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閱讀小說答題模板
① 求語文現代文答題模板
現代文閱讀方法指導★掌握兩種閱讀方法學生應牢固掌握、熟練運用「掃讀」與「對讀」這兩種基本的閱讀手段。(一)掃讀1.何謂掃讀「掃讀」,即「初讀」,也可叫「粗讀」,即對文本的「掃描」。掃讀時,應鳥瞰全篇,力求整體把握文本。因為整體把握文本後,就能自由地解答無論是從局部還是從整體設置的題目。2.掃讀的方法⑴跳讀,劃要「掃讀」,一要快速,有時是「跳讀」;二要邊讀邊「劃要」。劃要,就是在文本中劃出能顯示段落乃至全文要點的詞句。「掃讀」應注意把握關鍵的信息點: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B.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闡述。C.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和文章主旨的詞句。D.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層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現了文章主要內容、主要思想的詞語。E.文中的過渡句。過渡顯示文章的層次脈絡,常常也是中心句。F.文章的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藉助標題,就可以盡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另外,在社科文與科技文中,那些表示先與後、因與果、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現實與未來、條件與結果、部分與全體、肯定與否定、或然與必然等詞句都屬關鍵的信息。閱讀時,要敏銳地捕捉及時地用筆劃出,便於做題時迅速發現試題在這些方面設置的「陷阱」。在微型小說、記敘散文中,那些議論抒情的句子,很可能就是顯示主題的所在,應予以特別的關注。⑵合並,切分通過「劃要」把握各段的要點後,然後將意義聯系最為緊密的自然段「合並」,從而將整個文本切分成幾個部分。⑶提要,概要所謂「提要」,就是直接提取能夠顯示文本要點的句子。所謂「概要」,指的是文本中有時找不到能夠顯示其要點的句子,這就需要自己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本的要點。「掃讀」時,開始求得法,逐漸加快速度,慢慢就會變得准確熟練。通過「掃讀」,應盡可能從總體上把握文章,把握文章的層次、思路、結構、要點,為對讀與解題作準備。(二)對讀1.何謂對讀完成掃讀任務後,已對文本的大意有了了解,接著應進行「對讀」。所謂「對讀」,是指將題目(含題干與選項)與文本、選項與選項進行對照性的閱讀,從而准確地解答習題。2.對讀的方法⑴注意解題指向對讀時,應將題目與文本進行對照,那麼,首先就應正確把握解題指向。⑵鎖定相關語區弄清了解題的指向後,就應根據解題的需求,結合掃讀所得,鎖定相關的閱讀語區。⑶細心進行對照無論將題目與文本進行對照,還是將選項與選項對照,都應倍加小型,萬萬不可馬虎從事。解答科技文與社科文閱讀試題時,「對讀」時也應注意去偽存真,排除干擾項。高考題中干擾項的「造假」形式主要有:A.偷換概念。B.因果倒置。C.顛倒主次。D.改變范圍。E.改換性質。★現代文閱讀實用技法——詞、句、段含義與作用的表達(一)高考主要考點1、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3、理解某些段落的內容與作用。4、理解與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解析如何理解與表達。1.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一般情況下,高考試題中測試的詞語含義往往不是詞典義,而是在所給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里的「具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指示代詞的含義和文中臨時有指代作用的詞語在文中指代的具體內容。②能辨析文中同義詞、近義詞的差別。③能夠把握詞語在本文的特定語境中臨時具有的含義。④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解答這類題目時,「在文中」即語境是關鍵所在,詞不離句是理解詞語的基本原則。找出的含義一定要代入語境中進行檢驗。所謂語境,它包括「內部語境」與「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是指詞語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對詞語的含義起著限制或解釋作用。而「外部語境」,即時間、地點、對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處境、語言風格等主觀因素。具體來說關於①:對於具有「指代」特點的詞語的理解,應該先找出該詞語所在的具體的語句或者段落,一般應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對象的位置和范圍,根據語境確定指代對象和內容,然後可以將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當。關於②:,則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來辨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具體來說,即「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關於③:要注意詞語本身具有的含義,要能准確理解。同時要注意詞語的特殊性:即運用了該詞語的比喻義(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即本體)、引申義、雙關義(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象徵義(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反語義、色彩義(褒貶互換)。找出之後,一定要代入原文中進行檢驗。關於④: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注意「四聯系」,即聯系本詞(對本詞語的含義進行解說)、聯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麼內容)、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與作者的態度感情、聯系特殊的表達效果(即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的詞語)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及其作用。所謂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幾種語句:①結構比較復雜,意思隱晦的難懂的句子。②使用了特殊的修辭格、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等。③揭示文章脈絡層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以及過渡句等;④統攝全篇,即人們常說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情感的句子。(1)關於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其次要注意分析對本句的語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幹與枝葉成分,尤其要注意枝葉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後半部分,那麼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義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採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手法(如果是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麼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麼道理;如果是象徵,則應先找出其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靠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2)關於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①聯系本句的含義。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例如:Ⅰ比喻: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Ⅱ擬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Ⅲ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Ⅳ對比用什麼與什麼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Ⅴ反復:「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感情,升華主題。Ⅵ象徵: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徵對象的什麼特點。