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濕陳友唐網路小說
Ⅰ 沾衣欲濕杏花雨的下一句是什麼
絕句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Ⅱ 沾衣欲濕杏花雨 下一句 是什麼
下一句是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南宋僧人志南所作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全詩原文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白話文意思是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拴好了小船,撐著拐杖,走到橋的東邊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打濕了衣衫,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吹得楊柳翩翩。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作者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
這首詩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
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裡、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
Ⅲ 但願人長久詩句的作者哪個朝代什麼意思不識盧山真面目作者哪個朝代什麼意思沾衣欲濕杏花雨做作者那個朝戴
但願人長久:
年代:宋意思:只願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或者共享這美麗的月光). 不識盧山真面目:年代:宋意思: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沾衣欲濕杏花雨:年代:宋意思: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象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勸君更近一杯酒:年代:唐意思:請您再喝一杯離別的酒吧居高聲自遠:年代:唐意思:站得高了聲音自然就傳得遠
Ⅳ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妙在何處
妙就妙在一個比喻上,雨水打濕了衣裳和杏花,對面吹來一陣寒風
Ⅳ 沾衣欲濕杏花雨描寫的是什麼景象
1、「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的是春季。意思是: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風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
2、原文: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3、譯文
我在參天古樹的濃蔭下,系了帶篷的小船,拄著藜做的拐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風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
4、簡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志南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Ⅵ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作者
絕句
作者: 僧志安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Ⅶ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是什麼季節
描寫的是春天。
全詩為: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Ⅷ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請問出自那首詩作者是誰那個朝代的人是什麼意思
出自宋代詩人志南的《絕句》
絕句
作者:僧志南 年代:宋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詩人簡介:
作者資料: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書生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書生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書生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書生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書生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麼,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書生氣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准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書生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書生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書生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註:朱文公引詩指僧志南《絕句》詩:「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Ⅸ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意思 指什麼節
題目:「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唐朝詩人劉長卿在《別嚴士元》中的詩句。曾經有人這樣理解這句詩:1、這是歌頌春天的美好意境。2、閑花、細雨表達了不為人知的寂寞。3、看不見、聽不見不等於無所作為,是一種恬淡的處世之道。4、這種意境已經不適合當今的世界……根據你的看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體裁不限。字數800以上。
盛夏,夜,深夜。
景山山顛。
山上有人,兩個人,一男一女。
這兩人就是當今武林名聲最響的兩位殺手,男的名秋細雨,女的叫葉閑花,江湖人稱「細雨閑花」。
詩人劉長卿曾用「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來描述這兩個可怕的殺手。細雨濕衣,濕衣的是鮮血;閑花落地,落地的是人頭。這兩人殺人來無影去無蹤,如果他們想殺你,當你還沒看到他們人影沒聽到他們聲音的時候,你就已經死了。
秋細雨三天前接到一份帖子,指名要殺葉閑花。事成之後,不但有三百萬兩冥幣,更可以讓他在「紅樓夢中人」選秀節目中擔任曹雪芹的角色!
但是殺死葉閑花比殺死比爾還要困難得多。
江湖中沒有一個人清楚葉閑花的武功來歷,性格脾氣,但是每個人都知道葉閑花的故事。
葉閑花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據說她曾一動不動地瞪死過趙薇和高圓圓,而那一年她才十七歲。
葉閑花聲音有如黃鶯般幽婉醉人,傳說聽過她說話後林志玲身體酥麻了整整一年,你說要不要命?
葉閑花輕功獨步武林,踏雪無痕,落地無聲,號稱超過當年青翼蝠王韋一笑。有人見她上星期在高速公路上偷了劉翔奧運會入場證,劉翔追出一萬公里最後被活活累倒。
一般人聽到葉閑花的故事早就嚇得去買尿不濕了,但是秋細雨沒有去買。
秋細雨不是一般人。
他知道,殺人不但要靠技術,還要拼人品!
秋細雨很鎮定,他正用一把指甲刀修整著手指甲,他的手指修長有力。
他要等待,等待對方先沉不住氣。高手相爭,不允許一絲一毫的失誤,先沉不住氣的人就會露出破綻。
致命的破綻!
