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細菌小說
① 以病毒細菌為主題的都市異能小說有沒有
病毒君王 雖然字數有點少到很不錯
② 求一部關於細菌的小說
細菌修仙 究竟涅磐寫的
③ 一本小說,一個人在宇宙中發現一種白色細菌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下他
當這顆小小的星球已經逐漸承載不了人類的體量和野心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將心思轉向了地球以外,那個神秘多變,廣袤無盡,沒有重力卻充滿輻射的宇宙。
很多科幻小說和電影——遠的有《沙丘》和《星際迷航》,近的有《星際穿越》和《三體》——都興致勃勃地描繪了人類生活在太空中的百樣圖景。層出不窮的作品中,許多作者約定俗成般地認為人類航行宇宙或移居其它行星的掣肘因素是物理學,當下人類還沒有足夠的理論和技術來支持人類進行漫長的宇宙
其實,即便我們突破了這些物理瓶頸,造出了超光速飛船,學會了使用蟲洞和睡眠系統,解決了哪些人該上飛船、哪些人要被留在地上的問題,滿心歡喜准備啟航的時候,等待我們的,也許仍然是當頭一盆冷水——老鼠或者其它什麼的造物主會嘲弄我們:
脆弱的人類,誰說你們離開地球,還能繁衍了?
短暫的航天史告訴我們,太空並不是地球人類的樂土。歷經微重力環境的宇航員,會遇到各樣生理指標的改變——肌肉萎縮,骨骼退化,體液流動重置(fluid redistribution,即重力減少引發的體液由下半身向上半身的重新分布),乃至顱壓增高引發的視力擾亂。太空輻射還會損傷人體免疫系統,同時增加癌症和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幾率[1-2]。由此看來, 長期的星際旅行將會對人類產生更加深遠的負面影響。
那麼,人類的胚胎,能否在太空中正常發育呢?實驗研究表明,微重力會顯著影響人體多種組織的發育或者幹細胞的分化[3-5]。因此,太空中的造人行動能否成功,並不是一件可以輕易預測的事情。作為太空生育的探索,美國和俄羅斯先後開展過以小鼠為模型的動物實驗;但在漫長的進化中,人類的胚胎發育也出現了很多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性。例如,相較於小鼠,在胚胎發育的早期,人類胚胎的缺陷率極高。
在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的過程中,50-80%的人類胚胎存在嚴重缺陷,繼而在受精後的幾天內停止發育[6]。因此,試管嬰兒技術總是需要在眾多受精卵中精挑細選,才能保證成功受孕。 在健康人群中, 早期胚胎也可能存在較高的缺陷率——由於有缺陷的胚胎大多會在一周內停止發育,這樣的自發流產常常無人察覺[6-7]。與此相比,絕大多數小鼠的受精卵則不會在前幾次細胞分裂中就顯露明顯缺陷。人類與其它實驗動物胚胎在早期發育時的這種巨大差異,就可能限制動物實驗的結果在人類身上的可移植性。
人類能否在太空中生生不息,只能用人類的細胞來檢驗
因此,不久前進入太空的天舟一號上,就搭載著一批人類胚胎幹細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科學家將通過它們,初步檢驗人類在太空中的生育能力。
人類胚胎幹細胞來源於人類胚胎發育早期的部分細胞。通過增殖和分化,這些細胞最終會發育成為整個胎兒。在體外環境中,胚胎幹細胞可以在特定的培養條件下近乎無限增殖,同時保持自身的特性不變(即幹細胞的自我更新性質)。在特定細胞因子的刺激下,胚胎幹細胞可以沿著類似於體內發育的軌跡,一步一步分化發育成為各種類型的人體細胞[8]。
在這一次天舟一號的實驗中,人類胚胎幹細胞將會接受特定信號因子的誘導,分化成為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s),即人類生殖細胞的前體細胞。人類胚胎在發育的早期會產生極少量的原始生殖細胞,這些細胞隨後會增殖並且遷移進入生殖腺,在生殖腺的環境下進一步發育成為精/卵原細胞,再進一步進行減數分裂發育為成熟的生殖細胞。作為這一系列過程中的第一步,原始生殖細胞的產生,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就會完成。只有這一步能夠完成,在太空中發育的人類嬰兒才能擁有生育能力,才可以進一步繁育後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不過,天舟一號沒有返回艙,所有的實驗樣品都會在返回時在大氣層燒毀。那麼,該怎樣檢驗胚胎幹細胞是否分化出了原始生殖細胞呢?
