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歷史地位
㈠ 金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為什麼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由於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於是就有了「金學」一詞。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專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
而最先研究金庸小說,倪匡第一人。當台灣「遠景」取得金庸小說版權後,出版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編的「金學研究叢書」,由旗下著名作家分別評論金庸小說,分別有五集《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羅龍治、林燕妮、翁靈文、杜南發等)、楊興安的《漫談金庸筆下世界》及《續談金庸筆下世界》、溫瑞安的《談笑傲江湖》、《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及《天龍八部欣賞舉隅》、《情之探索與神鵰俠侶》(陳沛然)、《讀金庸偶得》(舒國治)、《金庸的武俠世界》(蘇墱基)、《話說金庸》(潘國森)及《通宵達旦讀金庸》(薛興國)等,其中倪匡寫的《我看金庸小說》大受歡迎,一看再看直到五看才告一段落。期間「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當時任職《明報》督印人的吳靄儀亦寫了《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及《金庸小說的情》,楊興安的《金庸筆下世界》。當金庸小說在內地正式授權出版後,「金庸小說研究」更為熱鬧,除小說內容、人物、歷史背景以至武功招式及飲食菜譜等,不一而足。其中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更是研究的重點。現時只有陳墨和潘國森依然經常評論金庸小說。
㈡ 請分析一下,武俠小說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中國祖先是以武響片世界。以前的武俠小說作家處於很多原因漸漸的穩去,現在武俠仙俠小說不景氣,別說老一輩的作家了,就現代的作家也很少寫了,哎!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西方現代文化的入侵。但是還有些現代作家在寫這類小說的,上起點找找看ba ~
㈢ 金庸的小說在文學界地位到底有多高
怎麼說呢,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評價一下金庸先生的文學地位,感覺有點為難了。
對於金庸的小說在文學上的地位,大家對它的這個看法可謂是褒貶不一呀,有的覺得金庸的小說俗套,故事情節太老了,很庸俗,有的人覺得金庸小說在文學上的地位高於郭沫若,余華這些人。
對於我而言,我覺得金庸的小說是其它不可比擬的。我對金庸小說有著深厚的感情,畢竟小的時候沉溺在金庸的小說里無法自拔。
說這么多,我想表達的就是,金庸的小說在我心裡就是文學裡面的最好的!
㈣ 你認為金庸小說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至少在當代超過他的不多,在通俗武俠小說這方面。裡面人物眾多,情節環環相扣,主角郭靖性格堅定、堅韌不拔,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當年鄧公對此書也是愛不釋手。
㈤ 金庸的作品在眾多武俠小說中的地位如何
金庸的作品在眾多武俠小說中當然是無敵的存在了,誰能與它相提並論呢?這么經典的作品,是任何作品都無法超越的!我說的這些話不接受反駁!
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我兒時童年的珍貴回憶啊,伴隨著我一起長大,真的是印象深刻啊,那會跟我哥天天趴在電視機前面就是看,飯也不吃的那種。
金庸的武俠小說讓當時的人們在那個壓抑的年代得到了一種看書的享受和快感,彷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釋放。
最後,因為金庸的這些武俠小說大部分被拍成了電視劇呀。
㈥ 在武俠小說史上,溫瑞安和黃易誰的地位高
溫瑞安稍高一點。黃易小說其實可以歸為玄幻,各種破碎虛空,而且還有精神秘法,涉及到上古仙人。
黃易出名的小說《尋秦記》就是一本穿越小說。 其他幾本如《大劍師》,凌渡宇系列,《星際浪子》都是科幻小說。黃易本人並非專寫武俠的
溫瑞安雖然名氣不及金古梁三人,但作為後起之秀,他的影響力也不是現在年輕武俠小說家可以比的。
㈦ 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及現實意義
