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諷刺小說的發展演變
①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② 中國諷刺小說發展史
http://ke..com/view/2588401.htm
是按形象性質和題材領域劃分的一種小說類型。它是以現實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為描寫對象,以嘲諷、批判、揭露、抨擊的態度描述社會中滑稽可笑、消極落後乃至腐朽反動的現象、事物或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沒落勢力的代表或在品質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其中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劇《慳吝人》里的阿巴貢,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說《死魂靈》里的潑留希金,堪稱為歐洲文學中不朽的四大吝嗇鬼典型。
③ 現代小說發展史起源
現代小說的興起於民國時期,繁榮於新世紀,尤其2003年網路小說的涌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作家成為小說創作的生力軍,產生了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網路小說家,2000年以來,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出現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網路小說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瓏」以及以起點為代表的武俠玄幻小說作者群的出現和形成,標志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④ 近代小說的演變時期在哪個朝代
繼明代之後,小說在清代又迎來了一個創作和傳播的高峰時代。清代是我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代小說、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清代小說反映了廣闊的生活面,樣式豐富多彩,具有「千帆競秀」的藝術特點。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以《儒林外史》為代表的古代諷刺小說問世。
諷刺小說的發展及輝煌成就
諷刺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在任何題材的小說中都可以運用。先秦文學的《詩經》中有怨刺詩,諸子著作中的寓意散文,就是以暴露一切丑惡腐朽的想像為其主要特徵的,其中有對統治階級的諷刺,有對新興士階層的諷刺,還有很多對一般人情世態的諷刺。
到了漢魏,在散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諷刺之作,如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新序》、王充的《論衡》等。
唐代是古代諷刺藝術成熟的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諷刺作品,諷刺大家韓愈、柳宗元以富有創新的批評精神,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諷刺作品。晚唐作家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與憤激之談。
宋元時期,諷刺藝術則在散曲及戲劇文學中得到了新的開拓和發展。明朝時期,諷刺散文都是有感而作,嘲諷中暗藏著人生的哲理,斥責里蘊含著同情。小說方面,諸如《西遊記》、《西遊記補》、《金瓶梅》里也蘊含著對世態人情的譏諷。
在清代,出現了一些以諷刺為基本特色的章回小說。諷刺小說可分為3類:一類是魔幻化的諷刺小說,作品有《斬鬼傳》、《平鬼傳》、《何典》等。這類諷刺小說用怪誕的手法描繪現實中並不存在的鬼怪神妖,在詼諧的描寫中表現了嚴肅的主題。
第二類是寫實性的諷刺小說,這類諷刺小說是諷刺小說中的主流,代表作品為《儒林外史》。這類諷刺小說繼承和發揚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把諷刺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類是諷喻式諷刺小說,代表作品為《鏡花緣》。
《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中最傑出的代表。《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字敏軒,一字粒民,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祖上不少人在科舉考試中曾取得顯赫的功名。但至吳敬梓時,家境日漸衰微。
吳敬梓14歲時跟隨父親到贛榆縣教諭任所,生活動盪不安。到了23歲時,由於父親的正直丟官,抑鬱而死,他開始窺見官場斗爭的現實。在經歷了科考一系列打擊後,對黑暗落後的科舉制度徹底絕望,從此決心在困厄中著書,《儒林外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醞釀創作出來的。
《儒林外史》共56回,40多萬字,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但沒有貫串全書的主人公和主幹情節。
作品一開始就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八股取士制度,通過理想人物王冕之口指責八股取士「這個法確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卑微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惡劣,乃至社會風氣的敗壞和道德人生的墮落。
《儒林外史》秉承著高度的寫實創作精神,它的諷刺對象是寫實的。作者一方面寫出諷刺對象豐富的外在性格特徵,一方面又挖掘出他們深廣的內心世界。
《儒林外史》的諷刺描寫是真實的。它從平淡和尋常的生活現象中顯示諷刺鋒芒的寫實藝術。《儒林外史》中許多濃厚諷刺意味的場面、細節,好像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其實仍是寫實。
《儒林外史》有著高超的諷刺藝術,它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它通過對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
總體上看,《儒林外史》的諷刺描寫,一切都顯得那麼平淡、瑣碎,又都是那麼的愚昧、可笑,沒有外在形式上的神秘、混亂、荒唐,然而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的內在精神的萎縮。
《儒林外史》的語言,是在南方民間口語的基礎上提煉加工而成的。為了適應書中人物的身份,也融合了不少文言成分和不同職業的行話。作者的敘述語言很少誇飾、形容,樸素而又不失雅正幽默,對構成它特有的諷刺風格,有很大作用。
《儒林外史》的藝術結構,在章回小說中也很特殊,它沒有貫串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情節,而是由許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後銜接而成,雖然不夠集中,卻便於自由靈活地展開廣闊的生活面,使各個階層的眾多人物與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紛至沓來,如波翻浪涌,層層推進。
那些相對獨立的段落,雖只是生活片斷,但經作者精雕細刻,很容易顯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並激發讀者的聯想,收到略小存大、舉重明輕的藝術效果。
而且,書中許多人物和故事之間,盡管缺乏緊密的聯系,卻也不是雜亂無章地拼湊起來的,而是根據一個明確的主題思想,做了精心的選擇和恰當的安排,體現著嚴密的思想邏輯。
