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在国外
① 三体在国外科幻文学界有影响力么
很高的影响。第73届雨果奖在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并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可以说是打破了欧美长期以来的认知,《三体》的获奖使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甚至亚洲的科幻,2016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继《三体》之后再次获得雨果奖,就是一个很大的证明。纯手打,希望采纳~
② 在国外,奇幻,科幻小说的地位如何是主流还是小众
来自一篇对科幻作家的访谈,在国外科幻小说也不是主流文学
华商晨报:英国是科幻小说的诞生地,那科幻小说在英国是否属于主流文学?
刘慈欣:科幻在英国肯定不是主流文学,其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可能比在中国更边缘,同时英国科幻的现状也不如中国繁荣,在那里我多次问过目前英国最重要的科幻作家有哪些,他们要么一个都不知道,要么说是罗琳,但他们自己也不认为罗琳是科幻作家。
钱莉芳:不太了解,感觉上科幻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听说混到“主流”这么幸运。
韩松:在各个国家,科幻小说都不是主流文学。它是类型文学、流行文学,即便在国外也较边缘。
华商晨报:在类型小说中,十年来只有科幻小说是没有超级畅销的那种,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刘慈欣:我认为这个原因并非如人们常说的那些,什么科幻小说阅读门槛高、国内科学文化氛围淡薄等,其实主要原因还在作者身上,我们写不出能够超级畅销的书。在同一位出版界的朋友聊天时,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接触了不少科幻作者,只从你这里听到说要想努力写出好看的故事,别人不提好故事这事。超级畅销是需要好故事的。
钱莉芳:中国科幻文学不够畅销跟自身有些端着也有关系,端起来就放不下了。其实我很欣赏郑渊洁和那多的小说,许多也属于剑走偏锋的科幻,写得很精彩,好看而畅销。
韩松:国外也是这样的,非常畅销的科幻小说少。中国更是了,中国没有读科幻的传统。
华商晨报:今年年初,《人民文学》30年来首次刊登科幻文学,一些出版商也纷纷推出《天命》《银河帝国基地》等科幻小说,于是在出版界有2012年是科幻小说年这样一种说法。
刘慈欣:我认为科幻出版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一定要出现一部分能够真正打动和震撼读者的优秀作品,否则这次出版高潮可能会同前几次一样很快消退。
钱莉芳:这两年影视类的科幻大制作接二连三,如《盗梦空间》、《阿凡达》等,加上《天命》《基地》等出版,碰巧凑在一起,所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这是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也不是某个作者有意为之。
韩松:应该是吧,今年,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科幻,量比以前多很多,而且主流文学也关注科幻小说,还有像刘慈欣参加了伦敦书展,这都是以前没有过的。
③ 为什么国外科幻小说多,而中国流行玄幻小说
主要是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所影响。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科幻与奇幻小说界限日益模糊,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各大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的科幻分类下的小说很少完全具备以上三要素,其细分类型与受众跟本词条所定义科幻小说均有极大差别,也不受中国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协会的认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据此本词条将不对该类型进行介绍。
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思想内容往往幽深玄妙、奇伟瑰丽。不受科学与人文的限制,也不受时空的限制,励志,热血,任凭作者想像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所谓玄学因子,即是著重道家思想、易经术数、民间传说、超自然状态与神秘学,空间学等等面向的解读、描写与探索”。
目前玄幻小说主要流行于网络文化,它最大的一类玄幻小说是修真小说,二者几乎可以画上约等号,而修真文大多包含着天道、妖魔鬼怪等,情节跌宕起伏。
④ 您认为(中国/外国)科幻小说应该有什么改进
中国科幻小说主要的发展的瓶顶不是自身发展,而是人们的观念。
在我国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开办科幻学习班的吴岩曾经这样说过:“科幻可以表达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主题,可以使用任何全新的文体。”而且,好的科幻小说绝对不是让人消遣的小东西,他们反映的范围之广,之深是一些纯文学远远不可能达到的。比如像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幻小说《来波维兹的赞歌》,那种对人性和文明发展的思考让人震撼,再比如我国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名作《流浪地球》中,那种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描写,使宇宙的深邃和未知让人心潮澎湃和扼腕叹息。对人类的反思,对宇宙的思考,科幻文学在这方面比起纯文学的起点高出许多。还有,凡尔纳的对科学发展的极度乐观到现在已经更加理性,在法国科幻文学被算作浪漫主义,而像号称英国战后最伟大的作家乔治奥维尔的代表作《1984》中那种对极权主义的控诉在欧洲产生了风暴一般的影响。可以说科幻文学在西方已经得到了承认,但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乐观,首先,大家对科幻的定义都分不清,如卫斯里的毫无科学理论根据的作品被称作科幻,其实是玄幻,而《哈利伯特》是奇幻,却被当成科幻。再者,认识的科幻小说家太少,人们了解的科幻小说家不是凡尔纳,就是韦尔斯,要不就是好莱坞大片,殊不知科幻小说大家云集,名作辈出,还看着100多年前的作品,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了。我们可一下这一段话,对中国科幻的忧思:
