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1.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2. 現代文學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文學發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學(1927-1936)與政治文化之間有著特殊關系。三十年代許多重要文學作品都明顯表露出政治變化的印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佔了絕對的比重,這除了三十年代文學相對而言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時局的變化。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於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3. 現代小說發展史起源
現代小說的興起於民國時期,繁榮於新世紀,尤其2003年網路小說的涌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作家成為小說創作的生力軍,產生了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網路小說家,2000年以來,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出現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網路小說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瓏」以及以起點為代表的武俠玄幻小說作者群的出現和形成,標志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4. 小說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歷程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的分類:
字數的多少,是區別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們通常把一千字之內的小說稱為微型小說一千字到一萬字的小說稱為短篇小說,一萬字到十萬字的小說稱為中篇小說,十萬字以上的稱為長篇小說。這只是就字數而言的,其實,長、中、短篇小說的區別,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圍、作品的容量來決定的。長篇小說容量最大,最廣闊,篇幅也比較長,具有比較復雜的結構,它一般是通過比較多的人物和紛繁的事件來表現社會生活的,如《紅樓夢》。中篇小說反映生活的范圍雖不像長篇那樣廣闊,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廣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節的繁簡介於長篇與短篇之間,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說的特點是緊湊、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寫了一個或很少幾個人物,描寫了生活的一個片斷或插曲。短篇小說所反映的生活雖不及長篇、中篇廣闊,但也同樣是完整的,有些還具有深刻、豐富的社會意義。
5.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6. 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特點
簡答與論述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各個階段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答:一般把1919前後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文學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求採納
7. 現代文學是如何發展的
現代時期的西方文學,現代主義逐步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變化以及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流派林立的局面。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反映了現代西方人心靈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機,並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時,散布了虛無、悲觀等消極思想。
十月革命前後,蘇聯社會主義文學誕生,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現實的優秀作品。隨著蘇聯政治局勢的變化,蘇聯文學創作的思想傾向也發生了變化,使蘇聯文壇出現了活躍而又混亂的局面。
現代時期,亞非拉的文學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而興起,以表現民族歷史為主要題材的亞、非、拉美文學蓬勃發展。
西方文學現代時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雖然受到現代主義的挑戰,但仍有一大批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英國劇作家蕭伯納(1856—1950年)在其代表作《蘋果車》中,以英國議會制度為攻擊對象,以內閣會議為主要情節,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年)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作曲家為美好理想與消極勢力不懈斗爭的一生,是一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其後期作品則以呼籲和平,反對戰爭為主要內容。美國作家德萊塞(187l—1945年)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通過描寫一位牧師的兒子腐化墮落成殺人犯而被處死的過程。揭露了悲劇的根源在於美國的制度。
由於現代主義的流行,有些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方法上較多地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手法。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
海明威的作品以表現暴力世界中的孤獨個人擺脫戰爭給心靈帶來的創傷為主要內容,以「精擅現代化的敘述藝術」,在世界文壇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的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是戰後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品。代表作《老人與海》,寓含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就是斗爭,要敢於面對失敗而奮斗。
現代主義文學作為一場文學運動興起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時期,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
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時代的產物,一方面,商品化社會高度發展,人們感受到畸型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壓迫。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冷戰及核恐怖,給人們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使人們對傳統的價值、理想、道德無不產生懷疑,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在這個過程中,悲觀主義浪潮席捲歐洲,非理性主義思潮有廣闊的市場,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成為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占據了社會心理學的主流,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
現代主義既不同於浪漫主義的直抒胸臆,又不同於現實主義忠於客觀世界的描繪,它的主要特徵是主觀地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和通過想像表現心理的真實。在藝術手法上,它一反傳統的手法,致力於探索新奇別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現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西方非理性主義文學的總稱,包括許多流派。在20世紀上半期影響較大的有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等。
