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科幻小说
① 未来社会是什么样
科技越来越发达,机器越来越厉害,取代人工,进入智能机器时代,请采纳,谢谢。
②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吗
我不确定你的问题是要写考卷还是纯属是自己想问,如果是自己想问我就告诉你一些现在的主流思想。如果是写卷子,那么请直接网络答案。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各有利弊。
公有制的好处:公有制的好处就是通过国家力量做到个人或者小集体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铁路,公路,机场,火箭,原子弹。这些设施想在全国铺开惠及民生,个人或者小集体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国家力量,注资和吸纳人才,这些事情才能做成。
公有制的弊端:但是大有大的难处,现在的社会处于改革转变的时代,对世界新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国有企业面对改变,因为本身体型庞大,没有人敢对着领导说,我们要放弃以前的盈利模式,寻找转型。因为所有人都害怕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转死了。这样的话,对国家对人民都会形成巨大的损失。
非公有制的好处,非公有制企业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小企业具有发展快,创新能力强,死得快生的也快这些特点。所有负责对象只有自己。可能一个创新型企业只成活五年,但是企业主通过五年的积累就可以立马投入到下一个新的项目中去。就算企业主在五年里没有挣到钱,也会有其他的企业主去寻求新的创新。特别是科技,服务方面的创新,非公有制企业近几年来多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非公有制的弊端:但是,小有小的悲惨,我们现在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市场,但是大家就像走在一个迷宫里,每一个路口都有人选,但是出口却很少,如果投资失败对于企业主来说可能是自己大半生的积累都没有了。
所以,可以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扮演者互补的角色。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只要是很厉害的武林高手都不会满足于自己门派的武功,都是集众家所长的。不管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都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需要的,也都是这个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 获得雨果奖、星云奖双奖的18部作品是哪些要简介
一、作品:
1966/1965 Dune byFrank Herbert 沙丘 / 弗兰克-赫伯特
1970/1969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by Ursula K. Le Guin 黑暗的左手 / 勒古恩
1971/1970 Ringworld by Larry Niven 环形世界 / 拉里-尼文
1973/1972 The Gods Themselves by Isaac Asimov 神们自己 / 阿西莫夫
1974/1973 Rendezvous with Rama by Arthur C. Clarke 与拉玛相会 / 亚瑟-克拉克
1975/1974 The Dispossessed by Ursula K. Le Guin 一无所有 / 勒古恩
1976/1975 The Forever War by Joe Haldeman 千年战争 / 乔-霍尔德曼
1978/1977 Gateway by Frederik Pohl 通向宇宙之门 / 弗雷德里克-波尔
1979/1978 Dreamsnake by Vonda McIntyre 蜿蜒梦境
1980/1979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by Arthur C. Clarke 天堂的喷泉 / 亚瑟-克拉克
1984/1983 Startide Rising by David Brin 星潮汹涌 / 戴维-布林
1985/1984 Neuromancer by William Gibson 神经浪游者 / 威廉-吉布森
1986/1985 Ender's Game by Orson Scott Card 安德的游戏/ 奥森-斯科特-卡德
1987/1986 Speaker for the Dead by Orson Scott Card 死者代言人 / 奥森-斯科特-卡德
1993/1992 Doomsday Book by Connie Willis 末日之书/ 康妮-威利斯
1998 Forever Peace by Joe Haldeman 永远的和平 / 乔-霍尔德曼
2002 American Gods by Neil Gaiman 美国众神/ 尼尔-盖曼
2004 Paladin of Souls by Lois McMaster Bujold 灵魂骑士/ 路易丝-麦克马斯特-比约德
2008/2007 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 by Michael Chabon 消逝的六芒星
2010/2009 The Winp Girl by Paolo Bacigalupi 发条女孩/ 保罗-巴奇加卢皮
2011/2010 Blackout/All Clear by Connie Willis 灯火管制/空袭警报解除 / 康妮-威利斯
二、简介(节选):
1、《沙丘》,是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的第一部。“沙丘系列”的故事发生在极为遥远的未来,那时人类已经进化到把电脑都废弃了,跨星系的旅行可以通过心灵感应在瞬间完成,人类的足迹遍布整个宇宙。
2、《黑暗的左手》构建了了一个不存在男女,由中性人组成的世界。文本中出现的三种政体的实体,爱库曼,卡亥德和欧格瑞恩,它们恰恰可以作为民主制,封建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延伸进行解读。
3、《环形世界》是备受推崇的拉里-尼文最伟大的杰作。活灵活现的人物、栩
栩如生的情节、高度发达的科技,所有的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
4、《神们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又译《诸神自身》是2014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图书讲述太阳即将毁灭,可是无人倾听。
5、《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是英国作家亚瑟.克拉克于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故事叙述在22世纪时有一个五十公里长的圆柱形外星太空船闯入太阳系,人类派出探险队前去调查的过程,这个外星物体就被命名为“拉玛”。
6、安纳瑞斯是乌拉斯星的卫星,由于一群社会主义运动者脱离乌拉斯星上的政治社会体系,独自到安纳瑞斯上建立纯粹以社会主义为蓝本的社会,因此安纳瑞斯与乌拉斯断绝联系,直到安纳瑞斯的一位新生代物理学家薛维克,在追求学术真理的热情下,毅然与乌拉斯星的科学家联系,并决定到乌拉斯星拜访,才打开了安纳瑞斯封闭的外壳。
④ 《自然地理》不行。公有制确实有他自己的优势 但是,公有制依然有他致命的缺点,限制私有制就等于公有制
站在人生的角度看,世间一切如黄粱一梦,无论是公有私有都不可能长久的拥有。
站在宇宙的角度看地球,它不过是沧海一粟,争名夺利只会让人类沦为物质的奴隶。
世间的事物本来就是有种有弊,没有绝对的完美,适合自己就好。
