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後現代意識流小說

後現代意識流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20 03:20:32

『壹』 後現代文化的後現代文化

既不同於西方前工業化時期的傳統文化,也不同於現代工業化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化。後現代文化是對前者的揚棄,更是對前者的反叛,主要表現在:第一,無論是古典文化還是現代主義文化(如從古希臘史詩、悲劇到現代象徵主義詩歌、表現主義文學、意識流小說和存在主義文學等),都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第二,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反商品化的純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深受資本與商品邏輯支配的消費文化。第三,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高度個性化、風格化的獨創性的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與大眾傳媒手段相聯系的、模式化、類型化和批量復制的文化。第四,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文化創造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刻體驗和反思後的創造,是帶有形而上價值的嚴肅的精神產品;而後現代文化則是沒有深度體驗、沒有歷史感的、僅僅反映當下瞬間體驗的平面化產品。

『貳』 什麼是後現代派小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稱為「後現代派」或「後現代主義」。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歐洲許多城市成為廢墟,歐美各國經濟上很不景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在社會上泛濫,文壇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現代派文學流派。這些流派被稱為「後現代派」。

「後現代派」在法國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以尤奈斯庫和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代表的新小說派。這些派別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影響。在美國,「後現代派」勢力強大,派別繁多。不但有荒誕派戲劇;還有荒誕派小說。此外還有黑色幽默小說、垮掉的一代、存在主義小說、新小說、新「新小說」、超級小說、抽象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等。黑色幽默小說在美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

「後現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思想消極頹廢。存在主義哲學屬主觀唯心主義范疇,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這種哲學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看得高於一切。對社會和群眾,採取輕視和否定態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與別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們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貝克特的劇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揚人雖活著卻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戲劇開幕時,一個老婦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體已經理入黃土之中。但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習慣梳頭、洗臉、刷牙,嘴裡還在贊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在揭露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黑暗現象的同時,又表現了作者對肆無忌憚的惡勢力感到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他們憤怒、痛苦、絕望,用笑來掩蓋淚,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他們感到的大難臨頭、前途渺茫的思想,是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聯系的。

「後現代派」在藝術技巧方面,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現代派的象徵、意識流、夢幻等手法,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例如荒誕派戲劇就運用了新的舞台表現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重視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說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斷標游立異。例如英國約翰遜寫的小說《不幸者》,作品分成一個一個部分,不裝訂,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後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顛倒,讀者可以隨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說完全是文字游戲。

『叄』 西方文學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有什麼特點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徵性、荒誕性、意識流去表現荒誕的世界裡異化的人的危機意識;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對於後現代主義的解讀體系主要是建構在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關系基礎上的。一方面,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發展和延伸,繼承了現代主義反傳統的文學實驗;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又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和決裂,表現了後現代作家抦棄現代主義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企圖,因為在後現代作家看來,不僅現代主義以前的文學傳統已不合時宜,連現代主義也在其發展過程中變得日益陳舊。
持不同社會、文化立場的學者曾對後現代主義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爭論,在很多時候都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但現在的西方學術界已經普遍達成一個共識,即後現代主義雖然與現代主義有密切的聯系,卻也是與現代主義有明顯區別的新的文化和藝術思潮。
後現代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
從精英趣味到跨越精英與大眾的鴻溝。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這種高深玄妙的鴻篇巨制截然不同,不再與大眾保持遙不可及的文化距離。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主義是超世的、自戀的,而後現代主義則是入世的、生活化的甚至是消費化的。到了後現代主義階段,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從建構深度模式到平面化追求。現代主義努力建構思想、心靈和歷史的深度。艾略特、喬伊斯等們對神話的酷愛更典型地體現出現代主義對深度的渴求。後現代主義則追求深度的平面化,用物象的享樂主義取代了現代主義那種智慧的痛苦與憂郁。照博得利亞的說法,後現代無深度平面化的作品是一些五光十色的展覽物,它們有表無里、有外無內、有意符無意指。與深度模式的消解相伴隨的是主題的零散化。現代主義文學仍然堅守獨立的自我、不可替代的人格和藝術個性。而後現代主義不僅放棄了反抗激情,而且懷疑人類精神史上存在過「中心化的主體」或者個人主義的自我,甚而宣布「主體的死亡。」後現代主義的主體和自我已零散化為碎片了。主體去中心化和自我的零散化伴隨著創造性個性風格的喪失,取而代之的是拼貼和復制。
(1)漢斯·伯頓斯 《後現代主義及其與現代主義的關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頁
(2)詹姆遜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張旭東編,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286頁

