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外國現代主義短篇小說

外國現代主義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20 22:32:32

1. 經典外國文學短篇小說

《供應傢具的房間》

下西區那個全是紅磚建築物的地區,有一大批人像時間那樣動盪不安,難以捉摸。說他們無家可歸吧,他們又有幾十、幾百個家。他們從一個供應傢具的房間搬到另一個供應傢具的房間,永遠是短暫的過客——在住家方面如此,在思想意識方面也是如此。他們用快拍子唱著《甜蜜的家庭》;他們把門神裝在帽盒裡隨身攜帶;他們的葡萄藤是攀繞在闊邊帽上的裝飾;他們的無花果樹只是一株橡皮盆景。
[葡萄藤和無花果是安定的家庭生活的象徵,典出《舊約·列王紀上》四章廿五節:「所羅門在世的日子,從但到別是巴的猶太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
這個地區的房屋既然有成千的住客,當然應該有成千的故事傳奇。毫無疑問,這些故事大多是乏味的,不過在這許多飄零人的身後,如果找不出一兩個幽靈來,那才叫怪呢。
某天晚上斷黑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在這些搖搖欲墜的紅磚房屋中間徘徊著,挨家挨戶地拉門鈴。到了第十二家的門口,他把他那寒酸的手提包放在台階上,脫下帽子,擦擦帽圈和額頭上的灰塵。鈴聲在冷靜空洞的深處響了起來,顯得微弱遙遠。
他在第十二家的門口拉了鈴,來了一個女房東,她的模樣使他聯想到一條不健康的,吃得太飽的蠕蟲;蠕蟲吃空了果仁,只留下一層空殼,現在想找一些可以充飢的房客來填滿這個空間。
他打聽有沒有房間出租。
「進來。」女房東說。她的聲音來自喉頭,而喉頭也彷彿長遍了舌苔。「我有一間三樓後房,剛空了一個星期。你想看看嗎?」
年輕人跟她上樓。不知從哪兒來的一道微弱的光線沖淡了過道里的陰影。他們悄沒聲兒地踩在樓梯的氈毯上。那條氈毯已經完全走了樣,就連原先製造它的織機也認不出它了。它彷彿變成了植物,在那腐臭陰暗的空氣里化為一塊塊膩滑的地衣或是蔓延的苔蘚,附著在樓梯上,踩在腳下活像是粘糊糊的有機體。樓梯拐角的牆上都有空著的壁龕。以前,這裡面也許擱過花草。果真這樣的話,那些花草準是在污濁腐臭的空氣中枯萎死去了。這裡面也許擱過聖徒的塑像,但是不難想像,妖魔鬼怪早就在黑暗中把它們拉下來,拖到底下某個供應傢具的地窖里,讓它們待在邪惡的深淵里了。
「就是這間。」女房東的長滿舌苔的喉嚨里發出聲音說。「很好的房間。難得空出來的。夏天,這里住過幾個非常上等的客人——從來沒有麻煩,總是先付後住,從不拖欠房租。過道盡頭就有自來水龍頭。斯普羅爾斯和穆尼租了三個月。她們是演歌舞雜耍的。布雷塔·斯普羅爾斯小姐——你也許聽人家說起過她——哦,那不過是藝名罷了——她的結婚證就是配好鏡框掛在那兒的梳妝台上的。煤氣燈在這兒,你瞧壁櫃有多大。這個房間人人喜歡。從來沒有空過很久。」
「你這里常有戲劇界的人來租房間嗎?」年輕人問道。
「他們來來往往。我的房客中許多人同劇院有關系。是啊,先生,這里是劇院區。當演員的人不會在一個地方待上很久。有許多就在我這里住過。是啊,他們是來來去去的。」
他租下這個房間,預付了一星期的租金。他說他累了,立刻就住了下來,同時數出了錢。女房東說這個房間的一切早已准備就緒,連毛巾和洗臉水都是現成的。她要出去的時候,年輕人把那個帶在舌尖,問了千百次的話說了出來。
「你可記得,你的房客中間有沒有一個年輕的姑娘——瓦許納小姐——埃洛伊絲·瓦許納小姐?她多半會在劇院里唱歌。一個漂亮姑娘,個子不高不矮,細腰身,金紅色頭發,左眉毛旁邊有顆黑痣。」
「不,我記不得那個姓名。演戲的人常常改名換姓,正像換房間一樣。他們一會兒來一會兒去。不,我想不起那樣一個人了。」
不。問來問去老是「不」。五個月來不斷打聽,結果總是落空。五個月來,白天在劇院經理、代理人、戲劇學校和歌唱團那兒打聽,晚上混在觀眾里,從陣容堅強的劇院看起,直到那些低級得不能再低的,連他自己都害怕在那裡找到心上人的游樂場為止。他對她一往情深,千方百計要找到她。自從她離家出走之後,他知道準是這個濱水的大城市留住她,把她藏在什麼地方;可這個城市像是一片無底的大流沙,不斷地移動著它的沙粒,今天還在上層的沙粒,明天就沉淪到粘土污泥里去了。
這間屋子帶著初次見面的假客氣迎接了剛來到的客人,它那種強顏為歡,虛與很蛇的迎接像是妓女的假笑。破舊的傢具反射出淡淡的光線,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慰藉;屋裡有一張破舊的錦緞面睡榻和兩把椅子,兩扇窗戶之間有一面尺把寬的廉價壁鏡,牆上有一兩只描金鏡框,角落裡放著一張銅床。
客人有氣無力地往椅子上一坐。這時,屋子像通天塔里的一個房間似的,訥訥地想把以前各式各樣住戶的情況告訴他。
