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新感覺派小說中的現代派手法

新感覺派小說中的現代派手法

發布時間: 2021-07-21 10:51:45

A. 新感覺派小說的創作特色

新感覺派的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創作都起始於現實主義,後來才接受了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卻不完全一樣。劉吶鷗、穆時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覺派的熏染,而且在汲取現代派的技巧的同時,也接受了現代派的文藝觀,成了徹頭徹尾的現代派。施蟄存則從日本新感覺派後期的新心理主義那裡擷取了更多的精華。他是立足於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並吸收現代派的技巧來豐富自己。因此,在他脫手《現代》之後,就以一種新的姿態回歸到現實主義。盡管他們在創作道路和創作的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作為一個流派。也構成了一些共同的創作特色。
首先,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作者以他對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繪了都市的賽馬場、夜總會、影院、茶館、富家別墅、海濱浴場等色彩斑斕的場景,也刻畫了舞女、少爺、小姐、交際花、姘頭、資本家、小職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並以急驟的節奏,跳盪的結構,活靈活現地顯現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的剪影。他的《禮儀和衛生》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描寫了一夥在「唯樂原則」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盪縱欲的生活。穆時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領域更為廣泛,也更進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質。其他代表作還有施蟄存的《鷗》和《薄暮的舞女》。
其次,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描。最初的新感覺派小說把追求新奇的感覺當作創作的關鍵。到30年代初期,他們又接受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一批以表現心理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如劉吶鷗的《殘留》採用主人公霞玲獨白的形式來進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穆時英的《南北極》、《白金的女體塑像》等小說都是將心理分析作為構成作品藝術形象體系的重要環節,豐富了刻畫心理小說的表現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的還是施蟄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陽》、《葯羹》等小說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說的最高水平。
再次,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B. 新感覺派小說流派特徵是什麼