『肆』 幫我解釋一下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象徵主義 意識流 存在主義 超現實主義,以及他們的區別

後現代主義定義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動中的難以把握的概念。通往後現代主義這個神秘世界有幾種方法。
首先,是認識到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狀態」(Lyotard, 1988)。[5]人們不會去做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後現代主義沒有計劃,後現代主義不尋求轉變。相反,世界能夠在後現代主義的框架內被認識。

後現代主義狀態滲透到當代社會的所有方面。科學家寫出後現代主義的科學,文學家談論著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後現代主義還出現在建築、藝術、社會學、哲學、教育和科學等廣泛的領域。教育技術人員根本沒有機會選擇是不是希望介入到後現代主義現象中去,非常簡單,後現代主義是存在的狀態。

問題是,後現代主義是什麼?要把握後現代主義的含義,讓我們先回到現代與後現代的對立點上,後現代主義必定是「後於」現代的,那麼什麼是現代主義?所謂現代主義,就是最終的、最好的方法。現代性的規定性特點有:

(1)對科學和技術的壓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術的正面效果;

(3)認為發展是必然的,是現代思維希望的結果(Hlynka & Yeaman, 1991)。

後現代主義則是對現代主義景象的懷疑,最極端的是整個地排斥現代性觀點。如果對現代主義是尋求永恆真理,那麼後現代主義就是對這些永恆真理的懷疑,如果現代主義是尋求知識的明確表徵,那麼後現代主義認為「知識的狀態隨著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以及文化進入後現代時代而改變著」。

這樣,後現代主義的規定特性就是對現代主義規定特性的排斥,並代之以:

(1)信仰多元;

(2)對技術的效果進行多方面審視;

(3)審視發展是否總是必然的,從而產生一個嚴肅的主張。如果用其他標准審視,「技術發展」可能根本就不是發展。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一般指創作方法,表達令人難以捉摸的幻覺,其內容則是神秘主義。作家所要闡述的不是現實的客觀世界,而是個人主觀的內心世界。象徵主義來自象徵一詞,它在希臘文中的原義,是"把一塊木板分成兩半,雙方各執其中的一端,以表示銜接"的信物,後來逐漸演變為"以一種形式當作概念的習慣的代表"。象徵自古有之,它是聯想的一種方式,即把眼前所見的事物,與以往所感受過的事物聯系起來,形成獨特的新的意境。

作為一種特定的文藝思潮流派來說,象徵主義最先出現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主要表現於詩歌創作領域。法國的象徵派詩人以馬拉爾美(1842--1898)、魏爾估(1844--1896)、韓波(185d--1891)三人為代表。在戲劇方面,以比利時的劇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為代表。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象徵主義向英,美、德,俄、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傳播,到本世紀二十年代,它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從內容上說,象徵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時間上說,象徵主義又有前期與後期之別。前期的象徵主義,主要指巴黎公社失敗後,即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歐洲流行的思潮,後期的象徵主義,是指本世紀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象徵主義再度崛起,席捲歐美,達到它的高峰。有人將後期象徵主義歸屬於現代派范疇。一八八六年,法國詩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與此同時,馬拉爾美撰寫了《前言》,勒內·吉爾發表了《聲調淪》。這三篇論文既奠定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理論基礎,也是後人研究象徵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

象徵主義者認為,文學藝術所應表達的不是現實生活,而是意識所不能達到的超時間、超空間,超物質、超感覺的"另一世界",這種超感覺的事物,只有通過象徵才能表達出來。他們認為,現實黑暗無常,虛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隱半現的景物來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徵就是溝通這兩個世界的媒介。如詠烏鴉代表命運,象徵靈魂的黑暗,以虹象徵光明,黑象徵悲哀,自象徵純潔,黃象徵權威,等等。這些象徵意義,是事物、詞語所固有的特性,為人們所熱知。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其象徵性往往不是事物、詞語所固有的屬性,而是人為的主觀賦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徵天主,聖杯象徵神力等,其意義也就令人費解。同樣一種事物,同樣一首詩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種解釋。

