看,語言回環之美主要不是表現用韻上,而是以片語和句子為運用單位,呈現多種形式。它也與語句的整齊之美相關,如前面提到的「黃酒之與白乾……」就既有整齊之美,又有回環之美;它還有詞句的小回環,自有一種旋律感,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故都的秋》)前面提到的「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也是一種小回環。

當然,漢文學語言之美不止這三方面的內容。只要我們時刻牢記「漢文學語言是最美的語言」這一信念,那麼我們上語文課讀課文,在課外讀書報刊,都能體會到這種語言之美;我們平時說話,或演講,或交談,都會自然地表現出這種語言之美。

四、怎樣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作家詩人嘔心瀝血的創造產物,是人類語言的精華。它具有深味性、伸縮性、多變性等特點,讀者把握起來既有挑戰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義、意味、意韻的「縱深地帶」無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品味這樣的語言的目標指向,應該是它的深層意蘊、弦外之音和審美效果。這樣的品味活動,不同於學習實用性語言,不同於學習外語——那是偏於語法分析、實用效果分析和運用性訓練,多有理性的判斷推理,於情感、美感、聯想、想像無涉。那麼,中學教學中的品味文學作品語言活動究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1.要重視整體把握。

語言的音節或文字的有機組合,構成「語言場」;文學作品的語言場不同於別的語言場,這種場的強力和魅力都遠遠勝出其上。所以品味這種語言應有良好的整體感或「場感」。「場」照亮了作品的每個細節、每個局部;作品中的字詞句靠這「場」來定義、定性,它們離開這「場」就還原到字典、詞典中去了,成為只有單一的平面的意義的語言材料了。

例如《故都的秋》的核心語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中的「悲涼」一詞是大家都能認能說能寫的,它至少有這么三重意蘊:

(1)詞典義:悲哀凄涼。(《現代漢語詞典》)

(2)普泛的文學意義:對往事或現實的沉痛感慨;即景生情的悲傷;復雜的人生感受。

(3)《故都的秋》中獨特之義:作者顛簸於人生旅途,身心疲憊,深感悲涼;看見秋景引發美好的情懷,表達了一種審美感受;美好情懷中滲進人生的苦澀味,是美感與苦澀感的混合生成。

此三者的意義逐層擴大,又逐層具體化,由單一性趨向多義性,而且由於讀者個人的情況不同,對郁達夫筆下「悲涼」感受的細微差別何止百千。

我們為什麼能品味出這么多的內容呢?這得益於對《故都的秋》的「文章場」「語言場」的把握,體現一種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認知的確定性。記住,這是品味語言的常規。

2.要重視微觀分析。

不能只是單純地「高屋建瓴」地「俯視」,還應沉潛到語言的溪流和浪波的底層,察看語言「美景」的各個重要的精微細部。需要發揮你的解詞讀句的能力,需要你對語言細節「末梢」具有一定的敏感。

例如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標題耐人尋味,「忘卻」與「記念」本是一對矛盾,怎能組合在一起,並作為標題醒目地列出?其中匯集各種意味:有對國民健忘大腦的提醒,有對作者自己放下精神重負輕裝上陣的激勵,有對反動派「瞞」和「騙」的憤怒。簡短的語句里可作出大文章。

這種微觀分析,重在「精細」,在「細」字上下功夫,從「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讀者百味;作者未必這般,讀者感慨萬千。

3.目標指向是深層意蘊、審美效果。

(1)深層意蘊:指文本義、語境義,而非詞典義、淺表義。有些眾人皆知的語言深層意味應該挖掘出來,有些眾人忽略而你沉思之後突發新見的深層意味更應該挖掘出來。

(2)審美效果:指欣賞者的審美感受,是在充分認知、理解之後作出的理性評價。一般都給予好評,很少有差評。涉及的方面很多,如遣詞造句的精心、恰當,詞句中思想感情的厚重性和豐富復雜性,句式的長短變化,組詞構句的陌生化、創造性,詞句在語音上的表情達意效果……記住,不是光理解語言本義,而是著重於「品評」效果。