13.4.2新感覺派小說流派特徵作為獨立、成熟的文學流派,新感覺派作家在思想、藝術追求上顯示出一些共性化的特徵。 基本傾向 從政治傾向上看,新感覺派作家與左翼文學的關系經歷了從開始接近到最終疏遠的過程,基本上代表自由知識分子的態度與立場。不滿現實腐敗,同情民眾疾苦,與左翼文學有共通之處;但他們又與左翼文學的政治目標有明確的距離,力圖保持中立的姿態。從文化選擇上看,新感覺派作家對流行於歐美和日本的世紀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義生命學說和現代主義藝術情有獨鍾,自覺接受其影響。具體地說就是:一、歐美心理分析和意識流小說;二、日本新感覺派小說;三、弗洛伊德主義。從藝術觀念上看,他們持文藝與政治的二元論和並行論,強調文藝與政治的區別與獨立,突出文藝的非功利追求與創新性質。施蟄存就曾回憶說:「我們為什麼要運用這些新的手法,原因很簡單,一是覺得新奇,二是想藉此有所創新。」 藝術探索及特點 新感覺派的藝術探索主要側重以下方面,並表現出相關特點。 都市景觀 新感覺派作家的作品大多從現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現獨特的都市景觀,揭示都市人錯綜復雜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對畸形與病變方面的描摹富於特色。都市的出現是現代社會史的重大事件,中國現代都市的發展伴隨著半殖民地化的過程,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都市既是各種社會矛盾的聚集所,因而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的必爭之地;同時又作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東方翻版,成為罪惡與墮落的淵藪。不同於茅盾、丁玲、樓適夷他們的都市小說著重描寫階級斗爭、時代趨勢,新感覺派的小說更多地依託都市作為商貿金融重鎮的特徵來寫作,充分展示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一面,以及陷身其中的人們的躁動與迷茫。他們的小說人物從舞女、交際花、姨太太到資本家、投機商,從水手、冒險家、公司職員到各色市民、流派無產者等等,包羅廣泛;小說場景多選擇娛樂消費場所,賽馬場、夜總會、大劇院、小轎車、高級旅館、酒吧、別墅、大街通衢等等常常構成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的環境。作家往往就從中演繹一段與金錢有關的人生故事,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表現都市生活的光怪陸離、藏垢納污。 現代中國的社會變革對都市的震盪更為直接與巨大,政局混亂,經濟破產,道德解體,價值崩潰,新感覺派小說再現了人際之間由於彼此缺乏信任和溝通,油然而生的沉重的孤寂感、隔絕感,如劉吶鷗的《熱情之骨》,徐霞村的《MODERN GIRL》等;因為人生喪失了目標,精神無所歸依,生活中充滿了變數,命運沉浮不由自主,穆時英的《夜》、《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和黑嬰《五月的支那》等作品流露出濃郁的人生的漂泊感、厭倦感和無奈的嘆息。作家通過小說人物悲劇性的都市生活感受表達了相當一部分人群對於都市生存的焦慮體驗。心理描寫 著力開掘人物的深層心理和潛意識,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狀態的復雜性,刻畫雙重性格,是新感覺派小說的又一特點。新感覺派作家善於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波動,從無意識的角度去剖析人物,並藉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從性慾本能的角度為人物的行為尋求深層心理學解釋。穆時英在《白金的女體塑像》中以性慾本能的壓抑與釋放的心理事件來描述謝醫生從性冷淡到恢復戀愛熱情的行為變化。施蟄存的《春陽》更從一件偶然事件中透視嬋阿姨心理的紛亂與記憶的失誤,剖示其置身金錢與情慾不能兩全困境中的苦悶。他們還通過描寫人物的變態心理與變態行為,展示其心理性格的矛盾沖突,從而塑造具有雙重性格特徵的復雜形象。施蟄存的《將軍的頭》小說集充分而細膩地展示人物情慾本能與理性規范之間的糾葛:《將軍的頭》是種族立場與美色之欲的沖突;《鳩摩羅什》是宗教戒律與男歡女愛的沖突;《石秀》一篇解構英雄故事,層層剝筍般地寫出石秀在兄弟信義與情慾本能之間的掙扎、沉淪,其行為從自虐到施虐,其心理由愛戀轉為嫉恨。這些小說將對人性的探究推進到隱秘幽僻的潛意識、無意識的生命本能層次,不無新意頗有深度。表現技巧 新感覺派小說在表現形式技巧方面也有不少新奇巧妙之處。心理——感覺化的敘事方式。在他們的小說中,對人的心理透析和感覺臨摹代替了經典現實主義藝術對典型環境的刻畫和對典型人物的塑造,讓人物心理感覺的變幻和意識綿延取代情節故事的展開,打破現實時空的界限,實現現實與幻覺、過去與未來的疊合交融。劉吶鷗的小說《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具有突出的感覺化的特點,而施蟄存的《梅雨之夕》、《春陽》等均以人物心緒的無意識流動來結構小說,體現將現實心理化的敘事特色。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描繪舞場聲光色彩及人群的移動,借鑒了新興藝術電影的蒙太奇手法,節奏快捷多變。開放式的敘事結構。新感覺派小說常採用散點透視的方式來結構小說,使其組織構造更多地呈現為橫向組合的形態而非縱向連綴的形式。如穆時英是此中高手,他的《夜總會里的五個人》表現五個失意之人狂亂的行為心理,從情節上看彼此互不相干,但五個命運相似的人生片斷疊加卻強有力地透露了共同的主題傾向。新奇的語言形式。他們強調語言對感覺印象世界的再造功能,要以出人意料的組合方式和技巧來表達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造成新穎不俗的藝術效應。為此他們發揮奇異的想像,對客體對象實施大膽改造,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感覺,如穆時英將人臉想像為「一張優秀的國家的地圖」,將夜晚都會隱約的窗燈擬想為羞澀的「處女的燈光」等等。新感覺派小說語言辭格豐富,講求修辭的美學效果。如通感與比喻就是他們常用的手法,像以下的句子應該都是有獨特的表現力的:「鍾的走聲是黑色的……」;「那隻手像一隻熨斗,輕輕熨著我的結了許多皺紋的靈魂。」

C. 新感覺派小說藝術手法的創新是什麼

新感覺派小說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新感覺派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