Ⅶ渲染:是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重彩濃墨的描寫,以突出什麼氣氛、刻畫人物的什麼特點、表現文章的什麼主題。Ⅷ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麼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Ⅸ照應:即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Ⅹ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⒊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內容與作用。第一個方面:內容上:⑴注意抓中心句與結構句(承上啟下句、總結上文句)⑵以句為單位,分別進行概括與歸納;採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層歸納法進行概括內容,注意採用「對比」「求同」「求異」等方法,把信息區分開來,然後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煉出所需要的信息。⑶注意表達的語言: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何時何地,何對象幹了(記敘)什麼事情或者何對象怎麼了。描寫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特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第二個方面:結構上: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⒋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對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須進行整體閱讀。所謂整體閱讀,是說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這種把握應根據不同文體提出不同的要求。閱讀科技文,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等。閱讀社科文,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無分論點,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色等。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特點,然後弄清作品寫了什麼人(事),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什麼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或事)等。⑴研究標題與頭尾。⑵注意文章的中心句。⑶分別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後進行歸納與整合。⑷注意側重點:以記人為主的文章,要側重抓人物形象的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文章,要側重分析事件所蘊含的本質意義。★小說的閱讀⒈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注意從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著手,去分析這些方法的作用,從而准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意義。對於人物形象的意義:可以從社會內容上來分析;同時要注意從結構上來分析,例如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⒉注意分析小說的情節:①如何歸納情節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②通過情節來揭示小說的主題。⒊把握小說的主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是小說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第三是作品創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傾向。⒋解題過程中的一些技巧⑴看賦分,配答案。一般來說,每題賦分都在4分以上,這也決定了每個題目的答案要點一般不可能只是一點。一般情況4分題答案至少應有兩點,6分題答案至少應有三點。如果命題人在作答處已標明(1)(2)之類序號,則按序號答夠要點;如果未標明序號,考生也應該心中有數,不可只答一點了事。⑵合理安排答題順序。從命題的一般原則上說,本部分試題有一個從易到難的梯度,應從前到後步步推進。⑶把握各題間的相互關聯。由於21題是對全文的賞析,在一些關鍵點上,往往與前三題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如果把握好這種聯系,對我們解題當然是有啟發意義的。⑷了解錯誤選項的設置方法,做好多選題。一般而言,選項設置的迷惑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程度深淺、范圍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說成必然,把偶爾說成往往);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設想或推測說成已經);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點說成是所有同類事物的特點);張冠李戴(把甲的說成是乙的);因果顛倒(把因說成果,或把果說成因);誤劃類別(把同類的拆開或把不同類的歸在一起);無中生有(原文中本無此意,而憑空捏造出這種說法);偷換概念(乍看與原文的說法一樣,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實際上並不是一回事)。了解了這些手法,對提高解題意識意義重大。⑸開放性試題,在語言組織上要注意點面結合,避免抽象。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組織語言時,要先「蓋帽」後分析,要言之有據。
② 請給下語文現代文閱讀各種體型答題套路
一、賞析句子
1、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作用:
比喻、擬人、誇張:生動形象。
排比:增強語言氣勢。
反問:突出強調。
回答格式:運用了……(如擬人)的修辭手法,……(修辭的作用)地表現了……(事物+形容詞)的特點,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容詞)的感情。
2、疊詞。
回答格式:運用疊詞,增強了文字的音韻美,強調了……(事物+特點),表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容詞)的感情。
3、一語雙關。
結合文章做答。
答題格式:一方面表現了……,另一方面表現了……。
二、煉字。
答題格式:字的意思+分析(即將字放入原句)+作用。
(在煉字方面,偶爾會遇到「一字雙關」,這和賞析句子中「一語雙關」答法相同)
三、人物形象把握
答題格式:概括事件+體現的人物性格
(此類問題,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考試時性格特點一般為3個或以上,因此,需要標注①、②、③等,使答案清晰,避免失分)
四、文章主旨的把握
答題格式:內容概括(小說等為人物形象,散文等一般為風景等的特點)+主旨。
五、句子的結構作用(需要根據文章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哪些作用有,哪些作用沒有)。
句子為於文章開頭作用:
1 呼籲題目;
2 引起下文;
3 與下文……形成對比、襯托;
4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在此類情況中,句子若以「?」結尾,或者人物使用「第三人稱而不點明名字,一般具有此類作用);
5 為下文埋下伏筆;
句子為於結尾的作用:
1 升華主題;
2 呼籲題目;
句子為於文章中:
1 承上啟下,過渡句;
2 引出下文;
3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
1 體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
2 渲染……氣氛 、烘托……的心情(情緒、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調、為……作鋪墊。
3 襯託人物形象、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氣氛,暗示……推動情節發展,為……的埋下伏筆。
4 環境描寫還可以蘊含某種哲理。
(特別注意: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需要你具體區分)
這些都是我自己整理的,考慮到語文題目千變萬化,我就不跟你說題型了,說太多反而弄暈你,因為很多題目的答法是一樣,或者類似的。
③ 對於語文學科各題型,如小說閱讀,現代文閱讀,作文,詩歌鑒賞之類的題,有何技巧答題格式 謝謝!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觀其大略
面對一篇文章,先整體快速閱讀,弄清文章的體裁及大致內容。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寫文章前都要先搭一個架子,然後組織材料。這個架子,體現了文章的整體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著在架子上,就像肉附著在骨頭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須先將這些「肉」剔除。