4.培養品味語言能力的途徑。

說到品味語言能力的培養途徑,也許你會很快地說出「多讀」,可是讀什麼,怎麼讀,這才是關鍵之所在、困難之所在。很多中學生愛讀時尚文學、時興作品,而拒絕經典作品,從學習語言來說,這是一種偏差。時興作品當然可以讀,它們的語言與你的語言「距離」較近,容易被你接受、「消化」,可以培養你的「現代語感」;而經典作品的經典性理應包括語言的經典性,它是民族語言的經典、精華和範例,是經過大浪淘沙之後存留下來的「金子」,你一時難於「咀嚼」和「消化」,是因為你心浮氣躁,還沒有靜心地沉入作品的底層,去捕獲這些閃閃發光的東西。在你讀過較多經典作品之後,你獲得的語言素養一定比讀時興作品豐厚得多、深厚得多,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

你讀文學作品時,是只關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還是也關注語言表達?如果你帶著「消遣」的心情,可以只讀故事;如果你心懷「學習」的目的,最好是把讀的目標全面化,包括關注作品的語言表達。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一文中批評某些「愛讀書」青年說:「所以他們看小說和戲劇,不問它們的藝術技巧,只求它們裡面有有趣的故事。」朱先生當然是正面倡導關注語言技巧在內的「藝術技巧」。閱讀的出發點不同,結果也不同,其間高低、優劣涇渭分明。作為學生,要學好語文,應該把品味文學作品語言作為關注點、興奮點,不放過任何一次訓練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機會。

你最好有專門的「文學語錄簿」「語言素材本」,記錄課文中和課外讀物中好的詞語、句子,作一些評點,並且經常翻看,出聲地吟誦。學習文學語言是慢功夫,偷不得懶,光是只閱讀不記錄是不行的。許多文學青年就這樣勤學語言起步寫作,文學大家也同樣經過了細致漫長的積累語言、錘煉語言的過程。

『貳』 在現代文閱讀中,有問「請從語言藝術效果方面賞析.」 什麼是語言藝術效果啊,這怎麼賞析啊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回答時可先答出「本文通過對.的描寫(記敘等),運用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等)手法,表達了.的感情.+生動形象,使人身臨其境等類似的句子」.

『叄』 如何欣賞文學作品

文學欣賞的基本途徑

感受、體驗與分析、闡釋。

文學作品的雙重結構:情感、心靈層面與事實、思想層面。情感、心靈層面的接受途徑是感受、體驗,事實、思想層面的接受途徑是。

感受、體驗是文學欣賞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徑和方式。文學作品中那些活的靈動的生命信息,如音韻節奏中的意味,字詞的暗含意味,語氣語調,情調,格調,風格,神韻等等,必須親身感受體驗才能把握。感受、體驗是指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擁抱作品,心靈與心靈相對話,感情與感情相交流。在這里,欣賞者心理中沒有概念的干擾,沒有邏輯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覺的。在這一過程中,欣賞者面對作品那活潑流動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動,意有所悟,全身心處於愉快陶醉之中(馬斯洛心理學稱之為「高峰體驗」)。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靈的狂歡,這是最大的藝術享受。

必須通過感受體驗才能把握的藝術因素,也不應排斥和拒絕「過程」之外的分析、闡釋。分析、闡釋可以使感受體驗更明確更穩定更深刻。文學之所以是藝術,就在於它對於要表達的東西往往不直說,而是運用象徵、隱喻等手法深深地寓於形象背後,如果僅憑感受往往很難把握它。這就需要藉助於一些理性分析,進行一些必要的提煉和闡釋。而且,愈是優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價值——歌德說過,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二、作品的構成因素
關於文學作品的構成,古今中外的說法各不相同。西方結構主義美學將作品分為符號層、形象層、深層結構層;現象學美學將作品分為語音層、意義單位層、再現客體層、圖式化觀相層。中國人一般把作品分為言、象、意三層。筆者認為言、象、意三層次說最切合文學作品實際,簡單明快,易於理解,易於把握。這里我們就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說。

