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古代小說
Ⅰ 介紹幾本古代小說,
《鳳孽:龍迷潮汐(完本免費)》文 / 倦隱齋
他是身世成迷的浪盪皇子,她是身世復雜的私生女。
偶然的相遇促成一生一世的糾纏,在權力的漩渦中兩人的命運也隨之跌宕起伏。
刑場中她淚眼迷濛,生父與養父擇誰而舍誰?
山寺前他凝眸佇立,前世與今生能否成就錦綉良緣?
皇族裡他們同室操戈,陰謀與血腥排山倒海!
後宮中她們爾虞我詐,生與死往往一念之間!難道她果然應了出生時的宿命?
愛恨循環周而復始,猶如潮汐……
得天下者得此女!
《後宮孽殺:落盡梨花春又了(全本)》文 / 水凝煙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前話】
我寫這部後宮篇,並不是為了跟這陣宮廷風,因此,也就寫得非常發慢。
小時候,經常有算命的先生去村裡給人算命討米,常說的吉利話就是,祝主家生個兒子考狀元,生個女兒當娘娘,我不明白娘娘是什麼,問奶奶,奶奶憋著沒牙的嘴說,娘娘啊,那可是天下最有福氣的女人,她們都住在好看的大房子里,有很多人伺候著,吃的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穿的是天下最好看的衣服,而且,她們什麼活都不用干。
我依舊不明白,問,為什麼啊?
奶奶答,因為,她們是皇帝的老婆!
於是,我開始對舊時在宮廷里生活的女子有了一種好奇和嚮往,但在我漸漸長大,逐漸明白娘娘和皇帝到底是怎麼回事後,卻不明白她們怎麼就能在那個金碧輝煌的牢籠里,安心的過完一生。
看過許多的歷史,野史以及電視,小說,雜志後,我終於明了,原來這些女子,並不是如世人所羨慕的,那麼的萬時隨心,在表面的風光無限下,多少血淚辛酸,媚麗紅顏轉眼空頭白發,為情為權,暗裡血雨腥風,更甚於男人於戰場肅殺。
動筆寫這部後宮前,我感嘆於那些命運不能自己做主的可憐女子,在不能避免的明爭暗鬥中,多少原本單純善良的嬌憨少女轉變成心狠手辣的冷血羅剎。
於是動筆,並用第一人稱「我」來寫,將自己想像成在那個琉璃牢籠里,由無奈,無心,轉折自無情的女子。
【簡介】
這部小說,沈凝霜是第一主角,皇帝英宏雖然是男主,卻也只是配角,他因為沈凝霜的獨特而鍾情於她,然凝霜心中所想卻是自小給與她諸多照顧的表哥,皇帝待她雖好,她也只是感激罷了。
她一心只想安然度日,宮里爭寵奪愛她向來都是淡淡的,只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宮里眾妃對她諸多**後。她終於明白,進了宮,原來,真的就由不得自己了。
因為恨,她才發現自己的手段一樣狠辣,幾年來,她因著皇帝的愛而寵冠六宮,卻始終都敵不過太後的彈指一揮,一杯鶴頂紅在手,她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空,只有梨花樹下,那個溫雅的男人,才是最重要的!
《鳳求凰:失寵棄妻》文 / 清越幽聲
誰說皇帝女兒不愁嫁?她這個先皇醜女都快二十了還沒有招到駙馬。眼看就要成了宮中老女。
一道聖旨,丑公主殷初雲如願嫁給了驍勇善戰的驃騎將軍李慕風。抱著出嫁從夫的母妃遺訓,她對他關懷備至,殷勤照料,決心做一個雖丑但是卻賢惠的好妻子!
怎奈他卻對她實行三不原則:不聞,不問,不碰!原來他已經有了貌美如花的表妹摟在懷。
想納妾,好,隨他!天涯何處無綠草?為何偏偏弔死在他這一棵歪脖樹上!
可是當她和風度翩翩的宰相公子談笑時,當她倒在豪氣干雲的草原王子的懷抱時,怎麼他的眼光完全變了?
