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❶ 花之詠的作者簡介
本文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1883-1931)散文集《淚與笑》中的一篇經翻譯而成。
紀·哈·紀伯倫(Khalil Gibran)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1]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怒當局,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著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
從上世紀20年代起,紀伯倫的創作由小說轉向散文和散文詩,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其《組歌》:《浪之歌》《雨之歌》進入人教八年級下冊第十課。
他還是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
❷ 什麼被稱為藝術天才八雲論壇教子是阿拉伯文學的奠基人
4. 紀伯倫
❸ 紀伯倫是哪國人作家嗎
中文名: 紀·哈·紀伯倫(卡里·紀伯倫)
國籍: 黎巴嫩
民族: 阿拉伯
出生地: 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
職業: 詩人,畫家
主要成就: 詩歌,散文,畫作
代表作品: 《我的心靈告誡我》,《先知》,《論友誼》
❹ 紀伯倫是什麼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❺ 雨之歌這首散文詩中作者把雲比作了哪些事物至少找出三種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兩首:《浪之歌》和《雨之歌》。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現在我們就去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2.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他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是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的中堅和代表。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❻ 阿拉伯人創造了哪些輝煌的文化請舉例說明!
宗教界
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先知、復興者。 栽德·本·薩比特,攻讀並掌握了古敘利亞語和希伯來語。參加《古蘭經》從記錄、搜集、整理到定本的全過程而受到聖門弟子的尊敬,被譽為「穆斯林民眾的學者」(Hibr Ummah al-Muslimin)。 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伊朗伊斯蘭教巴布教派創始人,謝赫學派領袖。以「巴布」著稱。生於伊朗設拉子。出身於富有的布匹商人家庭,自稱聖裔,舉家信奉什葉派教義。
軍政界
哈立德·本·瓦利德,伊斯蘭教早期著名軍事將領,穆罕默德為表彰其英勇,賜「安拉之劍」稱號。 阿布·伯克爾,被認為是穆罕默德復興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先知曾說:「在我的朋友們中,我不知道還有誰比他更得力。」 艾布·蘇富揚,伊斯蘭教初期麥加古萊什部落貴族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629年皈依伊斯蘭教,630年,隨軍參加了針對多神教徒的侯奈因和塔伊夫之戰,此後雙目失明。 歐麥爾一世,阿拉伯將軍、哈里發。和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被稱為「先知的兩大輔弼」。 馬蒙,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發,開展了阿拉伯和世界歷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從而使阿拔斯文化和整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進入了鼎盛時期。 忽都斯·貝爾巴斯,埃及馬姆魯克蘇丹,艾因·賈魯戰役中擊敗蒙古將領怯的不花,打破了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拜巴爾一世,埃及馬姆魯克蘇丹,曾參與艾因·賈魯戰役戰役,後成為蘇丹,是埃及成為抗擊十字軍入侵的主力。 亞西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巴勒斯坦過總統,被中國人民尊稱為「阿翁」,曾獲得諾貝爾獎。 謝赫·艾哈邁德·亞辛,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哈馬斯)創始人和精神領袖。 傑克·比頓,真名叫「雷法特·阿里·斯拉曼·埃·卡莫爾」。他曾為埃及安插在以色列的間諜,潛伏在以色列境內長達17年,為埃及情報部門服務近30年,被稱為「埃及諜王」。 哈菲茲·阿薩德,敘利亞政治家、總統,曾參與中東戰爭並擊落英國飛機。 馬哈茂德·阿巴斯,曾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首任總理。2008年11月23日當選為巴勒斯坦國總統。 艾哈邁德·阿卜塔利伯,摩洛哥裔阿拉伯人,父親是一名伊斯蘭教阿訇,任荷蘭鹿特丹市市長。