言——語言層

1、 音韻、節奏的意味;

2、 字詞的暗含意;

3、 語氣與文體。

言——語言,相當於繪畫藝術中的線條、色彩,音樂藝術中的聲音、旋律,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學由語言組成,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讀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橋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義兩方面。

這兩方面都參與了文學的藝術建構,成為文學的藝術性的構成因素。

1、 美包括音韻和節奏兩方面。
2、 文學中字詞除了字面直接意義外,往往還有暗含義(雙關義、比喻義、象徵義、引申義、聯想義等)

3、 在語言層面,還應該注意把握的是語氣(在敘事作品中表現為敘事語調)和文體。語氣能傳達發言者或敘述人的情感態度,文體能體現作者的創作個性,創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層

運用語言的直接任務在於描繪、創造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透過語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復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

1、 抒情性作品裡表現為意象、意境、氛圍;

2、 在敘事性作品中表現為人物、情節、環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蘊層

1、 表層意蘊,

2、 深層意蘊。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們對文學作品人為的拆解,是運用理性所進行的邏輯分析,其結果是將整體化為具體因素。這些因素如七寶樓台的雕梁畫棟,碎拆下來,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卻通體皆活,儼然一個活生生的有機生命體。這個活的生命不是諸具體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融合。按照系統論的原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1+1>2),所以當諸因素融合成一個整體時,整體就具有了超越各具體因素之外的系統質、綜合質。正如人的生命體由各器官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徵又遠遠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體功能。

系統質、綜合質主要表現為風格、神韻、氣勢、色調、基調、格調、趣味等等。(中國式的整體、直覺、模糊)

藝術因素的組合不是自發的,藝術整體的建構不是自動的,而是人為的,是作家調動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獲得的。表現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藝術創造的基本手段,是藝術效果得以產生的重要原因。

藝術的表現方法和技巧是極其豐富而多樣的,主要的有:結構的安排、敘事角度的選擇、象徵、情節的提煉、隱喻、誇張、變形、白描、寫意等手法的採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個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徹地理解作品,還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現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創作出優秀作品,首先要盡可能多地接觸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接觸時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靈敏的感受力(過敏叫神經質,輕則稱多愁善感),對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豐富的想像能力,並善於構思,會融思想感情於形象、聲音等感官對象中,最後,是具備過人的語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體裁的妙處。
文學創作過程,是將生活中的物象,積累成為記憶中的表象,再將生活積累的表象,生成能夠傳達作家審美體驗的審美意象,把審美意象巧妙轉換成文學語言的過程,以傳達作家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思想情感。

欣賞的過程,是讀者將語言解碼編輯,根據作品的藍圖,調用自己的生活儲備(包括語詞記憶、表象記憶、情緒記憶),在自己心中重構審美意象,並進行二度審美體驗,將作品變成有血有肉的生命體,從而感受、釋放與作家同構的情感的過程。
希望你能用的上啦!

『肆』 如何欣賞與評價文學藝術

古代文學中
文章分:史體文、諸子文、駢文、古文、小品文
戲曲分:諸宮調、北曲雜劇、散曲、南曲戲文、傳奇
小說分:志怪、志人、傳奇、筆記小說、變文、話本、擬話本、章回小說

現當代文學主要分以下四大類
一、小說
根據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內容的不同,小說可分為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武俠小說、譴責小說、心理小說等。
按照體例格式,則可分為書信體小說、日記小說、章回體小說、系列小說等。

二、散文
有敘事、記人、狀物、寫景
散文之分根據內容和表達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抒情、議論三類

三、戲劇
從戲劇的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一般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和戲曲答案補充

四、詩歌

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藝術種類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視覺藝術(繪畫、攝影等)
造型藝術(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歌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電腦藝術
電腦藝術是指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手段。
凡是一切與電腦有關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維、三維的,靜止畫、動畫(movie),從自由創作、服裝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工業設計、電視廣告(CM)到網頁設計,可謂包羅萬象。
藝術專業分類
美術(繪畫、設計、雕塑、建築)、音樂(聲樂、器樂、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戲劇、等都是屬於藝術類的,藝術類形態有很多很多。主要分為靜態藝術和動態藝術兩大類別。