常見做法:1、舍偏取正法;2、分層歸納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將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來,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體到文章中的某個段落,則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處在段首或段末,不難判斷。分層歸納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適用於散文閱讀。
三、「定點掃描」
完成以上兩步後,正式開始答題。首先「定點」,即找出每一題的出題點,將題乾和文章對應起來。找到了出題點,就進入「掃描」階段。以出題點為中心上下「掃描」,尋找答題點。一般地說,代詞所指代的內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說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觀點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說明的觀點要看它前面的議論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議論性語句中。找到了答題點,還要注意答題方式。多數情況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語句作答。如果題目要求你「概括」「歸納」,則必須通觀全段甚至全文,將要點整合,用流暢的個人語言來表達。
命題者擬題是從整體上來設計的,幾道題由淺入深,題與題之間既彼此獨立又互相聯系。一般地說,應從第一題入手,循序漸進地答題。但有時也可前後參照,從題目之間的關聯性上得到啟發,從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驗證答案。
四、審題作答
許多考生平時的訓練不注意審題在滿足於一知半解的基礎上盲目答題,導致慘重失分,那麼,從哪些方面審題呢?
1、看配分
一道題配多少分,是給考生如何答題的一個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題配給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則只要答出概括內容(概括中的詞語必須緊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來作答,則是在原文中尋找兩處恰當的語句(將原句稍作壓縮)作答(每答對一處給1分),這叫做對位配分法。如是6分題,分值重,能力性強,有兩種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據原文含義,憑靠主觀想像答題,只答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著眼於全文,根據文章的潛在認知,尋找答案(稍加壓縮),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內容即可,此類題目,出卷人一般都標明了序號。從這些配分情況來看,答題除用語須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層次性,而這個"層次性"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層次的映射。如果在閱讀文章時,能很好地結合題目的配分及答題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題。
2.看重要的詞、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運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句,或在行文結構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語句,或在抒發情感時、描寫景物時使用一些帶有明顯情感基調、景物特點的語句。如在詞語方面,應具體注意體現作者立場觀點的詞語,表現作品主題思想的詞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的詞語,對文章結構起照應連接作用的詞語,有比喻、借代、反語等意義的特殊詞語,根據語境含有別種意項的詞語等。在語句方面,應具體注意語義比較含蓄利於發揮的句子,表現整個作品主題思想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文眼;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比較容易理解錯誤的語句和難以理解的比喻句;抒發某種情感、連用相同句式的語句等。它們都是出卷人拿來出題的對象,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讀懂行文中重要的詞句。
3、尋找答案的技巧
現代文閱讀理解題型的設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即依據原文出題,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極強,要求考生發揮想像答題的題型,也不可能脫離原文而單獨出題。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題答案的影子。議論文或夾敘夾議的散文,答案往往潛伏在總結性或議論性文字中,只要發現歸納合並總結體會,就不難答出正確的答案。寫物類散文,作者往往藉助物的特性、相互間的關系來闡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間的關系在描寫中都呈顯性特點,只要能發現歸納並能結合人生,作答時就輕而易舉了。
4.選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當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對文章的認知能力,同時亦能巧妙地回答問題,提高答題的准確率。所以在作答時,選用何種句式,應仔細斟酌。答題應注意與題目相關聯。所謂"相關聯",就是"問"與"答"具有聯系性,如何問就如何答,一可體現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發靈感,確定選用何種句式作答,避免誤答。答題還應注意敘述對象。答題都有一定的針對性,而許多考生在答題時卻往往忽視了它的針對性,疏忽了敘述的對象,導致錯用句式,出現語病,不完整又不規范,甚至誤答,所以在作答時,寫出敘述對象有百益而無一害,但避免張冠李戴。
5.選用規范的答題角度
作答時,是從正面回答,還是從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來回答,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回答,都影響答題的效果。從正面答題,直白曉暢;從反面答題,含蓄雋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題,更顯主人公之個性、品行。同時,亦可拓寬考生思維。針對這種題型,考生必須審清題意,選取最佳的答題角度進行答題。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1.文章體裁?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經過、(事件)結果
3.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9.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
10.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 註: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1.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2.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3.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
15.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啟下(過渡)(4)為後文作鋪墊
16.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7.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8.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19.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對人物的描寫:(1)外貌描寫(2)神態描寫(3)動作描寫 (4)語言描寫(5)心理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對環境的描寫: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
④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和答題公式!!!!要全啊,不要隨便復制的。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