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日記體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日記體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6-02 12:38:13

⑴ 《狂人日記》主要內容簡介

內容

小說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為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癒。

日記則以白話文書寫,為作者患病時的所見所聞。作者寫道古書上的「仁義道德」,字縫里卻是「吃人」兩個字,也寫道古書中(或扭曲歷史傳說、憑空想像出來的)人吃人事件。作者畏懼村上的人,以為他們要把他吃了。接者,他也認定他大哥准備和村人合夥吃他。他想起才五歲就逝世的妹妹,認為是被大哥吃了,而自己也無意地從大哥准備的飯菜中吃了妹妹的肉。

「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

(1)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日記體小說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封建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日記的結尾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

魯迅,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壽,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為中國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

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學術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和木刻版畫的研究,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⑵ 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什麼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2)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日記體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由於毛澤東對於魯迅的極高評價,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投槍和匕首。《狂人日記》和其他一部分魯迅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⑶ 現代文學史上堪稱「最早」、「第一」的作品,寫出作者、書名即可!

以上的我就不說了,其他的還有
1、《終身大事》胡適 中國第一部刊載在正式刊物的話劇創作
2、《嘗試集》 胡適 中國現代第一部新詩集(1920年3月) [《女神》(1921年)
3、《朋友》 胡適 中國現代第一首新詩
4、《賣蘿卜的人》 劉半農 中國現代第一首無韻詩
5、《窗紙》 劉半農 中國現代最早的散文詩
6、《鳥》 陳衡哲 中國現代最早的女性作家的新詩
7、《沖積期化石》 張資吾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長篇小說
8、《稻草人》 葉聖陶 中國現代最早的童話集
9、《沉淪》 郁達夫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白話短篇小說集 (1921年) [《吶喊》(1923年)]
10、《漂流三部曲》 郭沫若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三部曲。
11、《子夜》 茅盾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12、《倪煥之》 葉聖陶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⑷ 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郁達夫的《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而《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

《沉淪》作為郁達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沉淪精神體現了作為五四青年後的一代知識分子,對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的深深的憂慮及以大膽暴露的方式表達對殘酷現實的控訴。

可以說,在《沉淪》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沉淪精神,不只是一個個體青年的表現,而是在當時國內危機重重之下的整個民族所表現的一種精神狀態。得出這一看法,是通過對文本中郁達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說 :我的消沉,也是對國家,對社會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淪精神看做是對當時整個民族精神狀態的一種描寫是有合理意義的。

(4)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日記體小說擴展閱讀:

對於主人公身上的沉淪精神的含義,我們可以多角度分析 :

1、從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淪》中 20 歲上下的主人公無疑正處於人格塑定階段, 主人公在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書齋里度過了十幾年春秋,這決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礎,儒家傳統文化的修齊治平觀念與倫理道德的約束, 使其個體意識有弱化傾向,

這使他不敢在自己愛慕的異性面前公開自己情感的社會習慣心理和採用用放情山水來迴避消解性本能的傳統意義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們民族一直以來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讓我們對打開國門後突如其來的變化應接不暇,我們一方面用自己幾千年來的正統文化看似執著的抵擋著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誘惑,但另一方面身體及心理的本能卻想去接受、去學習,這種種沖突,

在我們從近代以來對待外國來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這也是我們民族所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所表現的出的,曾經不斷地反抗,在失敗後變為了無奈的掙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過程中,郁達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體意識的覺醒以及產生了對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沉淪》引起人們對覺醒了的自我的關注,而對其賴以存在的生命本體予以重新審視的同時,主人公在試圖塑造與完善自己人格過程所深受的痛苦與悲劇性結局,也促使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在肯定與張揚自我意識的努力中產生一種巨大的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當面對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和錯綜復雜的政治動亂時,青年知識分子一時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進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淪入消沉,思想上處於苦悶、感傷、憂郁、頹廢之中。事實上,這是當時的社會通病,是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緒。

這種苦悶,是一種時代的苦悶,這種頹廢同時也列印著深沉的時代烙印。最後作者的對主人公的描寫中,表達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雙重悲哀與失望。通過對比主人公與郁達夫本人,我們會發現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⑸ 《吶喊》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5)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日記體小說擴展閱讀

分篇介紹:

1、《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2、《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

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3、《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

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⑹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

魯迅《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熱點內容
古代小說亦正亦邪男主 發布:2024-05-04 10:44:24 瀏覽:842
科幻小說和科幻發展的關系 發布:2024-05-04 10:44:16 瀏覽:551
寫現實明星娛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5-04 10:29:06 瀏覽:675
現代小說女主角取名 發布:2024-05-04 10:23:54 瀏覽:445
女主重生小娃娃小說古代小說 發布:2024-05-04 10:23:53 瀏覽:855
小說作家排行推薦 發布:2024-05-04 10:23:17 瀏覽:353
最受歡迎小說排行榜2016 發布:2024-05-04 08:57:19 瀏覽:799
網路小說大神初期創作 發布:2024-05-04 08:34:20 瀏覽:292
大叔勿慢點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4-05-04 08:33:19 瀏覽:360
古言長篇宮斗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5-04 08:13:29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