象徵主義的詩歌是以暗示和聯想為基礎的文藝創作。它不同於浪漫主義詩歌,反對直接抒情,主張間接抒情,也不同於現實主義的詩作,反對對事物作客觀的具體的描繪,它把人們的視線從外部的物質世界引向內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達這種內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徵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題,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樣東西,只說三樣,留下七樣,由讀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說一事一物,由讀者聯想出無窮無盡的事物。這樣,讀者彷彿一半在讀詩,一半在進行創作,從中得到樂趣。象徵派的濤歌極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說教。

象徵派的詩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樂美和繪畫美的統一性。象徵主義者認為,寫詩如同作曲一樣,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詩篇產生交響樂般的藝術效果。韓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詩,分別給母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紅,U是綠,O是藍"。有人還從樂器的種類上聯想出音與色的關系,說豎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橫笛是黃的,風琴是黑的。這種色與音的交錯,打破了視覺、聽覺等感官的界限,使詩歌、音樂,繪畫混在一起。這樣的詩,才被認為是上乘之作。

象徵派主張自由詩體,倡導不定形的散文詩。他們打破了傳統的固有的綴音押韻的格律,而由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來代替,以表達剎那間的印象或情調。象徵主義者認為,剎那間的印象或情調是不可捉摸的,要傳達出這種情調,用語言是不可能的,用詩歌的格律也無濟於事,只有用言語音響本身來麥達,而不是由詞彙語意宋體現,因而反對修辭,廢棄請行形式的約束,主張根據詩人思想感情表達上的需要,靈活安排音步、頓挫和韻腳;這就導致現代自由詩體的出現。因此,詩體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徵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對現代詩歌的一大貢獻。

意識流手法是西方當代文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它是以表現意識的流動為主要內容,以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雖然"意識流"的名稱是一八八四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來的,意識流小說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在歐美興起的一種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藝創作中,有意識地用藝術形式表現人們內心的底蘊,表現被壓抑的意識或潛意識的作家,並不只是當代的歐美作家。本世紀初,日本人廚川白村曾在《苦悶的象徵》中作過系統的闡發。不過廚川白村的藝術論不來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意識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宗師,還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應該注意,傳統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並等於意識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這一點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兩者的差別很大。傳統小說的心理描寫,只是表現作品內容的一個環節,意識流手法則把意識的流動視為作品內容的主體。一般的心理描寫是為了說明、推進故事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意識流手法則把表現人物的意識作為目的。心理描寫是從人物意識的實際中抽取一點,並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識,意識流手法則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全部實際,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潛意識、下意識和幻覺等。一般的心事描寫往往內心獨白或意識的亮相。作者用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主觀與客觀的界限,將一幅幅畫面,一個個鏡頭廣闊自由地馳騁、輻射出來,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跡。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運用的是心理描寫手法;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採用的則是典型的意識流手法。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寫或寫夢幻的題材,一概稱為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小說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早已被歷史所淘汰,但是意識流手法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從總體上說,意識流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種情況下,人的意識活動的確是連綿不斷、紛亂混雜的。諸如心潮起伏、感慨萬端、心煩意亂,這種種情景,如按照傳統的心理描寫手法,很難描繪得活靈活現,然而運用意識流手法卻能顯其之長,這不能不說是文學創作手法上的一種創新。不承認這一點,就不能全面解釋:為什麼西方現代派作家會普遍吸收和運用意識流的某些手法,為什麼我國文學家也會借鑒意識流手法。

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主要表現在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達到了高潮。

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是丹麥人克爾凱戈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爾陽雅斯貝爾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過文藝作品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六十年代後,存在主義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義文學的變種。

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有人說,世上有多少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有多少種存在主義。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里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

存在主義者否定客觀事物的獨立存在,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現實永遠是對立的,不可能統一的。薩特宣稱:「存在」即「自我」,「存在先於本質,換言之,必須以主觀性為出發點。」這就是說,客觀事物的本質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個人與社會是永遠分離對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存在主義者把恐懼、孤獨、失望、厭惡、被遺棄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們看來,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動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來臨,無所謂對死亡的恐懼;而人能知道自己終究不免一死。因此,他們認為,存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從而得出了「存在」就等於「不存在」的悲觀主義的結論。

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沖動,給人以「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