象徵主義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分支。它最先流行於19世紀後期的法國,後波及歐美各國,在20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極一時,被稱為後期象徵主義。後期象徵主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主張以象徵、暗示、自由聯想等手法表達人生隱蔽的思想感情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反對直抒胸臆。英國詩人艾略特(1888—1965年)是後期象徵主義詩人中最傑出的一位,他的代表作《荒原》,至今仍被認為是20世紀歐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表現主義文學盛行於對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些作家在個人和社會、和平與暴力、現實與未來等矛盾交織的苦悶中,希圖通過文學上的標新立異,以求得解脫的產物。他們主張文學應表現人的主觀感受和復雜的精神世界。其傑出代表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年),他在小說《變形記》中,通過荒誕、形象變幻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資本主義人性的異化。
意識流小說是在現代心理學,特別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礎上形成的,20世紀二十年代,它首先發端於愛爾蘭、英國和法國,隨後風行於歐美。該流派主張在小說創作上要深入到人的意識之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並以內心獨自、自由聯想等手段顯示意識流動的軌跡。這種致力於表現人的意識流程的寫作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愛爾蘭作家喬伊斯(1882—1941年)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被稱為意識流小說的典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政治生活動盪不安,它與戰爭的創傷一起猛烈地沖擊著文學家。在存在主義「人應該自己創造自己的存在」哲學魁力的影響下,現代主義文學中又出現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文學、和「黑色幽默」等新流派。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20世紀三十年代末首先在法國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盛行於歐洲各國,影響遍及全世界。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在於把文學作為哲學的展示和思想的號召,主張文學干預或介入生活;從藝術特徵上看,存在主義力圖處處闡述存在主義哲學,打破傳統手法,不突出設計人物性格,將人物性格在哲理辯論中展開,並有許多隱喻、寓意等自然主義筆法。存在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是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雙重身份的薩特,主將有法國加繆(1913—1960年)等作家,其代表作分別是《惡心》和《局外人》。
荒誕派文學是二戰後興起於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劇。該流派的思想特徵與存在主義有直接的關系,認為人生是荒誕的,現實世界是令人惡心的;其藝術特徵是情節荒誕或支離破碎,人物形象荒誕,語言語無倫次。荒誕派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和貝克特,尤奈斯庫的成名作《禿頭歌女》是荒誕派戲劇的第一部作品,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一出含義深刻的哲學劇,它從不同的層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滅感,突出了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生活的無休止的循環。兩個孤獨的流浪漢日復一日地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他,劇中均未作交代。這出戲的寓意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發生。但由於戲劇的中心是等待,以此人們可以領悟出其背後的深刻而又積極的思想,即在絕望中也應當懷有希望。
「黑色幽默」是20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文壇上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嚴肅的哲理與病態的玩笑混為一談,以達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文學流派起源於美國,有它歷史的、民族的和社會的原因。美國最初的移民在爭取生存斗爭時,常以一種幽默感面對嚴酷的現實,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復甦,也遭到了可怕的經濟危機,人們感覺到個人在強大的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無奈,最終形成了這種病態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藝術手法上多採用寓言式的誇張和哈哈鏡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小說家約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駐地中海某島的一支空軍中隊的黑暗內幕。主人公尤索林由於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緣故,由一個正直勇敢的軍人變成了厭戰者和逃兵。這條軍規實際上是驅使士兵為長官的升遷而賣命的絕妙圈套,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條軍規」已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無法擺脫的困難」的代名詞。
蘇聯文學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主流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高爾基(1868——1936年)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親的形象,描寫了她的兒子怎樣從無知走向覺醒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的歷程,指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勝利後,一大批優秀作家深人生活,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社會巨大變化的優秀作品。阿·托爾斯泰(1882—1945年)創作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演變為背景,敘述了一批知識分子歷經曲折、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據自身經歷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一個普通工人子弟保爾·柯察金成長為英雄的過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靜靜的頓河》,描寫了1912—1922年間頓河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一個方面描繪了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變化。這部小說被譽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上述這些作品在忠於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寫,對新生事物滿腔熱忱,運用「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他提到現實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風采,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塊新的豐碑。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政治生活的巨大變化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時期,蘇聯文學界提出了「寫真實」、「積極干預生活」等口號,1954年作家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在《旗》雜志上發表,首先突破了描寫工農業成就,歌頌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愛情和個人幸福問題作為主題,引起很大反響,引出一批文學作品,形成一股文學思潮。西方把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學稱為「解凍文學」。
