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代小說皇帝的稱號
① 古代皇上的稱呼有哪些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謚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平時讀書,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參考。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註:「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緇衣》引逸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註:「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志》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註:「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論人》:「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玄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晉·陸機·辨亡論》:「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御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傳》:「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乗。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王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為人名。(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當朝皇帝已死的父親。
65、大行:是指剛剛崩逝,未稱廟號、謚號的皇帝。
66、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7、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8、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9、單於: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於。郎主:遼、金時期對北方君主的稱呼。
70、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2、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3、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4、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5、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② 皇帝都有哪些稱號
什麼是皇帝尊號?從秦始皇自稱皇帝以來,皇帝早就由某種名號變成了一種官職,雖然史料中常見以「稱尊號」代指稱帝(即擔任皇帝職務),但這種「尊號」與本文所說的皇帝尊號是不同的。唐代以前,皇帝在世時除了本人姓名和「皇帝」職務,別無名號,死後乃有廟號與謚號。比如《隋書》卷一《高祖紀》的第一句話,是「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1]。楊堅是姓名,高祖是廟號,文皇帝是謚號。而《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的第一句話,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2]。隆基是名,玄宗是廟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是謚號。表面上,除了玄宗的謚號比較繁復以外,隋、唐皇帝制度的形式並無不同。可是事實上,唐玄宗在世的時候,有過五次「上尊號」和「加尊號」的事情:先天二年(開元元年,713)十一月戊子,「上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開元二十七年(739)二月己巳,「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年(742)二月丁亥,「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八載(749)閏月丁卯,「上皇帝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三載(754)二月乙亥,「上尊號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肅宗乾元元年(758),「肅宗與群臣奉上皇尊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帝」。[3]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間的開元十八年(730),「百僚及華州父老累表請上尊號內請加『聖文』兩字」,玄宗沒有同意[4]。類似唐玄宗這樣,皇帝在任期間發生的所謂「上尊號」和「加尊號」,在皇帝稱謂前面附加制度化的修飾語的情況,兩漢至隋的皇帝制度中,是不存在的。這種制度化的修飾語,就是皇帝尊號。
