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的布靴小說
① 古代男子服飾的具體名稱~要具體的~如(流彩暗花雲錦裙)~必須是男的~最好連鞋子和發飾也有
1、帝王袞冕
華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綉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
裳畫也用五彩絲綉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製的芾,硃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系於腰間革帶,蔽之於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後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束於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
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後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後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後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
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於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後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
其他諸侯、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
2、深衣袍服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3、襦褲
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4、冠笄
男子頭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5、履
男女足下均著履,其式樣有履頭上翹成笏頭(長方牌形)、鳳頭的,也有一般的翹尖鞋,還有平頭及圓頭的。履又可細分為舄、屨、鞋。靴是從少數民族地區引進的式樣。
南方有木屐,取其簡便涼爽,不分等級男女,閑居時都可穿用。雨天穿釘鞋,用牛皮縫制,鞋底有鐵齒。南方漁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區的農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則穿草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服飾
② 中國古代面對游牧民族的威脅,為何沒有直接控制蒙古草原
1、祝壽習俗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
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2、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內,不許別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3、生兒育女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
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4、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
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5、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繫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
③ 古代讀書人的頭上的布是什麼
這種布叫儒巾或方巾,古時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
儒巾:明王圻《三才圖會》:「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舉人未第者皆服之。」章甫是先秦時期的一種方冠。孔子於宋國,「冠章甫之冠」,後來儒生皆用這種儒者之冠,並演變為儒巾。明朝未及第舉人皆戴儒巾。
方巾: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處士所戴的方形軟帽。亦名「方巾」,明初頒行的一種方形軟帽。為職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紗羅製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
區別:在明代方巾與儒巾都多為士人所戴。方巾大多為文人官員士子閑居所佩戴,而儒巾多為舉人以及在學未第之學子比如秀才等所佩戴,且戴儒巾時多穿著襕衫。
④ 親親我的穿越寶貝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親親我的穿越寶貝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親親我的穿越寶貝
迷迷糊糊的睜開了眼睛,怎麼?我還沒有死嗎?哈哈,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啊!NND,等我出去了,必定報仇雪恨。
「小姐,你醒了!昨天晚上睡得好么?」
「還不錯,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一個高大威武的男人走出這里......NND,應子雄,弄死你!」
「小姐,你怎麼啦?說什麼胡話?」
「難道讓他逃了,唉!小姐,你真的沒有看見么?難道你們是....」同夥。我抬起頭,看到這丫的發型後......硬生生的把未說完的話吞了進去......「天吶,鬼啊!我錯了,我不應該在工作時間看鬼片......」那丫的發型就跟還珠格格里的紫薇出門找爹一樣,衣服倒是不錯,挺好看的,粉粉的,白白的,不過,這靴子能防水么?....布靴?
「小姐,怎麼啦?那丫被我嚇的慌忙出去找醫生呢!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這都是在古代!親娘啊,難道我華麗麗的穿了?拜應子雄所賜。額.....我的存款還沒有拿呢?我的工作室的門還沒有關吶,小偷進來了怎麼辦?我的泡麵還泡著呢?不知道有沒有人去吃了,發……
⑤ 我想知道趙雲,呂布,關羽等人的武藝到底幾時練的,為什麼那麼強
當然是打架打出來的,打多了就變強了.他們的身材比一般人高,身子強壯.還有趙雲是有師父的,就是一代槍王童淵,成名絕技百鳥朝鳳槍!趙雲的師兄北地槍王張綉和蜀中槍王張任,就是憑著這路槍法,才闖下了南北兩大槍王的名頭。而趙雲還有個小師兄高覽.
看三國最讓人不解的是那些超一流武將從一登場就有超一流的武功,至於這些武功是怎麼來的,羅老先生卻惜墨如金,不像金庸的人物,武功都是一天天煉出來的。即使如全庸金康之流,筆下人物也還能喝點蛇血什麼的,內功一下暴漲60年,總算有個交待。
三國武將的武功自然不是喝蛇血喝出來的,那是不是一天天煉出來的呢?武將之中,張飛關羽的早期經歷寫的稍微多一點,我們就以這哥倆為例作一分析。
張飛簡歷:「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
關羽簡歷:「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兩位都沒有提自己的武功,連「自幼習武」這句都沒說。更重要的是隨後的情節。劉關張決定起兵後,「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 你看,在這之前,兩位連兵器都沒有。關羽還好說,畢竟扛著八十二斤的大刀逃難有點困難。張飛就不該了,有錢有房,要是練武,不至於連一桿像樣的矛都造不起。 可見他們平時並不練武。
那關羽張飛的武功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他們的武功來自他們的職業!