在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壇既活躍,又相當混亂。一方面,出現了一些真實反映現實和歷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運而獲得好評的作品,如奧維奇特金的農村工作特寫集《區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衛國戰爭題材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醜化歷史和現實而引起爭論或遭到批評的作品,如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開頭是個「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後他又哀嘆「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壞和毀滅」。該書在國內未能出版,1957年在義大利出版,西方國家競相印行,利用它來攻擊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作者還被授予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蘇聯對此反應強烈,作家協會將帕斯捷爾納克開除,只是在他作了檢討並拒絕前去領獎後才恢復他的會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在文藝界加強了對寫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對兩個極端」和「寫正面人物」的方針,在文藝理論方面,提倡所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開放體系」,其影響是使文學創作在內容上較前嚴肅深刻,在形式和風格上更為豐富多彩。
從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蘇聯的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同時還出現了以探討道德理想為題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諷刺現實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種社會問題的作品。但是,對於全盤否定斯大林和揭露這一時期停滯生活的作品是不準發表的。
從八十年代後半期開始,隨著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公開化」和「新思維」的推行,文藝作品審查制度被打破,一些過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發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學成為時髦,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對蘇聯社會動盪和聯盟解體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非、拉美文學現代時期,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亞非拉美的文學也隨之崛起。許多民族主義作家以愛國主義和反對殖民壓迫為主題,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創造出許多頗具影響的作品。
20世紀初以來,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亞洲涌現出許多傑出的民族主義文學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爾(1861一1941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豐富創作。他的作品譴責殖民統治的專橫,抨擊封建主的殘暴,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為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戈拉》和詩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其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戈丹》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朝鮮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長篇小說《圖們江》,勾畫了朝鮮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圖景,反映了從愛國義兵運動到抗日勝利的朝鮮近現代歷史。著名詩人越基天創作了以揭露美國侵略為內容《我的高地》、《朝鮮在戰斗》等詩篇。
非洲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埃及的馬哈福茲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馬哈福茲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以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間的變化為主線,反映了埃及社會的變遷。小說寓意深刻,結構精巧,是現代阿拉伯文學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陌生人的世界》,描寫了南非種族隔離社會中人們變得相互陌生的社會現實。
拉美文學的主流是「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出現於20世紀六十年代,它屬於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流派。該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哥倫比亞當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獨》中,遵循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吸收了前人表現人的本能、潛意識的特點,獨創性地運用了象徵、誇張、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虛實結合、真假混雜的創作手法,在拉美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拉美出現絕非偶然。它既和歐洲表現主義、印象主義等文學思潮的影響有關,又與拉美地區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有密切聯系。拉美許多國家嚴重缺乏言論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虛構、比喻和象徵性的寓意來表現和揭示社會現實的本質,從而形成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
8. 請教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及特點等問題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9. 小說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小說是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的一大文學形式。從上古到秦漢為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上古的神話傳說是古代小說的源頭之一,我國古代沒有系統記載神話的專書,許多神話故事保留在早期古籍之中,如《山海經》《穆天子傳》《楚辭》《淮南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孕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量的寓言故事保留在《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一些先秦諸子之中。今人對古代神話和寓言作了不少輯錄、注釋工作,如袁珂的《古神話選釋》兆文等人的《中國歷代寓言選》都值得參考。
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代小說初具規模,出現了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和記人物軼事的志人小說兩種類型,這些小說的內容大抵得自民間傳說,少所生發和創作,同後世小說仍有距離,但已有小說的雛形。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是當時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宋以前目錄著錄為30卷,宋以後目錄著錄為10卷,原本在流傳中已亡佚,今本20卷為明代胡元瑞所輯,共包括大小故事455條,其內容大多為鬼神怪異,這部典籍對後世小說的故事題材和藝術形式皆有深遠影響。劉宋時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是當時志人小說的代表。原書稱《世說》,唐代稱《世說新書》,今存有唐代寫卷殘本。唐代分八卷本和梁劉孝標注10卷本,宋代分10卷本和3卷本兩個系統,明清版本也很多,今通行本為梁代劉孝標注本。全書分36門,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軼事瑣語,反映了當時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這部書藝術成就較高,描寫人物生動而有性格特色,語言簡煉,善於以極少的筆墨進行詼諧的諷刺,對後世筆記小說影響甚大。劉孝標所作的注引書達四百餘種,內容豐富,也很有價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同屬於記人物軼事類的小說,全書記載129條,多為西漢官僚階層的軼事、掌故、傳說,一般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但有些傳說、瑣聞故事性強,文筆曲折生動,如寫王嬙出塞、秋胡戲妻、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戀愛等。現代作家魯迅所輯的《古小說鉤沉》是一部古小說總集,共收36種,是研究漢魏六朝小說的重要典籍。
10. 文學的含義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人類對「文學」概念的研究概括來講,主要經歷了四大階段:一、無意創生的 原義階段;二、不自覺使用的,自發傳與承的概念階段;三、自我覺醒,被動探求的定義階段;四、自我個性加強後的主動分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