皇帝尊號又稱皇帝徽號。唐宋尊號與徽號並用,無所區別。如柳宗元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上《禮部賀冊尊號表》,一邊說「陛下膺受尊號,率土臣子慶抃無窮」,一邊說「唯有徽號,是彰中興,所以上探天心,下極人慾」。[5]元代以後,尊號多施之於皇帝,徽號多施之於母後,不過也經常混用,難作嚴格分別。尊號或徽號,強調的都是陸贄所說的「美名」,只不過這種美名已經制度化了,成為皇帝制度的一部分。
《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記陸贄答唐德宗問尊號之言曰:「尊號之興,本非古制。行於安泰之日,已累謙沖;襲乎喪亂之時,尤傷事體。……不可近從末議,重益美名。」[6]胡三省說:「上尊號,事始於開元元年。」[7]胡三省所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十二月改元開元)十一月戊子,「上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顯然胡三省把唐玄宗這一次「加尊號」看作皇帝尊號制度的開端。可是陸贄認為尊號制度的起源要早得多, 「古之人君稱號,或稱皇、稱帝,或稱王,但一字而已;至暴秦,乃兼皇帝二字,後代因之,及昏僻之君,乃有聖劉、天元之號」[8]。聖劉指西漢哀帝建平二年(前6)「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9];天元指北周宣帝於大象元年(579)「自稱天元皇帝」[10]。漢哀帝改號,周宣帝稱天元皇帝,無疑都是反傳統行為,雖然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都被後來人否定,被視為離奇怪異之舉,沒有後繼者。而唐代大多數皇帝都採行皇帝尊號,儼然奉為故事和傳統。可以說,皇帝加尊號,是從唐代開始的。當然,正如本文將要論述的,唐代皇帝加尊號,始於唐高宗,盛於武則天,由唐玄宗確立並制度化,進而形成皇帝制度的新傳統。制度化的皇帝尊號,是唐代政治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影響後世既深且遠。
制度化的皇帝尊號為什麼出現在唐代呢?我認為,唐代皇帝尊號的制度淵源,在於北亞草原部族、特別是突厥族的可汗號制度。唐代發端的皇帝尊號制度,正是突厥等北方民族政治文化強烈影響下的產物,是唐代政治文化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又一個證據。
什麼是可汗號?從柔然社崘稱丘豆伐可汗開始,柔然、高車、突厥、吐谷渾、鐵勒諸部等等北亞民族所建立的汗國,其政治首領皆稱可汗,可汗在任期間,其可汗稱謂前面,都各有一個修飾性名號,這個名號就是可汗號。比如,丘豆伐是社崘的可汗號,沙缽略是攝圖的可汗號[11]。我在《可汗號之性質》一文中已經論證過,早期社會的政治組織,是從名號的分化展開其制度形式的,名號分化為官職與官號,官號與官職相依相伴,而可汗號是官號的最高形態,每個可汗都有可汗號,二者不可分離。這是早期社會的政治體(polity)共有的特徵,而在古代北亞游牧社會的政治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我把可汗號看作北亞草原部族政治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此傳統之下,每一個新任可汗經過就職儀式,都會獲得一個專門為他准備的可汗號。可汗號用以表彰可汗特有的品德與能力,因此每一個可汗都有隻屬於他個人的可汗號。雖然後任可汗也可能採用曾經使用過的可汗號,但這是個別的和偶然的行為,理論上可汗號是不能繼承的,可汗號本質上就是為了使擔任可汗的人具備全新的身份,這種身份既是至高無上的,又是唯一的和獨特的。[12]
歷史上,由於漢族中原王朝及其優勢文明的存在,北亞草原部族的發育與進化,不可能避開這一無比強大的文化與政治力量的持續作用,而使北亞部族融合與發展的歷史方向,受到某種命定意味的影響。一波又一波的草原部族進入長城以南的農耕地區,經歷種種歷史運動,最終失去部族面貌,而獲得與農耕地區居民毫無分別的身份(Identity),此乃中國歷史的特徵之一,可謂老生常談。但是,問題還存在著另外一面。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和文化持續而強烈地作用於北亞部族時,北亞部族的政治文化傳統,也會在適當的時候,由於某種機緣,而反方向地作用於中原王朝,使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受到影響,由此生發出新的因素,進而形成新的傳統。就本文所討論的可汗號問題而言,我認為,唐代開始的所謂皇帝尊號的制度形式,其歷史淵源,就是北亞部族特別是突厥族的可汗號傳統。試論證如次。
朱熹說:「尊號始於唐德宗,後來只管循襲。」[13]據前引胡三省語,早在唐玄宗時,已屢次加上尊號,唐德宗不過因循故事而已,並非創始人。甚至連唐玄宗也不是創始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四「尊號」條:「秦漢已來。天子但稱皇帝,無別徽號。……則天以女主臨朝,苟順臣子一時之請,受尊崇之號,自後因為故事。」[14]封演把皇帝加尊號的起始時間上推到武則天時期,無疑是有充分理由的。武則天在「革唐命」稱帝之前,就已經由皇太後的身份「加尊號曰聖母神皇」[15],稱帝後立即「加尊號曰聖神皇帝」[16],此後又連續加上尊號「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17]到神龍元年(705)唐中宗逼武則天傳位後,還「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18]。雖然武則天臨死時「令去帝號」,改為「則天大聖皇後」,但她的確開創了在位期間一再加上尊號的傳統,對唐代皇帝尊號制度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她之後,唐中宗先「加皇帝尊號曰應天,皇後尊號曰順天」,又「上皇帝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後尊號曰順天翊聖」。[19]唐睿宗雖然沒有加尊號,但在位短暫,唐玄宗即位後,立即恢復了加尊號的傳統,並且經他多次加上尊號的實踐之後,皇帝尊號制度便被後來者視為不可置疑的傳統與故事了。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其帝王部列有「尊號批答」、「尊號冊文」和「冊尊號赦」等幾個門類[20]。可見加上尊號是唐代皇帝政治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