⑤ 何谓乌托邦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幢景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redface]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於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於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⑥ 古人是否会向往未来呢
你好,我个人觉得是会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种向往,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⑦ "乌托邦式"是什么意思
乌托邦的释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Thomas More)所著书名的简称。
乌托邦
[ wū tuō bāng ]
详细解释
理想中最美好的国家。本为 英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 (ThomasMore)所著书名。书里描写了他所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后泛指不能实现的空想境界。
胡适 《井田辨·答廖仲恺胡汉民先生的信》:“《周礼》一书,我起初只承认他是战国末年的一部大乌托邦。”
拓展资料
造句
1) 乌托邦主义者是迷了路的诗人。
2) 今天,我们苦于缺少乌托邦的设想。
3)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容忍的乌托邦。
4) 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深厚砰然关上时,他们都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
5) 等到海枯石烂,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也不可能出现。
⑧ 分配制度如何实现平均分配在小说里面写,任何先决条件都可以写。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
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实行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有制还有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同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多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现阶段的公有制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只能先根据各个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有效的联合劳动量,在各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马克思设想在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只能通过各自所在的企业向社会提供劳动,每个企业的集体劳动也只是局部劳动,其社会劳动的性质只能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和转化。
(4)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实现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才能实现,劳动者先以货币工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再用货币工资到商品市场上购买个人消费品。这样,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商品价格和商品供应量的影响。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主体形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现是同所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的,它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但受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也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
⑨ 资本主义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我的社会主义观
一 公有化程度公式
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我坚信社会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
在具体的道路上,我赞成欧洲共产主义,即通过议会选举和改革,逐步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社会主义社会,把资产阶级政府改造成为大众服务的政府。为了量化评价一个社会的社会主义化程度,我在此提出一个概念——社会公有化程度。
它不以传统上国家掌握生产资料为社会主义的标志,而是以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为研究的对象。凡是用于全民的社会财富,我认为可以视这部分社会财富已经公有化了。最终用于全民的社会财富主要包括政府的支出,强制性全民参与的保险,社会捐款等。政府支出是最重要的部分。支出来源于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债务收入,赤字收入,国有企业上交利润等。但要分析某个具体的政府支出情况。如果该政府廉洁程度高,支出极少贪污浪费等可以将支出全部列入。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贪污浪费等非用于全民的部分,应予以扣除。对于支出基本用于维持政府自身运转,很少用于全民所需的政府,不适用这个概念。特别谈一下中国的国企。中国的国企已实行企业自主经营,即只依法纳税,不再上缴利润,与普通企业无异,我认为不应将中国国企的利润列入中国用于全民的社会财富。
公有化程度公式:社会公有化程度=最终用于全民的社会财富/全部社会财富乘以100%
显然,公有化程度达到100%的时候,社会主义就实现了。
二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评价
以我的概念为观察角度,任何提高社会公有化程度的改革措施都在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不论是社会主义党派还是资本主义政党。但公有化程度应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想适应,过高与过低的公有化程度均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百多年来各种经济理论的分歧,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我的概念可分为提高社会公有化程度和降低社会公有化程度两类。我认为以下两点应得到确认:1资本主义的私人竞争能有效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国有企业,不论改革前的中国,苏联,东欧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企,普遍存在经营不善,亏损的情况。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2 资产阶级摄取最大利润的本性,使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永远不利于劳动人民,这将会造成广大人民消费能力不足,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利于消费的进行。