漢末,武術還沒有系統化,不具備通過向師傅學習成為武林高手的條件。要想成為高手,一要有天生體格,二要悟性高,能從生產活動中領悟攻防技術。以此為指導,我們來分析張飛關羽的武功與職業的關系。
張飛的主要職業是殺豬。殺豬要用殺豬刀。和張飛的兵器不同,但技術特點一致。殺豬時不是用殺豬刀砍,而是捅。所以本質上殺豬刀不是刀,而是和矛類似。豬殺死後要去毛,去毛前要給豬充氣,使皮膚綳緊。通常做法是用鐵釺從後啼一直捅到腹部,然後拔出鐵釺,往腹部充氣。張飛沒有打氣筒,只能用嘴吹。鐵釺就是小號的矛,所以張飛自然選矛作武器。另外,長期給豬吹氣,張飛練就了巨大的肺活量,才能在長板坡前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兵。
三國演義中沒有提關羽的職業,但大家都知道,關羽在逃亡途中賣過棗。賣了五六年的棗,怎麼說也是一種職業了。關羽不擅生意,買不出好價錢,但仍能維持生計,說明其進貨渠道不一般。如果正常付款進貨,本錢早就陪光了。關羽有案在身,不大可能去搶棗。再說,要搶也應該去搶錢。關羽只能自己去棗園打棗。棗園是地主豪強的,打他的棗就是鬥地主,不用付錢,心安理得。為了少惹麻煩,關羽總是穿一身綠,見有人來,便爬到棗樹上躲起來。一身綠衣,一張棗紅臉,藏在棗樹上誰也別想看著。
想必關羽不會愛惜棗樹,只顧拿大竹竿一通猛打。上高中時半夜拿大竹竿偷過學校的柿子,深知在枝葉中揮動竹竿需要多大的力氣。關羽如此打了五六年,練就無窮臂力。從技術特點看,揮動竹竿和揮動大刀完全相同。所以關羽選擇了八十二斤的大刀。 打棗成就了關羽的武功,也造成關羽武功的嚴重缺陷。
關羽曾和趙雲在牛頭山打過一仗。這場戰斗發生在一條山道上,山道兩旁全是樹。「關羽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卧牛山。遍山樹枝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一白楊樹。趙雲見關羽不來斗將,卻入無人之境,方欲問時,關羽赤兔馬快,早到樹前,手起一刀,將白楊樹折做兩段。」 關羽的武功源自打棗。在沖鋒時精神高度集中,道旁的樹木鉤起了本能反應,揮刀直奔樹木而去,大大出了一回洋相。
關羽也因此弱點被擒,丟了性命。關羽沖出麥城,沿一條山路逃跑,不想赤兔馬被絆倒,關羽落馬被馬忠所擒。關羽即使落馬,但功夫仍在,馬忠乃無名之輩,如何擒得關羽?想馬超也曾步戰,殺得韓遂及手下五將血肉橫飛。關羽雖疲憊,對付一個馬忠理應綽綽有餘。怎奈又是山路,山路兩旁又是樹木。關羽舉刀欲戰,卻見兩旁樹木眾多,一時不知該砍哪棵。猶豫半分鍾,早被馬忠綁定。
總結:通過分析關羽張飛的武功特點及典型戰例,我們得出結論,關羽張飛的武功源自他們的職業。我們相信該結論可推廣到所有三國武將。根據此結論,我們可以分析各武將的弱點,從而設計合理戰術,輕松打敗他們。
⑥ 人道天堂的小說目錄
作品資料相關
主人公人物卡
本文目前涉及的華夏神
淺析教主溫情(小若若)
本書大事記(1)
本書大事記(2)
本書大事記(3)
論資本在古代大統一的中國發展的可能性 第一章 降臨
第二章 技能教學樹(上)(下)
第三章 內息(上)(下)
第四章 開學(上)(下)
第五章 靈魂之旅(上)(下)
第六章 功德任務(上)(下)
第七章 宴會(上)(下)
第八章 二十四人(上)(下)
第九章 劍術(上)(下)
第十章 考試(上)(下)
第十一章 再接功德(上)(下)
第十二章 頌經(上)(下)
第十三章 過去(上)(下)
第十四章 回家(上)(下)
第十五章 雲夢湖白帝樓(上)(下)
第十六章 事變(上)(下)
第十七章 傳信(上)(下)
第十八章 見習騎士(上)(下)
第十九章 三騎沖陣(上)(下)
第二十章 回來(上)(下) 第二十一章 第四星(上)(下)
第二十二章 比劍(上)(下)
第二十三章 教學班(上)(下)
第二十四章 加入(上)(下)
第二十五章 出名(上)(下)
第二十六章 行事盡在無悔(上)(下)
第二十七章 准備(上)(下)
第二十八章 又十年(上)(下)
第二十九章 黑暗庄園(上)(下)
第三十章 封閉令(上)(下)
第三十一章 巫師(上)(下)
第三十二章 魔法(上)(下)
第三十三章 分家(上)(下)
第三十四章 賞賜(上)(下)
第三十五章 野營(上)(下)
第三十六章 集體利益(上)(下)
第三十七章 暗箭(上)(下)
第三十八章 審判和分裂(上)(下)
第三十九章 後土(上)(下)
第四十章 秩序(上)(下) 第四十一章 合作(上)(下)
第四十二章 洗禮(上)(下)
第四十三章 總攻(上)(下)
第四十四章 功德和回歸(上)(下)
第四十五章 心情(上)(下)
第四十六章 突破(上)(下)
第四十七章 素手制羹(上)(下)
第四十八章 幸福的宅(上)(下)
第四十九章 初賽(一)(二)
第五十章 初賽(三)
第五十一章 是為夫妻
第五十一章 初賽(四)(五)
第五十二章 初賽(六)(七)
第五十三章 執子之手
第五十三章 三階修士
第五十四章 因愛而信(上)(下)
第五十五章 方家來人(上)(下)
第五十六章 回家(上)(下)
第五十七章 圖謀(上)(下)
第五十八章 決賽(一)(二)
第五十九章 決賽(三)(四)
第六十章 進入(上)(下)
第六十一章 幫助(上)(下)
第六十二章 抄錄(上)(下)
第六十三章 貴人(上)(下)
第六十四章 秋試(上)(下)
第六十五章 中(上)(下)
第六十六章 折壽(上)(下)
第六十七章 出發(上)(下)
第六十八章 胡家(上)(下)
第六十九章 其家有雙(上)(下)
第七十章 施粥(上)(下)
第七十一章 召見(上)(下)