作者綜合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的某些特點,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結構形式,很適合表現本書特定內容的需要。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傑作,是一座諷刺小說的高峰,對後代的小說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它的內容為晚清譴責小說所吸取,它的形式也為譴責小說所借鑒。
《儒林外史》以後,比較著名的諷刺小說有李汝珍的《鏡花緣》。這是一部充滿幻想色彩的長篇小說,內容廣泛而駁雜,但給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些對丑惡現實的諷刺。
作者以幻化和誇張的形式,凸現荒謬與丑惡的本質。如「白民國」的八股先生裝腔作勢,念書時卻白字連篇;「淑士國」的各色人等都儒巾素服,舉止斯文,卻又斤斤計較,十分吝嗇,充滿酸腐氣。
作品中,「兩面國」的人有兩副面孔,是對勢利和姦詐者的揭露;「長臂國」的人貪得無厭,到處「伸手」,久而久之,徒然把臂弄得很長;「翼民國」的人「愛戴高帽子」,天天滿頭盡是高帽子,所以漸漸把頭弄長,竟至身長五尺,頭長也是五尺;還有「豕啄國」、「毛民國」、「穿胸國」、「犬封國」等,無不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這些幻想,大都出自《山海經》等古籍,但《山海經》等書對這些國度的記載,極其簡略,有的甚至只有一兩句話。
《鏡花緣》以此為由頭,生發出去,鋪排開來,表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和驚人的想像力。而這種漫畫化的描寫,也是《鏡花緣》對諷刺文學手法的豐富和發展。
除了《鏡花緣》外,張南生的《何典》也是一部很別致的諷刺性章回小說。該書以滑稽幽默、口無遮攔的吳方言,虛構了一部鬼話連篇的鬼世界的鬼故事,通過鬼的故事來諷刺人間的現實。
⑤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幾個時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兩個時期:
1、現代文學時期
白話文的現代文學。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為中國文學史樹立了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以文言文表現形式的古典文學結束、現代文學的開始。「五四」後,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效仿《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
由陳衡哲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一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於《留美學生季報》,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只不過影響較小。中國大多以魯迅《狂人日記》為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
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其內容與形式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
而在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短篇小說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白話文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的創作形式,為今後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表現手法。
2、當代文學時期
「文革」前的文學。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其中民間故事文學在發展,例如,1958年,田漢改編的最成功的話劇《關漢卿》,塑造了知識分子英雄形象。
但在這一時期,只有工農兵才能居於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從中國的文學批評的語言來觀察,充斥了戰爭心態的詞彙幾乎俯首可視,在戰爭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給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的主流帶來深刻的影響。
「文革」開始至1978年的文學。「文化大革命」使文學遭受空前的災難,它是以文學藝術作為其主要批判領域,各界的學者大多被作為左翼分子被關進「牛棚」接受批鬥,從事強制性勞動。對胡適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傳統。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不斷傳播,20世紀90年代彷彿是一個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場上寫,逐漸擺脫了文革帶來了影響。作家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創作屬於自己的文體風格,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如朱蘇進強調人物本身個人慾望的長篇小說《醉太平》、瞿永明宣傳女性的《女人組詩》、民間宗教與理想的《殘月》、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等。
21世紀的到來,中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如瓊瑤的愛情小說、韓寒的現實小說、網路小說等,現在正在被廣大的文學愛好者所接受。各種文學傳播形式也日益更新,如網站、報紙、電視台、廣播、雜志等媒介傳播形式。
(5)現代諷刺小說的發展演變擴展閱讀:
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走向世界」社會思潮,更引起本領域有識之士的學理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學術思潮中找尋學理依據,進行新的理論體系建構探索。
如傅璇琮對丹納《藝術哲學》「三要素」理論的採用、袁行霈用意象意境概念分析中國詩歌藝術的嘗試、羅宗強對文人心態中介作用和文學思想內涵的解析等,逐漸推動形成了古代文學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心理學、美學、文藝學、社會學等交叉融通的局面,其影響直至今日。
⑥ 現代主義文學的演變
1880年前後,西方主要國家進入迅猛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擴張階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國為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隨之加快,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的人際關系結構。19世紀以前田園牧歌式的鄉村風光,被充斥著鋼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沖擊和挑戰。歐美社會的個人出現了普遍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現代主義文學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來。發生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主義文學的重大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戰爭徹底打破了歐洲社會岌岌可危的舊秩序和舊宗法。戰爭給整個歐洲帶來的巨大災難,致使敏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對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產生嚴重的懷疑,並滋生反叛情緒。