“一位网友说,但是,“中国的媒体只要有个小艺人的花边,可能就有大量报道。”一位科幻迷说,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体追逐的偶像,是财富的象征,“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
但中国科幻却一直命运多桀。1904年,作为西方工业革命副产品的科幻首次被鲁迅从国外引进,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可以“导中国人群以力行”,是改变国民劣根性的一剂良药。然而,此后,就在西方科幻进入黄金时代以后,中国科幻却地位尴尬,颇受打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如今,中国科幻走向复苏,但作为一个五千年来习惯于从历史和经典中寻找答案的民族,还一时难以适应科幻那种对未来的神奇想像、对无尽可能性的洒脱描述以及对权威的颠覆。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西方,科幻已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人类后现代焦虑的“先锋文学”,但在中国,仅仅被当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儿童文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科幻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楼主对科幻感兴趣,请看
中国
刘慈欣http://xjecpc.vip.sina.com/kehuanwenxue.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60-liu_cx/index-lcx.htm
王晋康
http://scifi.51flying.com/homepage/wangjinkang/index2.asp
何夕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h/24-he_xi/
此三人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平代表
外国
阿瑟克拉客
http://book.tiexue.net/novel8010/
http://www.ebook99.com/lx_khsk_klk.htm
阿西莫夫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science/xsa/xsa.html
海因莱因
http://www.aikanshu.com/books/8003/
此三人为上个世纪中后期公认的外国科幻三巨头
⑤ 介绍几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国外的!谢谢!
X档案
⑥ 国外科幻小说作家地位如何
国外科幻小说作家的地位挺高的,这主要是由于科幻作品在外国的受欢迎程度比较大。首先,科幻小说相比较与别的种类的小说,科幻小说的逻辑性以及文学性要更高,比如说国外著名的科幻小说《1984》等就是这类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同时在小说的描绘结构上,科幻小说也比起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具有严谨性,是小说中的精品。
当然,固然科幻小说的作者具有极大的创作热情,读者也愿意买单,但是依据现在的写作潮流,科幻小说已经逐渐地成为创作的一大雷区,但是若作者依旧坚持创作下去,持续地输出优秀的作品,那么科幻小说的未来还是有待可期。因此,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科幻小说的作家的地位始终都是小说作家中最高的,他们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将故事说好,同时还要为那些对科幻有幻想的青年塑造好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这是作家们最值得崇敬的一点。
⑦ 找一本科幻小说(好像是国外的,不是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
去看看凡尔纳的<无名岛>吧
⑧ 关于科幻小说的题材
科幻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软科幻以作品瑰丽的想像力为核心,影科幻则需要扎实的各学科的丰富知识才行。
本人擅长的是软科幻,不用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感来自四面八方。从小就认为万物皆有灵,哪怕是一台电视机也有它的脾气,而灵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你可以假设许多可能。
还有就是,有个故事说到,古代一位帝王狩猎时与队伍走散,不想看到不远处有只老虎,他用尽全力射箭向它。待众人赶到的时候才发现,那不是老虎,而是一块石头。而他的箭牢牢地射中了石头。待他再度射箭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射穿石头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在危难时的能力会一下子爆发,而人们隐藏的潜力就能成为最好的素材。
另外,逆思维也是一个好的处理,比如可乐称霸时,雪碧打着非可乐的宣传,一下子就为自己赢得了畅销饮料的地位。也就是说,尽量少去走别人走滥的路,剑走偏锋才是制胜的关键。和别人不一样,才是脱颖而出的技巧。
说了这么多,期待亲的作品,加油。
⑨ 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国外有人看吗
得看是什么人写的了,起点网上的那些普遍科幻硬度不高
具体哪本?