那末,怎樣才能消除孤獨的面臨死亡的恐懼呢?基督教的存在主義者以宗教作為人的歸宿,認為宗教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薩特則強調人有選擇的絕對自由,包括個人反抗一切的自由。而且這種選擇,不需要什麼道德標准,不必考慮行為的動機和效果,只要憑借個人的意願行事。這在客觀上,就為社會上的種種不道德,非正義行為以辯護的理由。

存在主義者曾經提出了不少發人深思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他們把資本主義現實的丑惡,看成是世界上永恆的荒謬,鼓吹人生虛無,活著沒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徒勞的。存在主義既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反感和厭惡,又宣揚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在「自由」的名義下美化悲觀厭世的人生哲學。由於它否認了人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存在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 「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存在主義文學主張哲理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以表現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為己任。這些作品大多數處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題材,重思想,輕形式,強調邏輯思維和哲學思辨。

存在主義作家反對按照人物類型和性格去描寫人和人的命運。他們認為,人並無先天本質,只有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依靠個人的行為來造就自我,演繹自己的本質。小說家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新鮮多樣的環境,讓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環境,選擇做什麼樣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在文學創作中,存在主義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讀者的三位一體觀。認為作家不能撇開讀者來寫小說,作者的觀點不應該是先驗的,還必須通過讀者去檢驗;只有當小說展現在讀者面前時,在小說人物的活動過程中,作者和讀者才共同發現人物的真面貌。這種三位一體的觀點,對歐美青年一代作家影響很大,後來,也為其他文藝思潮流派所運用。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期西方資產階級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宣稱達達主義是其先驅。超現實主義起源於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支配法國文壇,其影響甚廣,比利時、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國、日本、墨西哥均有影響。其創作以詩歌為主,波及散文、小說、戲劇,在繪畫中也有所表現。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出自本世紀初法國立體派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內爾(1880-1918)之手。他於1917年寫給苔爾美的信中說:"再三考慮後,我確實認為,最好還是採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它比超自然主義這個詞更好。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在扁中還找不到,它比由諸位哲學家先生們早已應用的超自然主義這個詞用起來更方便。"由此可見,阿波利內爾創造超現實主義這個詞的本意,在於以此來代替超自然主義這一名詞。它的最初含義就是尋求超乎現實之上的種種未知現象,包括人生、社會、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諸方面。安德烈·布洛東覺得這一術語最能表達這個文藝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舉行最後一次集會而宣告崩潰後,其中的許多成員倒向了超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國作家布洛東在巴黎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年,布洛東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宣言,詳盡地解釋了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1930年,由德斯諾斯發表了超實現主義的第三個宣言。這樣,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綱領就全面、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布洛東在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曾對超現實主義作過經典性的解釋:"超實現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通過它,用口頭或局面,或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啟示,沒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沒有任何美學或道德偏見。""超現實主義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對夢幻的萬能和對思想的不帶偏見的活動的信仰。它要最終摧毀一切其他的機械論並取而代之,以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超現實主義者宣稱:人的本能、夢幻、下意識領域是文藝創作的的源泉。認為人的頭腦活動要從邏輯與理性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道德、宗教、社會以及簡單蝗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對人的精神、對人的本質需要的一種桎梏。唯有人的無意識、夢幻和神經錯亂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動。兒童和瘋子的言行,則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範例。因此,在詩歌創作中,他們故意使用幼稚的語言和病態的形象來反對傳統的美好見解。在繪畫中,用混亂的線條與顏色的任意塗抹。在戲劇中,主張用折磨人的野蠻音樂,粗魯的舞蹈,並用自行車的鈴鐺,有節奏地敲打貨箱、臉盆一類作伴奏。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採用的是"F我意識的書寫"和"自動寫作"的方法。他們主張寫作要絕對真實,是純粹的無意識的活動過程,不通有藝術加工和任何邏輯思維的形式。詩人在寫作時,只要把腦子里涌現出來的東西快速地記錄下來,詞與詞之間,全靠一種偶然的結合;如果一時沒有現存的詞彙表達,甚至可以隨意用某個字母、符號來代替。反邏輯性是其創作方法的一大特徵。這類作用,大多數艱澀難懂,不符合語法結構和邏輯思維的法則,有的變成文字游戲。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態。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於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於受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為帝國主義御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產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內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關於這些名詞和潮流之間的區別建議樓主看看這些潮流的代表作品,也可以從這些含義中大概體會一下。

『伍』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有: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 尤利西斯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的《 到燈塔去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 追憶似水年華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 喧囂與騷動 》等。

