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奮斗小說在線閱讀
Ⅰ 古代少年勤奮的故事有哪些具體點
匡衡的鑿壁偷光 頭懸梁錐刺股 囊螢映雪
Ⅱ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好多勤奮好學人物,他們通過勤奮上進最終改變了命運。
一、孫敬(東漢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在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來,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從早到晚常常是廢寢忘食,由於讀書時間長,勞累時容易打瞌睡,孫敬怕影響自己學習,就想出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一根繩子,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一頭綁在房樑上,只要在讀書時范困打瞌睡,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人馬上就清醒了。後來孫敬成為東漢著名的政治家,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
匡衡在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燈油,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讀書了。他家和鄰居家只有一牆這隔,有一次他無意看到牆上有一條裂縫,鄰居家燈光從裂縫中照到他家一點點,他便找來鑿子,在裂縫處鑿了個小孔,於是,一道光亮照到他家,他便在這道光中讀書學習了。最終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
Ⅲ 古代少年的勵志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Ⅳ 奮斗少年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奮斗少年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月亮暗的像蒙著灰土的燈籠,森森的晚風中彷彿夾帶著鬼魅與亡魂,海灘不遠處大院傳出絕望的尖叫與竭力的哭泣聲,偶爾有兵刃相接的叮當聲和東西摔碎的砰砰響聲,但一切都那麼虛幻與不真實。
耳際充斥著自己的心跳聲與粗喘。
跑!少年心中只有這一個念頭,卻不知為什麼。
他抓起地上的潛水器,甩在背上,一根竹管塞入嘴中,繫上腰間細帶,屈膝一跪,立即探出前身,像蛤蟆下水般下到了海里,他要逃跑!他甚至怕驚到灌木叢里的小蟲。
身體完全浸入海水中,潛水器上肩帶處的"夜光藻燈"突然暴射出亮光,雖然把身體前下方的海底水域照的一如白晝,少年的心卻像被掐了一般,感到了比夜更黑的恐懼。而且背上碩大的而沉重的「空氣桶」背在年僅12歲的少年身上,使後者行動頗為不便。
「海里有人,抓住他!」一命男子力竭的喊道。少年突然感到了周圍的水震了起來,這自然是追來的大隊人馬。
少年卸去了背上的空氣桶從上面將氣管的另一頭抽出,結構被破壞,夜光藻燈立刻熄滅……
別忘了採納喲
Ⅳ 《少年奮斗》txt全集下載
少年奮斗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天色未明,一座未知的破爛校園內便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可是學生們讀的卻不是現代的課文,而是古時的四書五經。情形實在令人詫異。。
「陳紹明~~~注意聽課!!」一位身穿灰褐色馬褂,留著山羊鬍子的私塾先生模樣的老頭,拿著手裡的龍頭拐棍狠狠的敲了一下,仍舊四處張望,鬼頭鬼腦的小孩腦袋。
「哎呀。。。先生,我不行了。。我感覺腦袋迷糊~~我想回家。。」沒等拐棍落實,陳紹明已然撲通倒地。接著居然學著烏龜模樣,慢慢的朝著教室門口爬去。。
「轟。。。。」看著他不停耍著怪態的模樣,整間屋子頓時鬨笑起來。。。
「把手伸出來。。。。」老者鐵青著臉,面無表情的將陳紹明拽到講台上。。隨手從抽屜里拿出一根一尺來長的藤條。。
「啪。。。。啪。。。啪。。。。。。」老頭可能也是打累了,氣的……
需要別的再問
Ⅵ 《少年奮斗》最新txt全集下載
少年奮斗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二章 吃飯難
「恩。。。恩。。。欲得。。神。。啊?這個是什麼字??劉夫子沒教過啊。。算拉。。算拉。。跳過。。」陳紹明光著膀子在土炕上翻滾著。嘴裡念著從劉夫子家裡『叉』來的「無字天書」,不過仍舊有好多字都不認識。由於村裡人公認的,都說陳紹明他品格有一定的問題,所以大部分家長都反對自己的孩子和他交朋友,而紹明倒是樂的輕閑。
說起這本書,里邊怪異的地方實在是不少。明明開頭是《大學》,可是後來居然寫的亂七八糟。很多字體連聽都沒聽說過。。手邊的字典都快翻爛了,也沒找到里邊的字。而且書的最後邊還貼著八張奇怪的圖畫,這更加令人不可思議。好像劉夫子手裡還沒有任何一本帶圖畫的書。。
「恩。。先得其『丹』??我考,寫錯了吧?應該是『蛋』才對吧?嘿,寫書這人也真是,連這都寫錯了。」紹明一撥弄腦袋,忽然才想到自己的晚飯還沒吃。一見到這個『蛋』字,更加的飢餓難耐。