『伍』 如何理解小說中的語言藝術

對於漢字裡面的語言藝術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孩子從中國古代一直穿到現在被這么多人用,越來越延伸出許多的漢字藝術。尤其是在小說裡面有很多語言的藝術。

『陸』 如何欣賞文學的藝術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無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如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詞語遣用,句式變換等,根本目的在於解析所用技巧的高妙之處。如宋代詩人盧梅坡的詩《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首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雪梅相互爭春,三四句的評論則表現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既贊美了雪,又歌頌了梅,同時詩中蘊含著一種哲理:自然界的事物總是各有長處,又各有不足。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的描寫:先聞其聲,後見其人。後院中有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這突如其來的笑聲,不僅引起了林黛玉的納罕,也使讀者產生猜疑。試想,在老祖宗面前人人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誰敢如此放誕無禮?這正反映了王熙鳳在賈府中深受賈母寵愛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波辣性格。王熙鳳出場是由「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通身的打扮珠光寶氣,其仆眾之多,威儀之盛,穿戴之華麗,再次體現了她在賈府的地位和權勢,富貴與尊榮。

又如《雷雨》中魯侍萍的那句「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之所以會拍案叫絕,是因為體現了不同凡想的表達技巧:「萍」與「憑」的轉換及省略號、破折號的恰當運用,表現了魯侍萍當時極為復雜而矛盾的心理——「萍」是自己的兒子,但又「憑」什麼打他自己的同胞兄弟?使得這位母親欲認還休,既驚且氣,欲言又止,情急之中便匆忙掩飾:「憑」的重復表明了魯侍萍暫時完成感情的轉變,由愛而恨,從驚到憤,怒斥周萍的無理和

野蠻,再現了社會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正直、堅強和是非分明的可貴品質。

當然,鑒賞文學作品必須通過閱讀,力求達到情感共鳴和理智領悟的認識高度,逐步培養和提高藝術的審美能力。

『柒』 如何評論一部小說的語言藝術

小說是語言藝術。大體上講小說的語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敘述為特色,另一類以描寫為特色。這兩類並沒有伯仲,分不出誰好誰壞。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追求形象的鮮明性。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可以叫情節小說,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叫細節小說。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讀起來舒暢,它以語感為先導,吸引讀者進入它的藝術世界,這種語感貫穿於作品的始終,處處可以感到這種語感的存在,它往往給讀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好讀、暢快。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它往往以一個接著一個的細節抓讀者,它給讀者的感覺就是形象,就是一個又一個鮮明具體的細節,作品就是以細節與細節的內在聯系,吸引讀者不斷地看下去,這里不說讀下去;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可以說讀下去,不說看下去。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它的語言可能很簡練,如果讀的話可能有點澀,但描寫的細節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畫面藝術一樣,只是畫面,只是形象,這畫面、這形象很吸引人。如《紅樓夢》就是以敘述為特色的小說,《三國演義》則是以描寫為特色的小說。

但是我們不能把以敘述為特色的藝術手法和以描寫為特色的藝術手法對立起來,實際上兩種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能斷然分開的,在同一部作品中,這兩種手法都要採用,只是濃淡不同,只是敘述的特色濃些,我們更多感到的是味道;描寫的特色濃些,我們更多感到的是形象化。

在具體的創作中,是以敘述為特色,還是以描寫為特色,敘述與描寫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比例,推到極端就可能產生毛病。如果敘述特色過濃,當時讀起來很暢快,讀後可能沒什麼印象。如果描寫特色過濃,讀後形象很鮮明,能印到腦子里,但看得很艱難,非得等讀者在腦子里建立形象後,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這很可能在讀者還沒在腦子里形成形象前,就把讀者「難」跑了。

