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阿西莫夫短篇科幻小说最后的问题

阿西莫夫短篇科幻小说最后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1-24 03:34:53

① 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是收录在哪本书里的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最后的问题》,它究竟是收录在哪一本书里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最后的问题》所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讲得是两个完全光滑刚性小球对撞一个球代替了另一个球的位置,并且录像以后倒放放是没有区别的。而《最后的问题》它所要描述的就是人类建造的超级计算机,它为了回答一代人所提出的一个共同问题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如何将木炭燃烧成灰烬以后,然后再让它的灰烬还原成木炭。

这表现了阿西莫夫一项的乐观主义,以及充满开拓一的结局,那么为什么要引用创世纪的格式,则是因为这样写更加有冲击力更加的吸引读者。同时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写的是50年代,弦理论还没有出现,并且从这个宇宙发生新宇周转的观点更是最近才有的。所以这是阿西莫夫的一次最远的一次创想,他关于电脑机器人,以及宇宙恒星阿西莫夫更是在这个结局,将他的创想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也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因为这样的想法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超前的。这也体现了阿西莫夫的一个想象力,一个远见能力。

② 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书籍哪里可以买

淘宝上,我很多书在图书馆找不到就在淘宝上买,虽然很多是盗版,总比没有的好

③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最后的问题》到底好在哪里

一是通过一个假设试图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二是将人类创造的物质赋予了神性,与宗教相联系。
这样短,情节这样简单,却给人史诗般宏篇巨制之感。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阿西莫夫的风格:深刻的主题,冷静的叙述,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

④ 关于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一些问题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 最后的问题txt全集下载

最后的问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豆豆小说阅读网
最後的问题,是在公元二○六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在半开玩笑的情况下首次被提出来的。那时正值人类在星光熠耀的舞台上首次登场。起因是酒酣之中,以五块钱作赌注的一次打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亚历山大·雅道尔及保杉·鲁波夫是「茂的模」的两个忠实仆从。那巨大的电脑一哩又一哩长的表面,那冰冷、咔嗒作响而又不停闪著亮光的表面,背後究竟进行著什么样的活动?这两位料理员比世界上任何人都知得清楚。他们至少对那整个电讯传递及所有回路的基本蓝图,有一大致的概念。这个体系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在很久之前,即已超过任何个别的人所能全盘掌握的地步。
「茂的模」可以自我调整和自我修正。它必须具有这种能力,因为没有任何人为的力量,可以足够迅速或堪以适当地为它作出调整和修正。故此,雅道尔和鲁波夫只是对这庞然怪物作出一些很轻微和表面的看管和料理。不过,他们倒是尽心尽力地去做的,没有人能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了。他们输入资料,……
应该是全本了

⑥ 急急急,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小说《总有一天》中说书人最后说了句什么

我是这么理解的:小机器人的话违反了三大法则【比如要向人类复仇啊宣战啊什么的】不能说出来,所以就一直处在卡壳阶段╮(╯-╰)╭吊胃口的经典写法,意犹未尽

⑦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与帝国》的结局是怎样的啊大佬帮解决一下呗。

1、机器人系列1954年《钢穴》(TheCavesofSteel),伊利亚·贝莱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说1957年《裸阳》(TheNakedSun),伊利亚·贝莱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说1983年《曙光中的机器人》(TheRobotsofDawn),伊利亚·贝莱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说1985年《机器人与帝国》(RobotsandEmpire),“伊利亚·贝莱三部曲”续集1993年《正子人》(ThePositronicMan),和罗伯特·席维伯格(RobertSilverberg)合作,改编自早期短篇〈双百人〉(TheBicentennialMan)不知道你说的哪个都发了

⑧ 哪位知道“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最后一题的

问题:“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回答:每件事和每件事都是息息相关的。我还记得那次开班会,主持人让各科课代表说一下学习的心得。数、语、英三课的课代表都说完了,到了物理课代表杨晓凡。她说:“其实学好各科就能学好物理了。你学好了语文,你对题意的理解能力就提高了;你学好了英语,以后物理的许多英语的专用名词你就会明白,就会记得更快;你学好了数学,更不用说了,理数是一家,学好了数学物理也会好。你看,那三科都学好了,物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还真是呢!

⑨ 阿西莫夫 最后的问题 什么意思

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意思是“怎样才能使整个宇宙的总熵大幅度地减低?”。

1、最后的问题第一次被半开玩笑地提出是在2061年的5月21日。那时人类文明刚刚步入曙光中。这个问题源起于两个管理员在在酒酣之中一个五美元的赌,他们在讨论在宇宙中的能量能否被用完,争执不下,于是去问计算机Multivac,问题大概是这样:“人类是否有一天能不需要净损耗能量而在恒星衰竭之后将其恢复到全盛时期?”

2、第二次是Jerrodd一家人进行穿越“超太空”的“非时间”旅程,在得知到达X-23后,他的女儿问他怎么把星星重新点亮,Jerrodd去问Microvac,Microvac给出的答案是“数据不足,无法作答。”

3、第三次是在Lameth的VJ-23X和Nicron的MQ-17J的讨论中,他们问Galactic AC的问题是:“熵的增加能被逆转吗?”Galactic AC给出的答案是“数据不足,无法作答。”

4、第四次是在Zee Prime和Dee Sub Wun的讨论中,他们问Universal AC的问题是”怎样阻止恒星死亡?“,即“怎么让熵的方向倒过来”,Universal AC给出的答案是“数据不足,无法作答。”

5、第五次是在“宇宙正在死去”中,Man问Cosmic AC“怎样才能逆转熵?“Cosmic AC给出的答案是“数据不足,无法作答。”

6、最后一次是宇宙(物质能量)完全衰竭前,人类最后一个灵魂问:“AC,这就是结局了吗?这种混乱还能被逆转成为一个新的宇宙吗?真的做不到吗?”AC回答:“数据仍然不足,无法作答。”

⑩ 哪位知道“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最后一题的答案呀

练习说明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

第1题,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第2题,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第3题,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4题,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第5题,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设置本题意在让学生在学习时与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热点内容
科幻小说剧海底两万里 发布:2025-05-19 15:09:02 浏览:727
小说都市欲望疯狂缠绵 发布:2025-05-19 14:56:55 浏览:859
重生古穿今军婚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19 14:50:35 浏览:815
无敌丧尸后宫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9 14:48:13 浏览:992
山炮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5-19 14:41:01 浏览:227
男主是蛇妖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5-19 13:55:03 浏览:717
有什么好看的异世大陆小说 发布:2025-05-19 13:43:06 浏览:582
极品公子完结小说下载 发布:2025-05-18 03:53:36 浏览:436
科学家穿越时空机古代小说 发布:2025-05-18 03:43:06 浏览:250
网王同人文女主从古代穿越小说 发布:2025-05-18 03:34:27 浏览:138