[通天塔:《舊約·創世紀》十一章:巴比倫人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高塔,耶和華怒其狂妄,變亂了他們的口音,使他們彼此言語不通,無法取得協調,只得輟工。]
骯臟的地席上有一塊雜色斑駁的毯子,彷彿波濤洶涌的海洋中一個長方形的,鮮花盛開的熱帶島嶼。花花綠綠的牆紙上貼著無家可歸的人從東到西都能看見的畫片:「法國新教徒的情侶」,「第一次口角」,「新婚的早餐」,和「泉邊的普賽克」。歪歪斜斜、不成體統的布簾,像歌劇里亞馬遜婦女的腰帶,遮住了壁爐架那道貌岸然的輪廓。壁爐架上有一些冷冷清清的零碎東西——一兩只不值錢的花瓶,幾張女藝人的相片,一隻葯瓶,幾張不成套的紙牌。房間的住戶有如船隻失事後被困在孤島上的旅客,僥幸遇到別的船而被搭救上來帶往另一個港口,便把這些漂貨給扔下了。
先前的住戶們遺留下來的痕跡漸趨明朗,正如一篇密碼被逐一破譯一樣。梳妝台前地毯上那塊磨禿的地方說明有許多漂亮女人在上面踩過。牆上的小手印表示小囚徒們曾經摸索著尋求陽光與空氣。一塊像開花彈影子似的四散迸射的痕跡,證實有過玻璃杯或瓶子連同它所盛的東西給扔在了牆上。壁鏡上被人用金剛鑽歪歪扭扭地刻出了「瑪麗」這個名字。看情形,這個供應傢具的房間里的住戶們,不論先後,總是怨氣沖天——也許是被它的過分冷漠激惹得忍無可忍——便拿它來出氣。傢具給搞得支離破碎,傷痕累累;彈簧已經脫穎而出的睡榻,活像一隻在極度的痙攣中被殺死的可怕的怪物。大理石的壁爐架,由於某種猛烈得多的騷動,被砍落了一大塊。地板上的每一塊凹痕和每一條裂紋,都是一次特殊的痛苦的後果。強加於這間屋子的一切怨恨和傷害,都是那些在某一時期稱它為「家」的人所乾的,這種情況說來幾乎難以使人相信;但是燃起他們的怒火的也許正是那種始終存在不自覺的,無法滿足的戀家的本能,是那種對於冒牌的家庭守護神的憤恨。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家,即使換了一間茅舍,我們也會加以打掃、裝飾和愛護的。
坐在椅子上的年輕住客讓這些念頭恍恍惚惚地掠過心頭。這時,別的房間里飄來了各種聲音和氣息。他聽到一間屋子裡傳來淫盪無力的吃吃笑聲;另外的屋子裡傳來獨自的咒罵,擲骰子聲,催眠曲和啜泣抽噎;樓上卻有起勁的五弦琴聲。不知哪裡在乒乒嘭嘭地關門;架空電車間歇地隆隆駛過;後院的籬笆上有一隻貓在哀叫。他呼吸著屋子裡的氣息——與其說是氣息,不如說是一股潮味兒——彷彿地窖里的油布和腐爛木頭蒸發出來的那種冷冰冰的,發霉的氣味。
他正歇著的時候,屋裡突然有了一陣濃烈、甜蜜的木犀草香味。它像是隨著一股輕風飄來的,是那樣確切、濃郁和強烈,以至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來客。年輕人似乎聽到有人在招呼他,便脫口嚷道:「什麼事,親愛的?」並且跳了起來,四下張望著。那陣濃郁的香味依附在他身上,把他團團包圍起來。他伸手去摸索,因為這時他所有的感覺都混雜紊亂了。氣味怎麼能斷然招呼一個人呢?一定是聲音。不過,剛才觸摸他的,撫摩他的竟會是聲音嗎?
「她在這間屋子裡待過。」他嚷道,立刻想在屋裡找出一個證據。因為他知道,凡是屬於她的或者經她觸摸過的東西,無論怎樣細小,他一看就認識。這股繚繞不散的木犀草香味,她所偏愛並已成為她個人特徵的香味,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間屋子收拾得很馬虎。梳妝台那薄薄的檯布上零亂地放著五六隻發夾——一般女人的無聲無息,無從區別的朋友,拿語法術語來說,就是陰性,不定式,不說明時間。他們從這些發夾上是找不到線索的,便不加理會。搜尋梳妝台的抽屜時,他發現一方被拋棄的,破爛的小手帕。他拿起手帕,往臉上一按。一股金盞草的香氣直刺鼻子;他使勁把手帕摔在地上。在另一個抽屜里,他發現幾枚零星的鈕扣,一份劇院節目單,一張當鋪的卡片,兩顆遺漏的棉花糖和一本詳夢的書。在最後一個抽屜里,有一個婦女用的黑緞子發結,使他一陣冷一陣熱的躊躇了好一會兒。但是黑緞子發結只是婦女的一本正經,沒有個性的普普通通的裝飾品,並不說明問題。
接著,他像獵狗追蹤嗅跡似地在屋子裡巡逡徘徊,掃視著牆壁,趴在地上察看角落裡地席拱起的地方,搜索著壁爐架,桌子,窗簾,帷幔和屋角那隻東倒西歪的櫃子。他想找一個明顯的跡象,卻不理解她就在他身邊,在他周圍,在他心頭,在他上空,偎依著他,追求著他,並且通過微妙的感覺在辛酸地呼喚他,以至他那遲鈍的感覺也覺察到了這種呼喚。他又一次高聲回答:「哎,親愛的!」同時回過頭來,干瞪著眼,凝視著空間。因為到目前為止,他還不能從木犀草香味中辨明形象、色彩、愛情和伸出來迎接他的胳臂。啊,老天哪!那股香味是從哪裡來的呢?從什麼時候開始,氣味竟能發出聲音呼喚呢?因此,他繼續摸索著。
