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張恨水與現代通俗小說發展經過

張恨水與現代通俗小說發展經過

發布時間: 2021-07-21 12:36:56

Ⅰ 張恨水的通俗文學魅力

筆者以為「背景回歸」階段張恨水研究有三個特點。(一)用文化戰略的眼光來看待通俗文學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價值。(二)認識到文化發展是多線進化、多元並存、多向交流與整合的。(三)重視通俗文學的審美價值體系與社會文化心態的關系的研究。陳金泉、萬興華從美學的角度對於張氏的小說作了全面深入的審美考察。在《張恨水小說:中國通俗小說方向》一文中,陳、萬把通俗文學作品,張恨水的小說放置在中國傳統文學的源流中,以審美功能和審美接受作為文學分類標准三分載道文學、純美文學、通俗文學,完成了張恨水小說研究的二重定位。具體分析上陳、萬認為,通俗文學在審美形態和審美方式上繼承和發展了上古神話並與上古神話傳說的審美基因有一脈傳承的血緣關系。只有同質異形的變化而非異質異形的徹底顛覆。其小說審美基因源遠流長,具有積淀深厚的審美本性,從理論上說明了張恨水小說之所以擁有廣泛審美市場的原因所在。析出張恨水小說與上古神話傳說在審美基因上的連脈關系,意義在於鉤沉通俗文學審美機體之內綿延深蘊的傳統審美基因,印證傳統審美基因在現代讀者審美結構中的濃厚積淀這樣一個客觀存在。在審美功能上,陳、萬論證了言情、娛樂更為貼近文學本性的原質並認為張恨水的小說在「言情」上用意,在娛樂上用心。正面寫情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負面寫情如《五子登科》、《巴山夜話》、《紙醉金迷》等。任何審美魅力的情的描述都能激活讀者的審美情趣,產生濃烈而豐厚的審美娛樂,進而切入審美本性的深層。張恨水小說為真正中國氣派的小說。孔慶東的文章《走向新文學的張恨水》通過民國通俗文學與新文學雙線歷史的比照敘述來對張恨水與中國通俗文學和新文學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從而對張恨水抗戰時期小說的雅化與歸屬問題作出結論。孔慶東認為:張恨水抗戰時期小說的雅化核心在於創作宗旨和思想主題。他終於由消遣文學走到了聽將令文學,終於「帶師學藝」,被新文學招安到帳下,這使他終於有了「到家」的感覺。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感覺使他在藝術技巧的雅化上有所放鬆。抗戰時期小說的普遍問題是結構感差,像《八十一夢》的結構也只能說有獨到之處,並不值得立為典範。其次是敘事語言不如戰前流暢精美,敘述干涉增多,這是向清末民初小說風格的倒退。藝術技巧上更雅化的地方表現在心理刻畫意識似比戰前更為自覺,這使《魍魎世界》、《傲霜花》等還比較耐讀。但他寫了那麼多的貪官污吏、商販屠沽,卻沒能留下幾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八十一夢》等幾部「斬鬼」之作,事過境遷之後,只能看的是他的「投名狀」。提起張恨水人們更多想到的還是他寫與戰前的「現代青年」系列。是新文學已經不再鼓勵那些「雕蟲小技」的探索,還是張恨水自己覺得「小雅」已經不必再努力,只要在思想上「精進不已」便是「大雅」,抑或是時代正要求新舊文學都向一種「四不象」的新形式靠攏?此種的得失很值得玩味。走向新文學的張恨水在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問號般的身影。這里對張恨水的反思是真誠和中肯的。對於任何一個作家的研究都應該嚴肅和真實。不能「棒殺」也不能「捧殺」,不文飾也不必為尊者諱才是治史的第一要義。張恨水研究同樣要注意到這一問題。徐清認為張恨水以通俗文學作家身份進入文學史稍彌補了文學界的遺珠之憾,但是當研究者們日益將通俗文學攝入研究視野時方才發現對這位大師級作家的關注與剖析還未深入。之所以稱張為恨水為「大師」就在於他能獨樹一幟地於鴛蝴派創作模式與「五四」新小說創作道路的夾縫中「帶著鐐銬跳舞」:既依附於俗趣味又釀造著雅情致,既留戀於舊程式又探索著新技巧,既迎合著市民圈又固守著主體性,其作品表現出新舊合壁、雅俗共構的美學特徵。兩部代表作《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更是通俗文學研究領域中可供讀解的極佳個案。通俗文學與雅文學之間既有各自的審美領域又並非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雅俗的位移那些精巧化的通俗文學常常也會成為高雅文學中的精品。歷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作品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到了20世紀一些有成就的通俗文學作家則運用這一文學規律創作出雅俗共賞的作品,使之成為通俗文學中的高雅之作。張恨水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他以自己的作品在通俗文學與高雅文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並以此贏得了文學史上的光輝一席。以上三篇代表性文章正是對該階段研究特點的一一印證。