××
「我要納妾了!」新婚兩月後,他闖進新房通知她。
「恭喜!」她艱難的說出這兩個字。
「恭喜不必!你不要暗中破壞就好。」說完,他拂袖而去。
對著菱花鏡,她的眼淚流淌過眼角暗紅的胎記。
××
「喊啊!」黑暗中,他壓著嗓子道。
「怎……怎麼喊?」她不知所措的問。
「尖叫會不會?」他蹙眉。
「嗯!」她重重的點頭。
「快喊!」他催促著。
「啊!啊!啊!」她只好拿出吃奶的勁拚命喊著。
「呵呵……圓房了!圓房了!」站在窗外的兩名婦人相互滿意的點著頭。
××
「初雲,我要冊立你為後!」他眼光如炬。
「不可!」她驚慌的拒絕。
「就因為你是前朝公主?」他眉宇緊蹙。
「你不能這么做!」她一臉的堅決。
他仰天長嘆。「既然如此,那就讓後位永遠虛懸吧!」
《垂簾聽政:24歲皇太後》文 / 恍若晨曦
大婚前日,為了那個自己無力抗拒的男人,她用計把恩師迷暈,把自己的清白身子毀掉。
大婚當日,鳳冠霞披,一入宮門,皇帝便棄她而去,只留下一個8歲的皇子和那有名無實的皇權。
而她,也成了宮中無人不敢談之的笑柄。
為了自保,為了幼小的皇帝,她周.旋在幾個不同的男人中間。
一夜,貼身宮女綠墨問,太後,今夜您將招誰侍寢?
……
妖異的太傅霸道一指:娘娘的寢宮,以後也便是我卧榻之地。
寒若冰霜的太尉倨傲俾睨:冷吟風,在你懷里的,是我的女人。
飄逸若仙的師父站在沖天火光前淺淺淡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涼兒,這些敵國將領的屍體,是我給你的禮物。
她揮袍斷袖,對著那張絕望的臉:從此我們斷情絕義,便如此袖,從此天人兩隔,永不相見
《狼的花嫁:老公是灰太狼》文 / 小七妹妹
她從各國求親王子中,獨挑了智力低下、害羞且常被欺負的初雲國十七皇子!世人不解,她笑,刁滑奸詐——灰太狼老公,請多指教咯!
將玩弄人心、享受貪婪、啜飲慾望的本性掩藏在憨實外表下的他,沒有想到那似精靈般靈動的女子會從一大堆青年才俊中挑中他!眾人不解,他笑,憨態可掬——美麗的皇妃,請多賜教!
老婆,我……;老婆,我我……;老婆,我我我……
「可惡,竟敢欺負我老公!」(只有我才可以欺負我老公!)
《王的丑妃(全本)》/ 丹青夢
上部:
悅夕,美麗聰慧,年僅九歲,身為郡主卻必須背負國家的命運出塞和親。她知道她將來的丈夫是敵國被她父親打成植物人的王,她也知道這將是她悲慘命運的開始。
丑丫頭,一心愛著王。但是面貌醜陋身份卑賤的她有什麼資格站在王的身邊呢?
拓達,在他沉睡的九年裡,只有他的王妃在他身邊。在他醒來之後,他的王妃卻失蹤了。他的心裡已經被王妃占據了,是否還容得下一個丑丫頭呢?
拓恆,他見證了悅夕悲慘的命運,卻無能為力。在丑丫頭出現在王身邊的時候,他認為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但是他是痛苦的,他似乎一直愛著那個王妃,他的嫂子。
命運的作弄,對愛情的執著是這個故事的主線;愛情、誓言、責任和恨是這個故事的主題。
一起來看丑丫頭在滾滾大漠上演繹的愛情悲歌。
下部:
戰爭再起,你認為的好人也許才是最殘忍的人。部族遇到了前所未有地危機。是誰在後面操縱著這一切。
這個城池只留下了一群婦孺,丑丫頭如何帶領她們保衛家鄉?在聽到拓達受重傷的時候,丑丫頭丟開了人民、責任,跑到他的身邊。失去王城的保護,她又將迎來痛苦的人生。
一個用自己的血和淚為拓達王奠定了王朝的女人,為什麼歷史上沒有關於她的記載呢?