他在裂罅和角落裡探查,找到了瓶塞和煙蒂。這些東西他都鄙夷而默不作聲地放過了。可是當在地席的皺褶里找到半支抽過的雪茄時,他狠狠地咒罵了一句,把它踩得粉碎。他把這間屋子從頭到尾細細搜查了一遍。他發現了許多飄零的住戶那凄涼的微細痕跡;可是關於他所尋找的,可能在這兒住過的,靈魂彷彿在這兒徘徊不散的她,卻毫無端倪。
這時,他才想起了房東。
他從這間陰森森的屋子跑下樓,來到一扇微露燈光的門口。女房東聽到敲門聲,便出來了。他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激動。
「請問你,太太,」他懇求地說,「在我沒來之前,誰住過這間屋子?」
「哎,先生。我可以再告訴你一遍。我早就說過,先前住在這兒的是斯普羅爾斯和穆尼。布雷塔·斯普羅爾斯小姐是劇院里的姓名,穆尼太太是真名。我的房子的正派是有名的。配了鏡框的結婚證就掛在——」
「斯普羅爾斯小姐是什麼樣的——我是說長相怎麼樣?」
「唔,先生,黑頭發,矮胖身段,一臉滑稽相。她們上星期二走的,已經一個星期了。」
「她們之前的房客是誰呢?」
「唔,一個做運貨車生意的單身男人。他欠了我一星期的房租就走了。他之前是克勞德太太和她的兩個孩子,他們住了四個月。再之前是多伊爾老先生,他的房錢是由他幾個兒子付的。他住了六個月。這樣已經推算到一年前了,再前面的我可記不清啦。」
他向她道了謝,垂頭喪氣地回到自己的屋子裡。屋子裡死氣沉沉的。賦於它生命的要素已經消失了。木犀草的香味已經沒有了。代替它的是發霉傢具的腐臭的味道,是停滯的氣氛。
希望的幻滅耗盡了他的信心。他坐在那兒,呆看著噝噝發響的煤氣燈的黃光。過了片刻,他走到床邊,把床單撕成一長條一長條的。他用小刀把這些布條結結實實地堵塞進窗框和門框的罅隙。安排停當後,他關掉煤氣燈,再把它開足,卻不去點火,然後死心塌地往床上一躺。
* * *
這晚輪到麥庫爾太太去打啤酒。她去打了酒來,同珀迪太太一起坐在地下室里。那種地下室是房東太太們聚集的地方,也是蠕蟲不會死的地方。
[「蠕蟲不會死的地方」:參見《新約·馬可福音》九章四十八節:「在那裡(地獄)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今晚我把三樓後房租出去了,」珀迪太太對著一圈薄薄的泡沫說,「房客是個年輕人。他上床已經兩個鍾頭了。」
「真的嗎,珀迪太太?」麥庫爾太太極其羨慕地說,「你能把那種房間租出去世,真不簡單。那你有沒有告訴他呢?」她非常神秘地啞著嗓子低聲說了一些話。
「房間嗎,」珀迪太太用舌苔非常膩厚的音調說,「本來是備好傢具出租的。我沒有告訴他,麥庫爾太太。」
「你做得對,太太;我們是靠房租過活的。你真有生意頭腦,太太 。人們如果知道床上有人自殺過,多半就不願意租那間屋子。」
「就是嘛,我們要靠房租過活呀。」珀迪太太說。
「是啊,太太,一點不錯。就是上星期的今天,我還幫你收拾三樓後房來著。這么漂亮的一個姑娘,想不到竟用煤氣自殺——她那張小臉真惹人愛,珀迪太太。」
「就是嘛,她稱得上漂亮,」珀迪太太表示同意,可又有點兒吹毛求疵地說,「可惜左眉毛旁邊長了那麼一顆黑痣。你把杯子再滿上吧,麥庫爾太太。」

2. 現代美國文學作品有哪些

外國的現代文學主義流派及代表:
(一)存在主義文學:薩特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惡心》,開創了無神論存在主義的文學先河。他於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哲學綱領。阿爾貝·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另一員大將,他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存在主義氣息。小說《局外人》(1945)和《鼠疫》,劇本《誤會》《卡利古拉》等,為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存在主義的女將,是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是薩特的學生和伴侶。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
(二)荒誕派戲劇: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戲劇對白、怪誕、模糊、病態、醜陋的人物,若有若無的劇情,混亂不堪的思維,來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而這種怪誕的手法,貼切地表現了荒誕的主題。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並以其「反戲劇」、「反文學」、「先鋒派」的面貌,出現在世界文學之林。尤奈斯庫:荒誕派戲劇創始人,1950年劇作《禿頭歌女》問世,1952年劇作《椅子》。