科學界
花拉子密,阿拉伯數學家。在數學方面,花拉子密編著了兩部傳世之作:《代數學》和《印度的計算術》。 花拉子密在歷史學和地理學也有研究。 泰比特·伊本·奎拉,阿拉伯數學家,翻譯了許多希臘科學家的著作,他的有些思想在大約一千年以後被鮑耶和洛巴切夫斯基發展成為非歐幾里得幾何。並提出了「親和數 」。 白塔尼,阿拉伯天文學家數學家。發現了太陽遠地點的進動,還精確地測定了年長度、周年歲差和黃赤交角;為球面三角形引進了一套巧妙的新解法,發展了球面三角學。 比魯尼,阿拉伯著名科學家、史學家、哲學家。一生從事多學科的研究,著述宏富,寫著作對當時天文學研究的總結,將天文學與地理學結合,提出了地球以地軸為中心自轉的理論,並推測到地球是繞太陽運轉的,還對地球的經緯度作了精密的測量。 阿爾·哈茲尼,阿拉伯物理學家,在力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從液體推廣到空氣中。他發現「大氣的密度隨高度的不斷增加,其密度越來越小,因此物體在不同高度測量時,重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力學規律。 阿勒·哈增,阿拉伯光物理學家,阿勒·哈增研究過球面鏡和拋物柱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都將反射到這個軸上。他提出了著名的「阿勒·哈增問題」。 艾哈邁德·澤維爾,埃及化學家,199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北京大學名譽博士。
文學界
穆泰奈比,阿拉伯詩人,是阿拉伯詩歌革新的先驅。 紀·哈·紀伯倫,是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穆罕默德·達維希,巴勒斯坦著名詩人,2007年,達維希獲得了著名詩歌獎「金桂冠獎」,也被巴勒斯坦人民稱為是「民族詩人」。 艾哈邁德·艾敏,埃及著名阿拉伯作家,思想家。其主要作品有:《太陽》、《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 納吉布·馬哈福茲,埃及作家,代表作《命運的嘲弄》、《阿杜比斯》、《埃伊拜之戰》。1988年10月獲諾貝爾文學獎。
醫學界
伊本·納菲斯,十三世紀著名阿拉伯醫學家。則為心血管生理學奠下基礎,他是描述肺循環和冠狀血管的第一人,構建了循環系統的基礎,因而被視為中世紀「最偉大的生理學家」。 伊本·西拿,阿拉伯哲學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文學家。伊本·西拿編著了著名的醫書——《醫典》,這部著作是醫學界重要的參考資料,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公元十五世紀它的拉丁語譯本被重印十六次,十六世紀又被重印二十次,直至十五世紀末期它仍是歐洲各大學的教科書。 彼得·梅達瓦,阿拉伯裔英國免疫學家,1960年,梅達瓦因為對免疫學做出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其他
伊本·赫勒敦,阿拉伯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總結當時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克服阿拉伯史學家注重歷史現象鋪陳的弱點,把哲學和歷史學結合,去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開創性地提出了新的歷史觀及研究方法,把歷史科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穆罕默德·瓦伊利,2008年1月,吉尼斯世界紀錄宣布承認埃及9歲的小男孩穆罕默德·瓦伊利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小神童,他擁有同齡人最高的IQ數值和驚人的數學天賦。 塔里格·拉瑪丹,瑞士伊斯蘭學者,1963年出生於埃及,是當代西方世界最有影響的伊斯蘭教學者之一。 瓦利德·本·塔拉勒·阿勒沙特,阿拉伯企業家、投資家,被譽為阿拉伯的「沃倫·巴菲特」,有「中東股神」的稱號。2005年個人總資產為237億美元,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位居第五。 曼蘇爾·本·穆特艾布,2010年上海世博會沙烏地阿拉伯展區總代表、沙特城鄉事務部副部長,沙特王子。
❼ 紀伯倫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什麼的主要奠基人
紀伯倫簡介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
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0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❽ 紀伯倫是什麼文學巨匠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著名 。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