⑩ 求一本国外科幻小说的名字
《完美的真空》,(波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著,王之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版。18.00元
将书读完再写书评,这是写书评起码的要求,但我这次等不及了,书刚读一半,作者死了,无论如何都该及时谈及死去的作者,更何况对于一位读者、佩服那死去作者的读者
来说,这样的书还是读慢一点好--不会再有这个人写的书了。3月27日,堪称天才的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去世,他的两本著作《完美的真空》《索拉里斯星》去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
20世纪的东欧诸国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重大灾难,无论是两次大战还是和平时期,政治角力总在这方土地上空上演,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既是波兰的灾难,也是人类的灾难,个人、民族之痛与全人类之痛如此深刻地结合在一起。但磨难归磨难,波兰也有切·米沃什,有辛波斯卡,有亚当·米奇尼克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即使在”弹丸之地”的捷克,也有赛弗尔特、赫拉巴尔等人组成的文学群星阵容,当然,还有最为硕大、至今闪耀的一颗--哈维尔。在此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下,我们理应承认出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这位世界赞叹不已的科幻作家实属当然,但更能以此观察到莱姆在那些天才式科幻作品背后的态度,作为东欧知识分子之一员,即使在”书评集”《完美的真空》里,也看得出莱姆广阔的思想景色。
《完美的真空》一共评了16本子虚乌有的书。作为科幻作家,莱姆在此书中散发的幽默感实在强烈,或许可以称他为最幽默的科幻作家。在那本步《鲁滨逊漂流记》后尘的《鲁滨逊家族》一书里,我们借莱姆的评论得知,讲述的是”鲁滨逊的社会生活,他的社会福利事业,和他艰巨的、熙来攘往的生存方式”的”孤居生活的社会学”,以及这么一个大题目:”一个初无人烟、到小说结尾却人满为患的岛屿上的大众文化”。从莱姆先生煞有介事的诙谐笔下,我们读到这位”新鲁滨逊”受不了孤岛生活,决心造人,首先添了集义仆、司衣、司阍、司膳于一身的胖子斯尼宾斯(而不是传说中的礼拜五)。”初次造人,我们这位学徒期的造物者,倒也考虑过民主,但他先前容受民主只是事非得已,他肯定必定别人也是如此……斯尼宾斯蠢得恰到好处,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拔擢了他的主人……”
相比之下,《千兆网络》的评论则是对文学评论之恶意嘲弄的集大成之作,此举虽然已在《鲁滨逊家族》中牛刀小试,但都没有这篇来得轰轰烈烈。这部出于”觊觎詹姆斯·乔伊斯桂冠”的作品,可以想见有多少典故,比如莱姆对”千兆网络”这个单词的过度阐释:包含了”巨大混乱”、”某种划艇”、”意大利语的提琴”以及倒读呈现的种种含义,既让人心生厌烦,又会为莱姆的戏仿深深折服,他的确以滑稽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原创的美丽,这一结果超越了戏仿本身。
为莱姆所折服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作为科幻作家,莱姆的作品诞生于”无”,但仍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现实痕迹,若干年前他作为汽车装配工的命运感可能就寄托在了某个角色身上。当莱姆决心为这群同样属于”无”的书写书评,绝非仅仅博读者诸君一粲,即使作为文学研究的文本,《完美的真空》都堪称黑色幽默的绝佳范式,说不定还会被冠之以”后现代……”的名目。在这本书中不得不提的是《小队元首路易十六》,这本子虚乌有的小说讲小队元首陶里茨逃到阿根廷组建王朝的故事。巧合的是,在1960年,以色列特工的确曾在阿根廷抓获了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此人受审的经过还促成了汉娜·阿伦特一系列作品的问世。细读莱姆这篇书评,其实他的反讽并非仅仅源自他身处的国家,这种荒诞感基于欧洲的现实困境,莱姆了不起之处的确在于他科幻作家的预知(如《性爆炸》),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总结。
莱姆是这样评价莱姆的《完美的真空》:”作家没有写的书,作家无论如何肯定永远不会动手的书,却可以假托给虚构作者的,这种书由于不存在,难道不是特别的像沉默吗?对于旁门左道敬而远之,难道还能把自己置身于更加安全的地位吗?断言这些书,这些学说属于他人,其实相当于不言而喻,尤其是这件事发生在玩笑的情形之下时。”
的确,莱姆这本书充满了不言而喻的意味,大概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像莱姆一样,一本”书评集”就可以承载真正的文学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莱姆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作家,只是我们都知道得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