當然,敘述性很強,描寫性也很好的小說最好。這樣的小說就不以敘述為特色,或以描寫為特色,而是合成為更別致的特色。比如有的小說的語言特色是機智幽默,小說到處充滿著機敏智慧,小說不斷地引逗著讀者在笑,或在心裡微笑,小說語言中的笑包,不斷地抖開,這些笑包,也許是一些文眼,也許是一些細節。像《圍城》中就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語句。

還有,小說的語言是明麗的,像《西遊記》中對仙境的描寫。《老人與海》這部小說 ,可能敘述與描寫結合的最好,形成了它很獨特、很明快、很優美的語言風格。

小說的語言和散文的語言,雖然都是散文化的語言,但它們是不同的。小說是客觀性的語言,作者有什麼思想感情,作者並不站出來說,而是讓人物、讓情節代作者說;而散文則是主觀性的語言,作者不站出來說,還不行,作者可以直抒胸意。

當然,這不能絕對,有些激情澎湃的小說,作者近乎站出來說話了,因為作品寫的激情那麼強,你那情感,你那態度、不是已明明白白了嗎?就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什麼都出來,就缺開口了。但是,這還是客觀性的語言,因為作者並沒有說出口。

『捌』 如何欣賞小說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欣賞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作品特殊的魅力,就在於語言的魅力。揣摩是欣賞的基礎,在揣摩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欣賞小說語言的美感。如何欣賞小說語言,可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1.細細咀嚼品味,進入美感享受。

在初讀的基礎上,以欣賞語言為目的慢慢讀,細細品,向茅盾學習,「第一遍最好很快的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的一段一段地讀,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句煉字」。

2聯系語境,想像情景,欣賞語言之美。優秀的小說描寫人物語言總是高度個性化的,欣賞時要聽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家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與個性,藉助什麼樣的場景讓人物表現出來。

3.領悟小說的言外之意,欣賞其含蓄之美。

小說是用形象說話,往往不把話說盡,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如《祝福》中當祥林嫂捐過門檻,滿以為贖了一世的罪名,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時,四嬸卻仍然說:「你放著吧」,祥林嫂的反應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只是失神的站著」「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這樣的語句,作家示其形,而會其神,蘊含豐富,使祥林嫂的心理活動,盡去其中,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玖』 怎麼鑒賞小說