政府的作用,就是在生产资料私有的情况下通过有利于劳动人民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来促进消费的实现,在生产与消费间架起一座桥梁。古典资本主义经济学,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私有制竞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具体措施为减少或完全停止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以促进生产发展。是使公有化程度降低的理论。而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包括凯恩思主义,福利经济学等)强调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具体措施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政府支出与增加就业和提高劳动人民收入以促进消费的进行。是提高社会公有化程度的理论。上述两种理论各自只强调了生产与消费的一面,因而在自身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就取得成功,反之则失败。1933年罗斯福新政前一直是传统理论占统治地位,因而社会消费一直赶不上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持续一个世纪(1825——1933)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时代。罗斯福新政第一次将促进消费作为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在消费长期不足的历史背景下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确立了现代自由主义的地位。现代自由主义后来发展成系统的凯恩斯主义,并在二战后促进了西欧与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但凯恩斯主义在促进消费方面有严重政策缺陷,它主要依靠发行公债的债务收入与通货膨胀的赤字收入来扩大政府支出,促进消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造成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好比今天就把明天所需的产品都生产了,结果导致产品无法销售;而凯恩斯主义好比昨天就把今天的钱借走了,虽然促进了昨天的消费,却导致今天无钱可用,造成今天消费能力不足,产品难以销售,导致70年代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再此情况下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又重新被采用。具体措施为把二战后大批国有化的企业重新私有化,降低通货膨胀和税率,减少赤字,减少福利开支和公共开支。在80年代也取得了成功。90年代后,各国政府不在过于偏重某一派,而是把生产与消费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防止了经济的动荡。
三 智能机器人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一直较为平稳,我认为这是因为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的公有化程度已接近上限。如果按我的公式计算,最近十几年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与瑞士)的社会公有化程度应该没有大的变化。靠现有的经济模式可能已无法促进公有化程度的提高。我预测未来将发生一场以智能机器人普遍代替人类劳动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将最终将人类带入社会主义社会。
回顾从产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很明显是一个新技术,新机器不断发展应用,人类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几乎所有领域都不断在进行机器代替人类劳动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机器在生产方面具有人类劳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现代自动化生产的不断成熟,工业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可进行部分思维的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未来除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有关利益的决策者以外所有的人类劳动都由机器人代替进行,社会将会怎样?
假设未来机器人技术确实可以发展到这一步,我设想社会将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
预备阶段:各种高度自动化生产设备日益完善,机器的操作越来越容易,所需人力越来越少。
第一阶段:工业,农业,机器人的普遍应用。我认为最容易实现机器人化的是现代化工业与机械大农业,机器人将首先在工厂和大农业领域代替人类的简单劳动。
第二阶段:有一定技术含量人类工作被机器人代替。技术工作人员如各种技工,厨师,维修人员等也将被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不复存在,目前由于人力成本由发达地区流向发展中地区的行业可能由于关税原因重新向发达地区回流。产业工人将几乎消失。
第三阶段:仿真机器人的应用。当外表达到高度仿真且可以与人进行日常思维交流后,仿真机器人将在第三产业普遍代替人类劳动。这将对人类劳动形成全面性的代替。
第四阶段:能进行高度发达逻辑思维的技术设计和管理机器人的应用,将最终彻底取代人类在创新研究与利益决策之外的所有工作,甚至可能包括创新工作在内 。
如果未来世界按照我的设想发展,第三阶段完成后人类将几乎全部失业。他们的生活只能由政府提供福利金维持。由于社会产品供全人类消费,绝大多数人失业意味着绝大部分的社会产品是由政府二次分配给人类的,反映在金融上就意味着大部分国民收入将被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征走。我再提出一个概念:税收是政府在企业中所占的干股,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的一种占有形式。税率即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马克思当年根据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先进生产关系,而先进生产关系应当首先在生产力最发达地区实现,推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首先在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十月革命的成功似乎打破了这个结论,这一结论被人否定。现在回头再看,十月革命仅是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从未完全实现公有化。我认为,只要不是企业利润用于全民的企业,就不是国有企业。所有权平均属于参加者的集体经济,是私有制一种特殊形式。而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国有企业,在经历了革命胜利后初期热情高涨的发展后,普遍陷入经营不善,亏损的泥潭,不但不能上缴利润,反而要国家出钱补助,成了国民经济的寄生虫。而能大量产生利润的全部是一些重要行业的垄断企业,毫不客气地讲它们是国民经济的吸血鬼,榨取全国人民的血汗养肥了自己。我发现“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是一个普遍的真理,用于政治上就是权力不受人民监督的政府必然侵害人民,用于国际关系上就是相对的优势意味着相对的强权,绝对的优势意味着绝对的霸权。用于经济上就是垄断就意味着收费高而产品与服务差。以税率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来定量分析,发达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出我国很多。我认为马克思的结论的正确的,真正的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比中国深入的多。当机器人普遍代替了人类劳动,政府不得不将企业利润绝大部分征走用于福利开支时,必然造成以利润为目地的私有制企业所有者无法承受。他们对企业的所有权以失去了意义,生产资料在事实上已经国有化了,最终他们将放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的经营将由国家派人接管,最终完成生产资料的完全国有化。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完成。被接管的企业不再以利润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的,政府将根据人民需要制定生产计划交由企业执行,此时计划经济才应成为合适的制度。可以想象,此时社会经济发展将变得极其缓慢,但只要维持现有水平就足以维持人类很高的生活水平了。