『陸』 經常聽到什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浪漫主義之類的東東,有人可以給我講講是怎麼回事嗎

現代主義
Modernism
20世紀初以後西方各個反傳統的文學流派、思潮的統稱。現代主義文學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榮格等人的哲學、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現代主義在思想內容方面的最大特徵,是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繫上表現出來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現代主義強調表現內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實或現實;認為藝術是表現,是創造,不是再現,更不是模仿;主張內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內容,離開了形式無所謂內容。現代主義的重要創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聯想。在藝術風格上,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法和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作品結構變化突兀、層次繁多;故事情節似有若無,怪誕荒謬;人物形象撲朔迷離,違背常情常理。許多西方學者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已經逐漸被後現代主義所取代。
現代主義主要包括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派等文學流派。

後現代主義
Post Modernism

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美術思潮的總稱。又稱後現代派。其含義無明確界定。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中心在美國紐約。抽象表現主義將超現實主義倡導的表現潛意識的創作理論加以發揮,並賦予畫家的主體的行動,開辟了後現代主義的先河。之後出現的色面繪畫、硬邊抽象和後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徵在於強調色彩作為獨立藝術語言的美學價值。嚴格說來,真正的後現代主義始於波普藝術,它將象徵消費文明和機械文明的廢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現代城市文明的種種性格、特徵和內涵。法國的新具象主義也是一種,通過一定媒介和行為,對當代現實進行批評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達達主義又是一種,它將達達主義對傳統文明的挑戰和戲弄的行為變為對這些行為的贊美。波普藝術以新奇、活潑、性感的手段來刺激大眾的注意力,同時向實際生活滲透而產生綜合藝術,最早的綜合藝術製作者為R.勞申伯格和J.瓊斯。與此同時又出現最少派藝術——注意標准化、規格化,毫無個性,其中雕塑拋棄台座,反叛傳統風格。並排斥藝術的一切再現的特徵,以單一幾何形態或幾個單一形體的連續來形成作品。60年代,環境藝術流行,旨在製造空間、支配空間,以整個環境作為作品,消滅平面與立體的差異,使可觀與觸摸、視覺與聽覺的界限消失。與環境藝術幾乎同時,產生了偶發藝術,類似戲劇的一種表演藝術。以後又出現適當處理大自然的大地藝術(或稱地景藝術)。這些派別均對客觀事物採取冷漠的態度。
概括說來,50年代以後出現的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如下:①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②從傳統藝術、現代派藝術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來表達多種思維方式。③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④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⑤漠視作品的獨特性,忽視原作的價值,注重作品的復數性和大量生產。⑥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⑦主張藝術平民化,大量適用大眾傳播媒介。
後現代主義表面看來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藝術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細加研究,理論上則與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認為它們是將二戰前人們所熟知的觀念重新加以選擇和估價,使其一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發展。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Romanticism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覺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浪漫主義作為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從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並表現於文化和藝術的各個部門。

【浪漫主義運動】

浪漫主義運動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也是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

啟蒙運動在政治上為法國革命作了思想准備,在文藝上也為歐洲各國浪漫主義運動作了思想准備。但是,法國革命勝利後所確立的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卻宣告了啟蒙運動理想的破滅。「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席捲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正是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法國革命的後果以及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種反映。

【浪漫主義的起源】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十八世紀晚期,十九世紀前半期盛行於法國,他是一個全歐洲性的內容廣泛的思想文化運動,但直到20世紀仍余韻不散。法國浪漫主義主要體現在繪畫、雕刻、小說和戲劇領域;英國浪漫主義主要體現於詩歌、歷史畫和風景畫領域;德國浪漫主義則在音樂、詩歌和繪畫領域皆有體現。

浪漫主義宗旨與「理」相對立,主要特徵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形式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義手法則通過幻想或復古等手段超越現實。法語的浪漫一詞意味著感情豐富、多情善感。

【文藝思潮興起】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浪漫主義」這一術語,是由「浪漫的」(Romantic,羅曼蒂克)這個形容詞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這個形容詞又是從法國的「羅曼司」(Romatic,即「傳奇」或「小說」)轉化過來的。據現有資料證明,一六五四年英國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這一詞語,大直是「傳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實的」,其中明顯地包含著貶意的否定性的內涵。到了十八世紀,這個詞語才逐漸轉變為肯定性的褒義詞,它被用來評價作品,並獲得"宜人的憂郁"這樣一種附加的含義。