花開花落,只留下空中淡淡的悲。
這是我在紅袖添香看的古代小說,很好看的呢。樓主可以試讀看看。
Ⅱ 求一本好老古代言情小說
《情何以堪》--作者:姒姜
仁而善斷,機謀深蘊,大材也。唯嘆秉性太過重情,終為自苦。
六爺,我可以傾力助你完成天下,只求在最後,您能放了我。
六爺沒有說話,只是那麼看著我,眼睛裡有一種淡淡的光。那時,我只覺得很危險,卻不知道那也是一種蠱惑,或許在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我的淪落。
Ⅲ 有什麼好看的古代小說
以下是偶看過的喜歡的古代小說,還有很多在空間里,
如果對味就到偶空間里繼續看吧O(∩_∩)O~大概推薦了一百多本
1狐仙記 夢三生:拒絕不了啊仙俠文
--她曾向他許下誓言,不再踏出那門半步。
--他也允諾,會在此陪她修仙。
--彼時,她是滿身殺孽的狐妖,他是慈悲為懷的謫仙。
--其實,一道小小的籬笆門又豈能困得住她,困住她的,是他。
可是,他說,她說妖,不懂人的情……
前世,他是一個謫仙,她是浮雲山的狐王。跨越了千年的追尋再次相見,前世風情萬種的狐王卻轉世成了一個問題暴力少女,四眼鋼牙妹。
2紅塵幾度醉 星無言:他看著她,溫暖柔和,卻在淺淺輕笑間,抽去她情根;
他攬著她,目光冰冷,卻在紛飛霜雪中,擋去所有陰寒;
他抽去她情根,卻不知自己早已情根深種;
他情根深種,卻不知她早已斷了七情;
她看著滿地狼藉,美目無波,「我,誰也不要。」
是緣是劫,是歷練還是賜予?
時空中穿梭,紅塵可以幾度醉?
PS:.這是第一本為男主心疼流淚的書....感動於男主為了女主做了太多事既深情又別捏,兩人在一起時超可愛呢~~好喜歡 呵呵.....
3莊周之燕 蘭陵笑笑生:這年頭流行逃婚,可是西干繁都的百姓斷斷沒想到,顧學士府十九高齡的剩女顧六,好不容易要嫁到陵州去了,居然也逃婚。 見過逃婚的人,沒見過顧六那樣膽子大到請黑幫打劫自己婚船的人!
逃一步海闊天空,誰知道她能逃,別人就能追。
弄巧反拙,蔚海上一場慘烈廝殺,她目瞪口呆的發現,劫她婚船的居然是真正的海盜……
她曾想過,要做顧學士府中一隻莊周筆下的燕子,永遠與顧家上下的人保持著距離,互不傷害和睦共處,可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那個讓她恨得牙癢癢的人,帶著不可一世的傲慢邪氣的微笑,老實不客氣的把她騙進了金絲籠……
4天子謀(原名蘇記棺材鋪)青垚:不看白不看,看了你會放心上
京城蘇記棺材鋪少東家蘇離離在一個初春的早晨偶然救起了落難的木頭。然而沒有人知道,他們一個是前朝太師之女,一個是當朝臨江王之子。他們千帆過盡,隱匿市井,避人耳目,但得知心人,白頭不相離。然而一切還未開始,帶著隱秘身世的木頭又突然失蹤。
亂世流離,蘇離離身份被祈鳳翔發現,他心機深沉,行事狠絕,必要問鼎天下,強留她卻又在利用與逃避間亂了心意。但王者之路註定孤獨,他能否給她一隅安謐,她能否給他天高地遠,還有那說著「我飛得出去就飛得回來」的木頭,他究竟「飛」到了哪裡,又能否「飛」回來。
亂世中,誰在睥睨天下,誰在淡入塵俗,誰能從容不迫的繾綣,她又將攜何人之手共聹那段歲月的波瀾與平靜?
PS: 非常喜歡有個書迷的評語:
與其說 天子謀 為天子策 謀天子,
不如說 天子謀 鳳凰謀天 候鳥謀眷。...很有愛啊....
5君似小黃花 月落紫珊:又一篇心疼男主的文,雖然看到名字時並不覺得怎樣,但看完之後真的想說一句:別錯過這文~,女主很淡定腹黑護短(看清楚了是「很」淡定啊——不明白?去看書~),男主嘛~呵呵,實在是太有愛啦,相信看過文的女生都會喜歡男主嘀! O(∩_∩)O~真滴真滴..
6翩翩桃花劫 風淺:霄白是個爛桃花命。
她前世的第一朵桃花俊秀飄逸卻偏偏少了顆心,她愛他敬他,卻一不小心被他送到了閻王爺那兒。
她重生後的第二朵桃花是只笑眯眯的狐狸,她和他仇深似海,卻一不小心被吃光了豆腐。她的第三朵桃花看似是個單純可愛的少年郎,實則是只披著羊皮的白眼狼。
於是乎,有朝一日,前生今世的桃花都粘了上來,她只想趕快逃這妖孽的世界!