總結張恨水小說的藝術特徵是總結張恨水作為小說家的價值所在,也是張恨水研究的主要支撐點。這一方面進行研究的學者為數不少且收獲頗多,而對於張恨水本人的研究還需要開拓新的思路。例如張恨水本人受佛教、道教的影響就是缺乏深入細致研究的方面。張恨水本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受佛學的影響,他在張恨水一生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Ⅱ 為什麼說張恨水是現代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因為張恨水寫得最好,超出了鴛鴦蝴蝶派為言情而言情的范圍,他繼承了世情小說的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稱之為繼往開來的宗師不為過

Ⅲ 張恨水小說的獨特貢獻是什麼300字這樣

作為現代通俗小說藝術大師的張恨水,不僅為中國文壇留下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而且還留下了相當數量的小說理論著述。人們評價張恨水,大都關注他的文學創作,而對他的文學思想尤其是小說理論則很少涉足。其實,張恨水不僅是現代通俗小說家,而且還是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家。張恨水說他曾打算寫一部《中國小說史大綱》,後來欲改為《中國小說新考》,這部系統的小說理論著作雖未面世,但在他為自己的作品所寫的序、《寫作生涯回憶》、《談長篇小說》、《長篇與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說過程》、《我寫小說的道路》以及《總答謝》等理論文章中,已能夠顯示其通俗小說理論的系統性、深入性。他的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大體上是屬於實踐型也即經驗型的,即在通俗小說創作的基礎上,以經驗的總結、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又能進一步深化他的小說創作,這就形成了張恨水小說創作與理論的互動共振關系,這種「關系」既發展了張恨水又影響了一代通俗小說理論及其創作。

Ⅳ 張恨水的通俗小說有什麼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張恨水受五四新思想的啟蒙,他筆下的佳人是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女性,她們融傳統美、現代美、悲劇美、世俗化於一身;,。

Ⅳ 有關中國近現代通俗小說的論文

論張恨水對現代通俗小說藝術理論的貢獻
【內容提要】
張恨水的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大體上是屬於實踐型也即經驗型的,即在通俗小說創作的基礎上,以經驗的總結、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又能進一步深化他的小說創作。他對現代通俗小說理論的貢獻主要是:在對「五四」新文學的反思中,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文體觀;在創作實踐的演進中,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藝術觀;在追求時代精神中,發展現代通俗小說的功能觀。他在「趣味性」與「時代性」的雙重變奏中,實現了理論的發展和創作的突進,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學主流意識形態的靠近及轉向。
作為現代通俗小說藝術大師的張恨水,不僅為中國文壇留下了120多部中長篇小說,而且還留下了相當數量的小說理論著述。人們評價張恨水,大都關注他的文學創作,而對他的文學思想尤其是小說理論則很少涉足。其實,張恨水不僅是現代通俗小說家,而且還是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家。張恨水說他曾打算寫一部《中國小說史大綱》,後來欲改為《中國小說新考》,這部系統的小說理論著作雖未面世,但在他為自己的作品所寫的序、《寫作生涯回憶》、《談長篇小說》、《長篇與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說過程》、《我寫小說的道路》以及《總答謝》等理論文章中,已能夠顯示其通俗小說理論的系統性、深入性。他的現代通俗小說理論大體上是屬於實踐型也即經驗型的,即在通俗小說創作的基礎上,以經驗的總結、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又能進一步深化他的小說創作,這就形成了張恨水小說創作與理論的互動共振關系,這種「關系」既發展了張恨水又影響了一代通俗小說理論及其創作。本文擬從通俗小說的文體觀、藝術觀、功能觀三個方面,探討張恨水對現代通俗小說理論的貢獻。