四 社会主义实现后的猜想
按我的设想,社会主义实现后人类几乎全部不从事劳动,由机器人完成一切的工作,人类只须坐享其成。此时的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却是难以预料的。 1 乐观的猜想。人类终于摆脱了生存对自身的约束与压迫,再也不必为生活所迫发生各种悲剧了。犯罪现象基本消失。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可以真正实现各方面的完善,过上完美的幸福生活。
2 悲观的猜想。人类终于不必为生活而终日忙碌,生存得到了稳定的保障,生活的意义却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自身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自己为何而活?仅仅为了每天吃饭睡觉吗?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出现自杀的大潮。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放弃自身的延续。
3 另类的猜想。人类在现实中难以找到生存的价值,只能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刺激来麻醉自己。可能像一些科幻小说中所写的,人类大脑接入无限精彩虚拟世界并沉醉其中,放弃了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一切由机器人管理。
以上就是我对社会主义思考的成果。
2008/4/3 张明杰
⑩ 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个老生常谈话题,无数思想、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等等各大家,数百年来,向我们描绘各自构建未来社会的蓝图。正是这些科学性或娱乐性假想蓝图,启发激励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改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
在众多蓝图中,当属马克思主义者的版本全球影响最大,他们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愿景,满足大多数人想摆脱现有生产关系,寄托美好生产关系于未来的迫切需求。但要实现如此美好的生产关系,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力承载呢?马克思主义者定性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界定为高度发达呢?我们最常见的是科幻作家、导演的娱乐回答,他们大都借高度发达的硬科技来替换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科幻未来高科技下的生产关系和生存需求。而在科幻影视盛行的今天,高科技成脑洞科技,科幻成“神幻”,视觉冲激的战争、灾难题材成为科幻主流,而这样科幻的未来社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来社会。
人类未来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不是高科技下,人类与非人类间资源争夺的战争关系,不是文明与文明间的阶级斗争关系。但人本性喜欢给自己假想虚拟“敌人”,从战胜虚拟对手中寻求虚幻的成功感,以增强自信力(自信力是人主动生存的第一力),乐于借用影视、游戏、比赛中自己喜欢、支持的角色作自己的精神替身,借”他们“的成功感为自己增强生存自信力。所以,把未来社会科幻成资源争夺战,还是人类不自信的反映。
那么,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类似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热门科幻作品已很少涉足。
在我高中时期的教科书就告诉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么美好,没有剥削与阶级斗争的平等自由。物质极大丰富与按需分配,让人联想成任何饭店里所有好吃免费随便吃,任何商店里喜欢什么商品随便拿,不用学习没烦恼,自由任性如孙悟空逛蟠桃会。只是当时想不通如此美好的生活里,为什么人还要傻得热衷天天去劳动呢?
回想马克思强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其实都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离开劳动,就没法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是人利用生产资料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创造价值(但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参考来源网络)。人类社会也就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也许更准确地说:
社会:生命体与各生存资源形成的关系总和。
生存力:生命体通过独立或协作,对自身周围一定范围内生存资源的搜集、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生存关系:生命体为追求自身最大生存力所需要维持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制度:生命体对一定范围内共同生存资源的有效分配利用,维护动态平衡关系所认可的管理方法。
一定范围内生命群体(共同体)的平均生存力和最大公认度的生存关系,决定了该群体的社会制度。
人类是目前已知生命体中,最高等的智慧生命体,人类社会的生存关系也是最复杂的,人类社会制度也是最复杂多样的。未来社会制度到底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乌托邦,亦或赛博朋克型还是别的社会制度,取决于该范围内人群管理者对共同生存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分配。
说这些没啥用,人们更想知道不久的未来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制度体系下的生存关系如何?国家是如何管理生存资源的?人人怎样才能平等合理的分配到生存资源?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改变?而我多年的梦想就是想用一篇数百万来字的科幻小说,向朋友特别是对未来社会很好奇的青少年朋友,描述我心目中构建的未来社会。
这部小说起名《外星人》,小说中构建的未来百年左右的社会体系和设定的世界观大略是这个样子的(纯属个人空想原创,没有科学依据和实验验证。我不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抛砖引玉式创意干货罗列,有待大家共同探讨,寻求写作动力,其中有违背科学、法律、伦理、道德的内容,请忽略勿视,较真儿者请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