最便宜的辦法大概是發送一個生物博士上去。然而……
負責實驗的紀家葵課題組選擇了一種更人道主義的方法:他們開發了一套熒光報告系統,將200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綠色熒光蛋白GFP,嵌入到了一個名叫VASA的基因之中——當細胞表達VASA基因的時候,熒光蛋白也同時會被激活表達,細胞就會發出綠色的熒光。由於VASA基因只會在生殖細胞譜系(即從原始生殖細胞發育到成熟生殖細胞的各個類型的細胞)中表達[9],而不會在胚胎幹細胞等其他細胞類型中表達,因此,實驗中出現的第一批綠色細胞就是原始生殖細胞了。與同期在地面培養的細胞對比,綠色細胞的比例差異就會告訴我們原始生殖細胞的發育是否會受到太空微重力環境的影響。
下面這幅圖就來自於這個熒光報告系統的驗證實驗,圖中細胞的DNA被染為藍色,VASA熒光為綠色。在天舟一號的實驗中,最初的胚胎幹細胞都是沒有綠色熒光的細胞(類似圖中第一行)。隨後的幾天, 含有特定信號因子的培養液將會逐步誘導胚胎幹細胞的分化——如果分化誘導成功,我們就會期望見到一些發出綠色熒光的原始生殖細胞(類似圖中後
如果人類胚胎幹細胞可以在太空中成功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我們還可以利用這個熒光報告系統,進一步探索是否可以在太空零重力條件下獲得更加成熟的生殖細胞,例如精/卵原細胞,乃至精子和卵子。生命始於精卵結合,人類只有能夠在太空中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才會具有在太空中延續種族的能力。對於太空生育的探索, 也是人類邁向深空的重要一步。(編輯:明天)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文獻:
- Kanas, Nick, and Dietrich Manzey. "Basic issues of human adaptation to space flight." Space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8): 15-48.
- Baker, Daniel N., et al. "Space radiation hazards and the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A report on the October 2005 Wintergreen Conference." Space Weather 5.2 (2007).
- Bradamante, S., Barenghi, L., & Maier, J. (2014). Stem cells toward the future: the space challenge. Life.
- Yuge, L., Kajiume, T., & Tahara, H. (2006). Microgravity potentiates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while sustaining the capability of differentiation. 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
- Zayzafoon, M., Gathings, W. E., & McDonald, J. M. (2004). Modeled microgravity inhibit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ncreases adipogenesis. Endocrinology.
- Wong, C. C., Loewke, K. E., Bossert, N. L., & Behr, B. (2010). Non-invasive imaging of human embryos before embryonic genome activation predicts development to the blastocyst stage. Nature.
- Chavez, S. L., Loewke, K. E., Han, J., Moussavi, F., Colls, P., Munne, S., et al. (2012). Dynamic blastomere behaviour reflects human embryo ploidy by the four-cell sta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 Murry, C. E., & Keller, G. (2008).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clinically relevant populations: lessons from embryonic development. Cell.
- Kee, K., Angeles, V. T., Flores, M., Nguyen, H. N., & Pera, R. (2009). Human DAZL, DAZ and BOULE genes molate primordial germ-cell and haploid gamete formation. Nature.