可是,在史事中對皇帝尊號循流窮源,就還要繼續向前追尋。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有一個重新確定祖宗謚號的「追尊」事件:「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懿王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文武聖皇帝,太穆皇後為太穆神皇後,文德皇後為文德聖皇後。」 [21]這在中國皇帝制度的歷史上是一個重要變化,歷來簡潔的皇帝謚號就此變得十分繁復。後來高宗謚曰「天皇大帝」,應當是由武則天決定的。不過,在武則天之後,中宗謚曰「孝和皇帝」,頗有復古的意味。不久,在玄宗主持下,睿宗謚曰「大聖貞皇帝」,又回到高宗和武則天的老路上了。事實上唐玄宗走得更遠,天寶十三載(754)二月甲戌,玄宗也重新給歷代祖宗尊上謚號:「上高祖謚曰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太宗謚曰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高宗謚曰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宗謚曰中宗太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睿宗謚曰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22]這是使後來皇帝謚號變得繁復冗長的一個關鍵步驟。唐玄宗為什麼要這么做呢?原來,他是為了先予後取。就在追尊祖宗的第二天,他給自己加上了更加輝煌的「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的尊號。從《唐大詔令集》所載玄宗答蔣慶緒等上尊號表及答裴光庭等上尊號三表,可知他對自用「聖文」二字感到不合適,因為太宗睿宗的謚號里已經用了這兩個字[23]。可見追尊祖宗,不惜改變古制,其實只是為自己道地。和唐玄宗一樣,唐高宗追尊祖宗,也是要先予後取。就在追尊的同一天,他給自己和皇後武氏改變了稱號:「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雖然改變稱號與後來的皇帝加尊號究有不同,但這一改動從性質上看是為了提高高宗夫婦的名望地位,與後來皇帝所加尊號實際上同一軌轍,因此可以說,唐代皇帝加尊號,實以唐高宗改稱天皇為最早。
唐高宗尊為皇帝,天下已無人可與抗禮,為什麼還要改稱「天皇」而畫蛇添足呢?顯然,這次「改稱」,對高宗意義不大。從這次「改稱」中受益的人是武則天。武則天雖然早在永徽六年(655)立為皇後,並且在顯慶四年(659)逼逐長孫無忌,「自是政歸中宮」[24],「權與人主侔矣」[25],但她畢竟只是皇後,她的權力來自高宗,是臨時的和非制度性的,所以得不到制度的保障。麟德元年(664)殺上官儀之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26]。武則天這時已經在行使皇權,與皇帝無異。可是其權位的臨時性和非制度性的性質,並沒有改變。從理論上說,一旦高宗去世,長君即位,武則天就自動失去對皇權的佔有。因此,她必須發動某種制度變革,給自己佔有皇權尋求制度保障。上元元年八月的追尊祖宗和改稱天皇、天後,就是這一意圖的體現。不把祖宗提拔上去,高宗夫婦就不好給自己加上「天」這樣的神聖美名;不把高宗推為「天皇」,武後自己的「天後」就沒有著落。天後既是裝飾性美稱,又是超越和凌駕歷代皇後的新的職位,在這個新的稱號下,武後獲得了超越皇後職位的地位和權力,為進一步控制皇權准備了制度的基礎。《資治通鑒》記上元元年這次變革,有「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以避先帝、先後之稱」[27],似是唐高宗的詔冊原文。胡三省注曰:「實欲自尊,而以避先帝、先後之稱為言,武後之意也。」[28]可謂得其確解。高宗死後,中宗即位,武則天的權力絲毫不損,還給自己加上超越於皇帝職位的「聖母神皇」的尊號,就因為她獲得「天後」稱號已經很多年了,她的權力早已獲得制度的保障。
改變皇帝稱號,背棄古制,畢竟是怪異不經之舉。雖然唐高宗不憚於「自我作古」[29],武後更是「曠世怪傑」[30],但如此重大的制度變革,必定會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和靈感源泉。天後之稱,自然是順應天皇而來,那麼天皇呢?我認為,天皇是從「天可汗」而來。自從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四月「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並得到太宗允可後[31],歷代唐天子一直被「西北諸蕃」稱為天可汗[32],而且唐王朝「降璽書賜西域北荒君長,皆稱為皇帝天可汗」[33]。唐高宗當然也是天可汗,在與「西域北荒君長」的會見儀典和文書往來中,高宗本人既被呼為天可汗,也自稱天可汗。可汗「猶言皇帝」[34],天可汗,不就是天皇帝嗎?北族傳統中,天可汗與天皇帝本無區別。直到耶律阿保機稱帝,「國人呼之『天皇王』」[35];其子耶律德光稱帝前,先「立為天皇王」[36]。天皇王應當就是天可汗的漢譯。劉義棠認為天可汗即Tängri Qaghan一詞之意譯,突厥與回紇之登里可汗者,即天可汗[37]。武則天發動的「改稱」變革,既得到可汗號傳統的靈感啟示,又直接借用「天可汗」稱呼而轉為「天皇」,皇帝尊號制度即濫觴於此。