張恨水走通俗小說創作道路,大都採用章回體,他對章回體小說情有獨鍾,因而在理論上對章回體的性質以及如何改造舊章回體,作了較深入探討。聯系現代文學發展史可以看到,張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學,雅俗、新舊對峙沖撞中堅持章回體小說創作,建立通俗小說文體觀的。當「五四」新文學運動掀起巨大浪潮,以「反傳統」面目沖擊著舊文學時,張恨水卻在舊文學圈子裡打轉轉,固守傳統的章回體,發表小說《真假寶玉》、《小說迷魂游地府記》,這便引起人們的不滿,如他自己所說:「在『五四』的時候,幾個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寫章回小說感到不快,勸我改寫新體」①。但張恨水並沒有「改寫新體」,這就使他成了「異類」。因為「五四」文學革命明確提出「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倡導者和新文學作家僅從1919-1921年間就發動過二次對舊派文學的批判,那時批判舊文學是為確立新文學的獨尊地位。但在「反對舊文學」的「反對」、「批判」中,卻形成了人們一種新舊對立的二元思維定式,非新即舊,一切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的創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與之不同調的,靠近「傳統」的,即都是「舊」的,作為舊形式的章回體,當然應該排除。其實,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舊瓶也能裝新酒,舊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為新時代所利用。張恨水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贊同的,但是對「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反傳統」,尤其對舊文學批判批過了頭,連章回體都加以掃盪,他是不滿的。張恨水堅持用章回體寫小說,而且在《春明外史》問世後,「略引起新興文藝家的注意。《啼笑因緣》出,簡直認為是個奇跡。大家有這樣一個感想,丟進了茅廁的章回小說,還有這樣問世的可能嗎?這時,有些前輩,頗認為我對文化運動起反動作用。而前進的青年,簡直要掃除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辯」②。30年代,張恨水的章回小說已達到了藝術的高峰,而新文學家們仍然堅持以「新」「舊」、「先進」「落後」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認定張恨水的小說創作是「舊派小說」,是文學花圃中的「臭草」,從而對他進行「圍剿」,張恨水自己對於這一點也有清醒的認識,「除了『禮拜六派』的遺留,文壇對我是圍剿的」③。盡管張恨水遭到新文學派的「圍剿」,但他並沒有在自己堅守的通俗小說陣地上退役,他採取「未加深辯」的策略,堅持自己的創作個性,繼續創作章回體通俗小說。同時,他還在理論上強調了章回體的藝術價值,在《總答謝》中,他說:「我覺得章回小說,不盡是可遺棄的東西,不然,紅樓水滸,何以成為世界名著呢?自然,章回小說,有其缺點存在,但這個缺點,不是無可挽救的(挽救的當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說,雖一切前進,而文法上的組織,非習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的普通民眾所能接受。正如雅頌之詩,高則高矣,美則美矣,而匹夫匹婦對之莫明其妙。我們沒有理由遺棄這一班人,也無法把西洋文法組織的文字,硬灌入這一班人的腦袋,竊不自量,我願為這班人工作。」他看到了章回小說的優長,同時也看到了新小說取法西洋而帶來的「歐化」毛病,這種「歐化」傾向使得
一般的普通民眾無法接受,所以他要縮短新文學與普通民眾間的距離,願為普通民眾服務。這是他的通俗小說觀所強調的「服務對象」問題。如何為普通民眾服務,張恨水認為必須要改造章回體,而他的創作實踐已經作了一系列的改造章回體的工作。他說:「有人說,中國舊章回小說,浩如煙海,盡夠這班人享受的了。何勞你再去多事?但這有兩個問題:那浩如煙海的東西,他不是現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點寫現代事物的小說,他們從何覓取呢?大家若都鄙棄章回小說而不為,讓這班人永遠去看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狀元,佳人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故事,拿筆桿的人,似乎要負一點責任。我非大言不慚,能負這個責任……而舊章回小說,可以改良的辦法,也不妨試一試。」這里就提出了用現代意識去改造舊章回體,要為他的服務對象提供「現代事物」,從而在「新派小說」和「舊章回小說」之間踏出一條改良的新路。如何改良舊章回小說,張恨水提出要採取漸進之法,「所有章回小說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漸淘汰手法」。在具體的改良手法上,他是「以社會為經,言情為緯者多。那是由於故事的構造,和文字組織便利的緣故」。這有其「戀舊」的一面。但他又認為:「關於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風景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有時,也特地寫些小動作。實不相瞞,這是得自西洋小說」④。這「求新」的一面,正是他「改良」之所在。這些都在《啼笑因緣》等作品中運用過了。