PS :~`~稀飯啊稀飯~~其實對師傅和男主都很愛,真想女主能兩人都收了
7何妨吟嘯且徐行 星無言:
蒼霧山頂,萬里冰雪,終年不化;
白衣翩然的少年,站在峰頂,等了整整一夜。當黎明的曙光亮起,他垂了眼眸,嘴角有凄愴的弧度。
等不到他想要的,只能選擇他必須承擔的,良久,他淡然一笑,絕然轉身。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身為男子,他無疑是成功的,權傾朝野,笑掌天下。
只是,他終究不是他,層層青衫下,那纖纖素手,誰可緊緊相握,笑看花開花落?
一句話簡介:女扮男裝,風傾天下
一倆江湖之絕頂 一兩:第一部說的是唐且芳和唐從容,
唐門老祖宗的人生三大恨事——一恨自己輩分太高,二恨美人兒輩分太小,三恨唐從容話太少。
作為唐門輩份最高的人物,如果說唐且芳一生過得有什麼不如意,那就是唐從容。
話說自十二年前救起這位侄孫,唐且芳就險些被他凍死。他被罰去打雜,唐且芳也險些跟著累死。
現在,他索性練功走火入魔,唐且芳該怎樣幫他保住家主之位?
嗚嗷,他一定是嫌老祖宗死得不夠快,非要逼著人去練那毒人先毒己的毒葯天香啊
PS一句:是不是BL?!~ 去看看會喜歡的~!第二部說的是央落雪和百里無雙 其實作者寫的都很好 不過蘿卜白菜 更偏愛這部..
Ⅳ 求本老的古代神話言情小說。
....不知道,不過這也有一本和神、魔、冥界有關的小說;;《天才魔妃我要了》
Ⅳ 找幾篇很古老的古代言情小說!!!
《逍遙戀曲》 作者:唐紫,「五儒生」系列 ,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
沒想到這世上還有人能破解「守護者」的弱點!她原以為巧手製造的機器人是萬無一失的,豈料他一招之內就將之支解,還帶傷了她.
她該對他懷恨在心才是,為何反倒念念不忘?甚至莫名地嫉妒起偎在他身旁的鶯鶯燕燕?縱然他風流成性,她依舊不自覺的心系於他...
當他遭逢中毒之際,她才知道自己已放不下他.為了終身大事著想,她決定大聲向他求婚……
老天,她堂堂一名公主居然要求他娶她!這樣驚世駭俗的舉動怕只有她逍遙公主做得出!對於她之前的隱瞞和蓄意挑釁,他本該懲處,但她的獨特卻深深撼動他游戲人間的心湖.
他早已發誓不再談愛,女人只是他的玩物,奈何他就是不由自主的戀上她,甘心被縛一生.然而他這個醋桶老婆竟在新婚燕爾後與他冷戰...
唉!他該拿可愛復可怨的她怎麼是好呢?
Ⅵ 推薦幾本關於古代的小說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一、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二、劉備、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詐、殘忍、虛偽;雄才大略、遠見卓識;——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羅貫中即寫其短,也寫其長,又不影響他的傾向性。
2、 劉備: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時又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虛偽一面。
三、戰爭描寫。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相似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勝。
不同的特點:斗爭雙方的特點不同、面臨的情況不同等,使之寫來絕不雷同。
學習內容
一、講史文學之源流
宋代說話技藝十分發達。說話的演出地點不限於勾欄瓦肆,一般村野寺廟也有演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藝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而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見稱,二人都是講史好手。
說話人無論是否高手,都需要講稿。當時有專門編寫講稿的「書會」。書會中人既要編寫故事,就不能不具備較為深厚的文藝修養和廣博的歷史知識。說話人的稿本經過不斷潤色增刪,就有可能演變成為篇幅越來越長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錄說話四家: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撲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其中第四家為「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說三國故事應屬於這一類。
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匯集了唐宋流傳的三國故事,特別是小說者所講「一朝一代故事」之講稿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增飾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話三國志》雖是元代產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說話人的手稿。
說話材料如何成為話本小說?大概說話人起初靠口耳相傳,不靠文本,但口耳相傳,容易忘記,故事越增飾,則內容越繁復,越不易記憶,唯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講說時遺漏。文字記錄不斷整理,則篇幅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小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會較為簡單粗糙,後來的整理增訂本可能較為繁富復雜,但刪節本卻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鈔寫流傳出去,因為由不同的藝人或文人各自潤色演繹,同一故事稍後可能出現眾多不同的版本。這里舉一兩個例子說明。現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間(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一般簡稱《三國志平話》,原作者姓名已佚,學術界認為是元代講史藝人說話的底本。這個本子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有一百三十八頁,每頁上下兩欄,左右兩頁合起來,上面為一圖,下面為文字。說話人拿著這個本子,看圖覽字,可以口沫橫飛,隨機敷衍。這不一定是說話人的初稿,卻是一個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較為簡單粗糙的特點。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題為《三國志故事》,上圖下文,三卷,不題撰人,也屬建安書坊刻本。雖然上、中卷首行題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學術界大多認為並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書商故弄玄虛,實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間之產物。因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後一頁或二頁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頁故事,但頁碼卻連接而無中斷,明顯是書商偷工減料,為欺騙顧客而做的手腳。刪節本通常都是為了減省成本而印製的。
魯迅稱宋之說話人多高手,而不聞有著作;現存講史平話多為元人作品(1982,127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其雛形。
總括這一小節內容:中國講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說書人尤其喜歡講史。北宋時已有霍三究以說三分著名。但三國故事的零星片段流傳甚早,於唐代已有記載。宋人致力增飾鋪張,因而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精彩。現存《全相平話三國志》是元人作品,應該是《三國志演義》的胚胎。