第七十二章 還是平妻(上)
第七十三章 還是平妻(下)
第七十四章 放榜(上)(下)
第七十五章 契約(上)(下)
第七十六章 特殊貢獻(上)(下)
第七十七章 炎黃貴胄(上)(下)
第七十八章 五階之秘(上)(下)
第七十九章 日本一周遊(一)(二)
第八十章 日本一周遊(三)(四)
第八十一章 新旅行開始(上)(下)
第八十二章 殺戮(上)(下)
第八十三章 思度(上)(下)
第八十四章 貢試(上)(下)
第八十五章 貢士(上)(下)
第八十六章 殿試(上)(下)
第八十七章 知縣(上)(下)
第八十八章 布靴(上)(下)
第八十九章 葯草(上)(下)
第九十章 獄中虎(上)(下)
第九十一章 位面合作(上)(下)
第九十二章 打破關卡(上)(下)
第九十三章 談判(上)(下)
第九十四章 私鹽(上)(下)
第九十五章 三奏(上)(下)
第九十六章 來客(上)(下)
第九十七章 准備(上)(下)
第九十八章 夜戰(上)(下)
第九十九章 獲罪(上)(下)
第一百章 封爵借運(上)(下)
第一百一章 有劍可買(上)(下)
第一百二章 阿修羅福德(上)(下)
第一百三章 入爵府(上)(下)
第一百四章 一卷書來照日月(上)(下)
第一百五章 鎮壓氣數(上)(下)
第一百五章 梅花(上)(下)
第一百六章 今日已是無量劫開道夜
第一百七章 協議(上)(下)
第一百八章 吉穴(上)(下)
第一百九章 駕崩(上)(下)
第一百十章 飛升(上)(下)
第一百一十一章 五年平郡略(全)
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天地(全)
第一百一十三章 求職(全)
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隊(全)
第一百一十五章 工會序幕(全)
第一百一十六章 會見(全)
第一百一十七章 書籍(全)
第一百一十八章 飛黃騰達(全)
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的道路(全)
第一百二十章 完善(上)(下)
第一百二十一章 賭博(上)(下)
第一百二十二章 毒氣(上)(下)
第一百二十三章 奪船(上)(下)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金(上)(下)
第一百二十五章 綢繆(上)(下)
第一百二十六章 海戰(上)(下)
第一百二十七章 據點(上)(下)
第一百二十八章 判決(上)(下)
第一百二十九章 開發(上)(下)
第一百三十章 短暫的和平(上)(下)
第一百三十一章 殺戮(上)(下)
第一百三十二章 選擇(上)(下)
第一百三十三章 殲滅(上)(下)
第一百三十四章 毀滅之初(上)(下)
第一百三十四章 布局(上)(下)
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者(上)(下)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兵(上)(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城堡(上)(下)
第一百三十八章 憤怒的火焰(上)(下)
第一百三十九章 開始(上)(下)
第一百四十章 輕易(上)(下)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師(上)(下)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冊封(上)(下)
第一百四十三章 魔法專業選擇(上)(下)
第一百四十四章 回家(上)(下) 第一百四十五章 憑證(上)(下)
第一百四十六章 惆悵(上)(下)
第一百四十六章 開道(上)(下)
第一百四十七章 見面(上)(下)
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心不變(上)(下)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或許天真(上)(下)
第一百五十章 婚禮(上,下)
第一百五十一章 海產(上)(下)
第一百五十二章 麻煩(上)(下)
第一百五十三章 見女(上)(下)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一曲解你求(上)(下)
第一百五十五章 暫住(上)(下)
第一百五十六章 五階之修在於人皇 「與心盡善,與物盡善,人皇之道,方信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議(上)(下)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絲不取全數予人(上)(下)
第一百五十九章 送龍(上)(下)
第一百六十章 成蛟龍(上)(下)
第一百六十一章 演化(上)(下)
第一百六十二章 加爵(上)(下)
第一百六十三章 遺詔(上)(下)
第一百六十四章 再策群寇起(上)(下)
第一百六十四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上)(下)
第一百六十五章 今吾策民來(上)(下)
第一百六十六章 殺蠻授職令(上)(下)
第一百六十七章 今成蛟(上)(下)
第一百六十八章 古代破草原第一(上)(下)
第一百六十九章 消息(上)(下)
第一百七十章 學院(上)(下)
第一百七十一章 第二次遺詔(上)(下)