對於唐太宗接受天可汗稱呼,范祖禹批評道:「太宗以萬乘之主,而兼為夷狄之君,不恥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師古,不足為後世法也。」[38]他的批評是否可取,這里暫置不論,但他把接受天可汗稱呼視為重要事件,可以說是對唐代政治文化變化的一種洞察。只不過,李淵、李世民父子接受可汗稱號,並不始於貞觀四年。陳寅恪先生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中,考證李淵起兵之初,曾稱臣於突厥始畢可汗,並接受可汗封號,只是「唐高祖所受突厥封號究為何名,史家久已隱諱不傳」,但比較當時李仲文被突厥封為「南面可汗」,劉武周被封為定楊可汗,梁師都被封為大度毗伽可汗,李子和被封為平楊可汗,則「高祖所受封號亦當相與類似,可無疑也」。[39]《通典》載隋末突厥始畢可汗乘亂而起,稱霸東亞,「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40]。李淵也是稱臣並接受可汗封號者之一。李仲文、劉武周等既臣服突厥,突厥乃封以可汗,可汗必有可汗號,南面、定楊、大度毗伽等等,都是可汗號。只是李淵所受的可汗號,為史臣所遮掩,已無從考知。李世民自稱與突厥有「香火之情」[41],陳寅恪先生感嘆「是太宗雖為中國人,亦同時為突厥人矣」[42]。加拿大學者陳三平(Sanping chen)研究唐代皇權繼承問題時,也強調了李唐皇室的北族文化背景[43]。由此可見,當貞觀四年唐王朝與突厥的政治關系發生顛覆性變化時,唐太宗欣然接受「天可汗」的稱呼,是有深刻的歷史緣由的。天可汗與此前李淵所接受的突厥可汗之間最大的差別,一定是反映在可汗號上。李淵的可汗號雖無可考,想來與南面、定楊、大度毗伽(解事)等大致相仿,足以體現與突厥關系中始畢為君李淵為臣的性質。而現在天可汗的可汗號,則體現了唐與突厥全新的政治關系。
更早被突厥尊為可汗的中原王朝皇帝,是隋文帝楊堅。《隋書》載啟民可汗上隋文帝及隋煬帝表文兩件,上文帝表直稱「大隋聖人莫緣可汗」,上煬帝表提到「已前聖人先帝莫緣可汗存在之日」。[44]皆以莫緣可汗稱文帝,顯然是尊文帝為可汗,其可汗號就是莫緣。莫緣可能是突厥得自柔然的官號[45],谷霽光猜測莫緣即莫何、莫賀之別譯[46],此處用作可汗號,其為美稱,自不待言。根據陳三平的研究,莫賀、莫何、莫賀弗,從語源(Etymology)上看應當來自古伊朗語的Bagapuhr, 原意為「神之子」(son of God),與興起於姬周的「天子」實有共同的遠源,當然這個詞彙傳入草原以後經歷了貶值(devaluation)過程,常常被用作部落酋長的官名[47]。如果這一研究可信,那麼莫何作為名號分化而為官號與官職以後,官職雖然貶值了,官號卻保留了早期的某些意義。隋文帝、隋煬帝對啟民上表中的莫緣可汗受之泰然,不是曾經正式接受過這一稱號,就是默許了突厥一方的如此稱呼。谷霽光認為隋唐兩代天子皆對突厥稱可汗,從而把隋唐國家定性為「二元性帝國」[48]。從柔然侵逼北魏,到突厥凌駕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中原政權對柔然和突厥的可汗號制度已經相當了解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並先後給阿史那氏皇太後上尊號為「天元皇太後」和「天元上皇太後」,就是以仿行突厥可汗號和官號的方式,來向突厥表達和解和改善關系的意向[49]。
因此,北朝後期到隋唐之際,由於突厥汗國與中原政權間復雜多變的關系,兩者間密切的政治接觸帶來了文化交流。對可汗號制度的了解,對突厥所給予的可汗號的接受,使隋唐政治文化受到明顯的和持續的突厥影響。事實上,基於對突厥可汗號制度的了解,隋唐朝廷也以向突厥封授可汗號的方式體現王朝意志。比如:隋文帝拜染干(突利可汗)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50],隋煬帝賜內降的西突厥處羅可汗為曷薩那可汗[51],唐高宗賜西突厥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52],武則天賜步真之子斛瑟羅襲封繼往絕可汗、尋改封竭忠事主可汗[53],又賜突厥默啜為遷善可汗、立功報國可汗[54],唐玄宗冊立突騎施別種蘇祿為忠順可汗[55],等等。隋唐朝廷向突厥賜予體現王朝意志的可汗號,反映中原王朝對於突厥政治文化中可汗職位與可汗號不可分割的聯系,不僅了解,並且還能夠主動加以利用[56]。
皇帝尊號就是在這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出現的。只有當唐代朝野人士對天可汗稱號及相關的可汗號傳統基本接受的情況下,唐高宗改稱天皇一事才有條件實現;只有當武則天需要改革以尋求在制度上保障自己權位的時候,唐高宗改稱天皇一事才有可能發生。武則天的政治需要,與突厥政治文化對隋唐的持續影響,這兩個歷史條件的結合,使唐高宗改稱天皇、武後因而改稱天後變成了事實。武則天「革唐命」之後,故技重施,多次加上尊號,無非是為了進一步樹立權威,以震懾現實的和潛在的政治對手。中宗復位後,兩次加上尊號,與韋後欲「仿武曌之前例行事」[57],關系甚大。因此可以說,武則天和韋後時期發生的多次加尊號事件,都有其現實的政治背景,都是為了滿足迫切的政治需求。而中宗給相王李旦「加號安國相王」,給太平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也反映了突厥官號傳統對唐朝政治制度的直接影響[58]。睿宗似乎對加尊號這一套做法沒有什麼興趣,如果隨後的玄宗也如睿宗一樣,那麼很可能皇帝加尊號的傳統就此中斷,並成為後人指斥武則天的又一理由。然而玄宗對他祖母的政治方略相當尊崇,對她加尊號的做法也效之不疑[59]。唐玄宗之後,皇帝加尊號已經屬於唐代宮廷政治的故事與制度,並影響及於後世。