有道是揮戈為武,關於武俠,不可否認的是,其有一定的阻礙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反面因素。武俠,需要的是除暴安良,劫富濟貧;而江山,需要的是穩定,是法治。所以,『俠以武犯禁』,武俠與江山是相對立的兩面,江山處上,而武俠處下;又道止戈為武,武俠的存在,又有其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積極因素,當這個社會的正義用政府的法治來得不到伸張時,那麼武俠就產生了。俠之小者,鋤強扶弱,快意恩仇,輕生死,重然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這,就不簡單的是武俠那麼簡單了,我覺得應該是一種精神,對,就是一種精神。一顆此生為國無怨無悔的俠義之心,一腔定國安邦臣服四海的沸騰熱血。這是中華文化上千年來的積淀而成,也是時代文化的一個濃縮,我覺得這還可以算得上是民族精神,近代以來,我華夏子孫不就是在這種精神下走過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侵華,抗日戰爭以及大大小小諸多的屈辱和磨難么!民族精神不倒,我中華必定不亡。武俠,也並非盡如金庸他們寫的那樣,都有出神入化的武藝,卓越不凡的見識,差不多每個男生的骨子裡都有著尚武的思想(極個別男生女相的就算了),那麼既然心中有俠,則身邊也會有俠。所以,沒有必要去高瞻遠矚,也不需要奢夢幻想,其實武俠,就在我們的身邊
㈧ 金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能否排進前十
金庸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我認為能排進前十,而且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中的地位絕對是第一。
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內容充滿俠義,既柔情,又果斷。是無數人的武俠夢,也是無法復制的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的文字,陪我們度過了太多日夜。他筆下的故事,同樣被一次又一次的翻拍,感謝您的文字陪伴我們成長。
㈨ 在中國新派武俠小說中,哪位作家所佔的地位最高,影響最大請說出理由。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麼,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於《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說之始的《龍虎鬥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粱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粱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准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粱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作品大部分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想來是要將這股正氣發揚光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他的作品:
白發魔女傳 冰川天女傳 冰河洗劍錄 冰魄寒光劍
草莽龍蛇傳 大唐游俠傳 彈指驚雷 飛鳳潛龍
風雷震九洲 風雲雷電 廣陵劍 瀚海雄風
還劍奇情錄 幻劍靈旗 慧劍心魔 劍網塵絲
江湖三女俠 絕塞傳烽錄 狂俠天嬌魔女 聯劍風雲錄
龍風寶釵緣 龍虎鬥京華 鳴鏑風雲錄 牧野流星
女帝奇英傳 萍蹤俠影錄 七劍下天山 塞外奇俠傳
散花女俠 武當一劍 武林天驕 俠骨丹心
舊派武俠宗師還珠樓主的
還珠樓主(1902一1961),本名李壽民,原名李善基,解放後改名李紅。四川長壽人。他生長在山高水深的四川,從小隨著父親宦遊,曾經三上峨眉,四上青城,大好河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雖然只上過私塾,卻對佛道醫卜星象都有心得。17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19歲時隨母親移居天津,在《大公報》供職,兼作家庭教師。23歲進入軍界作幕僚。婚後為天津電話局局長秘書,兼寫京劇劇本。他的小說處女作《輪蹄》署名「還珠樓主」,自述奔波經歷和少年戀情,取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詩意。當時北方武俠小說十分流行,李壽民本人也很想把所歷的山水人物寫成筆記。約在1930年前後,天津的《天風報》缺少一個武俠長篇,他在人家鼓動之下,就以《蜀山劍俠傳》為篇名,一天天地寫下去,而還珠樓主的名頭也就開始響了起來。他的創作慾望因此高漲,再加上生活的壓力,他最多的時候竟同時為8家報刊撰稿,過足煙癮之後,指天劃地,滔滔而談,請人代錄出來,即為美文。日寇侵佔華北以後,日本人要他合辦刊物,他不答應,結果被抓去關了兩個月。出獄以後,生活十分困苦。抗戰勝利後,他再次到上海,正氣書局的陸先生勸他不要再涉足政界軍界,還是住在上海寫稿子,生活想來總是可以維持的。他於是住在上海老垃圾橋北面,一直寫到1948年。解放後,他於1956年在報上寫過關於神怪荒誕小說的公開檢討。後來任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委員,寫了一些戲,還寫過小說《劇》。1959年他中風, 1961年3月去世。 還珠樓主代表了民國武俠荒誕怪異的一派,融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於一體,進行高度哲理化、藝術化的想像發揮,尤其是各種劍仙神術、奇幻法寶,顯示了天縱奇才的大氣魄,為中國小說界的千古奇觀。