第一百七十二章 預備(上)(下)
第一百七十三章 祭祀(上)(下)
第一百七十四章 得道多烈士(上)(下)
第一百七十五章 反客為主(上)(下)
第一百七十六章 冠禮(上)(下)
第一百七十七章 洗禮(上)(下)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太空(一)(二)
第一百七十九章 太空(三)(四)
第一百八十章 道論(上)(下)
第一百八十一章 破城(上)(下)
第一百八十二章 稱王建制(上)(下)
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年賀(上)(下)
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朝鼎立(上)(下)
第一百八十五章 位面帝都游(一)(二)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三柱一小(上)(下) 「我自開天闢地哉,是以度世」
第一百八十七章 半步六階(上)(下)
第一百八十八章 神火和離開(上)(下)
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上)(下)
第一百九十章 水神(一)(二)(三)(四)
第一百九十一章 水神(五)(六)
第一百九十二章 好雨知時節(上)(下)
第一百九十三章 葯園(上)(下)
第一百九十四章 濟萬民此大願(上)(下)
第一百九十五章 山神事變(上)(下)
第一百九十六章 異心(上)(下)
第一百九十七章 我為天地人(上)(下)
第一百九十八章 地上(上)(下)
第一百九十九章 赤龍劫(上)(下)
第二百章 劫數(上)(下)
第二百零一章 鄉村(上)(下)
第二百零二章 得書(上)(下)
第二百零三章 請帖(上)(下)
第二百零四章 殺賊(上)(下)
第二百零五章 功德如雨(上)(下)
第二百零六章 治水所見(上)(下)
第二百零七章 龍御歸天(上)(下)
第二百零八章 二龍論政說千古(上)(下)
第二百零九章 圓滿(上)(下) 以神祇之名,行走於諸多世界之間
第二百十章 時光(上)(下)
第二百十一章 異世城邦(上)(下)
第二百十二章 神喻(上)(下)
第二百十三章 感覺(上)(下)
第二百十四章 金字塔(上)(下)
第二百十五章 大變伊始(上)(下)
第二百十六章 攻佔(上)(下)
第二百十七章 顯形(上)(下)
第二百十八章 隕落(上)(下)
第二百十九章 相見(上)(下)
第二百二十章 清洗(上)(下)
第二百二十一章 邀請(上)(下)
第二百二十二章 如玉(上)(下)
第二百二十三章 春風(上)(下)
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口(上)(下)
第二百二十五章 營地(上)(下)
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五十年(上)(下)
第二百二十七章 沖營(上)(下)
第二百二十八章 中場休息(上)(下)
第二百二十九章 真王之子(上)(下)
第二百三十章 染血的王冠(上)(下)
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波(上)(下)
第二百三十二章 寵愛(上)(下)
第二百三十三章 賜福(上)(下)
第二百三十四章 梅克皮斯法典(上)(下)
第二百三十五章 父子君臣(上)(下) 似曾相識的現世,紅塵滾滾,誰能久立,在此,親手揭示未來的道路
第二百三十六章 憶往昔(上)(下)
第二百三十七章 春雨劍(上)(下)
第二百三十八章 客卿(上)(下)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公家子(上)(下)
第二百四十章 殺(上)(下)
第二百四十一章 你算什麼人(上)(下)
第二百四十二章 問罪(上)(下)
第二百四十三章 半日(上)(下)
第二百四十四章 縣令(上)(下)
第二百四十五章 文香教(上)(下)
第二百四十六章 再論選擇(上)(下)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世界晉升(上)(下)
第二百四十八章 王府記事(上)(下)
第二百四十九章 迷茫(上)(下)
第二百五十章 夜宮(上)(下)
第二百五十一章 觀氣(上)(下)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上)(下)
第二百五十三章 推恩令(上)(下)
第二百五十四章 變遷(上)(下)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大幕拉開(上)(下) 持道而行,凝視天地的晉升,那是新生的太陽
第二百五十六章 道的燈塔(上)(下)
第二百五十七章 絕地天通(上)(下)
第二百五十八章 凈化(上)(下)
第二百五十九章 晉升(一)(二)
第二百六十章 晉升(三)(四)
第二百六十一章 晉升(五)(六) 立萬世永恆之基,成前人不能之事,時代進步,預示著這樣的未來——這是誰的永恆?
第二百六十二章 永恆(一)(二)
第二百六十三章 永恆(三)(四)
第二百六十四章 永恆(五)
第二百六十五章 聖道立
⑦ 古代將士的穿衣打扮,以及服飾名稱,還有男子女子日常服裝及發飾名,多多益善,寫小說用的,感謝!
夏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編輯本段春秋戰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 春秋戰國服裝
