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⑴ 梁启超 的时代背景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清末民初。
经济上,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工业文明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衰落,逐渐融入到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多国确立,反封建、求民主的进步思想成为大势所趋。
思想上,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交流、融合加强上海制造局翻译的一些西书开阔了梁启超的视野,从此他便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梁启超的时代贡献: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启超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⑵ 中国科幻的发展史
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
1902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对科幻文艺的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第二时代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恩正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价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
2016年,在央视节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韩松与生产出液态机器的科学家进行了科幻与科学的一次握手。
(2)梁启超新中国科幻小说之父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⑶ 梁启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梁启超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对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各位,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历史类的话题,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很接地气。其次,这个话题比较轻松,所以是个难得的好题目。最后,作为文字工作者,小编认为,我们在阐述这类话题时,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而且,应该注意我们的价值导向。因为,普及生活小常识,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我们文字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梁启超的思想和文笔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矿山。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的观察、理解。不断研究梁启超,发掘他思想的精华,发扬民族精神,可以丰富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无疑的。综上所述,梁启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对近代中国思想的改造影响巨大。
⑷ 梁启超的简介!急急急!!!!!!!!!!!!!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2]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2]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早年时期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3] 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4] 朗诵激动人心的诗歌篇章。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历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梁启超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识分子的出路越来越狭窄,只有通过科举,由学入仕,才被视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这就迫使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时文,希冀沿着科举的阶梯步步攀登,获取功名利禄。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光绪八年(1882年),梁启超年仅10岁,就去广州应童子试,结果不中。两年之后,再到广州应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少年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5] 整天都在潜心钻研八股文。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6]
励志改良
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7] 主考官李端棻欣赏其才华,以亲妹相许。这时候,展现在梁启超前面的,是一条“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学入仕,平步青云。然而,光绪年间,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的野蛮蹂躏。面对严峻的形势,梁启超逐渐抛弃了昔日的追求,走上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梁启超赴京师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时,看到了上海制造局翻译的一些西书以及介绍世界地理情况的《瀛环志略》。这些书籍,开阔了梁启超的视野,从此他便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秋,梁启超与陈千秋结交,并通过陈千秋认识了康有为。曾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康有为在当时名声很大。梁启超对他的独到见解和大胆举动十分钦佩,以至“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6] 。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退出学海堂,抛弃旧学,投入康门,并且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我只是网络的搬运工,谢谢。
望采纳
⑸ 梁启超的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5)梁启超新中国科幻小说之父扩展阅读: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提倡伸民权,设议院。他学训渊博,著述丰富。《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较详备的梁启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在现在中国大陆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和46号的两幢意大利建筑风格小洋楼,正是梁启超的故居和饮冰室书斋。他不仅曾在这里著书立说,而且曾和蔡锷在此策划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饮冰室合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梁启超
⑹ 目前所知的晚清民初第一篇幻想小说是梁启超写的哪篇小说
“初本以算术著,继乃以教育著,近更于小说界,崭然露头角,盖棺戢雄志,吾为中国哭斯人。”这是著名小说家曾朴悼念徐念慈时写下的话。
徐念慈是晚晴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小说家,虽在文坛上只驰骋了三四年,却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
未出国却学会两门外语
徐念慈1875年生于江苏昭文县赵市(今属常熟市),本名丞乂(音同义),
字念慈,别号觉我,亦署东海觉我,有一弟(徐粹庵)一妹(徐韵芬),父徐金篆,邑诸生(即为县里的秀才)。
徐念慈“生而颖悟,读书不求甚解,论事富判断力”,人称他“少小挺英姿,天赋自瑰异”。他对科举所需的帖括之学不甚上心,勤习算术与外文,“弱冠精通英、日文字,擅数学,能文章,以时誉鸣乡里”。