D. 新感覺派文學在中國的地位!

【創作分析】
一、創作題材
從題材上來看,新感覺派小說表現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事態人情,並側重展現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從而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與矛盾、樓適夷等作家創作的站在先進階級的立場,從政治經濟角度理性地描寫燈紅酒綠的都市黃昏的都市文學不同,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家喜歡感性地描寫富於現代都市氣息金額特徵的人物:從舞女、水手、投機商、銀行職員到少爺、姨太太等;作家給這些任務活動安排的處所則是影戲院、賽馬場、夜總會、舞會、酒館等畸形繁榮的都市環境。在描寫處在這種畸形環境中的人物時,又突出他們病態的行為和畸形的心理:賣淫、亂倫、暗殺和性放縱心理、沒落瘋狂心理、二重分裂人格等。而對於那本身就象徵著繁華和墮落、聯結著社會上層和下層的舞女,新感覺派尤其擅長描寫,並由此造成了「海派文學」的甜俗之氣。新感覺派作家所創造的這種類型的都市文學,對30年代都市文學的崛起作出了一些貢獻,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半殖民的都市的真實畫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
二、藝術特色
1、藝術表現上,引進了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創新。新感覺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覺、印象」,並把主題感覺投諸客體,使感覺外化,創造出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新現實」。有時,還進行感覺的復合,因此「通感」現象在新感覺派小說里每每出現。新感覺派還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
2、人物刻畫上,新感覺派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注重開掘和表吸納潛意識和變態心理。在該派小說作者中,對人的「精神內涵」的開掘以施蟄存最為深入。

E. 為什麼新感覺派 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新感覺派起源於日本,流行於中國,是都市小說的一部分

F. 嚴家炎概括的新感覺派創作特色

一、創作題材
從題材上來看,新感覺派小說表現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事態人情,並側重展現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從而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與矛盾、樓適夷等作家創作的站在先進階級的立場,從政治經濟角度理性地描寫燈紅酒綠的都市黃昏的都市文學不同,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家喜歡感性地描寫富於現代都市氣息金額特徵的人物:從舞女、水手、投機商、銀行職員到少爺、姨太太等;作家給這些任務活動安排的處所則是影戲院、賽馬場、夜總會、舞會、酒館等畸形繁榮的都市環境。在描寫處在這種畸形環境中的人物時,又突出他們病態的行為和畸形的心理:賣淫、亂倫、暗殺和性放縱心理、沒落瘋狂心理、二重分裂人格等。而對於那本身就象徵著繁華和墮落、聯結著社會上層和下層的舞女,新感覺派尤其擅長描寫,並由此造成了「海派文學」的甜俗之氣。新感覺派作家所創造的這種類型的都市文學,對30年代都市文學的崛起作出了一些貢獻,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半殖民的都市的真實畫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
二、藝術特色
1、藝術表現上,引進了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創新。新感覺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覺、印象」,並把主題感覺投諸客體,使感覺外化,創造出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新現實」。有時,還進行感覺的復合,因此「通感」現象在新感覺派小說里每每出現。新感覺派還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
2、人物刻畫上,新感覺派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注重開掘和表吸納潛意識和變態心理。在該派小說作者中,對人的「精神內涵」的開掘以施蟄存最為深入。
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和《新感覺派小說作品選前言》

G. 新感覺派小說的藝術手法

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也是新感覺派的藝術追求。他們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如《上海狐步舞》將上海這個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各種圖象,通過作者本人的意識流動來切割和連綴。一忽兒街頭兇殺,一忽兒母子亂倫;一忽兒夜總會燈紅酒綠,一忽兒被迫出賣肉體……。這些時空交錯、空間跳躍的場景片斷,給人撲朔迷離、朦朧恍惚之感。這里,作者依據直覺來把握事物的現象,並把自己的主觀感覺注入到客觀描寫中去,使客體描寫的每組畫面都洋溢著作者主觀上的危機感與狂亂感,從而構成了現代部市畸形文明和病態社會的瘋狂節奏與旋律。復如施蟄存的《在巴黎大戲院》運用意識流動手法描繪了一個有婦之夫在女友面前的種種猥瑣、庸俗的意識流程,對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糾葛、刻畫變態人物都有一定的意義。新感覺派小說創作總體傾向的一致性,構成了這個流派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但是,他們創作傾向上的一些嚴重弱點也導致了這個流派的解體。譬如,他們忽視內容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新求奇,使其小說的審美理想與生活理想,同群眾的民族心理、欣賞趣味產生了相當的距離;同時,技巧的新、奇、怪並不能掩蓋生活內容的空虛,反而使一些「新興」的技巧失去了富有創造性的魅力。這種難以克服的矛盾,使他們陷入了嚴重的創作危機,於是這個流派在困境中只好分道揚鑣、各奔前程了。