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 春秋戰國服裝
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 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 漢代服裝
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曲裾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硃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服裝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唐代服裝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 宋代服裝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宋代服裝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元代服裝
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文武官服之忠靖冠服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 明初官服
,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明代的漢服影像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起於軒轅黃帝,而終止於滿清的大屠殺。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平等,而漢族也應當永遠其民族服裝,即漢服。
編輯本段清代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 清代服飾
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貴族的「剃發易服」、「十從十不從」、「留頭不留發」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殺漢民,造成了中國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屠殺式的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變態式的發展,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祭服,非常服)、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膨脹、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暴露的旗袍,具有暫時的存在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 旗袍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大褂
旗袍是中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經漢人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⑧ 古代女性跟男性衣著搭配
古代的褲子
褲子是腰部以下所穿的主要服飾。現今,人們穿著的褲子由褲腰、褲襠和兩個褲腳三部分組成,但中國古人所穿的褲子與現在的褲子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代的褲子種類極為繁多,也有著極為漫長的演變歷史。
從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來看,中國早期的褲子都為開襠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穿著褲子,它在古代寫作「絝」、「袴」。不過那時的褲子可不分男女,而是都只有兩只褲腿,無腰無襠(也可說是無腰開襠),穿時只套在脛上(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古人又稱之為「脛衣」。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以「雙」字來計。穿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是在冬季,可起到保暖的作用。當然,穿著這樣的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的話,那就有點不文明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似腰裙的服飾,這就是裳。可見,那時古人用於遮羞的並不是褲子,而是衣裳。秦漢之際,褲子也從脛衣發展到可遮裹大腿的長褲了,但褲襠仍不加以縫綴。因為在褲子之外,還有裳裙,所以,開襠既不會不文明,也便於私溺。因而古書上也將這種褲子叫作「溺袴」。