21岁时,
徐念慈考中秀才。
据《常熟地方小典故》称,该县清末留学日本习文理法政的有殷潜溪、徐念慈等,殷、徐相交甚深,殷投水自杀后,徐念慈曾撰文哀悼,可从徐念慈年谱看,他从未踏出国门。
1898年,“新学潮流,输入内地”,24岁的徐念慈与丁祖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
张鸿在常熟开办蒙养学堂,“日夕与侪辈讨论学术,靡间寒暑”,徐在此当了6年半老师。1899年,该学堂扩为中西学堂。
1902年,蔡元培、蒋维乔、黄宗仰等在上海商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徐念慈亦参与其中。1903年,
徐念慈加入兴中会,同年翻译了英国马斯他孟立特的冒险小说《海外天》,并写作白话小说《情天债》(未完成),开始走上文坛。
1904年,
30岁的徐念慈创办竞化女学,在开学歌中他写道:“辛峰兮郁葱,文明秀气钟3。我辈姊姊妹妹,入学勤课功,愿及时发愤将普通科学攻。男女原平等,自由之神铸像铜。组织新社会,女权恢复是英雄。
⑺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什么派领袖
梁启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倡导人、进步党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也是知名学者。祖籍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和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加北京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在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派思想后,对立宪保皇发生重要转变。此后主要讲学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在文学方面,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 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拜师康有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康有为
梁启超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虽然比较富裕,但是家族内并没有什么当官之人,仅属于“富而不贵”的小地主之列。所以到了他也爷爷辈便开始立志求学,参加仕途,但遗憾的是从他祖父梁维清奋斗一生,只中了个秀才,做了一个八品小官。再到他父亲梁宝瑛屡试不第,也没有多大建树。在这样的环境下,梁启超自幼便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启蒙教育。
1890年(光绪十六年)初,梁启超参加北京会试失败后,拜康有为为师。三年期间,梁启超在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不仅认真学习中国文学,而且广泛浏览西洋著作。在今文经学和欧州著作的洗礼下,他接受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从一个封建弟子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维新志士。在时代的洪流下,他很快便跟随康有为一起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了。
甲午战败,维新变法拉开帷幕
1895年4月,梁启超与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会试。不过甲午海战失败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传回国内后,全国上下,极为愤慨。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四处奔走,联络在京应试的18省举人,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向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建议。这次上书光绪皇帝虽没看到,但它标志着从鸦片战争以来就萌芽发展的维新思想,这时正式发展成一场公开的政治改革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为了让人们接受维新思想,1895年8月17日,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并组建了“强学会”。梁启超担任强学会 的书记员,积极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开展变法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第二年春,他来到上海,与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创办《时务报》。这期间,他连续发表了《变法通 议》等政论性文章,呼吁变法图强。由于他才思敏捷,文笔流畅,观点新颖。“士大夫争相购其书。自通都大邑,下至穷乡僻壤,无不知晓他的大名。”
强学会旧址
《时务报》 在数月之间,销售至万余份,创下了中国有报纸以来的最高销量。从此,梁启超名垂一时,人们将他和康有为并称为“康梁”。此外,梁启超还开展了许多活动,去 澳门协助康广仁等筹办《知新报》;到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女学堂及不缠足会等;还赴湖南,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时务学堂他进一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广泛介 绍西学。
1898年3月,梁启超赶到北京,与康有为一起建立保国会,号召人们救国。同时,他又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要求废除八股取 士,开办新学,抵抗侵略。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梁启超奉旨在总理衙门查看奏章,参与筹划新政。7月3日,他又接受光绪帝的召见,被赏给六品 官衔,办理译书局事务。他建议光绪帝设立编译学堂,并提出奖励工艺、资制新器的章程,均得到光绪帝的批准。在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工作十分积极,充分发挥 了他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梁启超的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百日维新的进行。
戊戌六君子
但是,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面貌,实现自强的道路。这场救亡图存的革命目标仍需下一代人继续进行。
⑻ 梁启超之父是谁
梁宝瑛。
梁宝瑛,字莲涧,人称莲涧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卒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享年六十七岁。
⑼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什么派领袖学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2]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2]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5] 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6] 朗诵激动人心的诗歌篇章。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历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梁启超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识分子的出路越来越狭窄,只有通过科举,由学入仕,才被视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这就迫使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时文,希冀沿着科举的阶梯步步攀登,获取功名利禄。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光绪八年(1882年),梁启超年仅10岁,就去广州应童子试,结果不中。两年之后,再到广州应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少年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7] 整天都在潜心钻研八股文。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⑽ 梁启超的父亲是谁
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