二、《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
這一節「作者、版本和成書年代」提供的資料,其中涉及爭論的問題甚多,建議不要死記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長的專制帝王統治時代,很奇怪的是,中國小說和戲劇一直遭受正統文士的忽略和歧視,以致這類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現。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總是難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遺憾。我們這個課程選講的幾部巨著,其作者無一不有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說是羅貫中。有關其籍貫、生平事跡的記載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簡略。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有四說: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東原(山東東平)人,四是廬陵人。數十年來,以前兩種說法為多,但迄無定論。今人劉知漸、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東原說。從現有資料看,以東原說較為可信。
—、太原說
明佚名《錄鬼簿續編》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二、杭州說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傳記」類雲:「《水滸傳》羅貫著。貫字本中,杭州人。」
三、東原(東平)說
明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1983,240-265頁)從元代趙偕(字子永,慈溪人)《 趙寶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門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認為羅本即羅貫中。這涉及《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中唯一的好官是東平太守陳文昭,何以如此?原來慈溪縣令陳文昭向邑人趙寶峰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寶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編《宋元學案》就將陳文昭也列為寶峰先生門人,於是不難解釋《水滸傳》唯一好官是陳文昭之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羅貫中分明是羅本,東平是其父母之邦。把這個好官說成是東平太守,王利器認為是「羅貫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新史料》(譚洛非編,1992,119-130頁)也從《 趙寶峰 先生集》和《宋元學案》找尋資料,認為羅貫中原來名本,字彥直,東平人。元亡後投奔居於浙江慈溪的兄長羅拱字彥威,羅拱為宋宗室後裔趙寶峰的門人,所以羅本也師事趙寶峰。貫中恐是別號。
至於羅貫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為元未明初人這說法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動亂的經歷和作家的政治抱負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有實質的影響。以下引述周邨、馮其庸、章培恆、周楞伽等人的說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書元人所見羅貫中〈水滸傳〉和王實甫〈西廂記〉》(1985,76-82頁)一文,認為「羅貫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間人。」其說可約略參考前面「講史文學之源流」一節我們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約生於 1295年前後(馮其庸、章培恆)
馮其庸《論羅貫中的時代》(1991,80-93頁),認為既然羅貫中與葛可久並提,葛是元人,羅當然也是元人。從《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算,羅貫中大約生於元貞元年(1295年)前後,死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後,大約活了八十五歲。
章培恆《關於羅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頁)堅持以書中今地名來考證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時間,他認為《三國演義》約成書於1329年前後,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
三、約生於1330年(魯迅、周楞伽)
魯迅《史略》(129頁)認為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說札記》(1981,第四期,76-82頁)同意魯迅的說法,認為羅貫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結合各家意見,大致是這樣:羅貫中東平人,原名羅本,字彥直,別號貫中,又號湖海散人。大約為元末明初時人,曾入張士誠幕府,後來隱居浙江慈溪,從事創作,明初去世。著有雜劇三種,今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又著小說六種《三國演義》、《小秦王詞話》、《隋唐志話》、《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一般相信,《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包含了羅貫中的心血。
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四說: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葉。無論如何,因為不能否定羅貫中為《三國演義》的編撰者,則寫作年代就無法跳出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成書年代必須結合羅貫中的生卒歲月來看。
一、宋以前說
周邨主張《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或北宋以前,我們前面已引述他的說法(見本單元,第3頁)
二、元代中期說
袁世碩《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1991,94-108頁)一文認為該書用三百三十多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與宋元間的平話很近似。且引用時或言唐賢,或言宋賢,不言「元賢」,實是元人口吻;書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個別幾個筆誤外,幾乎全與元代行政區名稱相符。因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的舊地名,因此將作注的時間斷在此年,再往後延伸十幾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書成於元中期,大約是十四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他並認為羅貫中生卒年約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視為羅貫中原作。
三、明初說