「嘿嘿,說真的,好幾天都沒吃老張頭家的『蛋』了。想想……
Ⅶ 古代優秀少年的故事
明末夏完淳,抗擊清軍侵略,特別是被俘後堅貞不屈,大罵洪承疇,最後慷慨就義,年僅17歲。
夏完淳(1631 -1647),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華亭縣人(現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園浜。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當時陳繼儒曾寫詩贊:「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 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時即胸懷大志,至十一、二歲,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涌;談軍國事,鑿鑿其中。」一次他問岳父錢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丈人驚愕,一時無從回答。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系,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就,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系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院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得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 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處斬。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死年才17歲。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盪灣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續倖存錄》、《玉樊堂集》、《夏內史集》等。今合編為《夏完淳集》,輯有《雲間三子新詩合編》(9卷)。
Ⅷ 求中國古代少年成材故事
甘羅
甘羅(生卒不詳)戰國末期秦國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 甘羅,甘茂之孫,戰國時著名的少年英雄。甘羅12歲任秦相呂不韋的侍從,朝野鮮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呂不韋請老臣張唐應命,屢勸無效。甘羅去見張唐,分析天下大勢。數列出使利弊,說得張唐嘆服,遂欣然應命使燕,呂不韋大加贊賞甘羅之才。此事不久,經呂不韋薦舉,甘羅作為秦王特使,奉命赴趙,以雄辯說服趙王發兵攻燕,秦不費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羅立下奇功,滿朝為之震動,被秦昭王封為上卿,並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賜還給他。
明代,潁上縣建「二賢祠」,紀念甘茂、甘羅祖孫。後二賢祠擴建為「四賢祠」,增祀管仲、鮑叔牙。
《史記》第71卷載有《甘羅傳》。
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後來、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生平事跡:
說張唐赴燕
有一天,呂不韋回到家裡,臉色非常難看,看上去十分惱怒的樣子,甘羅見狀,就走上前問道:「丞相有什麼心事,可以告訴我嗎?」呂不韋心裡正煩躁得很,見是甘羅,就揮揮手說。「走開,走開,小孩子知道什麼?」甘羅高聲說道:「丞相收養門客不就是為了能夠替你排憂解難嗎?現在你有了心事卻不告訴我,我即便想要幫忙的話,也沒有機會啊!」呂不韋見他說話挺有自信的樣子,就改變了一下態度,說「皇上派剛成君蔡澤到燕國為相,已經三年了,燕王對他很滿意。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表示友好,我派張唐到燕國為相,占卦的結果也很吉利,可是他卻借故推辭不去。」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張唐是秦國一位大臣,曾率軍攻打趙國並佔領了大片的土地,趙王對他恨之入骨,聲稱如果有人殺死張唐,就賞賜給他百里之地,這次出使燕國必須經過趙國,所以張唐推辭不去。甘羅聽了,微微笑道:「原來是這樣一件小事,丞相何不讓我去勸勸他?」呂不韋責備他:「小孩子不要口出狂言,我自己請他他還不去,何況你小小年紀。」甘羅聽了不服氣地說:「我聽說項橐七歲的時候就被孔子尊為老師,我現在比他還大五歲,你為何不讓我去試試,如果不成功的話,你再責備我也不遲啊!」呂不韋見他語氣堅定、神氣凜然,心裡不由暗自贊賞,於是就改變了態度,放緩了口氣說:「好,那你就去試試吧!事成之後,必有重賞。」甘羅見他答應了,也就沒多說什麼,高高興興地走了。