封演批評皇帝尊號「允文允武,乃聖乃神,皇王盛稱,莫或逾此。既以為祖父之稱,又以為子孫之號,雖顛之倒之,時有變易,曷曾離此?數代之後,將無所迴避」[60]。這個道理不是很難明白的,但為什麼皇帝尊號傳統還能夠長久維持呢?從根本上說,是皇帝制度下的君臣關系決定的。在觀念上和制度上,君主愈尊,則臣下批評的鋒芒就愈不可能觸及使皇帝顯得尊崇的那些制度和傳統。否定這一制度和傳統的力量,只可能來自個別頭腦清醒的皇帝本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乙丑,群臣上疏,鑒於康熙皇帝「以七十歲壽考之聖人,為六十年太平之天子」,建議上尊號「聖神文物欽明浚哲大孝弘仁體元壽世至聖皇帝」。康熙皇帝回答:「從來所上尊號,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乃歷代相沿陋習,特以欺誑不學之人主,以為尊稱,其實何尊之有?當時為臣下者,勸請舉行,以致後人譏議,往往有之。……這所奏慶賀,無益,不準行。」[61]康熙諷刺歷代尊號「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與封演所謂「顛之倒之」,意思一樣。但康熙批評臣下,卻趕不上封演批評皇帝。因為尊號傳統的長盛不衰,決定於皇帝制度下的君臣關系,無論是從起源還是從發展看,使尊號傳統得以維持的動力都來自皇權。
王國維在《遹敦跋》一文中,據西周金文中周穆王生前即稱穆王,聯系相關事例,提出,「周初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號而非謚也」,這些號都是「美名」,可見「周初天子諸侯爵上或冠以美名,如唐宋諸帝之有尊號矣」。[62]王國維討論的正是與可汗號傳統同一源流的周代王號和官號問題,他卻敏銳地聯想到了「唐宋諸帝之有尊號」,這真是深具天才的聯想。從周代謚號制度興起,經歷了謚號與官號並存混用時代,到戰國中期謚號已經全面取代官號。也就是說,隨著華夏社會及政治的發展,從官號中分化出來的謚號,慢慢取代了王號與官號,這個過程與集權政治的成長與定型,有著正相關的關系。[63]所以,從漢代到唐初,並不存在皇帝號(即皇帝尊號)。可是,到唐代卻又出現了類似周代王號的皇帝尊號,從華夏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內部邏輯,是找不到合理答案的。正如本文所努力揭示的,答案來自中原政治體與文化體的外部。
探尋尊號制度的起始,我們不能不重視突厥文化對唐代政治的滲透和影響。從進化論的觀點看,可汗號與官號制度,本來是淺化與後進的北亞部族政治文化的古老傳統,隨著其政治體發展階段的提高和政治文化的成熟,這種服務於早期政治組織的制度形式,理應向秦漢魏晉的中國制度靠近。可是歷史進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就這樣表現於唐代皇帝尊號制度的形成與延續。在突厥等北方部族與隋唐的關繫上,我們看到了交互影響,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影響都線性地指向歷史進步。
--------------------------------------------------------------------------------
[1]《隋書》卷一《高祖紀》,中華書局標點本,1973年,1頁。
[2]《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165頁。
[3]《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卷九《玄宗紀下》,171頁、210頁、215頁、223頁、227頁、235頁。
[4]《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196頁。
[5]柳宗元:《柳河東集》卷三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79頁。
[6]《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 3792頁。
[7]《資治通鑒》卷二二九胡注,中華書局標點本,1956年,7389頁。
[8]《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 3792頁。
[9]《漢書》卷一一《哀帝紀》,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340頁。
[10]《周書》卷七《宣帝紀》,中華書局標點本,1971年,119頁。
[11]《隋書》卷八四《北狄·突厥傳》錄了沙缽略與隋文帝的往來書信,沙缽略信中自稱「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隋文帝復信中稱對方為「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可見始波羅即沙缽略之異寫,也是可汗號全稱的省寫。見《隋書》, 1868頁。《通典》卷一九七:「其勇健者謂之始波羅。」中華書局校點本,1988年,5402頁。沙缽略即始波羅同音異譯,又譯作沙缽羅,車鼻可汗時期有沙缽羅特勤,西突厥有沙缽羅咥利失可汗,皆以勇健為美稱。
[12]羅新:《可汗號之性質》,待刊稿。
[1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九,中華書局,1986年,1017頁。
[14]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四,見趙貞信《封氏聞見記校注》,中華書局,1958年,23頁。
[15]《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本紀》,119頁。
[16]《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本紀》,121頁。
[17]《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本紀》,123-124頁。
[18]《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本紀》,132頁。
[19]《舊唐書》卷七《中宗本紀》,141頁、145頁。
[20]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六至卷十,商務印書館,1959年,36-65頁。
[21]《舊唐書》卷五《高宗本紀下》,99頁。