十八世紀末年,隨著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文壇的勃興,浪漫主義這一術語就用得非常流行了,並且在一七九八年法蘭酉學別的創作方法的名稱。

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現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當時的作家都對現實不滿,企圖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但由於作家所持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不同,因而浪漫主義思潮中就形成兩種對立的流派,即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前者是進步的潮流,它引導人們向前看,後者屬反動的逆流,它引導人們往後看。這種區別,實質上是對當時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

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斗的激情,寄理想於未來,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贊成空想社會主義。代麥作家有英國的拜倫,雪萊,法國的雨果、喬治·桑,德國的海涅,俄國的昔希金(早期),波蘭的密茨凱維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們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都是同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與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系在一起的,大多數作家是這些民族解放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消極浪漫主義者則不然。他們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意識相聯系的。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單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消極浪漫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貴族階級沒落的思想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即奧·史雷格爾和弗·史雷格爾,諾瓦里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維尼,俄國有茹科夫斯基,英國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等。

浪漫主義思潮的興盛衰落,是由各國歷史條件的特點所決定的。作為一種成型的文藝思潮它首先產生在德國。由於當時德國容克貴族勢力猖獗,資產階級軟弱無力,因而消極浪漫主義得勢,積極浪漫主義發展遲緩。只有海涅登上文壇之後,積極浪漫主義在德國才有所起色。

法國的浪漫主義思潮,猶如大海的波濤,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來勢迅猛,激烈異常。它的產生與發展是與封建貴族的復辟和資產階級的反復辟斗爭分不開的。浪漫主義首先從古典主義設置的種種障礙中沖殺出來,歷經短兵相接的搏鬥,一舉獲勝。繼而在漫浪主義內部角返相爭,積極浪漫主義者組織了包括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內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打敗了消極浪漫主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消極浪漫主義稱王稱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於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勝利,積極浪漫主義驟然興起.並取得了主導的地位。

在俄國,浪漫主義的發展是較遲的。它在十九世紀初期才形成為一種流派。其中積極浪漫主義與俄國十二月黨人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貴族革命中起過顯著的進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義思潮發展得最完備,最規范,最有成就的當推英國。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國的浪漫主義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文學運動,它是由少數作家自由活動的形式出現的。其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源遠流長,猶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斷,歷時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紀末,從威廉·布萊克(1757--1827)和農民詩人羅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詩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義的苗頭,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拜倫、雪萊的詩作為高潮,直到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在位1837--1901)執政的時代,依然還可以從丁尼生、羅伯特·勃朗寧和他的夫人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等人的詩歌中,看到浪漫主義的余聲。再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明顯地分為對立的兩大派別。消極浪漫主義先於積極浪漫主義登上文藝舞台,主要代麥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與之相對立的,就是以拜倫,雪萊、濟慈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者。

【浪漫主義藝術】

浪漫主義畫派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浪漫主義音樂、文學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最早見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這些作品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格格不入。古典主義音樂象線條一樣鮮明;而浪漫主義音樂則偏重於色彩和感情,並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

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要想在不同的創作風格之間,譬如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按照那些講究條理的音樂史家的願望劃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的。簡單地下定義行不通,這些定義總是因為忽視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過於簡單化。

例如,假使斷言古典主義音樂是客觀的,浪漫主義音樂是主觀的,那麼豈不是說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某種程度上像電腦一樣,從不創作反映自己個人感情的作品了?這顯然是非常荒謬的。同樣地,如果說浪漫主義作曲家「擺脫」了傳統形式的原則,那麼這實際上就是否定了他們在繼續使用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場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爾第就用賦格曲式結束他的喜歌劇《法爾斯塔夫》。另外還需明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風格曾經共存了一段時期,重要的浪漫主義歌劇作曲家、德國理想主義者韋伯就先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僅比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這兩種樂派之間實際上又存在著我們很容易把握的區別,這些區別大多是源於非音樂的原因。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變,他們已不再是一個城市、宮廷或教堂的雇員。

貝多芬也只是贏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真正獨立,因為不管那些貴人們多麼慷慨地讓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計仍維系於貴族的庇護。而現在,理論上說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實際上也就是大眾的僕人。