到了張唐家裡,張唐聽說是呂不韋的門客來訪,連忙出來相見,發現甘羅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不由得心生輕視,張口就問道:「你來干什麼?」甘羅見他態度傲慢,就說道;「我來給你吊喪來了。」張唐聽了大怒:「小孩子怎麼能這樣說話,我家又沒死人,你來吊什麼喪?」甘羅笑到:「我可不敢胡說啊,你聽我講清一下原因。你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更大啊!」張唐連忙答到:「武安君英勇善戰,南面攻打強大的楚國,北面揚威於燕趙,佔領的地方不計其數,功績顯赫。我怎麼敢和他相比啊?」「應候范雎和文信侯相比,誰更專權獨斷啊?」應侯是秦國以前的一位丞相,文信侯即呂不韋,張唐答道:「應侯當然不如文信候專權獨斷啦!」「你真的知道應候不如文信侯專權嗎?」張唐說到:「當然了。」甘羅聽了笑到;「既然如此,那你為何還推辭不去呢?我聽說,應侯想攻打趙國的時候,武安君反對他,離開咸陽七里就被應侯派人賜死,象武安君這樣的人尚且不能被應候所容忍,你想文信候會容忍你嗎?」張唐聽了這話,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羅見狀又說:「如果你願意去燕國的話,我願意替你先到趙國去一趟。」張唐連忙稱謝答應了,請他回去稟報丞相。
晉見秦王
甘羅回去把情況告訴呂不韋。呂不韋聽了很高興,甘羅說:「張唐雖然不得已答應去了,可經過趙國時可能還會遇到麻煩。我想替他先到趙國去一下。」呂不韋已經相信了他的才能,想了一下就答應了,並把這件事稟報給泰王,說:「大王,甘茂有個孫子叫甘羅。年方十二歲,投奔在臣的門下,他出身名門、工於心計,能言善辯,這次張唐託病不去燕國為相,經他一說就答應了,而且,他還想替張唐先到趙國去一趟,請你答應他吧!」秦王聽了,就叫甘羅進來相見,過了一會兒,就見殿下走進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來。心下不由喜歡,笑著問到:「就是你想要出使趙國嗎?」甘羅答到:「是的。」「那你見了趙王後要說什麼呢?」「我看他的神色,相機行事。不知道趙王反應如何,我也不能確定該說什麼話啊。」秦王見他口齒伶俐,對答如流,就答應了他,給他十輛車、百餘名仆從。讓他出使趙國。
出使趙國
趙王早已聽說秦國准備派人到燕國為相了,心裡一直很焦急,擔心秦國和燕國聯合起來攻打他。這時聽說秦國使者求見,連忙說:「叫他進來。」不多時,就見一個少年緩步走上前來,朗聲道:「小臣甘羅奉秦王之命,拜見趙王。」趙王連忙讓他在旁邊坐下,心裡暗暗稱奇,秦國怎麼派了這樣一個小孩子來,再仔細一端詳,也不由心生喜愛之情,只見那甘羅長得儀表非凡,眼神清朗,眉宇間露著一股軒昂之氣,於是就問到:「秦國過去一位姓甘的丞相是你的什麼人?」甘羅答道。「是我的祖父。」「你今年多大年紀?」「小臣今年已十二歲了。」趙王聽了不由大笑道:「秦國難道沒有人可派嗎?讓你這個小孩子出來!」甘羅不慌不忙的答道:我們秦王用人,都是按他們才能的大小讓他承擔不同的責任,才能高的讓他擔當重任,才能低的擔當小的責任,秦王認為這是件小事。所以就派我來了。」趙王聽了不由的對甘羅又敬重了幾分,問道。「你這次到趙國來究竟有什麼事嗎?」甘羅反問道:「大王是否聽說過燕太子丹入秦為質這件事。」趙王點了點頭,甘羅又問道:「大王是否聽說過張唐要到燕國為相?」趙王又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你為何還不著急啊?燕派太子入秦為質,說明燕國不欺騙秦國;秦國派張唐入燕為相,說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燕秦不相欺,趙國就危險了。」趙王聽了問道:「秦國和燕國和好,有什麼目的嗎?」甘羅答道:「秦燕和好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趙國、擴大河間的地盤啊!」「哦,是嗎,那您這次來有何見教?」趙王問道。「大王不如給秦國五座城池擴大秦國的地盤,秦王自然高興,你再請求他遣回燕太子,斷絕秦燕之好,這樣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國了。以強大的趙國攻打小小的燕國,還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嗎?」趙王聽了很高興,就賞給他黃金百兩、白玉一雙,並且把送給秦國的五座城池之圖讓他帶回給秦王。
甘羅拜相
甘羅回到秦國,秦王大加贊賞,說道:「你的智慧真是超出了你的年紀啊!」於是就封他為上卿(戰國時諸侯國最高的官職,相當於丞相),並且把原先甘茂的田宅賜給他。趙國得知秦國與燕國絕交後,派軍攻打燕國,得到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三座城池送給了秦國。
在戰國這個時代的大舞台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層出不窮,甘羅年方十二,就已經憑自己的智慧周旋於王侯之間,並且不費一兵一卒使秦國得到十六座城池,官封上卿,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確實是一個才能出眾的小神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