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3,280-295頁)一文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碩斷書中小注年代於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認為地名情況復雜。他認為羅貫中在明初開筆,第十二卷寫作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年),全書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後。他還認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以齒序排名,羅本處於第八位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間,生年約在1315年至1318年之間,卒年估計在1385年1388年之間。開筆時羅本貫中約五十餘歲。
四、明中葉說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1983,266-279頁)一文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寫成,而元刊《三國志平話》為新安虞氏至治年間(1321-1323)所刊五種平話之一,篇幅僅有八萬字,文筆粗糙簡陋,《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為其十倍,手法成熟,從發展過程看,必遠遠產生於平話之後。張國光因此認為,「此書的撰成,既不會是元代,也難以肯定是明初,其時當在明中葉。為此書寫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計由於蔣大器寫序後無錢刻書,過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張國光是拋開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作者來立論的,這樣就不必顧慮成書年代是否與羅貫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結合羅貫中生平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種說法合理,則明中葉是開始流傳的時間。
版本
—、嘉靖本
現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各則題目唯七字。書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羅的原著,但現在懷疑者不少。
二、志傳本
現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刊刻的幾個版本,簡稱「萬曆諸本」。以劉龍田喬山堂刊本、余氏雙峰堂刊本較早。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與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較質朴。不少學者認為「志傳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三、李評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評三國志」,系萬曆後、天啟間無錫人葉畫假李卓吾之名偽作評語刊行,故又稱「偽李評本」。將嘉靖本回目每兩則並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現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等幾種。清代毛宗崗據以刪削修訂為毛評本。
四、毛本(毛評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綸、毛宗崗父子假借金聖嘆名義評改「偽李評本」,全面修訂而成。魯迅說毛氏父子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應該注意的是,李悔吾認為該書比以前的版本更強化封建正統思想,而在藝術加工方面則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這四個版本系統,總歸起來,實際只是三種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二是《三國志傳》系統,三是毛評本系統。至與「李評本」因為被毛宗崗修訂後已融入毛評本,跟毛評本應屬同一系統。目前書坊排印的本子,絕大多數是毛評本系統,不過在校勘時通常會參考嘉靖本的異文做些改動。
三、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
晉陳壽編撰《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引書四百餘種為之注。我們知道魏晉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盛行,品評人物總須根據具體事跡;後來《世說新語》更具載不少魏晉時期各種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評人物風氣流傳一段時間,影響所及,許多人對於當時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談說過程中,一方面興趣濃厚不減,而口耳相傳之間又增添講者的主觀意見和個人色彩,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畫遂有越來越精彩的現象。
例如說兩晉南北朝記敘、描寫、歌詠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文獻有三十多種。這是現存文獻而言,實際一定不止此數。
唐代論述三國的詩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則有約八十篇。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時出現而遺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詩文外,元雜劇以三國故事入戲的有六十多本。這更值得注意,一是當時三國故事個別片段巳發展得很成熟,才能編為戲本,二是戲比詩文流傳更廣泛,影響更大,與小說發展變作互為因果。而宋以來流傳的說三分,此時成為平話小說《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更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但原來的故事卻是零星存在的。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終組織成長篇巨著,實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這過程可說是年深月久。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志》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當然《三國演義》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國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國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獻的史料,更多的則是後世已敷演充實的(俗語「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戲劇作品,已將三國故事貫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綜論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可以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壽《三國志》成書以前的記載,大部分是史料,包括歷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記錄和傳說。陳壽《三國志》錄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編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則遺留在文人筆下或民間。