傳入中原的滿襠長褲,則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對於這些長年騎在馬上的游牧民族來說,穿裳騎馬會很不方便。因此,他們很早就開始穿著滿襠的長褲了。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才開始穿長褲。但最初僅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這種滿襠長褲已為漢族百姓所接受。為與開襠的「袴」區分開來,這種滿襠褲多稱為「褌」。顏師古在《急就篇》中說:「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也就是說褌是貼身穿著的。褲子有了蔽羞的合襠之後,應該不需要裳了,但當時貴族階層還是習慣於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賤的奴僕,為活動便捷,才單獨穿褲。
魏晉南北朝是褲子最為盛行的時期。由於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受異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士庶多以著褲為尚。這一時期褲子的特點就是褲腳管特別肥大,人們稱之為「大口褲」,類似於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的褲形。與大口褲相配套的則是比較緊身的「褶」,褶與長褲在當時合稱「袴褶」,這是當時最為時尚的服裝。到了開放的大唐,尤其盛行「胡服」,男女老少皆以穿褲為榮。但這時的褲管已明顯收束。
到了宋代,經過長期演變之後,褲子又回到了其最初開襠的形制,即以「膝褲」的形式出現。但與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身穿著不同,這種開襠膝褲,多加罩於滿襠褲之外。
這件煙色牡丹花羅開襠褲出土於福州南宋的黃升墓中。褲的通長為87厘米,腰寬74厘米,腰高11.7厘米,襠深36厘米,腿寬28厘米,腳寬27厘米,腰帶有所破損。它的面料是花羅,以三經絞羅為地組織,花部組織屬平紋組織,提花的紋飾為牡丹。牡丹自唐代以來,就擁有「國色天香」的美譽,它是富貴與榮譽的象徵,為唐宋吉祥紋樣中運用最廣的題材之一。
該褲的褲筒每邊各用長方形單幅縱式摺合,頂部每邊各向內皺折兩道,略呈弧狀。兩褲筒內側加一三角形小襠,襠以下至褲管縫合,而襠以上至頂部未縫合。上接有腰,於背後正中開腰,兩端系帶。
黃升墓中出土的開襠褲尺寸均大於合襠褲,因而推斷當時合襠褲穿在裡面,而開襠褲則是套在合襠褲外面的。
從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稱為「足衣」。鞋子對推動人類服飾改革、發展,曾立下汗馬功勞,它不僅注重於實用,同時有著審美裝飾的功能;有些鞋子還代表了等級的標志和禮儀的規范,並且深刻反映了歷代人們的良好祝願,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從製作工藝本身來說,鞋子還是一種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並與民俗學,工藝學、美學、考古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現。中國鞋子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粗到精的過程,歷史十分悠久。從古到今,創造眾多,不僅樣式多彩,而且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部有豐碩的成果。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學習、繼承並發揚光大民族傳統,我們對我國鞋文化史進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在我國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以各種簡單的石制工具捕獲動物。在得到動物後,就帶到自己的洞穴里,「食其肉而用其皮」,這就是歷史上「茹毛飲血」、「食草木之實,衣禽獸之皮」的猿人時期、為了不受外界的氣候條件以及地面條件的影響和威脅,他們不僅製作獸皮衣來抵禦風寒,並且知道用獸皮來保護腳,就是用獸皮簡單地將腳裹住,達到不受凍.不被刺傷的目的。
古代把人類身上的服飾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對鞋與襪的總稱。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沒有發明紡織。「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五蠹》)據專家研究,人類經歷過赤足時期,後來才發明了鞋子。在比較寒冷的地區,當時的原始人用一種小皮條將割成整塊的獸皮包紮在腳上,實際上是一種獸皮襪。這是最早的「足衣」,已有數萬年以上的歷史。因用於裹腳,亦有「裹腳皮」之稱。據推斷,它是最古老的原始鞋,也是今天鞋子的原始形態。
在我國雖然至今未發現這種「原始鞋」的實物.但在考古出土文物中,有反映遠古居民所著靴鞋的形象,為我們研究中國遠古時期文化史,提供了生動的資料。