為了滿足大眾的需要,各種各樣的音樂會社團和音樂節網路迅速地發展起來。如果一個作曲家,比如門德爾松,能為這個眾多的占統治地位的中等階層提供他們所喜聞樂聽的音樂,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視時代的審美觀,只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後代創作,那麼他在公眾的心目中就必然是個「怪里怪氣」的孤僻藝術家。這一類作曲家常以為他們是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是未來藝術的預言者。

「藝術家」一詞的使用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整個十九世紀的作曲家都這樣看待自己。他們這樣稱謂自己很有理由,因為一旦擺脫了私人的庇護,投身到社會中去,他們便開始和文學作家等富於創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觸。

事實上,韋伯、舒曼、柏遼茲除了作曲還寫過一些有關音樂的書,而瓦格納不僅自己寫劇本,還寫出了許多關於音樂、戲劇和哲學的著作和論文,真難以想像他何以還有時間創作出那麼多的樂曲來。這新的一代作曲家對彌漫在社會上的各種新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不管是科學的、民族的、還是藝術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文學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們的前輩僅滿足於用器樂表達純粹的音樂思想,浪漫主義音樂家則致力於讓音樂在表達的廣度上與語言並駕齊驅。

當然,給歌詞譜曲一直是作曲家們的實踐之一,可是當時流行的是用器樂表達或描繪一種特定的場面,甚至講述一個故事。這起始於貝多芬的同代人韋伯,後來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勞斯發展為描述性的交響詩。

十九世紀上半葉,自然的、鄉村的浪漫主義文學轉變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廣闊的浪漫主義文學,分別以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1847年)為代表。這兩部英國小說有天壤之別,這種區別在沃爾特·佩特(W·Pater)給浪漫主義下的定義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認為浪漫主義是「給美添上了怪誕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義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同樣表現了一種奇異的超自然的東西,如柏遼茲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響曲》中所表現的那樣。作曲家們很快就對周圍的大自然發生了新的興趣,這種自然已經不是貝多芬《田園》中的那種簡單的自然,而是大寫的「自然」,一種因為他們超脫於芸芸眾生才與他們有著特殊聯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學還是音樂,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單個的人,而不是那種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被仔細地劃入某個階層而根本無法擺脫其束縛的人。

因此,對獨立個性的重視使作曲家們有意識地追求個人的特點,有時成了自我主義。這樣,他們離那些因為循規蹈矩而壓抑了自己部分創造才能的古典主義作曲家就越來越遠了。

想用寥寥數語概括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其結果非常容易使讀者誤以為浪漫主義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雖然他們中間有人確有行為出軌的時候,但是總地來說,他們有足夠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們當中大多數人仍繼續運用傳統的交響曲、奏鳴曲、四重奏等形式,雖然在這些形式里出現了與莫扎特不同、會使他的審美觀受到侵害的新東西需要記住的是,審美的好惡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這一代認為「過分」的行為在下一代眼裡卻是規范,昨天的「頑皮的孩子」,逐漸長成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註:法國詩人戈蒂耶早年參加浪漫主義運動時被稱為「頑皮的孩子」、「老伯伯」則是英國人對曾經擔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萊斯的尊稱]。浪漫主義運動內部也一直存在兩個不同的流派,一個是以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為代表的激進派,另一個是以門德爾松、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義可以說明分裂是怎樣產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樂曲的作曲家(門德爾松、柏遼茲)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與鋼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劇方面的韋伯)區別開來。