張恨水不僅從為「匹夫匹婦」服務的受眾對象上肯定了章回小說的藝術價值,而且還從為「匹夫匹婦」服務的受眾對象上去認識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的價值的。從他的《我寫小說的道路》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是由武俠到言情發展到社會加言情再發展到歷史與抗戰小說,順著這樣一個發展的路子,我們首先探討張恨水對武俠小說理論的認識。張恨水說他十三四歲時,就喜歡看武俠小說《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等,還編了一段武俠故事,講給他的弟妹們聽,並拿出自己仿照《七俠五義》的套子繪成的「俠客圖」給他們觀賞,引起他們「哈哈大笑」⑤。由對武俠小說的偏愛作為深深的文化積淀,使他在創作章回小說時,總會在言情中加一點「武俠」的影像,或在社會加言情中滲進一些「武俠」的因子。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他深深地認識到在中國下層社會,最感興趣的「第一是武俠小說」。因此,他在40年代還寫了一篇《武俠小說在下層社會》的論文,形成了他的武俠小說理論與創作連帶關系。在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武俠小說的利弊和下層社會之所以對其感興趣的原因,並提出了改造武俠小說的問題。張恨水認為:中國下層社會人物都有著崇尚「英雄主義」的色彩,「那完全是武俠故事所教訓」的結果,武俠小說教會讀者「反抗暴力,反抗貪污,並且告訴被壓迫者聯合一致,犧牲小我」,但是,它們教訓有極大的缺憾:一是「封建思想太濃,往往讓英雄變成奴才式的」,像黃天霸、白玉堂之流,「就變成了一條馴服的走狗」;二是「完全幻想,不切實際」;三是斗爭方法也「有許多錯誤」。下層階級喜愛武俠小說,是因為他們社會地位低下,受苦太深,「無冤可伸,無憤可平」,故將自己心中的憤懣,「托諸這幻想的武俠小說,來解除腦中的苦悶」⑥。張恨水這一理論的認識與他的小說創作是契合的。他在創作中,就是從適應市民社會需要的除惡懲暴的理想出發,去塑造充滿「俠氣」的人物形象的。他小說中的「俠」,多是貧民出身,多與邪惡勢力對立,沒有一個變成官府的「馴服的走狗」的。在他創作的武俠小說如《劍膽琴心》、《中原豪俠傳》中,人物的武功,大都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能夠起到教育民眾的作用。從張恨水塑造的「俠義」人物形象身上,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他受「傳統」影響而又突破「傳統」的特點。
其次,我們考察張恨水言情小說的理論觀。張恨水創作的言情小說較多,他在理論上同樣提出了改造言情小說的問題。在《〈美人恩〉自序》中,他認為歷來的言情小說內容不外乎三角與多角戀愛,而結局「非結婚,即生離死別而已」。但是要言情,並要完全擺脫三角與多角戀愛而又不脫離現代社會,這就比較難作了。小說的結構必須有一交錯點,「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裡去找「交錯點」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結果,還是不能完全擺脫以往的「公例」,只有「於此公例中,於可閃避處力閃避之,或稍稍一新閱者耳目」⑦。這樣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寫情敵角斗之事,而其結局,一方似結婚而非結婚,一方亦似離別而非離別」。與傳統的言情小說結局「非結婚,即生離死別」則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從創作與理論的結合
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改造言情小說,是在內容上將言情加武俠(如《啼笑因緣》),或言情與「社會」結合(如《春明外史》、《斯人記》等)。而在敘事形態上多是「一男數女」或「一女數男」的多角戀情,而且愛情的結局大都是悲情。僅以一篇《〈啼笑因緣〉自序》即可看出他寫悲情,在悲劇藝術及悲劇的結局方面,既繼承了傳統又突破傳統。傳統文學寫男女戀情,多以大團圓結局。「五四」新文學打破了「大團圓」的模式,以「不團圓」形態出現,使悲劇藝術得到長足發展。但時日一長,逐漸形成了「不團圓主義」,這對悲劇發展又造成了不利。張恨水既認識到「大團圓」的通病,又不滿於「五四」以後的「不團圓主義」的盛行。因此,他在反思傳統與觀照現實的雙項思維活動中,去建構自己的悲劇藝術世界。張恨水說:「長篇小說之團圓結局,此為中國人通病。紅樓夢一出打破此例,彌覺雋永,於是近來作長篇者,又多趨於不團圓主義,其實團圓如不落窠臼,又耐人尋味,則團圓固亦無礙也。」⑧《啼笑因緣》既不是「團圓主義」,也不是「不團圓主義」,以留有「余想」的方式,顯現出「一新閱者耳目」的特點。