H. 文學中,感覺派和新感覺派的關系,區別。以及他分別有什麼寫作特點

日本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192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特別是在1923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給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社會上蔓延著虛無和絕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貪圖瞬間快樂的風氣。在文學上,達達派、未來派、表現派、構成派等先鋒派文藝思潮相繼泛濫起來,而盛行一時的自然主義文學出現了衰退的趨向,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興起。這些都成為新感覺派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1924年,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與一、今東光、片岡鐵兵、十一谷義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貴磨、石濱金作、菅忠雄、加宮貴一、諏訪三郎、鈴木彥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寬的支持下,以《文藝春秋》為後盾,創辦了同人雜志《文藝時代》,開始新感覺文學運動,以對抗自然主義文學的衰落和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一般認為新感覺派屬於日本第一批現代派。以後岸田國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幾三郎等也相繼加入。著名評論家千葉龜雄在1924年11月號《世紀》雜志上,以《新感覺派的誕生》為題發表文章,指出「所謂『文藝時代』派所具有的感覺,遠比以往表現出來的任何感覺藝術都新穎,無論在語匯、詩或韻律節奏感方面都很生動」。這一流派因此被稱為新感覺派。
新感覺派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人們要以視覺、聽覺來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即以感性認識論作為出發點,依靠直觀來把握事物的表現。因此,他們主張追求新的感覺和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後再給現實做精美的加工。他們認為藝術家的任務是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現實;他們強調主觀和直感的作用,認為文學的象徵遠比現實重要。他們否定一切舊的傳統形式,主張進行所謂文體改革和技巧革新。新感覺派的代表是橫光利一。他的《太陽》(1923)描寫許多王子把上古耶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看作是「太陽」,為她的美麗而傾倒;《蠅》(1923)描寫一輛載滿乘客的馬
車,墜入深淵,這時馬背上一隻大眼蒼蠅,悠然飛向藍色的天空。這兩部作品開創了這一流派的創作道路。特別是他的《頭與腹》中的「白天,特別快車滿載著乘客全速賓士,沿線的小站好象一塊塊石頭被它拋在後頭」一句,被稱為名句,是新感覺派具有代表性的文體。此外,還有川端康成的《淺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東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與一的《冰冷的舞場》,片岡鐵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們》等作品,它們的主要特色是:通過剎那間的感覺,用象
征和暗示的手法,來表現人的生存價值和存在意義;根據主觀感覺把握外部世界,運用想像構成新的現實,然後通過新奇的文體和詞藻加以表達;大量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描繪人物纖細的感情和心理活動。一般認為,新感覺派作家們也各有特點,橫光利一是從理智的感覺出發,川端康成是從感情的感覺出發,而中河與一、片岡鐵兵等則強調神經感覺的意義和享受。
新感覺派於1925至1926年發展到高峰,後來由於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興起,片岡鐵兵、今東光、鈴木彥次郎等青年作家紛紛轉向左翼文學,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傾向新心理主義,中河與一等則主張形式主義。《文藝時代》也於1927年 4月停刊。新感覺派的活動遂告結束。