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幾乎無人可以企及,如台灣武俠泰斗古龍,就曾說到他受還珠樓主的影響頗深。 還珠樓主武俠小說共37種,。 《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還珠樓主代表作。以此為中心,構成了還珠樓主武俠小說的一個龐大系列,計有: 「蜀山劍俠正傳」——《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峨眉七矮》;「蜀山劍俠前傳」——《長眉真人傳》《柳湖俠隱》《北海屠龍記》《大漠英雄》;「蜀山劍俠別傳」——《青城十九俠》《武當七女》《武當異人傳》,「蜀山劍俠新傳」——《蜀山劍俠新傳》《邊塞英雄譜》,《冷魂峪》;「蜀山劍俠外傳」——《雲海爭奇記》《兵書峽》《天山飛俠》《俠丐木尊者》《青門十四俠》《大俠狄龍子》《蠻荒俠隱》《女俠夜明珠》《皋蘭異人傳》《龍山四友》《獨手丐》《鐵笛子》《黑孩兒》《白骷髏》《翼人影無雙》其餘還有:《萬里孤俠》《黑森林》《虎爪山王》《血滴子大俠甘鳳池》《征輪俠影》《力》《拳王》《黑螞蟻》《酒俠神醫》
溫瑞安的
港台武俠小說大師,馬來西亞華僑,詩人出身,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就讀時曾組織學生運動,在台灣坐過政治牢,後流亡東南亞各地,定居香港。溫瑞安以「武俠小說的文學化」為己任,文筆好得令人嘆為觀止。代表作有《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
他的作品:
白衣方振眉-龍虎風雲 長安一戰 朝天一棍 闖盪江湖
闖將 大俠傳奇 大宗師 刀巴記
刀叢里的詩 刀帝傳 短篇小說集 風流
黑火 紅電 寂寞高手 劍氣長江
江湖閑話 江山如畫 金血 驚艷一槍
絕對不要惹我 空手道 骷髏畫 藍牙
兩廣豪傑 綠發 亂世情懷 落日大旗
馬上上馬 逆水寒 七大寇之鋒將 七大寇之祭劍
七殺 凄慘的刀口 請借夫人一用 請你動手晚一點
群龍之首 人世間 乳房 殺楚
殺機 殺了你好嗎 殺人 殺人的心跳
殺人者 殺人者死 殺人者唐斬 殺手善哉
殺死雪山飛狐 傷心小箭 少年冷血 少年鐵手
少年追命 神醫賴葯兒 神州無敵 石頭拳
收拾 四大名捕打老虎 四大名捕斗僵屍 四大名捕會京師
四大名捕震關東 碎夢刀 台風 唐方一戰
天台 天威 天下有敵 天下有雪
鐵線拳 吞火情懷 溫柔一刀 西江月
俠少 逍遙游 小雪初晴 養生主
葉夢色 一怒拔劍 英雄好漢 戰將
宮白羽大師的
稍微上了點年紀的人大約都熟悉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武俠小說作家宮白羽,
看過他所寫的《十二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偷拳》、《血滌寒光劍》、
《聯鏢記》等作品。他的武俠小說作品並被稱譽為「北派武俠小說四大名家」之一
㈩ 為什麼古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地位遠不如金庸
這三位當年鼎足而三,號稱三劍客,都是新派武俠小說的奠基人。
應該說這三個人代表不同風格,各有所長,金庸古龍一正一奇,恍若梁書中的霍天都與凌雲鳳
金庸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文學功底深厚,武俠作品不多,卻幾乎都挺耐看,沒有明顯的劣質產品,而且他極力想要爭取武俠小說在文學界的地位,自然對作品著意雕琢,而且他的作品多有家國情懷,符合主流價值觀,加上之後的影視傳播,幾乎家喻戶曉
梁羽生是最早寫新派武俠小說的人,他和金庸最初都是香港大公報的同事,後來先後開始寫武俠,他的風格雖然也象金庸一樣有些歷史背景和民族情懷,但是他的作品對人物的刻畫卻顯得過於單純,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好人練的是好武功,壞人練的是壞武功,涇渭分明,幾乎沒有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朝廷當政者幾乎都是壞的,當然武則天是個例外,而且他的情節很多時候看來都似曾相識,重復的太多
古龍這個人呢,因為身世的原因,多有些玩世不恭,江湖浪子的感覺,這深深的影響了他的作品,這個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方面他的作品很多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在裡面,很多都是真性情,容易打動人,壞的方面,他對作品不太認真,很多書都沒寫完找人代筆,更別說修改了,但是他的文筆極佳,而且他在作品中大量借鑒了西方偵探小說的寫法,比如楚留香和陸小鳳的系列,
綜合來說個人覺得金庸古龍地位相若,古龍看起來地位差一些的原因,一個是他的風格所代表的奇必然落入小眾,受眾不如金庸所代表的正那麼多,就像霍天都開天山一派,流傳後世,影響極大,而凌雲鳳門下卻很快式微,再一個就是影視劇的影響了,說到金庸小說,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經典影視劇,而古龍的就比較少,為什麼呢?因為古龍作品意念的東西太多,這個意念的東西往往你只能讀書後慢慢體會,影視劇是不大好表現的,而且古龍的好的作品幾乎沒有精彩的武功招式,比如小李飛刀,他強調的是精神的力量,刀如閃電,一擊斃命,你按書來拍電視的話,多無聊?你再看看喬幫主和郭大俠的降龍十八掌,一招神龍擺尾,再接一招亢龍有悔,和對手大戰幾十回合,視覺上的表現力要精彩多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