1973年秋,在我國青誨大通縣孫家寨一座屬於馬家窯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了氏族時期的一件陶器,上面一人.足上已穿鞋,而且鞋尖上翹。鞋翹,是中國古鞋最典型的特徵之;有史料記載,中國鞋翹始於石器時代,從以上文物的發現看,鞋翹起源時期還可提前。馬家窯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據測定,其具體年代為五千或五千八百年前,約相當於我國傳說中炎帝到黃帝時代,即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那麼,當時原始人是如何從「裹腳皮」逐步過渡到鞋子的呢?當時穿的鞋及鞋翹究竟是什麼原料製作的呢?是皮靴還是草鞋,木屐?具體形狀又怎麼樣?我們仍處於無知狀態。
履是自漢以後對鞋子的總稱。古代稱鞋為履,履本為動詞,是「踐」、「踩」或「穿鞋」的意思,但稱鞋為履後,履也就有了名詞的屬性。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質料來分,有布帛,草葛和皮甲三種。布帛履是以絲、麻、綾、綢等織物製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為原料,經碾搓編織而成的鞋子。皮甲履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製成的稱革踏,以熟皮製成的稱革千。
我國古代鞋子款式都鞋頭上翹,稱「翹頭履」。唐代的翹頭履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科為履面,其履底薄,履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風頭、虎頭等,生動逼真。此外還有重台履、高牆履.勾履、芴頭履等名稱。
屐,一種鞋底裝有雙齒的鞋子,它主要是以木料為主,稱木屐。木屐是由面、系.齒三個部分組成。面即為鞋面,鞋面上系有鞋帶,即系。齒在屐的底部前後,呈直豎式。
漢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畫十分美觀。晉朝,有一種木屐,面、幫、齒全部用整塊木頭製成,幫代替了原來的系。還有—種,它的雙齒可以任意拆卸;據說,這種木屐為南朝詩人謝靈運所創,稱謝公屐,為登山旅遊時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後齒,以便保持人體平衡。
舄,古代一種加有木底片用五綵帶系之的鞋子。在古代的諸鞋中,以舄為貴。舄的穿著只限於朝覲、祭祀時穿用,而履隨時可用。舄是雙底,木製或注蠟,以防潮濕。周代君王之舄為白、黑、赤三種顏色,其赤為上服,其次是白舄與黑舄;而王後為赤、青、紫三色,以紫色為上服,其次是青舄和赤舄,在隆重的慶典,君王穿赤舄,王後穿紫舄,舄的材料是綢緞。
靴,一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製成。我國在三干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現。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靴才開始流人中原。南北朝時期,婦人常以冬至日添置履襪及靴。而靴流人中原作為禮服配套時,造型更為完美;這時,開始有六合靴出現(用六塊皮革拼合縫制而成)。到唐代,官庶普遍著靴;靴有長筒、短筒、圓頭、平頭、尖頭等多種款式。宋代初期製鞋工藝仍沿用唐、五代。宋後期,用黑革為其面加以靴筒,裡面襯氈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員按其品級服色來飾其靴邊縫滾條。宋、遼、金、元時期,靴的式樣較多.有鵝頭靴、雲頭靴、花靴、頡嘴靴、旱靴、革翁靴、高麗式靴等,造型簡單,靴的顏色隨衣搭配。
自明代起,朝廷開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級制度。到了清代,男子穿便裝時以鞋為主,但穿公服時仍需要穿靴子。靴子的面料多為黑緞,式樣初期為方頭,後改為尖頭,但和朝服配套的靴子仍是方頭靴。民間的尖頭靴,貧富式樣相同,只是用料有嚴格區別,富者在春秋時,可穿青素緞靴,冬季可穿青絨靴。貧者只能穿青布靴。在官場,牙縫靴為高級官員所穿,其他官員所穿大都是黑色緞料方頭靴;而武弁、公差所穿的靴子又稱「爬山虎」,也就是輕便短筒薄底靴。
旗鞋,俗稱「花盆底韃」,是清代滿族旗人婦女穿的一種高底鞋,鞋子為木底,跟在中部。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中間,一般有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綉五彩圖案。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度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婦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如「船形高底鞋」等。
三寸金蓮既指女人的小腳,又特指纏足女人所穿的鞋。