I. 新感覺派的藝術特點

新感覺派小說是20世紀我國第一個被引進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劉吶鷗、穆時英,此外還有黑嬰、禾金等。1928年劉吶鷗創辦《無軌列車》半月刊,開始了對日本新感覺主義文學的介紹,1932年至1935年,施蟄存主編大型文學期刊《現代》,為新感覺派小說提供了重要的發表陣地,新感覺派小說得以成長為中國最完整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
新感覺派的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創作都起始於現實主義,後來才接受了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卻不完全一樣。劉吶鷗、穆時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覺派的熏染,而且在汲取現代派的技巧的同時,也接受了現代派的文藝觀,成了徹頭徹尾的現代派。施蟄存則從日本新感覺派後期的新心理主義那裡擷取了更多的精華。他是立足於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並吸收現代派的技巧來豐富自己。因此,在他脫手《現代》之後,就以一種新的姿態回歸到現實主義。盡管他們在創作道路和創作的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作為一個流派。也構成了一些共同的創作特色。
1、新感覺派的創作題材多取材於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態生活,並通過描寫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相世態,暴露出剝削階級男女的墮落與荒淫、寂寞與空虛,為開拓中國現代的「都市文學」建樹了篳路藍縷之功。劉吶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不僅是我國最早出版的新感覺派小說集,也是最早出現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說集。作者以他對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繪了都市的賽馬場、夜總會、影院、茶館、富家別墅、海濱浴場等色彩斑斕的場景,也刻畫了舞女、少爺、小姐、交際花、姘頭、資本家、小職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並以急驟的節奏,跳盪的結構,活靈活現地顯現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的剪影。他的《禮儀和衛生》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描寫了一夥在「唯樂原則」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盪縱欲的生活。穆時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領域更為廣泛,也更進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質。其他代表作還有施蟄存的《鷗》和《薄暮的舞女》。
2、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們提倡作家要「純客觀」地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活動,以及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由某種客觀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相比之下,施蟄存的小說創作則高於劉吶鷗和穆時英。施蟄存的病態小說,題材更為廣闊,內容也更為豐富。他不僅以上海為主要場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態生活,而且還對上海市郊小城鎮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掃描。最初的新感覺派小說把追求新奇的感覺當作創作的關鍵。到30年代初期,他們又接受新心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一批以表現心理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如劉吶鷗的《殘留》採用主人公霞玲獨白的形式來進行人物的心理剖析,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穆時英的《南北極》、《白金的女體塑像》等小說都是將心理分析作為構成作品藝術形象體系的重要環節,豐富了刻畫心理小說的表現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的還是施蟄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陽》、《葯羹》等小說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說的最高水平。
3、新感覺派十分注重小說技巧的創新。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都是起步於現實主義手法的。但是他們基於「在創作上獨自去走一條新的路徑」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實驗現代派的「新興」技巧,有意識地把各種非現實主義的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4、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也是新感覺派的藝術追求。他們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連續性和時序性,而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思想的需求為線索,來對情節和事件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一種節奏起伏多變,情節跌宕多姿的小說世界。復如施蟄存的《在巴黎大戲院》運用意識流動手法描繪了一個有婦之夫在女友面前的種種猥瑣、庸俗的意識流程,對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糾葛、刻畫變態人物都有一定的意義。

J. 中國新感覺派的創作分析

1、藝術表現上,引進了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創新。新感覺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覺、印象」,並把主題感覺投諸客體,使感覺外化,創造出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新現實」。有時,還進行感覺的復合,因此「通感」現象在新感覺派小說里每每出現。新感覺派還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
2、人物刻畫上,新感覺派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注重開掘和表吸納潛意識和變態心理。在該派小說作者中,對人的「精神內涵」的開掘以施蟄存最為深入。

熱點內容
虐到心臟疼的古代小說 發布:2025-10-12 00:40:34 瀏覽:48
類似全職法師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10-12 00:24:19 瀏覽:659
瀨人聽書下載地址 發布:2025-10-12 00:16:53 瀏覽:475
武俠小說女主叫靈鳳 發布:2025-10-12 00:01:44 瀏覽:642
100章左右的古代穿越小說 發布:2025-10-11 23:12:48 瀏覽:607
小受死了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10-11 23:07:04 瀏覽:444
青青校園長篇小說 發布:2025-10-11 22:03:59 瀏覽:980
求推薦歷史架空小說 發布:2025-10-11 21:38:25 瀏覽:430
十大青春虐心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10-11 21:35:46 瀏覽:883
天唐錦綉小說免費閱讀無彈窗 發布:2025-10-11 19:07:58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