薩繆爾·貝克特:1953年劇作《等待戈多》,轟動法國舞台,並確立了他在法國劇壇上的地位,也使他的名聲享譽世界。貝克特於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阿達莫夫:1953年《一切人反對一切人》,《塔拉納教授》。熱內:1947《女僕》,1956《陽台》,1958《黑人》等。哈羅德·品特:是一位英國劇作家,早期作品經常被歸入荒誕派戲劇。劇作《看房者》(1960),為他贏得了國際性劇作家的聲譽,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三)新小說派: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於法國文學界的一種小說創作思潮,也被稱之為「反傳統小說」。新小說派的基本觀點認為,傳統小說中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總是試圖賦予生活以秩序和意義,但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20世紀以來小說藝術已處於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根源在於傳統小說觀念的束縛,墨守過時的創作方法,因此他們主張摒棄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寫作方法,從情節、人物、主題、時間順序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現實小說中的慣用語言,也必須徹底改革,因為這些語言由於長期重復使用,已變為「陳套」或「僵化」,失去了表達現代人復雜多變生活的能力。阿蘭·羅布-格里耶:《橡皮》(1953),《在迷宮中》(1959)。娜塔麗·薩洛特(女):《馬爾特羅》(1953),《天象儀》(1959),《黃金果》(1963)。米歇爾·布陶:《路過米蘭》(1954),《變化》(1957)。克洛德·西蒙:《弗蘭德公路》(1960)。為他贏得了「新小說」柱石的稱譽,奠定了在文壇上的地位。瑪格麗特·杜拉斯(女):《夏天晚上十點半》,電影劇本《廣島之戀》(1959)
(四)垮掉的一代: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是出現在美國的、一群鬆散的、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及作家的集合體。該流派的作家都是些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也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並以浪跡天涯為樂。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欲、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准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傑克·克魯亞克:小說《在路上》(1957)艾倫·金斯堡:詩歌《嚎叫》(1956)威廉·博羅斯:小說《裸體午餐》(1959)
(五)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說家們,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納博科夫: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為事實上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使他成為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庫特·馮尼格特: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小說的創作影響,達到頂峰。另外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托馬斯·品欽:受業於納博科夫,以長篇小說《萬有引力之虹》(1973),成為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一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美國全國圖書獎。