④ 求一些在現代改造病毒或者細菌等的都市小說。類似與生化危機
末日危機
⑤ 找一本科幻小說,細菌通過人吐口水生孩子
誓言無悔
作者: 白雲
簡介:
小混混許旺旺痛恨警察高鵬飛毀了自己的前程,發誓不報復他決不罷休。在地震中,高鵬飛的妻子白帆為了保護許旺旺兒子,而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得知實情的許旺旺後悔莫及,為報恩,他卻把白帆推進了別人
⑥ 求一些關於生物科技的科幻小說
加拿大知名兒童作家、科幻作家凱瑟琳•奧斯汀寫的《可怕的乖孩子》。
最先發現問題的是馬克斯的妹妹,她說感覺她的同學們都怪怪的,一點都不活躍,很安靜。其實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注射了「疫苗」,而他的妹妹卻因為和媽媽、哥哥一起去參加阿姨的葬禮而躲過一劫。後來,馬克斯因為過度活躍和之前喜歡胡亂塗鴉,要被提前一天注射,好在他的媽媽是注射護士,又躲過一劫,但是他也因此要假裝自己被注射,成為行屍走肉。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一家人終於不堪重負,決定背井離鄉,在外面的世界裡,馬克斯展現出不凡的創造力,也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旅途中克服了一次次驚險困難……
我不希望孩子因為乖而失去活力,寧可他們不乖而充滿創造力,這才是孩子該有的童年。科幻作為一種「假設式未來文學」,為我們描述了一副如《可怕的乖孩子》里這樣的場景,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像書中所說,保持自己的與眾不同,哪怕因此身臨險境。
⑦ 求小說名。 主角在做實驗時,意外觸電後可以控制實驗中的細菌並能變化成各種形態,為掩飾秘密,發展生物
細胞滲透 作者:臭球哥哥
可以網路下,很好看的一本小說,可惜結尾很心酸
⑧ 寄生前夜小說的科學依據
樓上的未免也太不講素質了
中國的所謂科幻、還沒有真正的科幻了吧,或者說,有精彩的不認可、認可的全浮躁、浮躁只因為商業
線粒體反叛人類只能作為一種假說,是形成《寄生前夜》這個小說觀的基本科學依據,游戲1-3部全都以此為科學依據
假說畢竟是假說,誰也無法證實
樓主你看過小說很明顯,科學依據小說中解釋的很清楚
產生atp的線粒體在20萬年前,已不甘寄生於人體內,伺機反叛人類,20萬年後,被人類稱之為「夏娃」的線粒體控制女主人公(叫啥忘了)故意出車禍而死,而後的一切比如男主人公提取女主人公肝細胞培養、女主人公生前簽署捐獻肝臟之類的全都在線粒體夏娃的安排之下,頗有點像死神來了的戲劇性設計
其實線粒體只不過是尋找合適的人選、具體要怎樣的體格誰也不知道,但應該就像小說中女主人公、游戲第2部、3部中的aya、eve那種
不過線粒體思考的部位,是處於線粒體自身的思考,還是腦部線粒體的思考?
小說中明顯是線粒體占據主導,但現實中人類的思考會進入這樣一個矛盾化嗎
小說始終是小說,一團被培養的東西,准確地說因為被培養才具備機能,假如男主人公不培養的話從理論上講線粒體應該隨女主人公一起死亡,線粒體是提供能量產生atp的細胞器,在現代科學上是共生的原則。
然而小說中的線粒體卻像一個怪物,線粒體如何讓主持人嘴巴冒煙、讓男主人公的學生著火到現在我還沒搞清楚,而且一團肉的線粒體居然變成了女主人公的裸體、強見了男主人公……盡管目的僅僅是為了繁衍後代……
如果那團肉一般的線粒體是自己自主大腦,那麼大腦中的產生思考又是如何,從理論上講,兩者的意識會產生沖突,那麼,線粒體應該是本能性
如果一切僅僅是本能性,那麼就應該像細菌、病毒那種程度,小說中線粒體在演講席上講自己的歷史、在人類研究線粒體的同時他也在研究自己——但第二矛盾的是,線粒體是一個意識、還是一個共識的意識團,前者代表個體、後者是相通但卻獨立的意識,到底線粒體是一個生命、還是多個生命——線粒體的研究將其代入意識化的狀態,人類是因為思想才具備意義,然後在尋找意義中發現毫無意義的悲劇存在,而線粒體、一方面表示的具有智慧(能隱忍20萬年,從容不迫的演講,制定復雜的計劃)、一方面又充斥著本能(就算最後那小孩生下來也毫無作用,肯定會被抹殺的),本來應該像細菌、病毒那樣不計較後果、只是單純的行使著自己的本能——如果線粒體反叛人類是本能,那麼早應該反叛、如同細菌、病毒,如果不是本能,那麼線粒體的意識是人類自身的意識還是其他的意識呢,這里充斥著矛盾
所以小說始終是小說,不是科學紀錄片,我認為線粒體不可能像小說那樣聰明、或者說他們沒有意識,意識是如何產生的——那麼這就必須涉及到哲學的問題,但很明顯,我不是一個唯心主義者,肉體的重要性也影響著人格與精神,大腦始終是一塊很重要的組織,腦死了,代表真正的死了,那麼靈魂、意識、精神也會灰飛煙滅,那麼對於線粒體反叛人類這一假說,我始終持懷疑態度
⑨ 求一本關於細菌的小說
這是我第一次聽有關於細菌的小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會找出來看一看,感受一下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