纏足風俗在中國歷史上到底在什麼時代開始,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專家們意見難以統一,各有各的說法。
有的學者依據民間傳說,認為三寸金蓮出現於隋朝。該民間故事是:隋朝時,荒淫無道的昏君隋煬帝,經運河去揚州遊玩,不想用男子,而改用百名美女為他拉纖。一位姓吳的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中,由於吳家父女非常痛恨隋煬帝,因此商議後准備藉此機會刺殺隋煬帝。為此,吳父專為女兒打制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蓬花辦刀。吳月娘將刀用布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雙鞋,鞋底上刻上蓮花,十分漂亮。隋煬帝在龍船上見到吳月娘後,非常喜歡,就下旨召見吳月娘近身,想看看纏足。吳月娘借口其秀足只能讓皇上一人欣賞,於是隋煬帝喝令左右退下。吳月娘等隋煬帝身邊無人時,只才慢慢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刺向隋煬帝,隋煬帝一閃身,被刺中了手臂。此時,隋煬帝一邊大叫「來人抓刺客」,一邊隨即拔刀向吳月娘砍去。盡管吳月娘沒有被砍中,但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這件事給隋煬帝刺激很大,他當即就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此時傳到民間後,人們為了懷念吳月娘,竟鼓勵女人裹起腳來,以示紀念,纏足風俗由此而來。
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大多數研究鞋文化的學者認為根據現有歷史資料來看,應當是在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據考證,南唐皇帝李後主喜歡美色及音樂,他用黃金製成蓮花台,高六尺,令宮女睿娘用帛纏足成弓狀,在金制蓬花台上跳舞。
李後主令宮女舞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作新月狀成弓形,並在金制蓮台上面跳舞,迴旋有凌雲之狀,宮女舞娘的小腳以及所穿的鞋被稱為「三寸金蓮」由此得名。此後,宮內外皆仿效之,形成婦女纖足以小、瘦、尖為美、為貴的民俗。
而纏足風俗自南唐開始一直沿襲到辛亥革命年間,不過民國年間此風俗並未杜絕,甚至在解放初期仍有極少地區還有纏足習俗,上下一千多年。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方、各地區女人所穿的三寸金蓮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款式。大體講三寸金蓮分南北兩大類,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寧波、紹興、嵊州及安徽的黔縣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島為代表。相對講,南方的三寸金蓮較別致、細膩,綉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蓮較粗獷有力,較大方。
在纏足風俗鼎盛的清朝年間,纏足女子為了襯托其三寸金蓮,以博得男人歡心,還喜歡穿用腿帶、藕覆、套褲。
腿帶,指纏足女子用於纏束在小腿上的帶子,質料有棉織及絲、緞等,考究的在腿帶上綉上圖案。
藕覆,分兩種,一種是像褲腳的腳管形狀,是套在褲腳外面;另一種是一塊長方形棉布或綢緞,有夾里,是卷扎在踝骨上部、褲腳外面。兩種藕覆的用途是覆蓋踝骨的畸形,增加腳部美感。藕覆上面均綉上五彩圖案。
套褲,清代女子喜歡穿套褲,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褲上有系,用時系在腰部,目的是為了禦寒及增加腳部美觀。
在民國時代,由於新文化運動影響,西方鞋文化開始滲透中國,機械生產的各種布鞋、膠鞋、雨鞋、塑料涼鞋以及高跟皮鞋、皮靴流入中國;至此中國的鞋文化吸取了西方鞋文化的優點,結合中華民族的特點,走向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鞋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即使在當代也是如此,比如一帶女布鞋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國鞋,而外國婦女到中國最喜歡購買的就是一帶女布鞋。更令國人驕傲的是:20世紀初,人們意外地在遼寧凌源牛河梁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遺址中,發現了一件裸形少女紅陶塑像,可惜頭部、右足缺失,殘高不到十厘米,左足上卻穿著一雙短筒皮靴,其特徵十分明顯。這就把我國製鞋工藝史上溯到五千五百多年前。
此外,鞋文化專家在新疆溫泉縣阿爾卡特草原發現的一尊石人像(據測定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身高2米,圓臉深目,面部飽含威武神情,身穿寬厚的翻領大衣.腰間束帶,足登高筒皮靴。它真實地反映了遠古居民著靴的原始面貌,以及遠古鞋文化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