托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是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為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小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一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著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為「反小說」的典範。約翰·巴斯:他在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影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六)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拉丁美洲文壇、賦有撼動世界轟動效應的重要文學流派,至今仍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它以小說為主要體裁,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就是「將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及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去,做到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將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因此,人們將這種寫作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委內瑞拉—烏斯拉爾·彼特里:短篇小說《雨》(1948)。他率先將此術語,運用於拉美文學。古巴—阿萊霍·卡彭鐵爾: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長篇小說《總統先生》(1949),《玉米人》(1950)。他於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墨西哥—胡安·魯爾福:中篇小說《佩得羅·帕拉莫》(1955)。秘魯—阿格達斯:《深沉的河流》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70),《家長的沒落》(1981)。他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智利—伊薩貝爾·阿連德(女):長篇小說《幽靈之家》(1982),被譽為是穿裙子的馬爾克斯。

3.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有哪些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4. 外國三大短篇小說家他們的代表作品是什麼能不能說說他們的具體介紹呢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而能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只有莫泊桑。

熱點內容
男主重生古代系統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10-12 18:15:05 瀏覽:998
洋蔥神仙古代小說 發布:2025-10-12 17:04:38 瀏覽:739
女主古代軍事戰爭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12 17:03:32 瀏覽:364
免費的小說家有冥妻 發布:2025-10-12 16:41:33 瀏覽:411
推薦幾本競技小說 發布:2025-10-12 16:09:17 瀏覽:566
yy英雄聯盟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10-12 15:53:06 瀏覽:276
色綜合小說圖片校園在線影院 發布:2025-10-12 14:40:36 瀏覽:374
古代gl小說推薦ppl 發布:2025-10-12 14:34:37 瀏覽:84
言情小說中前10的渣男 發布:2025-10-12 13:36:09 瀏覽:533
後宮玄幻小說書名推薦 發布:2025-10-12 13:20:13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