第二個階段是《三國志》成書後初期,尤其是東晉、南北朝,因為去三國未遠,仍有大量文獻和民間傳說流行,但故事內容大約無可避免開始出現增添或轉變的情形。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時代文人的歌詠和說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傳說走向理趣,後者則使零星故事組合成較長的單元。
第四個階段是元劇作品。元代許多劇作家都嘗試將三國故事敷寫成情節精彩的劇本。就以呂布和貂禪的故事為例,現存的劇本有無名氏《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虎牢關三戰呂布》(殘缺),於伯淵有《白間斬呂布》。另外元南戲有《貂蟬女》(殘缺)。見微知著,可以估計元劇作家對全部三國故事發揚光大之貢獻。
第五個階段是羅貫中的成書。「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確是的論,尤其是博採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筆記、傳說、平話、劇本、詩文等,共冶一爐,成為巨著。這當中實際上匯集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羅貫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節方面進行修改加工的無名作者,也同樣功不可沒。羅貫中可以說是後期一個集大成者。
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毛評本在書前有一篇《讀〈三國志〉法》。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賞《三國演義》的文章,包括內容和文學技巧的剖析。當中不是每一個觀點都正確,但卻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可不讀。
主題思想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范圍為基礎,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八九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因為歷史大事不便隨意纂改,但其中細節卻可盡情發揮,作者在編寫時可以融入個人的主觀成分,成為思想性較明顯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處處尊劉貶曹,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別,歷來視此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主調,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毛評本,說「強調正統」是該書主題,應該不會錯。而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念,也與作者所處元未明初的時代背景有些關系。
五、《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並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系。《漫稿》舉了許多例子,建議翻閱原書。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塑造人物形象
由於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過去的評論家多受影響,不敢推翻其說,幾成定論。其實魯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屢屢如此。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四是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但是,在處理長達九十七年的歷史事件中,由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分量安排明顯並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至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些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一死,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潰亡,時日無多,因而篇幅大為縮小。可見作者在結構方面,處理時間這一因素是有輕重之分的。
對魏、蜀、吳三國的描寫,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然而重點始終放在蜀、魏這邊,對吳國描寫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三國人物者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 魏 君臣方面。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頗用心思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
《三國演義》一書,特別是毛評本,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與白話文比較,使用淺白文言文,更能夠使之與這些詩詞在語言風格上較為統一和諧。
《三國演義》一書創造了很多成語,引用或自造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
六、《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該書是歷史小說鼻祖,後世歷史小說不少以之為典範,模仿其體制結構;二是該書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戲劇家多從中取材改編為劇本;三是後世詩文作品取以為典故,或作為詠唱題材;四是《三國演義》語言精警,能豐富後世作家之用語。
Ⅶ 最著名的幾部古代小說
四大名著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三言二拍
《醒世恆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五大奇書
《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儒林外史》
志怪小說
《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松隱漫錄》、《瑩窗異草》
歷史小說
《東周列國志》、《反唐演義全傳》、《前七國志》、《後七國志》、《北史演義》
神魔小說
《後西遊記》、《封神演義》、《女仙外史》、《綠野仙蹤》、《平妖傳》、《婆羅岸全傳》
公案小說
《包公案》、《新民公案》、《海公案》、《林公案》、《施公案》
世情小說
《金瓶梅》、《醒世姻緣傳》、《岐路燈》、《續金瓶梅》、《型世言》、《今古奇觀》、《禪真逸史》、《禪真後史》、《覺世十二樓》、《無聲戲》、《西湖二集》、《新白娘子傳奇》
才子佳人小說
《五美緣》、《梅蘭佳話》、《平山冷燕》、《飛花艷想》、《好述傳》、《雙鳳奇緣》、《五鳳吟》、《五色石》、《綠牡丹》、《國色天香》
才學小說
《野叟曝言》、《鏡花緣》
俠義小說
《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小五義》、《大八義》、《七劍十三俠》
其它
《情史》、《騙經》、《笑林廣記》
Ⅷ 經典的古代言情小說
古代的啊~
沈韋的《薔薇醉》,男主是王爺,女主從小被貪圖富貴的爹送到王府,倆人一起長大,一個比一個別扭~同一系列的《桃花錯》也還不錯
湛亮有好多本古代的,很搞笑的說
《大俠請你也保重》,女主救過男主一命,然後男主就把女主當知己,什麼事兒都跟她說,沒事兒就寫封文情並茂的信奴役信鴿送給女主,然後女主就大筆一揮寫個「閱
安好」......