Ⅵ 為什麼說張根水是現代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1] ,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Ⅶ 張恨水通俗小說之父

人生因為思想而精彩

Ⅷ 對張恨水小說的評價

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的,小說的內容大多是男女之愛。但內容還是不錯的。

Ⅸ 張恨水對舊體通俗小說的突破有哪些

他對舊體通俗小說的突破在於:在對「五四」新文學的反思中,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文體觀;在創作實踐的演進中,建立現代通俗小說的藝術觀;在追求時代精神中,發展現代通俗小說的功能觀。他在「趣味性」與「時代性」的雙重變奏中,實現了理論的發展和創作的突進,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學主流意識形態的靠近及轉向。

熱點內容
天唐錦綉小說免費閱讀無彈窗 發布:2025-10-11 19:07:58 瀏覽:326
她的小梨渦免費閱讀2K小說網 發布:2025-10-11 18:57:58 瀏覽:851
相顧成歡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5-10-11 18:41:45 瀏覽:807
有個小說名字裡面有個魚字 發布:2025-10-11 18:39:51 瀏覽:369
有深度虐戀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11 18:39:51 瀏覽:582
在線校園春色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11 17:43:59 瀏覽:541
主角出場就在鬼域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10-11 17:38:07 瀏覽:364
好看的校園玄幻小說完結 發布:2025-10-11 17:24:12 瀏覽:933
重生2008娛樂圈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10-11 17:18:47 瀏覽:977
豬豬小說網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10-11 17:04:22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