[22]《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228頁。
[23]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六,37頁。
[24]《資治通鑒》卷二○○,6317頁。
[25]《資治通鑒》卷二○○,6322頁。
[26]《舊唐書》卷五《高宗本紀下》,100頁。
[27]《資治通鑒》卷二○二,6372頁。
[28]《資治通鑒》卷二○二,6372頁。
[29]《舊唐書》卷五《高宗本紀下》,109頁。
[30]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0頁。
[31]《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下》,39頁。關於唐太宗接受天可汗稱號的時間,請參看朱振宏《唐代「皇帝·天可汗」釋義》,《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413-433頁。
[32]羅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新亞學報》,1955年,第1卷第1期,後收入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54-87頁。對羅香林此文的批評,請參看章群《唐代蕃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341-366頁。
[33]王溥:《唐會要》卷七三,中華書局,1955年,1312頁。
[34]杜佑:《通典》卷一九四,5301頁。
[35]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頁。
[36]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二,11頁。
[37]劉義棠:《天可汗探原》,收入劉義棠《中國西域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71-109頁。
[38]范祖禹:《唐鑒》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刻本,1984年,33頁。
[39]陳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7-108頁。有學者(如李樹桐先生)對陳先生的論點提出反駁,不認可唐高祖曾經稱臣於突厥。本文仍然贊成陳先生的意見。請參看王榮全《有關唐高祖稱臣於突厥的幾個問題》,載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七輯,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224-237頁。
[40]《通典》卷一九七,中華書局校點本,1988年,5407頁。
[41]《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5156頁。
[42]陳寅恪:《寒柳堂集》,108頁。
[43] Sanping chen, Succession Struggle and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Tang Imperial Hous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Series 3, VI, 1996, pp.379-405.
[44]《隋書》卷八四《北狄·突厥傳》,1873-1874頁。
[45]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政治關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48-150頁。
[46]谷霽光:《唐代「皇帝天可汗」溯源後記》,收入谷霽光《史林漫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3-125頁。
[47] Sanping Chen, Son of Heaven and Son of God: Interactions among Acient Asiatic Cultures regarding Sacral Kingship and Theophoric Nam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Series 3, 12-3, 2002, pp.289-325. 此文承榮新江教授提示,謹此致謝。
[48]谷霽光:《唐代「皇帝天可汗」溯源》,收入谷霽光《史林漫拾》,116-122頁。
③ 小說古代帝王的名字
龍紫煙 盟主
凰天 帝王
④ 求古代皇帝的稱號和名字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秦
秦昭襄王 嬴則
秦孝文王 嬴柱
秦莊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西漢
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後 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恆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
新朝
新朝 王莽
東漢
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庄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宏
漢後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三國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十六國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
後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後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後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後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南北朝
南朝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
北朝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唐
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恆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
南詔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五代十國
五代
後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後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後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後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後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十國
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
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宋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恆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高太後 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謝太後 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遼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c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⑤ 求架空小說中古代皇帝封號
那你要先搞清楚年號、謚號、廟號的由來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帝後也可有尊號,後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一般認為,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並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謚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為「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為「聖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我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1)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
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另外,在古籍中,對一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岳飛作岳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謚》、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在學習中,常會遇到關於封建帝王的各種稱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極為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以此類推。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極為,改年號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後改元達十二次。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稱永樂皇帝;清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魏安 王(安 )、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廟號:封建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宋史·禮志九》:「天資七廟,親廟五,祧廟二……以今十六間為寢更立一祧廟,逐室各題廟號。」《後漢書·明帝紀》:「有司奏上尊廟為世祖。」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組、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以後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根據以上,編個差不多的就可以啦!