《美人不可貌相》,女主人前是高貴嫻雅的武林第一美女,人後是性格惡劣的頑女,並且視財如命,與男主狼狽為奸...不對好像不能這么說,汗~
《相公其實有點壞》,開頭幾章超搞笑的說~
於晴的《妾心璇璣》,《唯心而已》,《好一個國舅爺》,《閑雲公子》,《春香說》,《到處是秘密》
前兩本跟後面幾本應該不是一個時期的,我最喜歡《閑雲公子》,不過這幾本情節都蠻有意思的說,我喜歡於晴的行文風格~
雷恩那的《佛公子》
席絹的《皇上說的是》,很經典的女主,其實想推薦你看她的新書:《富貴饕家》,淡淡的,但是很舒服,男主有點兒腹黑但很可愛
喜歡楚月的祥龍鎮之嫁系列,最喜歡那本《下堂夫》,看哭了都~
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風格的書,所以就從我看過的古代的書中間挑了幾本,希望你會喜歡啦~對了,給個網址,上面那些書都能從那個網上找到
http://www.xs8.cn/
Ⅸ 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小說是什麼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是上古的一部奇書。書中主要介紹了我國的民族、山川、河流、物產、醫葯等方面的知識。 《山海經》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介紹了中華腹地 的山川寶藏,特別是一些異鳥怪獸、奇花異石,見所未 見,聞所未聞。其中《海外經》介紹了傳說中的海外異 國,如雙頭國、三首國、女子國、丈夫國、大人國、小人國 等國的風俗習慣,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賞心悅目,而 且能使人增長很多知識。《海內經》介紹了海內各國的 風俗習慣和上古的一些珍貴動物,以及古代的一些傳 說,語言生動,情節離奇,閱後回味無窮。《大荒經》介紹了大荒外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奇風異俗等等,令人愛不釋手。此外,《山海經》還介紹了上古的天外來客、異 邦奇獸等……
《搜神記》 :中國最早的古代志怪小說集。東晉干寶(?~336)編撰。干寶,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初史學家。曾以著作郎領國史,著《晉紀》,已佚。《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搜神記》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後有託名陶潛的《搜神後記》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覽》上下卷,都是《搜神記》的仿製品。《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
印度:
《摩訶婆羅多》:《摩訶婆羅多》據說是印度傳說中的大聖人毗(pí)耶娑創作的,反映了古代印度各階層的生活,被譽為印度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長達20多萬行,是荷馬史詩的8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在印度一年一度的廟會上,藝人們都要分段朗誦它,聽眾常常會被感動得流下眼淚。
主要情節如下:
http://www.54tsinghua.cn/classic/mythlegend/myth/foreign/yin/M.1017904711.x0.htm
---------------------------------------------
世界有許多民族,每個民族都創作出了它自己的神話和傳說,這些神話都有自己民族的特點,但也都有共同的性質。無論是中國神話、希臘神話、印度神話、希伯來神話、北歐神話,甚至是地處偏僻,人數不多的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天界和它的統治者,都有自己的冥界及其主宰,也都有各式各樣,各司其職的神。然而在各民族神話中,希臘神話最為豐富和譜系化了。中國神話雖然多彩多姿,林林總總,形象生動,極富想像力,但散見於經史子集,筆記、類書中,零碎蕪雜,從未薈萃成書,更沒有譜系化。希臘神話及其英雄傳說,起於口傳,之後見之於文字,到荷馬的兩大史詩中,神的世界已經脈絡清晰,英雄傳說更為完整。荷馬之後的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公元前8~7世紀),在自己的長詩<<神譜>>中記述了許多神話,並力圖把這些神話譜系化。在此之後,古希臘的詩人,特別是戲劇家,如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456)、索福克勒斯(約公元前496~406)、歐里庇得斯(約公元前485~406)以及阿里斯托芬(約公元前446~385)把希臘神話和傳說作為創作的題材,使神和英雄的故事更為生動,形象更為豐滿。希臘神話和傳說到這時逐漸成為一個基本是完整的、譜系化了的神的王國和英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