對現代主義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還包括1917年爆發於俄國的十月革命。馬克思的思想在資本主義價值體系遭遇質疑的時候,一躍成為一種重要思潮,許多現代主義文學家們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其影響。
⑦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⑧ 新時期小說的發展演變
新時期小說現代主義等浪潮沖擊文壇,文學呈扇面展開(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識流小說
從反思小說探索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小說現象,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動為體,打破時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覺」模式進行小說敘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禮》、《蝴蝶》,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誰》,諶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2、喧囂與騷動——新潮小說(現代派小說)
主要指1985年開始出現的以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無主題變奏》為代表的小說現象,還包括陳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個》、陳建功的《籌毛》、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現當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說更多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
新潮小說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寫出了當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騷動不安、個人意識的萌動以及因當時社會現實而產生的荒誕意識和反叛情緒。在敘事形式上,新潮小說注重內心體驗,採用反諷語調,部分作品還表現出口語化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鋒小說
指的是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馬原、洪峰、格非、余華、蘇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頁)。如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虛構》,洪峰的《極地之側》,格非的《迷舟》、《褐色鳥群》,余華的《現實一種》,蘇童的《罌粟之家》等。
先鋒小說總體上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致力於顛覆故事、解構意義的游戲,通過敘述和語言的操作徹底地表達帶有神秘、悲觀和虛無色彩的某種情緒。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4、「根」的追尋——尋根小說尋根小說,至少有兩重追尋。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表現手法,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王安憶的《小鮑庄》是代表作。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5、原汁的生態——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指的是以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以後中國人生存狀態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塔鋪》、 《新兵連》 、《單位》、《一地雞毛》等是代表作。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⑨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沖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9)現代諷刺小說的發展演變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
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現代文學
⑩ 小說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小說是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的一大文學形式。從上古到秦漢為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上古的神話傳說是古代小說的源頭之一,我國古代沒有系統記載神話的專書,許多神話故事保留在早期古籍之中,如《山海經》《穆天子傳》《楚辭》《淮南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孕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量的寓言故事保留在《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一些先秦諸子之中。今人對古代神話和寓言作了不少輯錄、注釋工作,如袁珂的《古神話選釋》兆文等人的《中國歷代寓言選》都值得參考。
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代小說初具規模,出現了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和記人物軼事的志人小說兩種類型,這些小說的內容大抵得自民間傳說,少所生發和創作,同後世小說仍有距離,但已有小說的雛形。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是當時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宋以前目錄著錄為30卷,宋以後目錄著錄為10卷,原本在流傳中已亡佚,今本20卷為明代胡元瑞所輯,共包括大小故事455條,其內容大多為鬼神怪異,這部典籍對後世小說的故事題材和藝術形式皆有深遠影響。劉宋時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是當時志人小說的代表。原書稱《世說》,唐代稱《世說新書》,今存有唐代寫卷殘本。唐代分八卷本和梁劉孝標注10卷本,宋代分10卷本和3卷本兩個系統,明清版本也很多,今通行本為梁代劉孝標注本。全書分36門,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軼事瑣語,反映了當時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這部書藝術成就較高,描寫人物生動而有性格特色,語言簡煉,善於以極少的筆墨進行詼諧的諷刺,對後世筆記小說影響甚大。劉孝標所作的注引書達四百餘種,內容豐富,也很有價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同屬於記人物軼事類的小說,全書記載129條,多為西漢官僚階層的軼事、掌故、傳說,一般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但有些傳說、瑣聞故事性強,文筆曲折生動,如寫王嬙出塞、秋胡戲妻、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戀愛等。現代作家魯迅所輯的《古小說鉤沉》是一部古小說總集,共收36種,是研究漢魏六朝小說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