⑥ 古代皇帝的稱號
稱號有天子、聖上、皇上、陛下、萬歲、萬歲爺。
1、天子
天子(tiān zǐ):臣民對帝王的稱謂。天子:顧名思義,天之嫡長子。其命源天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的說法就已經開始出現,但還未成為正統的稱呼,周王朝和各諸侯國依然沿用著大王,漢代以後天子之稱謂始流行。
2、聖上
聖上,指封建時代臣民對在位的皇帝的尊稱,寓意皇帝高高在上,超脫於凡俗。
3、皇上
皇上:即皇帝。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
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皇上到了清朝才成為皇帝的主要稱呼,其他朝代,對皇帝的通用稱呼基本為「陛下」。
4、陛下
「陛下」是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獨斷》,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下。側近臣與之言,由彼上達。陛下之稱,即由此而來。
5、萬歲
「萬歲」本意有永遠存在之意,本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今也用為祝頌詞,表達極其贊賞的感情用語口號。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萬歲」一詞是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
「萬歲」一詞其實沒有被漢代皇帝「獨享」,諸多說法多為後人演義。到了隋朝仍有布衣叫「萬歲」者,如「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因為「萬歲」一詞是當時的時髦語,民間遇到慶賀之事時,人呼「萬歲」是常事,這與當時民間跳「萬」舞有關系。到了宋朝,才真正皇帝專用,不許稱他人為「萬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皇帝
⑦ 寫小說古代帝王和王爺的起名
歷史架空的?皇帝與王爺的故事?個人覺得不應該太矯情,看看現在那些小說里的男女主角的名字,文藝矯情的雷死人!
⑧ 古時的皇帝有哪些稱號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帝後也可有尊號,後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一般認為,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並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謚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為「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為「聖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我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1)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 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另外,在古籍中,對一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岳飛作岳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謚》、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在學習中,常會遇到關於封建帝王的各種稱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極為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以此類推。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極為,改年號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後改元達十二次。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稱永樂皇帝;清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魏安 王(安)、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廟號:封建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宋史·禮志九》:「天資七廟,親廟五,祧廟二……以今十六間為寢更立一祧廟,逐室各題廟號。」《後漢書·明帝紀》:「有司奏上尊廟為世祖。」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組、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以後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⑨ 古風小說皇上的命名
皇上滾開本宮只劫財 作者:惑亂江山
她發誓,如果知道他是皇帝,借她一百個膽子也不敢跟他搶茅房,還險些把丫一腳踹進茅坑,最後淪落到這里掃落葉!***她,作為一個眼裡只看得到錢的頂尖殺手,性格怪異讓人望而生嘆——不涉及錢的時候,她是冷靜、睿智、殺人不眨眼的嗜血修羅!涉及錢的時候,瞬間變為抽風、暴走、癲狂的二貨女!艾瑪,誰說殺手穿越之後日子過得統一牛叉?面對掌握著千軍萬馬的皇帝,誰特么牛叉一個給我看看,被射成刺蝟有木有?算了,算了,咱隱藏實力,圖個清閑。可是,清閑不是那麼容易的……每天對著眾位主子跪來跪去;每天被眾人諷來諷去;還要拿著掃把掃來掃去!KAO!老娘——忍!可當她做宮女的第一筆俸祿也被扣掉時……——他姥姥的!老娘跟你們拼了!重點:女強+抽風,殺手除了冷冷滴,還有貪財滴!一樣的殺手,不一樣的抽風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