如何鑒賞小說小說的學習和鑒賞是高中二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也是新大綱、考綱確定的重點之一。三冊和四冊各有側重地安排了三個單元、共十二篇課文,其中講讀課文九篇,課內自讀課文兩篇,課外自讀課文一篇。所選課文均為古今中外名篇和節選,如魯迅、莫泊桑、契訶夫、馮夢龍等的短篇小說及《紅樓夢》、《水滸偉》、《母親》等長篇的節選。從中可以窺到文學作品之一 ——小說的全貌,也可大致了解小說的特點及鑒賞步驟和方法。 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學習和鑒賞小說,首先要學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當然要先明確小說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說(中國)發展階段等相關常識。 小說是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具體描寫,用以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對話、行動和心理等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細致描寫,表現復雜的矛盾沖突,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在情節的發展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三是描寫具體的社會環境,以表現人物和事件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用來烘託人物,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作者總是通過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來描繪所處的時代,寄寓他所領悟的生活真理。而讀者也只有通過人物形象的認識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質。 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由於它塑造了具體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藝術形象是指既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的某些本質、具有某種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們常說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如我們剛學過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藝術形象。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不會是單一的。既可正面描寫,又可側面烘托;既可進行語言、行動等直接描寫,也可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為是統一的,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注意人物的行動描寫。如「葛朗台與年齡不符的撲金器的行動」等,只有守財奴的他才做得出來。 語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因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語言習慣。我們從人物語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如葛朗台句句話不離金錢、佔有、交易,守財奴的個性特徵展示無遺。 心理活動是人物本性的再現,外貌描寫也可以反映人物內心,揭示人物性格,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小說是時、空的藝術,這里的空間主要指的是環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即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即時代特徵、社會風貌等。環境決定並影響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如別里科夫對全城的轄制。二者相互統一。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時令、氣候、地理風貌等。它常常是為製造氣氛、襯託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境的暗示。發《祝福》中年關祝福的景象,《母親》中車站氛圍的描寫等。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最後尚需提到的是環境所展示的世態風情不僅僅只為塑造人物服務,還有它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那麼,如何去把握(學習、分析、鑒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除了理清情節,注意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社會)的矛盾沖突中去認識外,必須按上面所說特點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分析。第一,要注意分析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自然環境時間、地點、時令、地貌等和社會環境時代特徵、社會風貌)。它是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的環境,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及其發展趨勢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它也是形成人物性格和驅使人物行動的一切客觀條件的總和:離開了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據;同樣,離開了典型人物,我們所說的典型環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第二,要注意人物描寫(區別於塑造人物手段)方法,注意分析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人物的不同性格,主要通過人物言行(人物所獨有的)表現出來的。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我們只有通過語言分析等來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小說中的人物語言包括獨白、對白,分析人物語言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處的典型環境。第三,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常常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的思想活動揭示出來的。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了解人物行動的思想基礎,使之更加真實、深刻,從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心理活動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心理變化過程更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盡管如此,但心理活動也有其特點,也是有規律的。首先,任何一種心理變化,都與外界刺激相關,即與特定的典型環境相關;其次,心理變化過程也是有序的,不論由喜到悲,還是由悲到喜,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因此,只要抓住典型環境和人物情感的變化,就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總之,我們應該明確以下三點:人物是「三要素」的中心,小說的主題思想正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出來的。分析人物自身形象,除了從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等方面去綜合分析外,還要各有側重,抓住不同小說突出部分的描寫來分析,不能每篇小說都面面具到,掩蓋了特色。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更多的時候是融為一體的,是不可截然分開的。下面再談一談學習和鑒賞時如何認識小說中情節、人物、環境對表現主題所起的作用。主題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是小說的靈魂和學習鑒賞小說的終極目的。要把握小說主題,必須從情節、人物、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認真考慮。小說的主題貫穿於整個作品之中,是作品內容的核心。正是由於有小說主題的統帥,使小說各個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還應該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小說的動機,這一些對於我們正確把握小說的主題也是很有幫助的。最後,談一談小說的細節描寫。它是指文學創作中對人物的性格、肖像、語言、行動、心理及其周圍環境所作的細膩、具體的描寫。它極其生動、細致,是刻畫人物、描寫事件的最小組成單位。細節的描寫可能誇張,但前提是必須真實,後者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必要條件。沒有生動、真實的細節描寫,形象就會干癟、蒼白,缺乏藝術感染力。但細節描寫必須服從主題的表達,有利於生動、具體地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徵,以增強藝術效果。瑣瑣、冗長的細節描寫,往往損害人物性格,淹沒作品主體,模糊主題思想。小說的學習和鑒賞除了上面我們談到的幾點外,還要注意品味語言(不指人物語言描寫,而指作者的敘述和描寫語言。人物語言見前)和欣賞技巧(指作家駕奴文學語言,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及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等來構思文學作品塑造文學形象時所表現出來的熟練而又獨具特色的藝術技能等)。總之,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正確的審美觀,加上對小說特點的把握,小說的學習和鑒賞並不難

熱點內容
小說2017言情 發布:2025-10-07 21:04:36 瀏覽:919
配種類似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07 20:50:23 瀏覽:50
超級虐現代總裁小說 發布:2025-10-07 20:48:49 瀏覽:205
女同多肉完結小說 發布:2025-10-07 20:33:08 瀏覽:734
小說放肆把她寵免費閱讀 發布:2025-10-07 19:32:53 瀏覽:552
時下最好看的修真小說 發布:2025-10-07 19:31:03 瀏覽:747
男主復仇黑暗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07 18:27:06 瀏覽:981
古風小說推薦言情虐文 發布:2025-10-07 16:52:45 瀏覽:942
小說校園女主混混 發布:2025-10-07 16:43:09 瀏覽:386
小說霸道總裁文推薦有肉 發布:2025-10-07 16:33:19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