因此秋細雨一言不發,只是靜靜地玩弄著指甲刀。
沒想到葉閑花更是好整以暇,自己悠然自得地塗口紅,噴香水。
秋細雨只好先發制人,道:「你知道我找你出來是為什麼。」
葉閑花溫柔道:「在我們動手之前,不能先談談么?」
秋細雨道:「我是來殺人的,不是來聊天的。」
葉閑花道:「你有把握殺我?」
秋細雨道:「我從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
葉閑花道:「我要提醒你一件事。」
秋細雨道:「你說。」
葉閑花道:「百曉生作殺手譜,小女子是殺手榜排名第一,閣下區區第二,你真能殺得了我么?」
秋細雨道:「我也要提醒你一件事。」
葉閑花道:「你說。」
秋細雨道:「論殺手實力,我本在你之前,只是那次排名百曉生採用了簡訊投票系統,中國『花痴』人數過於龐大才讓你得了第一。」
葉閑花的臉色一變,道:「我更要提醒你,我的粉絲團叫『花粉』,不叫『花痴』!」
秋細雨道:「我最後要提醒你,你的那些『花粉』全都是花痴。還有,我們已經跑題了。」
葉閑花道:「我們這樣拚命廝殺,你難道不怕麻煩么?」
秋細雨道:「你以後再也不用怕麻煩了,天下只有一種人永遠不怕麻煩,死人!」
葉閑花道:「這么說你非逼我出手不可?」
秋細雨沒有回答,他已不用回答。
秋細雨道:「亮兵器!」
葉閑花道:「我用刀。」
秋細雨道:「你用刀?刀在何處?」
葉閑花道:「我就是刀!」
葉閑花露出甜甜的笑容,忽然間褪下了自己的衣服,全身上下只剩下蕾絲比基尼和黑色絲襪。
葉閑花的臉美得讓人窒息,再配上這樣的身材,這樣的服飾,充滿了一種原始的誘惑力。
她的眼睛會說話,她的媚笑會說話,她的手,她的胸膛,她的腿……她身上每分每寸都會說話。
她知道,只要是個不瞎的男人,現在肯定會被她迷得神魂顛倒。
秋細雨是個男人,而且是個不瞎的男人。
可他現在卻偏偏好像瞎了一樣,完全無動於衷。
他知道,美麗的女人是一把刀,當你沉醉的時候,刀就會切進你的胸口。
秋細雨沉吟道:「我只想問你一件事。」
葉閑花嬌笑著:「請講。」
秋細雨道:「大夏天的,穿這么少你丫不怕蚊子叮啊?」
葉閑花沉默了半晌,幽幽地道:「你一定以為剛才我在噴香水,是不是?我告訴你,我噴的是六神花露水!」
葉閑花又道:「不過這不是普通的六神,是我特別提煉的葯水,無色無味無毒,不過卻會慢慢擴散在空氣中,聞到它的人會四肢**不能動彈。」
秋細雨一驚,忽然覺得身體已經麻木不聽使喚,不由得一身冷汗。
葉閑花又道:「你以為我和你扯淡是因為我害怕,以為我脫掉衣服是想色誘你,其實這都是為了拖延時間讓葯水能擴散到你周圍。」
秋細雨面上不動聲色,道:「難道你自己不怕葯水的厲害?」
葉閑花得意地道:「一開始我塗的口紅就是解葯,所以我仍然可以自由行動。」
葉閑花逼視著秋細雨,問道:「現在你還認為你能殺了我么?」
秋細雨道:「我能。」
葉閑花道:「你不能動而我能動,你卻能殺了我,這不是很好笑么?」
秋細雨道:「是很好笑,但是你一定會被我殺死。」
葉閑花道:「為什麼我會被你殺死?」
秋細雨忽然反問道:「飛刀能不能殺人?」
葉閑花道:「好像能。」
秋細雨道:「我有沒有手?」
葉閑花道:「的確有。」
秋細雨道:「我手上有沒有刀?」
葉閑花道:「你手上好像只有指甲刀。」
秋細雨道:「足夠了。」
葉閑花道:「足夠了?」
秋細雨道:「我有手有刀,就能置人死地。」
葉閑花道:「指甲刀也能殺人?實在可笑!」
秋細雨道:「以前江湖中有七十三個人覺得我這把指甲刀很可笑。」
葉閑花道:「現在呢?」
秋細雨道:「現在人都已死了,死在這把刀下。」
葉閑花道:「你的手還能動?」
秋細雨道:「你要不要試試?」
葉閑花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忽然間,她已出手!
一招「冒牌九陰白骨爪」直逼秋細雨天靈蓋,這一招她已練過七年四個月零二十九天,她完全有把握相信沒有任何人可以抵擋得了這一招。
可這一次她錯了。
刀光一閃,「盜版小李飛刀」已插入她的咽喉。
她到死也不相信,一把指甲刀可以要了她的命!
閑花終於落地!
三個時辰後,葯水的葯效漸漸淡去,秋細雨終於可以動彈了。
望著葉閑花的屍體,秋細雨道:「雖然你已經死了,但是我還要告訴你兩件事。第一,我一直用甲刀修整著手指甲是為了調整手和刀之間的同步率,說白了就是找手感。第二,我殺你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錢或者名利。」
一邊說,秋細雨一邊從葉閑花衣服的口袋裡搜出了劉翔的奧運會入場證。
秋細雨堅定地說:「我愛北京,我要看奧運!」
Ⅹ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朝代:宋代
作者:志南和尚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作者介紹
志南
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