『柒』 意識流文學屬於什麼流派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或者其他的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盡管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藉助「本能的回憶」,嚮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於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精神幻想和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徵。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復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採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例如,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於「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福克納說:「我可以像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我拋開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
這種「隨意調度」的本領得自於意識本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待,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如小說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們順著柵欄,走到花園的柵欄旁,我們的影子落在柵欄上,在柵欄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來到缺口那兒,從那裡鑽了過去。
「等一等。」勒斯特說。『你又掛在釘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鑽過去不讓衣服掛在釘子上嗎。」
凱蒂把我的衣服從釘子上解下來,我們鑽了過去。凱蒂說,毛萊舅舅關照了,不要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咱們還是貓著腰吧。貓腰呀,班吉。像這樣,懂嗎。我們貓下了腰,穿過花園,花兒括著我們,沙沙直響。地綳綳硬。我們又從柵欄上翻過去,幾口豬在那兒嗅著聞著,發出了哼哼聲。凱蒂說,我猜它們準是在傷心,因為它們的一個夥伴今兒個給宰了。地綳綳硬,是給翻掘過的,有一大塊一大塊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凱蒂說。不然會凍壞了。快過聖誕節了。你不想讓你的手凍壞吧,是嗎。
「外面太冷了。」威爾許說。「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爾許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廝,迪爾西的大兒子。前後有三個黑小廝服侍過班吉。1905年前是威爾許,1905年以後是迪爾西的小兒子T·P·威爾許,「當前」即1928年則是迪爾西的外孫勒斯特。福克納在小說中用不同的黑小廝來標明不同的時序。)
由於作家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條理和順序,重新組建時空秩序,如實地呈現了小說人物在感觀、刺激、記憶和聯想等作用下出現的那種紊亂的、多層次的立體感受和意識的動態,所以讀者能始終體驗作品人物所經歷的那個時刻——心理時間。喬伊斯《尤利西斯》最後一章描寫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朧的情態,其意識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後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標點符號,不斷句,顯示出意識流動的不間斷性.
意識流文體
意識流文字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因此本質上可以認為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於記敘文體裁,但由於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徵,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成散文來看待。意識流文字先天優勢讓它更適用於現代詩的寫作,以及短篇小說,長篇的意識流小說過於復雜,會加劇作品內容的理解難度,讓人感覺隱晦以及陰暗。目前的絕大部分意識流文學作品體裁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而且很多宗教經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意識流文學由於過於晦澀強調無秩序,難以被大眾理解,所以無法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

『捌』 意識流小說入門

我看了到燈塔去這本,個人覺得是意識流中相對比較有代表性的。
不過,如果要故事性比較強的,我推薦你看意識流的三大代表作家之一:James Joyce 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是一部自傳性質的作品,我復習考研,所以一直在看這個,覺得屬於意識流小說中比較容易懂的。時間順序不是那麼模糊,用詞也不是很晦澀的。
O(∩_∩)O

『玖』 什麼叫做純文學。什麼是意識流和後現代

純文學和後現代我也沒搞明白,不過我知道意識流。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上世紀處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拾』 求所有的文學作品的派別,如 後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等。

一、西方文學流派有:象徵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意識流小說、新小說派、荒誕派、魔幻現實主義、黑色幽默、超現實主義、後現實主義小說;二、代表人物有:1、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愛倫·坡是象徵主義的先驅;2、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卡夫卡;3、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里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和加繆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4、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之一。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歷時8年完成,是喬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文學的扛鼎之作。美國作家威廉·福克(1897——1962)是意識流文學的又一傑出代表。代表作《我彌留之際》(1930)、《喧嘩與騷動》(1929)5、新小說關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處境,追求完全的主觀性,強調創新性和探索性,反對藝術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代表作家及作品:阿蘭·羅伯—戈里耶《嫉妒》,克洛德·西蒙《佛蘭德公路》,瑪格麗特·杜拉絲《琴聲如訴》。6、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這出戲連一句台詞都沒有。其他著名的荒誕派劇作有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僕》、《陽台》,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等;7、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作品: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的長篇小說《總統先生》、《玉米人》古巴作家卡彭鐵爾的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長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的短篇小說《雨》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8、「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庫特·馮尼格、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思、詹姆斯·珀迪以及法國的維昂。這一流派影響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尼格的《第五號屠場》以及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9、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10、索爾·貝婁和《洪堡的禮物》:《洪堡的禮物》是索爾·貝婁197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被評論界視為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熱點內容
科幻小說對未來的預見 發布:2025-10-13 21:06:20 瀏覽:706
穿越呂布最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10-13 21:01:45 瀏覽:583
甜到爆的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10-13 20:56:41 瀏覽:29
超級微信小說閱讀免費 發布:2025-10-13 19:34:13 瀏覽:758
污污校園小說在教室做 發布:2025-10-13 19:03:08 瀏覽:529
歷史演變科幻小說 發布:2025-10-13 18:27:51 瀏覽:582
導入聽書軟體好 發布:2025-10-13 18:24:50 瀏覽:529
穿越完本女尊男強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13 18:05:57 瀏覽:294
女主開始就很強大無敵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10-13 17:11:17 瀏覽:413
現代小奶狗小說 發布:2025-10-13 17:04:12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