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古代上朝大臣的講什麼
⑴ 古代大臣上朝手裡拿的那塊白板是做什麼的又叫什麼
1、古代大臣手裡那塊白板,叫做笏[hù]。笏,古時禮制君臣朝見時臣子拿的用以指畫或記事的板子。 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2、 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他們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壽時把笏板放滿床頭。後來這個典故被編成戲劇,寫入小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至明清兩代,《滿床笏》成了從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3、「滿床笏」,原出《舊唐書·崔義元傳》:「開元中,神慶子琳等,皆至大官,每歲時家宴,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後來俗傳誤為郭子儀事。
⑵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都拿著長長的東西,它是干什麼用的
這個板子其實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笏板,也可以叫做玉板或者朝板。說起笏板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根據《禮記》記載,笏板長二尺六,寬三寸。隨著時代的變遷,笏板的尺寸也不一樣。雖然說是板子,但製作的材料不僅限於木材,還有玉、象牙、竹片等材料。那麼朝板究竟是干什麼用的呢?
第三,笏板還起到了一個禮儀作用。在古代,皇帝是絕對高高在上的,必需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威嚴感和權威。所以朝廷里的大臣是絕對不能隨便挺直腰板去直視皇帝的尊容的,這是皇帝權威的體現。那麼大臣們不能直起腰看皇帝的時候該用怎樣一種狀態站在朝堂上的呢?這個時候,笏板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大臣們可以用笏板遮擋住自己的臉,眼睛一直盯住笏板,這樣就不會顯得不尊重皇帝了。
⑶ 古代皇帝大臣們上朝說的是什麼話
古時上朝的時候,大臣們經常能同時說出同一句話,這僅局限於以下情況:
1, 升朝、退朝時的禮儀性話語;
2, 皇帝高興或發怒時的附和性話語。
每朝都設置了一個叫鴻臚寺部、委級機關,其職責是:
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恩,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長至賜假、賜宴,四月賜字扇、壽縷,十一月賜戴暖耳,陪祀畢,頒胙賜,皆贊百官行禮。司儀,典陳設、引奏,外吏來朝,必先演儀於寺。司賓,典外國朝貢之使,辨其等而教其拜跪儀節。鳴贊,典贊儀禮。凡內贊、通贊、對贊、接贊、傳贊咸職之。序班,典侍班、齊班、糾儀及傳贊。(《明史
⑷ 古代大臣上朝禮儀
上朝: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鍾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復。明朝最勤奮的皇帝應該是亡國君崇禎皇帝了,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個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摺到凌晨1,2點是很常見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勤政。
禮儀的變化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⑸ 古代小說中的上朝時的情節的文章
《唐磚》這是一部典型的歷史穿越類小說。它描寫了主人公雲燁回到唐初貞觀年間,作為大唐貴族的他面臨種種考驗,過著混合著那個時代那個事兒的生活。
⑹ 古代大臣上朝的時候手裡拿的是什麼,做什麼用的
笏(hu)板,竹木或者象牙製成,古代官員上朝時拿在手裡的板狀物品,上面可以寫字,把要說的話寫上去,記不住的時候看下笏板。同時也可以用來記錄君主說的話,防止遺忘。
⑺ 在古代,當大臣說:臣有事啟奏。之後,皇上應該說什麼
這多出現在古代官員上朝時請示君主的開頭語。皇上應該接著說愛卿請講。愛卿是君主對臣民的愛稱。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7)小說古代上朝大臣的講什麼擴展閱讀:
1、臣子和皇上說話。
比如說「微臣惶恐」「微臣告退」之類的。越多越好。
2、在古代,當大臣說:臣有事啟奏。
之後,皇上應該說:愛卿請講。
3、古代皇帝和臣子們的對話。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終於見著了聖人的後裔,兩人一見面,聊天風格是這樣的。朱元璋首先表達問候,原文是這樣的:「老秀才,近前來,多少年紀也。」孔克堅說自個五十三歲了,朱元璋接......
4、古代皇帝和大臣都說的話。
加官進爵,賜良田美宅,劃出封地准許養老。
5、古時大臣犯錯跟皇上說的話。
一般通過寫奏摺也就是公文承認錯誤。當然也可以當面向皇帝請罪的,不過除了少數高官,一般官員很難見到皇帝。
6、古代皇帝和大臣對話用的語言。
答:宋以前,大臣可坐著和皇帝交談,宋開始,大臣需站著和皇帝交談,明開始,大臣需跪著和皇帝交談。天南地北的官員用「京話」與皇帝交談,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各朝的普通話不盡相同,如唐代與清代就大不相同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古代能上朝的大臣是一些什麼人
1、不同時代,規定是不一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復雜的,我下面以宋朝為例:
2、宋代上朝分為兩種——常朝、大朝會。前者是除了法定節假日之外每天早上都有的辦公會,後者是「朔望之日」(每個月初一、十五)才舉辦的「禮儀性」朝會;
3、常朝是在京具備「朝官」資格,有事需要奏對的官員來上朝,參加的都是七品以上。宋代官品很珍貴的,七品就算是是高級官員,六品已經具備當宰相的資格了。跟清朝的品級完全不一樣、不一樣,有不同的境遇。
4、朔望大朝會,是所有在京的朝官,都「必須」上朝。
⑼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是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
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9)小說古代上朝大臣的講什麼擴展閱讀:
笏板的規格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⑽ 古代官員是怎樣上朝的
古代官員是怎樣上朝的?從影視劇和小說中看,中國古代官員的上朝方式似乎千篇一律,他們都是在宮殿中面見皇帝,一如現代的上班族到會議室參加公司會議。那麼,古代官員上朝真的是這樣嗎?
朝會的起源
宋朝話本和元朝戲曲興起後,西漢式的朝會儀式得到了廣泛傳播。明清小說興起後,西漢式的朝會儀式更是廣為人知,以至於現代的影視劇作品也普遍採用了這種形式。
影視劇中普遍採用西漢式的朝會儀式不能說全錯,也不能全對。之所以這樣說,還要從大朝和常朝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